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花园美景人人爱
    警醒!1997年 | 4月8日
    • 花园美景人人爱

      你喜欢到幽美的花园游玩,远离嘈杂的闹市,改变一下繁忙的生活步调吗?公园环境清静,绿草如茵,繁花怒放,树木成荫,还有澄澈的水池。你会选择这样的环境同家人野餐,跟朋友散步吗?园林景致的确令人心旷体舒、神清气爽,甚至有治病的疗效!

      也许由于无暇兼顾,有些人不大愿意料理花园。可是,谁不喜欢观赏吐艳的花朵,嗅嗅馥郁的香气,听听悦耳的天籁,尝尝香甜的水果。昔日的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多才多艺,集工程师、科学家、律师和发明家等职于一身,却独爱栽花植树。他写道:“我看,培植花木真是乐趣无穷。……我很热中搞点园艺;尽管一把年纪,我的园艺技巧仍然稚嫩。”

      许多人都跟杰斐逊心有同感。游客每年川流不息地拥往举世闻名的园林参观,例如英国的基尤植物园(皇家植物园)、日本京都的花园、法国凡尔赛宫的御花园、美国宾雪法尼亚州的朗伍德植物园等。以上举出的不过是其中几个罢了。世界各地许多大城市,住宅区就设在林荫大道两旁。市内环境舒适幽雅,四周树影婆娑,姹紫嫣红,犹如乐园的缩影。

      园林环境对健康有益

      据说,经常接触大自然对健康有益。即使偶尔观赏一下窗外的花草树木,看看雀鸟展翅飞翔,健康状况也会好转。由于这个缘故,纽约市一所医院在屋顶平台上种植花木。医院的行政人员指出,屋顶花园“大受欢迎,老老少少都很高兴。不管病人员工,大家都精神振奋。……我们看出,这个花园对治病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事实上,研究表明,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不但有益身心,还可以使人的情绪安定下来。

      人要是有灵性上的渴求,欣赏创造主的杰作之余,每每感到跟上帝更加亲近。美丽的园子叫人跟上帝倍觉亲近, 这个特色其实可以追溯到地球的第一个园子,也就是伊甸园。上帝最初在这个园子跟亚当谈话。——创世记2:15-17;3:8。

      人人都自然地喜爱花园美景。正如我们在接着的文章会看出,这种共同的爱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讨论这点以前,诚意邀请你一同“游览”历史上几个著名的花园,看看世界各地的人对乐园有多向往。

  • 名园一览
    警醒!1997年 | 4月8日
    • 名园一览

      在伊甸的园子,人类起初享受过乐园的生活。那儿离现今土耳其的凡湖不远。有一条大河分岔成四条支流,灌溉园子,亚当夏娃就是负责“耕种和看守那园子”的人。园中树木繁茂,各样的树都“悦人的眼目,也好作食物”。可见,管理这样的园子实在叫人乐不可支!——创世记2:8-15,《新译》。

      伊甸环境尽善尽美。亚当夏娃和他们的后裔都有责任把乐园扩展到全地。无疑,他们会用上帝的精心杰作做样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乐园会延伸到地极,好让全地的人类舒舒服服地生活。可是,我们的始祖却故意违抗天父,结果给逐出家园。说来遗憾,人类家庭的其余分子都是在伊甸园外出生的。

      不过,按照创造主的原意,人类的家就该是个乐园。既是这样,亚当夏娃的后代自然想仿照乐园的样式,尽量美化居住环境。

      早期花园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一直被誉为古代七大奇观之一。2500多年前,由于王妃怀念故国米底亚的山川花木,尼布甲尼撒王特地给她兴建了空中花园。这座层叠式建筑物有22米高,由一层层拱顶的平台构成。各层平台都栽满奇葩异草,还有充足的沃土滋养大树。空中花园美丽如画,每当王妃沿着平台漫步,观赏园中美景,思乡愁绪就渐渐平复下来。

      古埃及尼罗河谷一带土地肥美,园林设计盛极一时。《牛津园艺指南》评论,“世界最古老的园林绘图始于埃及,当地的园艺传统……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埃及底比斯一个官员的庭园绘图就标明,园内设有水池、林荫道和凉亭。除御花园外,寺院的园林最为丰茂多姿,连接池塘的水道灌溉园中花草树木;水鸟在湖边嬉水,鱼群在池中畅游,还有朵朵白睡莲在水面上飘荡。——参阅出埃及记7:19。

      很久以前,波斯人已在园艺界享有盛名。公元前第四世纪,亚历山大的军队入侵波斯和埃及,发觉当地的园囿别有洞天,令他们为之神往。他们汲取不同的意念,又带备各式各样的种子和植物返回希腊。在雅典,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弟子泰奥弗拉斯托斯把各种不同的植物集合起来,建成一个植物园,以便进行研究,给植物分类。像埃及和波斯的前人一样,希腊许多富人都耗费巨资,修造华丽的庭园。

      由于城市空间有限,罗马市民把住宅庭园融合成一体。有钱人家在他们的乡村别墅,建造豪华富丽的园囿,供自己游玩休憩。就连尼禄这个暴君也想拥有自己的乐园。他强把王宫附近的住户赶走,拆毁上千的房舍,兴建一个面积约50公顷的私人庭园。公元138年左右,罗马人的园林建筑术登峰造极,从哈德良皇帝的蒂沃利别墅就可见一斑。别墅有243公顷的园林,园内设有多个水池、湖泊和喷泉。

      古代的以色列人也有庭园和园圃。犹太历史家约瑟夫斯描述一个称为以坦的地方,那儿离耶路撒冷13至16公里,园囿景致宜人,清溪荡漾。圣经说所罗门‘为自己修造庭园和园圃,挖造水池,用来浇灌树林’,很可能包括以坦的园囿在内。(传道书2:5,6)客西马尼园位于耶路撒冷城外的橄榄山上。这个园子因耶稣而闻名。耶稣在这儿避开人群,私下教导他的门徒。——马太福音26:36;约翰福音18:1,2。

      从阿拉伯式到英式园林

      公元第七世纪,阿拉伯军队从东往西进发;像亚历山大一样,他们也观赏过波斯的大小园囿。(参阅以斯帖记1:5。)霍华德·洛克斯顿写道:“阿拉伯人发觉,波斯的园子优美宜人,跟古兰经向忠心信徒所应许的乐园没有多大分别。”阿拉伯人仿照波斯的园囿建造庭园。从摩尔人统治的西班牙到克什米尔一带,阿拉伯庭园一般分为四段,由四条溪流隔开,各溪流在园子的中央水池或喷泉汇合,使人联想起伊甸的四条河流。

      十七世纪,莫卧儿皇帝在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德尔湖附近的翠谷,广植林木,建造了700多个园子。花园里姹紫嫣红,绚丽耀目,还有许许多多的喷泉、平台、瀑布点缀园中花木。沙·贾汗(建造泰姬陵的皇帝)在德尔湖边用黑大理石建造的凉亭,至今依然刻有以下的铭文:“世上果真有乐园,就非此地莫属。”

      在此之前几百年,欧洲从中世纪转入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从中世纪起,也就是公元五世纪,罗马人的园艺风格就受人轻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一再兴盛起来。这回由教会带动潮流。基督教国以花园‘权充乐园’。一所寺院建于公元九世纪,它的平面图显示,院内有两个称为“乐园”的花园。不久,基督教国的花园,规模越来越宏大,而且华丽非常。可惜,这些园子非但没有反映出崇高的属灵理念,反倒成了贪权好利的象征。

      1495年,法兰西国王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他写信告诉家人:“朕之御花园美不胜收,超乎想象。……此世外桃源百美俱备,独欠亚当夏娃而已。”国王查理要是活到17世纪,就会看见法王路易十四在本土所建造的宏伟御园。《园中之园》一书断言,凡尔赛宫的御花园“气势磅礴,壮丽绝伦,别的花园难以媲美”。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乐园又给添上新定义:有文化、有见识的人理应支配大自然,园子要布置得井井有条,不可有半点野乱。花草树木必需按照精美的几何图形铺排。很久以前,罗马人已擅长把花木修剪成形,这种技术如今又大放异彩,蔚成风气。

      到了十八九世纪,西方国家派船出海探险,又推动海上贸易,因而发现了不少新的植物品种。这些航程也启发了新的园艺概念。英国的园艺师崭露头角。《新大英百科全书》说:“在18世纪,英国人日渐意识到,人和自然界原为一体。与其依照几何图形布置山水草木,倒不如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回归自然好了。”威廉·肯特和兰斯洛特·布朗都是当时杰出的园林设计师。布朗一生设计过200多个英国庄园。1786年,托马斯·杰斐逊和约翰·亚当斯一同往英国视察,学习当地的园林设计。他们两人都先后当了美国总统。

      东方园艺

      正如埃及、希腊和罗马的园艺风格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华夏的园艺特色对东方文化也起了很大作用。中国人向来相信万物有灵。在他们眼中,山川河岳都是神灵化身,理当敬奉。后来,儒释道思想深入民间,庭园风格,各有千秋。

      在日本海彼岸,东洋花园别具一格。日本人认为形态比色彩重要,花园摆设一点也不可马虎。园艺家仔细铺砌石块,悉心栽培花草、修整树木,尽量在有限的空间体现大自然多姿多采的美。日本人对园艺一丝不苟,从他们的盆景艺术就可见一斑。盆景艺术可不简单,盆艺专家把小型盆栽修整得枝华叶茂、千姿百态。

      东方的园林设计跟西方的虽有差异,但也有共同之处:东方人同样向往乐园的生活。且举例说明。日本园艺史编纂者维比·库伊泰尔特指出,在平安时代(公元794-1185年),园艺家试图塑造“地上乐园”的意境。

      人见人爱

      人人都喜爱花园美景,就连住在“原始”花园的部落也无例外。这些部落在丛林原野狩猎,采集野生植物过活。关于“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和秘鲁的印加人”,《新大英百科全书》指出,“据征服者报道,他们的花园设计精巧,山坡、阶地、树丛铺排有致,还有喷泉、水池点缀其间,……可媲美同时期的西方花园”。

      从古代尼罗河畔的树丛到东方的园林景观,以至现代的城市公园和植物园,形形色色的园林设计表明什么?人类一直憧憬着乐园的幸福。作家特里·科米托注意到,人类“对乐园念念不忘”。他说:“世人对花园有归属感,犹如‘回老家’一样。”谁不喜欢告诉别人:“我家可像伊甸园那样优美”?乐园不是供富贵人家独享的。终有一天乐园会扩展到全地。这不过是梦想?还是乐园准会在地上重现?

  • 重返乐园之路
    警醒!1997年 | 4月8日
    • 重返乐园之路

      人类一直向往乐园的生活。他们作过大大小小的尝试,在地上重建乐园。有鉴于此,人可能会想,今天地球也该是个名副其实的乐园吧。但事实可不是这样。

      人类变得惟利是图,就算破坏环境,危害生物品种,也往往在所不惜。许多人都认为物质财富才是最佳保障,不再相信地球最终会成为乐园,犹如伊甸一样。他们反而指望死后进天国享福,觉得这是通往乐园的惟一途径。这样的想法有两个含意:首先,我们对伊甸的憧憬永不会实现;其次,上帝任由贪得无厌的人毁坏地球。以上的想法正确吗?未来究竟有什么希望?乐园的希望会在什么地方实现?

      乐园——在天上还是在地上?

      差不多2000年前,被钉在柱上的耶稣基督对身旁一个悔悟的盗贼说:“你会跟我一起在乐园里。”(路加福音23:43)耶稣的话是指盗贼会跟他到天上去吗?绝不是。

      关于进天国,这个犯人根本连想也不敢想。为什么?由于《希伯来语圣经》在当日已经流传,犯人可能熟知部分经文,例如诗篇37:29的头部分:“义人必承受地土。”耶稣也教导同样的真理,他说:“性情温和的人快乐了,因为他们会继承大地。”(马太福音5:5)这节经文跟大众熟悉的主祷文和谐一致,主祷文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马太福音6:9,10,《和合本》。

      圣经说明上帝创造大地,不是天国,给人类居住。上帝的话语指出,他“创造大地、不是空空虚虚;他形成大地,是要给人居住”。(以赛亚书45:18,《吕译》)大地会存留多久?“[他]把大地坚立在根基上,使地永永远远不动摇。”(诗篇104:5,《新译》)不错,“地[要]永远存立。”——传道书1:4,《吕译》。

      上帝的旨意是要手下大多数的仆人永居地上。请留意他的话语圣经怎样评论。诗篇37:11预告:“谦卑人必承受地土,以丰盛的平安为乐。”他们会承受地土多久?诗篇37:29说:“义人必承受地土,永居其上。”到时候,以下经文所预言的就会实现:“你[上帝]张手,使有生气的都随愿饱足。”经文所指的是跟上帝旨意一致的愿望。——诗篇145:16。

      不愿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又怎么样?箴言2:21,22说:“正直人必在世上居住;完全人必在地上存留。惟有恶人必然剪除;奸诈的,必然拔出。”

      乐园重现

      不久,上帝就会向这个邪恶的世界执行判决。(马太福音24:3-14;提摩太后书3:1-5,13)上帝会保护“一大群人”渡过将临的毁灭,进入他所创建的新世界。——启示录7:9-17。

      接着,上帝会指导他的人民,称心愉快地工作,把大地转变成乐园。圣经应许:“旷野和干旱之地必然欢喜;沙漠也必快乐;又像玫瑰开花,……在旷野必有水发出;在沙漠必有河涌流。”——以赛亚书35:1,6。

      乐园会逐步扩展到地极,人类不再饥贫交迫、流离失所,贫民窟和罪恶渊薮从此荡然无存。“地上五谷丰登。”(诗篇72:16,《新译》)“田野的树必结果,地也必有出产。”(以西结书34:27)“他们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种葡萄园,吃其中的果子。他们建造的,别人不得住;他们栽种的,别人不得吃。”(以赛亚书65:21,22)“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弥迦书4:4。

      为什么有些人会到天上去

      几乎所有人都会承认,他们向往地上乐园的幸福。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上帝从没有把进天国的愿望放在他们的心里;他们根本想象不出天国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且举例说明。帕特虽是个虔诚的教徒,却向英国圣公会的牧师指出:“我从没想过进天国。我不想去,我到天上去干什么?”——参阅诗篇115:16。

      真的,圣经清楚表明,进天国的人数目有限,只有14万4000人。(启示录14:1,4)圣经也说明原因:“[你]叫他们成为王国,担任祭司,归给我们的上帝;他们将要作王,管辖大地。”(启示录5:9,10)这些人和君王耶稣基督一同构成基督徒所祈求的“王国”,也就是在天上管理大地的新政府。这个政府会监管地球的复兴工作,帮助人类进至身心完美。——但以理书2:44;彼得后书3:13。

      由于人不是生来就有进天国的愿望,上帝特地运用圣灵跟14万4000人“同作见证”,好让他们领悟到,上帝特意“召[他们]到上面去”。(罗马书8:16,17;腓立比书3:14)显然,圣灵无需在一般人身上发挥这样的作用,因为他们会在地上的乐园享受永生。

      属灵乐园为地上乐园铺路

      人可以怎样证明自己有资格在地上乐园享永生呢?耶稣说:“他们不断吸收知识,认识你这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就可以有永远的生命。”(约翰福音17:3)圣经把人类和谐共处跟认识上帝相提并论,以赛亚书11:9说:“在我圣山的遍处,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参阅以赛亚书48:18。

      当然,这并不是说单单空有知识就够。上帝的知识能够陶冶性情,助人培养和表现敬神的特质,例如“爱心、喜乐、和平、恒忍、仁慈、良善、信心、温和、自制”等。(加拉太书5:22,23)耶和华见证人努力不懈地培养这些特质。就是在今天,他们也蒙上帝祝福,置身在属灵的乐园里。——以赛亚书65:13,14。

      耶和华见证人在灵性上欣欣向荣,世界却不断走下坡,变得越来越邪恶腐败,两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不久,上帝就会毁灭这个邪恶的世界。趁还有时间,耶和华见证人邀请你探访他们的属灵乐园,实地观察环境。你不妨亲自验证,天上的隐形君王耶稣正带领未来新世界的居民,行走通往乐园的窄路,在地上享受永生!——马太福音7:13,14;启示录7:17;21:3,4。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