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渴求金钱警醒!1988年 | 11月8日
-
-
“我的目标”,来自菲律宾的朱利安承认说,“是要到45岁就成为百万富翁。”来自南非的卡雷尔也承认,“我一生的目标是要发财。”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渴望成为千万富翁,但大都希望拥有足够的物质和金钱,可以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便是日本商人吉三郎的态度,他说,“我认为物质财富可以导致快乐。”
来自加拿大的莉丝表示同感,她说:“作为一个青年人,我相信金钱可以买到无忧无虑的自由。”她的丈夫汤姆则希望金钱能助他“逃避一切……去到一处没有罪行、没有污染、没有两面人要应付的地方。”
奔波劳碌只为财
自古至今,人不惜奔波劳碌,但求发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商人紧随着探险队的脚踪,攫得了整个大洲——例如非洲——的矿物资源。后来国势衰微,加上近代的经济危机,这项行动已逆转了方向,因为联邦公民纷纷移民英国,目的不是致富,而是要赚到足够金钱去维持家人生活。
菲律宾有数以万计的男女离开本土,出外谋生,在波斯湾一带的国家及其他地方求职。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移民纷纷北上,希望在美国赚钱。欧洲多个国家也容许中东和北非的移民入境。
据南非《人力评论》杂志1987年1月刊说,到1985年6月30日,正式登记的外籍工人已达37万1,008名之多。但报告补充说,“估计还有150万非法移民偷入南非境内,分沾它一点财富。”
甚至在较富裕的国家里,今日也有许多人离乡别井往他处赚钱。英国的情形便是如此。有越来越多人在南方工作,家却在北方。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原因。伦敦(英国南方)市中心的一间住宅,据报是一间面积只有61平方尺的“斗室”,售价竟然高达3万6,000英镑(5万4,000美元)。可是,在伦敦80哩之内的地区,这个价钱却能够买到一幢有三间睡房的住宅。
英国北部的布拉德福德市大约有6万亚洲居民。移民大多数来到这个工业中心的羊毛工厂工作。但由于自动机器代替了劳工,失业工人如今只有依靠政府的社会救济金去维持生活。因此,不少志在求财的人结果落得失望。
发展中的国家
同样,在发展中的诸国,职业前景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人离开乡村拥入都市。不错,有许多人找到职业。但他们的收入有带来快乐吗?
工人所获得的些微工资必须先缴纳住所的昂贵租金;他们的住所很可能位于散布在市镇周围的简陋贫民窟中。其剩下的钱要寄回家乡给亟需金钱的亲属。例如,非洲多个城市的邮局在月终便出现长列的人龙,等着购买汇票,寄回乡间给赖之为生的亲人。
即使全家都在城市居住,也受到多方的经济压迫。他们必须拨出金钱作为医药费、交通费、学费、粮食费和租金等。开销的项目看来难以胜数。难怪许多城镇居民要身兼两职。
这种情况看来像是获致快乐的秘诀吗?很难。
-
-
金钱——残酷的主人警醒!1988年 | 11月8日
-
-
不少人受到诱惑去尽力赚钱,希望获得安全。这样行会导致理想的结果吗?
上文提及的莉丝终于嫁了一个经济稳定的丈夫。她说:“我婚后有豪华的住宅和两辆汽车,经济情况使我们可以随意享受世界所提供的物质东西、旅行和娱乐等。但奇怪的是,我仍然为金钱担忧。”她解释说:“我们有这么多财物是可以失去的。看来拥有的越多,就越少安全感。金钱并不能带来免于忧虑的自由。”
虽然追求金钱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标志,结果却很少带来真正的满足。西尔威斯特(David Sylvester)在《底特律自由新闻报》写道:“在崇尚物质的1980年代,求财的念头也许看来十分自然。但在我看来,物质主义只是我们忧虑不安的病征而已。”
信用抑或欠债?
即使你的收入买不起某些奢侈品,这个物质主义社会也能令你相信自己有权拥有这些东西。由于社会强调物质享受以及一般人担心通货膨胀,结果使用信用卡或塑胶金钱赊购的风气遂大为流行。这样行的理由是,‘你若等到储够钱才购买,到时候价格必然已提高了。’
英国的信用卡或付款卡的发行达2260万张之多,如今在欧洲已高踞榜首,使发行690万张信用卡的法国瞠乎其后。即使如此,据称英国的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程度”。时代转变得多么厉害!《听众周刊》评论说:“欠债在以前是人所竭力避免的事,但今日却被视为信用,消费者从四面八方受到鼓励要欠债。”
结果,如今全球的债务甚至使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也受到威胁。在个人水平方面,债务在收入中所占的百分率比以前的任何时期为高。这种情况并不限于一国或一大洲。南非一位黑人居民评论说:“以往,黑人从不用信用卡。”但他补充说:“如今,黑人的信用卡使许多公司,例如家具公司,得以维持下去。”
“我们是欠债的一代,”商业作家西尔威斯特评论说,“一般人都消费过度,投资不足,活得好像明天永不会来临——即使明来到,社会救济金自然会帮助我们渡过难关。”那么,这种物质主义的人生观有为我们带来快乐吗?
可悲的后果
“城市投机家‘用可加因[麻醉剂]来缓和压力,’”伦敦《每日电讯报》的大字标题说。不错,有越来越多收入颇高的青年商人在金钱纠葛方面遭受巨大压力,以致被卷入一场日益严重的祸患——吸毒——之中。
以华尔街为中心的纽约金融区也患上同样的流行病。据报美国联邦麻醉药管理局的一位办事人说:“卷入吸毒漩涡的人十分谨慎。当然,人不会露骨地自称吸食可加因,但无可置疑的是,金融区里有百分之90的人都接纳这种毒品。那些负荷巨大压力的金融界新秀都提心吊胆,除非他们在某些麻醉药的刺激之下,否则就无力完成一宗生意交易。”
但近来玷污金融市场的犯罪行为并不限于滥用麻醉药而已。关于庞大骗案和内幕交易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岁入百万美元以上的人何以这么急需金钱,以致要以不法手段来赚更多的钱呢?”华尔街精神科医生罗尔力克(Jay B. Rohrlich)问道。他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继续说:“有些人实际染上了钱瘾而嗜钱成癖,情形与纵酒、吸食可加因或服食其他麻醉药成癖的人无异。”他解释说,在这些人看来,“金钱成了他们的不足之感的解毒剂。”
在我们这个物质主义日益流行的世界里,积聚财富已不再令人侧目。据法国《费加罗》杂志所载,一项调查透露,金钱已不再发出‘铜臭’了。令人感兴趣的是,接受调查的法国人在受到询问他们认为金钱能够予人什么时,有百分之45的人回答说:快乐。不过很可惜,情形其实刚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