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1999耶和华见证人年鉴
-
-
重新组织以求强化弟兄团体
共党统治者一直设法使东德的见证人孤立起来,跟其他国家的基督徒弟兄隔绝。在这段时期,全球的耶和华见证人在组织方面经历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改变是要达成三个目的:使现代的基督徒会众,跟圣经所载公元1世纪的模式一致;强化国际的弟兄团体;为未来的迅速扩展打好基础。——参阅使徒行传20:17,28。
因此,从1972年10月开始,会众不再仅由一个人(称为组务仆人)督导,由他在其他助手协助下照料会众的大小事务。社方在会众里委任长老团,负责督导每一群会众。到了1975年,这个新措施起了立竿见影的优良成效。
可是,资深的周游监督埃尔温·赫尔齐希记得,不是所有人都乐于接受这个转变。他说,新的措施显露了“某些组务仆人的心态”。虽然大部分弟兄都很忠贞,新措施却把那些具有野心、渴望“居于首位”过于为弟兄服务的人清除出去。
其他转变也陆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耶和华见证人的治理机构曾扩大和重组,下设六个委员会,在1976年1月1日开始运作,照料治理机构所照管的不同工作。一个月后,即1976年2月1日,社方也改变了全球各个分社办事处的督导方式。分社的运作不再仅由分社仆人全权管理,而是由治理机构所委任的分社委员会负责督导。
弗罗斯特弟兄、弗兰克弟兄、凯尔西弟兄都曾经是德国的分社仆人。弗罗斯特弟兄由于健康欠佳而离开了伯特利。(他在1987年逝世,终年86岁。1962年1月15日的《守望台》登载了他的生平。)1976年,德国分社成立了有五名成员的分社委员会,康拉德·弗兰克(纳粹党统治期间,曾多次被捕入狱)和理查德·凯尔西(基列毕业生,现今已在德国服务了25年)都是其中一分子。其他成员包括:维利·波勒(纳粹集中营的生还者,基列第15届毕业生);京特·金茨(基列第37届毕业生);维尔纳·鲁特凯(从前是周游监督)。
除了1983年去世的弗兰克弟兄外,上述几位弟兄目前仍然在分社委员会里服务。(康拉德·弗兰克的生平见1963年12月1日的《守望台》。)另外两位弟兄生前也曾在分社委员会服务,他们是:埃贡·彼得,1978至1989年;沃尔夫冈·克罗洛普,1989至1992年。
现在德国的分社委员会共有八名成员。除了刚才提到的成员外,还包括埃德蒙·安斯塔特(1978年开始)、彼得·米特伦加(1989年开始)、埃伯哈德·法比安和雷蒙·坦普尔顿(1992年开始)。
1976年,分社开始实施新的管理措施。当时位于西德威斯巴登的伯特利家庭只有187名成员。后来,伯特利家庭的成员增至1134人,分别来自30个国家。从家庭成员的多种国籍可见,德国分社的工作十分国际化。
添置印刷设施
在70年代中期,德国分社位于威斯巴登的科尔克。科尔克从前属于城市外围,毗邻森林,十分幽静,可是现在已迅速发展为城市的一部分了。社方曾经扩建过分社的建筑13次,但是西德的王国宣扬者的数目增至接近10万人,他们需要更大的办公地方去督导地区的工作,更大型的印刷设施去印制圣经书刊。当时,要得到额外的土地去扩建社方的物业其实十分困难。德国的弟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分社委员会于是祷告祈求耶和华的指引。
在1977年年尾,新成立的分社委员会开始商议,看看在另一个地方兴建新的伯特利的可行性有多大。问题是,他们真的需要新的分社建筑物吗?当时很多人觉得,旧制度很快就终结了。可是,另一个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旧制度会延续多久,社方仍旧要印制大量的圣经书刊。如果社方要继续进行印刷工作,就必须赶上日新月异的印刷技术。后来,时机来到,威斯巴登分社的弟兄改变了他们的想法。但说来有趣,事情原来跟东德的耶和华见证人在受禁制期间,弟兄从应付当时的情况所累积的经验有关。事情的始末到底是怎样呢?
决定采用平版印刷
自从柏林围墙在1961年竖起以来,为东德的耶和华见证人提供书刊变得越来越困难。社方为了方便运送书刊,特地为东德的见证人印制微型的特别版《守望台》,当中只刊载研读文章。分社需要重新排印文章,才能够出版特别版本的《守望台》。在特薄的纸上印刷其实已经十分困难了,要把印成后的纸摺成杂志就更加棘手。后来弟兄找到一台自动化的机器,可以印制这种出版物,而制造这台机器的地方,竟然是东德的莱比锡。世事也真的十分奇妙,东德正是禁制耶和华见证人的国家,而这个较不起眼版本的《守望台》,就是专为了这个地区的见证人印制的。
一位弟兄在加入伯特利前,学会了平版印刷的技术。他向社方建议,如果用平版印刷印制供应东德用的杂志,工序会比较简单。他们可以先把研读文章缩印,然后制成印刷版。后来,有人把一台可以印刷单张纸的平版印刷机赠送给社方。过了一段时间后,弟兄们不单可以印刷黑白的研读文章,最后更能够出版彩色的整本《守望台》。社方更运用同样的方法,出版小型版的精装书。
1975年,当时的守望台社社长内森·诺尔视察威斯巴登的分社。他对这种印刷程序很感兴趣,看过印成品后,说:“很不错。”后来,有人向诺尔弟兄解释,这些书刊是特别为东德的传道员印制的,西德的弟兄很高兴可以采用这种新式的印刷方法去印制这些书刊。诺尔弟兄回应说:“那里的弟兄吃了这么多苦头,我们理应把最好的给他们。”于是,他立刻批准西德分社购置额外的印刷器材,印制书刊给东德的弟兄姊妹。
1977年,治理机构的成员格兰特·苏特访问西德,透露社方其实很久以来已一直认真考虑转用平版印刷,而当时社方正打算全面采用这种方法。这时候,威斯巴登的弟兄已经懂得一点平版印刷的技术了。东德的禁令间接令这里的弟兄做好准备,迎接新的转变。
可是,转变印刷方法并不仅是牵涉到接受一套新的观念那么简单。苏特弟兄解释,他们也需要使用更大型和更重型的印刷机。但是,哪里可以容纳这些机器呢?用卷筒纸印刷机印刷彩色的刊物,想象起来自然容易,到实行却又是另一回事。社方曾经尝试在科尔克各地寻找可以用来扩建分社的地方,但都不成功。该怎么办呢?
新分社大楼
分社开始在另一个地方物色土地。1978年7月30日,约五万名在杜塞尔多夫参加大会和在慕尼黑聚集起来的近六万个见证人,听到这个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消息:社方打算购置土地,兴建一个全新的分社。
在接着一年,弟兄们视察过123个地方。最后,他们选中了一块位于小山冈上、俯瞰塞尔特斯村的土地。经治理机构批准后,分社在1979年3月9日买下这块土地。然后,分社跟邻近65块土地的18个地主商议,收购他们的物业,令新分社的可发展面积达30公顷。塞尔特斯位于威斯巴登以北约40公里,货车运输十分便捷,距离法兰克福的莱茵-美因国际机场只有不到65公里。
德国耶和华见证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快要展开了。弟兄们已经准备就绪吗?建筑委员会的罗尔夫·诺伊费特忆述:“除了负责工程的建筑师弟兄外,没有人参与过这么大型的建筑项目。工程的难度实在难以想象。这么大型和复杂的建筑计划,一般只有由经验丰富的工程总监连同各方面的专门人才,才应付得来的。”可是,弟兄们的想法是,只要兴建分社是耶和华的旨意,他就必定会祝福事情的结果。
他们要先取得40份不同的许可证才能够动工;他们很感激当地的官员,在这方面十分合作。其实,他们起初也遇到一点阻力。始作俑者主要是教士,他们发动民众集会,挑拨反对的情绪,却始终未能得逞。
来自全国各地的见证人自愿协助兴建分社,他们的热心实在十分感人。在工地里,每一天平均有400个全时的工人和约200名“假期”工人工作。在工程进行的四年里,至少有1万5000个见证人自愿参与建筑工程。
一个弟兄忆述:“无论是晴是雨,不管春夏秋冬,大家都排除万难,令工程继续进行。换上别的人早已收工休息的时候,我们却还是刚刚开始。”
帮手也从外地而来。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的史密斯夫妇,杰克和诺拉,还有15岁的女儿贝姬,就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帮忙。社方宣布德国将会兴建新分社的时候,他们一家人正在慕尼黑参加国际大会。他们都说:“可以参与兴建新的伯特利,实在是莫大的荣幸。”于是,他们向有关的部门毛遂自荐。杰克回忆说:“1979年,我们正在为大会做准备的时候,收到申请表和邀请信,请我们尽快到那里去。我们兴奋极了,简直不能集中精神工作和参加大会。”
工地上原有的建筑物需要改建,给建筑工人住宿。大概到了1979年年尾的冬季,第一座房子盖好了。1980年9月,新的伯特利之家奠基。印刷厂房的建筑工程也展开了,刚好赶得及时间。分社在1978年1月订购的27米长卷筒纸平版印刷机将会在1982年年初送到印刷厂房,所以到时印刷厂必须起码完成了一部分。
大部分工程都可以由弟兄们完成。一位弟兄直到今天仍旧语带惊异地说:“这项工程实在十分浩大,工作人员又经常流动,我们从来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工作过。曾有不少次,我们没有合适的专业人才,无能为力,满以为要停工了,怎料总在最后一刻,就有一些具有合适技能的弟兄申请前来工作。我们什么时候需要人,就马上有合适的人在我们眼前出现。”弟兄们对耶和华的指引和祝福实在感激不尽。
迁到塞尔特斯
当时的伯特利约有二百名成员,他们的家具、个人用品,还有分社的机器和工具,都要搬到新分社去。这件工作绝不容易,也不可能一次就完成。伯特利家庭按照工程的进度,逐个部门迁到塞尔特斯去。
头一批搬到新分社去的是印刷厂房的工人,因为印刷厂是最先落成的建筑物。他们把威斯巴登的机器拆卸,分批运送到塞尔特斯。在搬迁的同时,弟兄们在1982年2月19日在塞尔特斯开始用新购置的轮转平版印刷机印制彩色的刊物。这实在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同年5月,威斯巴登的印刷厂终于停产,34年的印刷历史也就此终结了。
新的平版印刷机所印刷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是印制《你能够永远生活在地上的乐园里》。社方打算在1982年的区务大会发行这本新书,德国分社负责印制其中七种语言的译本。问题是,装订的机器仍然在威斯巴登,一年多后才会搬到塞尔特斯去。于是,书帖一在塞尔特斯印刷好,弟兄们就连忙用货车把它们运送到威斯巴登去装订。虽然工作量是加重了,他们却能够印成48万5365本精装书(初版的发行量是134万8582本),让不同国家里参加大会的不同国籍的人,都能够收到新发行的刊物。
可以理解的是,搬迁分社令人百感交集。威斯巴登是不少伯特利家庭成员35年来的老家。不久之后,威斯巴登的分社设施将会分别出售给不同的人,只留下从前是装订工场的部分,改建成为王国聚会所。到了今天,这个聚会所由四群会众共用,两群德语,一群英语,一群俄语,充分体现了耶和华的子民四海一家的精神。
奉献礼
塞尔特斯的伯特利建筑群完成最后的修饰后,在1984年4月21日举行奉献礼。所有曾参与工程的人都感到,耶和华一直在旁扶持他们。他们全心寻求耶和华的指引,很感谢他帮助他们消除一切看来难以克服的障碍。现在这些设施已经完工了,并且正在用来推广纯真崇拜。他们现在看见明显的证据,表明耶和华正在祝福这些设施。(诗篇127:1)奉献礼实在是个特别值得欢乐的场合。
分社在奉献礼的那个星期初,开放让访客参观,不少跟工程有关的政府官员也应邀到来。分社也很欢迎附近的居民前来参观。其中一个访客说,如果不是他教会的牧师,他就不会来了。他解释说,近年来他的牧师老在发牢骚,说见证人的不是,教会里的人快要给他闷死了。刚刚过去的星期天,牧师又在数落见证人的不是,还警告教众千万不要接受邀请,参加见证人的接待日。访客接着说:“我记得你们的邀请,只是忘记了日期。要不是牧师在星期天提起来,恐怕我可能错过这次参观了。”
分社奉献礼前的参观活动结束后,正式的节目开始了。节目在早上9时20分以音乐开始。教人高兴的是,当年治理机构的14位成员当中,有13位应邀出席这个盛会!由于大会不可能让所有曾参与工程的人都亲身出席奉献礼,所以大会安排用电话线把节目播送到另外11个会场去,让9万7562人能够聆听奉献礼的节目。
塞尔特斯的奉献礼是个难忘的盛会。与会者包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给囚禁在纳粹集中营里的见证人,另外也有小部分人是刚从东德的监狱里获释出来的;他们确实是忠贞的人。塞利格夫妇,恩斯特和希尔德加德,也是座上客。塞利格弟兄开始全时服务,刚好是60年前的事。在纳粹党和共产党政权下,他们夫妇俩给关在大大小小的监狱和集中营里,渡过了四十多个寒暑。他们笔述参加奉献礼的感受,说:“我们可以在属灵的乐园里,参与这一桌丰美的属灵筵席,感受实在难以形容。从开始到结束,听着奉献礼精彩的节目,就像在欣赏一首由神治的团结与和谐交织出来的神圣乐章一样。”(关于他们以往在信心上遭遇考验的经历,请参阅《守望台》1976年1月15日刊。)
为耶和华的名而建
耶和华见证人盖王国聚会所,往往不出数星期甚至数天就盖好了。他们兴建大型的大会堂,工人是志愿工作的;价值不菲的伯特利建筑物,资金是从自愿捐款筹募得来的。德国人民常常亲眼看见这样的事情,心里不禁啧啧称奇。
20世纪70年代初,西德举行了第一座大会堂的奉献礼,地点是在西柏林。多座大会堂后来陆续建成,到了1986年,西德的所有环务大会都是在见证人拥有的会场里举行的。
弟兄们参与这些建筑工程的时候,耶和华显然祝福事态的发展。在慕尼黑,当地的官员很乐意合作,所以见证人可以用公道的价格,买入用来兴建大会堂的土地。这块土地跟大型的奥林匹克运动场只相隔一条公路,毗邻风光如画的奥林匹克公园。
弟兄们也尽力控制成本,工程的仪器和费用可省就省。由于一家发电厂要搬迁,出售一批电路开关盒子和一台电话总机,弟兄们于是用本来价格的百分之5买到这些设备。刚好在这个时候,一座大厦拆卸,弟兄们于是用很便宜的价钱,就买到足够数目的脸盆、抽水马桶、门、窗,还有数百米长的水管、煤气管和通风管。弟兄们自制椅子和桌子,也节省了不少开支。按照城市的绿化政策,弟兄们要在大会堂的土地上栽种27棵椴树。碰巧一个将要歇业的苗圃正好有27棵椴,树的高度也符合当局的要求,于是弟兄们就用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把树买了下来。慕尼黑市重铺大部分用大卵石铺的路面后,数以吨计的大卵石贱价出售,弟兄们于是给环绕会堂的人行道和旁边的停车场铺上大卵石。
德国其他大会堂背后,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故事。这些大会堂都有独特的设计,各有各的美感。所罗门王在三千多年前说,耶路撒冷是“为耶和华……的名”而建的。这些大会堂也确实一样。——列王纪上5:5。
德国共有2083群会众,对聚会所的需求很大,所以兴建王国聚会所的工程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德国国内现时共有17个地区建筑委员会。第一个地区建筑委员会在1984年成立前,德国的见证人只拥有230个王国聚会所。从那时候开始直到1998年8月的十多年里,每年平均有58个新的聚会所落成,也就是每个星期建成超过一个聚会所!
在建筑工程方面,德国的耶和华见证人既然是全球大家庭的一分子,自然也逾越了国族的藩篱。超过40个德国的弟兄姊妹成为国际仆人,自愿受社方差遣,到世上任何地方参与建筑工程,直至完工为止。另外有242人曾到不同的国家,参与短期或长期的建筑工程。
周游监督牧养羊群
周游监督的工作,对于上帝组织的属灵情况有很大影响。周游监督确实是上帝羊群的牧者。(彼得前书5:1-3)正如保罗形容,这些人是上帝所赐下的“恩赐”。——以弗所书4: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周游监督探访各群会众,建立他们的灵性,跟他们一起从事外勤服事职务。这些周游监督包括几位同样是在1925年受浸的弟兄:格哈德·奥尔特曼斯、约瑟夫·史加拿和保罗·洛鲍尔。另外,在20世纪30年代受浸的周游监督,就有奥托·维尤莱和马克斯·桑德纳。
后来,其他弟兄也因应需要而加入成为周游监督。从大战结束到目前,分别有超过290和40个弟兄,在西德和东德从事周游探访工作。他们确实献出自己,为了促进王国的权益而服务。有些周游监督为了工作,不能常常跟成年的儿女或孙儿女共享天伦之乐。有些周游监督在四出探访的同时,也要经常照顾年老或患病的双亲。
周游探访虽然吃力,却也是富于酬报的工作。有些周游监督数十年来一直紧守岗位。例如,克雷奇默夫妇,霍斯特和格露德,从50年代中期开始就一直从事周游工作。克雷奇默弟兄还记得,1950年,他曾在威斯巴登的伯特利住过一会儿。有一次,埃里希·弗罗斯特慈祥地拍着他的肩膊,说:“霍斯特,不要忧虑。你只要时刻忠于耶和华,他就必定照顾你。这是我的经历,你也必定会有同样的经历。总之,保持忠信就行了。”
在1998年,德国共有125名环务监督和区务监督。这些弟兄灵性成熟,全时服务的年资平均是30年,多年来一直为耶和华服务。他们的妻子也是热心的传道员,对受探访的会众里的姊妹往往有特别的鼓励作用。
到布洛克林服务的周游监督
耶和华在德国的子民当中,马丁·普辛格和格露德·普辛格是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在希特勒治下的“第三帝国”以前、期间、以后,都一直忠贞地事奉耶和华。他们从纳粹党的集中营释放出来后,立刻恢复全时服务。此后的三十多年,他们一直从事周游工作,在德国各地不同的环服务,赢得了无数见证人的敬爱。
1959年,普辛格弟兄参加基列第32届训练班。格露德由于不懂英语,所以没有陪伴丈夫受训,却仍旧因为丈夫所享的权利而喜悦不已。格露德也不是没有跟丈夫分离过的。纳粹党的迫害使他们在婚后几个月就被迫 分离,九年后才重逢。现在,耶和华的组织请他们为了神治活动的缘故,自愿 分离一会儿,他们也毫不犹豫地接受,没发过半句怨言。
他们从来不是为了私利而事奉耶和华。一直以来,他们总是乐于接受任何神治任务。不过,1977年,他们获邀到美国纽约,成为布洛克林世界总部伯特利家庭的成员,却出乎他们意料之外。普辛格弟兄竟然获邀成为治理机构的成员!
社方请他们在取得美国的居住证件前,暂时住在威斯巴登的伯特利。暂住的日子比他们所预期的长,达好几个月。马丁趁这个机会进修英语,妻子格露德也利用这段时间埋头学习这种语言。当时格露德已六十多岁了,到这把年纪才来学习新语言,委实不容易。不过,为了事奉耶和华,他们什么都愿意做!
威斯巴登伯特利家庭有几个英语通,他们都觉得,帮助马丁和格露德学习英语实在是一大乐事。格露德每逢由于说不好英语而闷闷不乐,马丁总会安慰她说:“不要紧的。格露德,慢慢来。”格露德却是那种从来不能“慢”下来的人。她为耶和华服务了一辈子,向来就是全心全意,一往无前的。就是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推使她专心学习英语。1978年11月,当局一发出永久的入境签证,格露德就随同丈夫到布洛克林去了。
他们的离开叫德国的弟兄悲喜交集,悲的是他们要走了,喜的是他们享有新的服务权利。大约十年后,在1988年6月16日,83岁的马丁逝世的噩耗传来,令他们伤痛不已。
格露德丧夫后返回德国,在伯特利之家服务。她仍旧“慢”不下来,而且看来永远不会慢下来。伯特利的工作之余,格露德也不时运用假期的时间做辅助先驱。(有关普辛格氏夫妇的详尽生平,请参阅以下各期《守望台》:1970年6月15日刊;1985年2月1日刊;1988年12月15日刊。)
造益国内外的特别训练班
自从1978年以来(普辛格氏夫妇前往布洛克林前不久),德国的先驱开始从为期十天的实用训练课程,称为先驱服务训练班,得到强化。每一年,德国全国各个环都举行这样的训练班。所有从事先驱工作超过一年、以往从没有参加过训练班的先驱,都获邀受训。直到1998年年初,共有1万6812个先驱参加过这个训练班。训练班的授课语言除了德语外,也包括波兰语、俄语、法语、葡萄牙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土耳其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和英语。
有些先驱虽然至亲遭遇不幸,却仍旧参加先驱服务训练班。训练班举行前一个多星期,克里斯蒂娜·阿莫斯的儿子从聚会回家途中,遇上车祸身亡。正经历丧子之痛的她,可以从训练班得到造益吗?她在这段时期离开家庭,独自留在家里的丈夫能应付得来吗?夫妇俩最后决定,克里斯蒂娜如常参加训练班。毕竟,让她的头脑专注于属灵的事物,无疑会对她有帮助。训练班举行期间,克里斯蒂娜的丈夫获邀到伯特利工作。训练班结束后不久,他们两人应邀到塞尔特斯参与建筑工程。塞尔特斯的工程完结后,他们曾前往希腊、西班牙和津巴布韦参与建筑工作,感到很大的快乐。现在,他们在德国继续从事先驱服务。
先驱服务训练班的历届学员里,不少是以先驱工作为终生事业的。他们都觉得,先驱工作既时刻富挑战性,也令人大感满足。英格·科尔特自1958年以来就从事先驱工作,她说:“全时服务让我有特殊的机会,可以天天表达我对耶和华深切的爱和感激。”瓦尔德劳特·贡恩在1959年开始先驱工作,她进一步指出:“现在的世界十分邪恶,先驱工作对人有很大的保护作用。先驱感受到耶和华的扶持,内心所享的真正快乐和满足,不是任何物质的价值可以相比的。”马丁娜·沙克斯跟丈夫一起做先驱,她说:“先驱服务就像‘人生学校’一样,因为这种工作帮助人培养某些特质,例如自制和耐心。身为先驱,我觉自己跟耶和华和他的组织关系十分密切。”对另一些先驱来说,先驱服务是从事伯特利服务、海外传道工作或环务工作的踏脚石。
由于地区急需更多海外传道员,社方在1981年于德国创办了基列分校,让说德语的先驱可以参加这个优良的课程。当时塞尔特斯的伯特利还没有落成,所以头两届训练班都是在威斯巴登举行的。分社迁到塞尔特斯后,共举行过三届训练班。在历来五届,除了100个德国本土的学员外,也有来自卢森堡、瑞士和荷兰说德语的学员受训。这些学员结业后,分别被派到共24个国家地区去,包括非洲、拉丁美洲、东欧和太平洋地区。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共有183个来自德国的全时仆人到过守望台基列圣经学校受训。由于基列分校成立了,所以直到1996年年尾,曾参加基列学校的德国传道员增至368人。直至1997年1月为止,这些学员中大约一半仍然留在外地从事海外传道工作,实在叫人欣慰!这些海外传道员包括:保罗·恩格勒,他自从1954年起就在泰国服务;京特·布施贝克,从1962年起,直至1980年被派往奥地利前,一直在西班牙服务;卡尔·索迈斯奇,他被转派往肯尼亚前,曾在印尼和中东服务;曼弗雷德·托纳克,曾在肯尼亚服务,后来应邀到缺乏人手的埃塞俄比亚分社工作;玛格丽塔·柯尼格尔,过去32年来一直从事海外传道工作,曾在马达加斯加、肯尼亚、贝宁和布基纳法索服务。
从1991年起,德国的服事训练学校也经常举办课程,训练未婚的长老和服事仆人。除了德国的弟兄外,其他说德语的弟兄也从奥地利、比利时、捷克共和国、丹麦、匈牙利、卢森堡、荷兰、瑞士前来,接受学校的优质训练。部分学员毕业后获授予更重的职责,奉派到特别需要协助的非洲和东欧地区服务。
塞尔特斯的伯特利之家和印刷厂也仿佛“学校”一样,装备许多弟兄,使他们在东欧的传道工作开放后到这些地区服务。伯特利的生活令他们学会跟不同的人相处,并且意识到,虽然所有人都是不完美的,耶和华却可以运用任何人去达成他的旨意。在服务部工作的弟兄看出,只要贯彻始终地应用圣经的原则,认真遵从治理机构的指引,任何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有些弟兄就算遇到巨大的压力,却仍旧表现圣灵的果实,态度平和,全心信靠耶和华。伯特利的弟兄都向这些弟兄学习,然后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告其他分社的弟兄。
凭着教育和爱心冲破障碍
耶和华见证人决心紧守圣经里有关使用血的禁令。(使徒行传15:28,29)过去十年来,他们在这方面的立场受到一项国际教育计划所强化。这个教育计划牵涉到冲破一些基于偏见和错误消息的障碍。德国在1990年成立了医院资讯服务部。同年11月,德国分社举行了一次研讨会,共有427个弟兄出席,大部分是德国的弟兄,其他的就来自另外九个国家。研讨会加强了国际弟兄团体的联系。与会的长老对于从研讨会获得的帮助十分赏识。一个来自曼海姆的长老说:“我们都受到装备,学会摆脱恐惧感,用尊重而坚定的态度,清楚表达我们的观点。”另一个来自奥地利的长老说:“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研讨会,像这个研讨会一样,用这么简单易明的方法,讲解这么广泛的题材。”
社方同时在德国成立医院联络委员会(简称医委会),在不输血治疗方面为见证人提供支援服务。社方也举行了多次的研讨会,训练德国的55名医委会成员。医委会成员的工作产生了优良的成果。直至1998年8月,德国有超过3560个医生愿意跟见证人合作,使用不输血疗法。这些医生当中,包括《焦点》杂志数年前列出的“德国1000个好医生”的差不多四分之一。
1996年1月,医院联络委员会的成员开始把《家庭安康与耶和华见证人的医疗护理》这本精心编写的手册,分发给医疗人员。(这本手册设计精美,特别为从事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或官员编写。手册刊载了有关各种可行的不输血疗法的资料。医委会的成员共同努力,把这本手册分发给法官、社会服务人员、新生儿科医生和儿科医生。)很多法官都对这本手册推崇备至,表示很赏识手册的优良内容和实用价值。很多人读过手册后,知道原来不愿意接受输血的人可以选用多种可行的不输血疗法,都感到很惊讶。讷德林根的一位法官说:“我正好需要这样的一本手册。”萨尔大学的一个法学教授,根据手册的内容跟学生讨论及编制民法进阶课程的笔试。
现今全球各地都设立了医院联络委员会,每逢有危急情况发生,各地的委员会可以互相照应。有时候,病人所身处的国家如果没有医生处方的药物供应,我们遍及全球的信息网络,可以令弟兄们很容易找到所需要的药物,然后从德国运送到这些国家去。此外,社方也安排十多个国家的弟兄姊妹,跟乐意同见证人合作的德国医生见面,设法用弟兄姊妹能负担的方式,安排不输血治疗。
当然,德国本土的弟兄也从这方面的国际合作得益。1995年,一个姊妹在前往挪威途中遇上意外,给送进医院。她在德国的儿子一收到消息,就马上向医院资讯服务部求助。医院资讯服务部于是知会挪威的分社办事处。第二天,一个挪威的见证人前来探望这个姊妹。见证人来医院前,先驾车到130公里外的地方,带同一个说德语的感兴趣人士前来,要给住院的姊妹更大的帮助。她的儿子后来写了一封致谢信,信里面说:“上帝的组织实在了不起!这种爱心的确伟大!……我现在的感受实在很难用笔墨形容。这样的事确实可以说是世间罕见的。”
因此,凭着教育和表现爱心,以往难以逾越的障碍,现在要克服已经容易得多了。在这件事发生之前,另一个障碍也不再存在了。
突然间,柏林围墙倒下来了!
世事往往云谲波诡,教人惊叹不已!全球的人都在电视机前观看在柏林欢呼庆祝的群众。分隔东西方的阻碍已经清除了。这一天是1989年11月9日。
超过25年前,1961年8月13日早上,柏林的居民惊觉,东柏林的官员正着手竖立围墙,把共党控制的部分跟其他部分分隔开来。柏林市实际上被分为东西两部,反映出德国当时分裂为东西两部分的实况。也许更戏剧化的是,柏林围墙后来更成了冷战期间,两大超级强国角力的象征。
后来,在1987年6月12日,即1989年的巨变发生前两年,美国总统里根站在面向勃兰登堡门、背着柏林围墙的位置,公开呼吁说:“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把我前面的门打开吧。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把我后面的墙拆毁吧。”那时候,有什么迹象显示他的呼吁会实现吗?有什么证据显示,这番话比冷战时期的虚夸言论更有实质意义吗?看来没有。起码在1989年年初,东德政权的领袖昂纳克曾仿佛回应里根的呼吁一般,声称柏林围墙“会继续存在,五十年、一百年不变”。
可是,世局急剧转变,勃兰登堡门突然开放,柏林围墙竟忽然倒下来。塞尔特斯伯特利家庭的一个成员记得,当年的11月9日星期四晚上,他从聚会回家后,开电视收看晚间新闻。教他难以置信的是,新闻报道竟说,东西柏林的边界已经开放了。二十七年来,东柏林的居民首次可以自由进入西柏林!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所看见的景象:车辆越过边界,司机鸣喇叭庆祝;很多西柏林人,有的还是刚刚从酣睡中醒过来的,纷纷跑到边界那里,夹道欢迎从东德过来的人,拥抱这些突如其来的访客。他们都不能自已,喜极而泣。围墙确实在一夜之间就倒下来了!
接着的24小时,全球各地的人都紧盯着电视机,要见证历史的推移。时局的转变,对德国和全球的耶和华见证人有什么影响呢?
从东德来的访客
接着的星期六早上,接近8时正的时候,塞尔特斯伯特利的一位弟兄上班途中,碰见另一位伯特利家庭的成员,现今在匈牙利服务的卡尔海因茨·哈特科普夫。这个弟兄兴奋地说:“我看不用多久,必定会有弟兄从东德跑过来塞尔特斯的。”哈特科普夫弟兄用他一贯的平静语调回答说:“他们早就来到了。”原来在那一天清早,两个弟兄已驾着一辆东德制造的小型汽车来到了。他们把汽车停放在伯特利的大门外,等候分社开始办公。
这个消息在伯特利里不胫而走,人人都跑出来要跟这些突如其来的访客打个招呼,欢迎他们来到。可是,有些人却扑了个空,因为这些弟兄的车子一载满书刊,就赶回东德去了。虽然当时东德还没有撤销对耶和华见证人的活动和书刊的禁令,这一刻的振奋却教弟兄们勇气大增。这些东德的弟兄说:“我们一定要赶回去参加明天早上的聚会。”想想看,东德的会众长久以来只有极少量的书刊供应,现在这些弟兄带着一箱箱的书刊回去,一定教他们心花怒放!
接着的几个星期,成千上万的东德人越过边界,涌进西德。很多东德人是平生第一次到西德去的,他们都享有前所未有的行动自由。他们来到边界的时候,看见西德人在场挥手迎接他们。耶和华见证人也在场迎接他们。可是,见证人不是仅来到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简单,而是用更实质的东西去欢迎这些访客,就是把圣经书刊免费分发给这些东德人。
在邻近边界的城市,会众发动特别运动,接触那些来自东德的人。耶和华见证人的书刊在东德受禁多年,所以知道或读过这些刊物的人不多。西德的见证人探访来自东德的汽车里的人,这种“逐车”见证风行一时,比逐户见证还要吃香。东德的人民都很渴望探索新事物,连宗教也不例外。有时候,传道员只要简单地说:“你应该是从没有看过这两本杂志的,因为在过去四十年,这些杂志在你们那里一直被禁。”对方往往回应说:“你就给我吧,如果它真是给人禁了的,准是好东西。”在边境城市霍夫,两个传道员在一个月内各自分发了约莫一千本杂志。不消说,当地和邻近的会众积存下来的杂志,自然给分发精光了。
-
-
德国1999耶和华见证人年鉴
-
-
[第69页的图片]
1955年,在纽伦堡举行的“胜利王国”国际大会
[第73页的图片]
德国的见证人曾帮助很多外国移民从圣经真理获益
[第88页的图片]
威斯巴登伯特利,摄于1980年
[第90页的图片]
分社委员会成员(从左到右)。前排:京特·金茨,埃德蒙·安斯塔特,雷蒙·坦普尔顿,维利·波勒。后排:埃伯哈德·法比安,理查德·凯尔西,维尔纳·鲁特凯,彼得·米特伦加
[第95页的图片]
德国的见证人目前共有十座大会堂(图示部分大会堂)
1.格劳豪
2.罗伊特林根
3.慕尼黑
4.梅肯海姆
5.柏林
[第99页的图片]
马丁·普辛格和格露德·普辛格
[第100,101页的图片]
塞尔特斯的分社设施
[第102页的图片]
部分从德国奉派到海外服务的传道员:(1)曼弗雷德·托纳克,(2)玛格丽塔·柯尼格尔,(3)保罗·恩格勒,(4)卡尔·索迈斯奇,(5)京特·布施贝克
[第110页的图片]
东欧各国的禁令撤销后,大量书刊运送到这些地区去
[第118页的图片]
1990年的柏林大会
[第124页的图片]
第一座在前东德地区兴建的王国聚会所
[第132,133页的图片]
奉献礼——首先在塞尔特斯(见上图)举行,然后在德国六个会场内举行
[第139页的图片]
反驳失实信息的有力工具
[第140,141页的图片]
这些忠心的基督徒(摄于勃兰登堡,1995年)虽然曾被囚在集中营里(耶和华见证人的囚衣绣上紫色三角作为记认),却仍然紧守信仰
[第147页的图片]
下一页,顺时针方向:海因里希·迪克曼、安妮·迪克曼、格露德·普辛格、玛丽亚·洪巴赫、约瑟夫·雷瓦尔德、爱尔弗莉德·勒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