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你相信轮回吗?
    守望台1997年 | 5月15日
    • 穆昆巴伊写信给在美国念大学的儿子:“你还记得,你早年在印度本乡爱上的那个邻家女孩吗?再过几个星期,她就出嫁了。我认为你有必要知道这件事。”

      做父亲的为什么要把这个女子的婚讯告诉儿子呢?毕竟,几年前穆昆巴伊曾毫不留情地拆散这对小情人,况且他的儿子往美国追求高等教育也有六年光景了。穆昆巴伊清楚知道,儿子在这段期间并没有跟以往的情人联络。

      既然这样,他又何必为这件事担心呢?原来,穆昆巴伊相信轮回转世。a两人早年相恋,如果凑巧他们前生是夫妇的话,现在他们既已到达结婚年龄,强迫两人分开就未免不近人情了。所以,趁女子还没嫁给别人,穆昆巴伊想让儿子清楚知道当时的情势。

      再考虑另一个事例。在印度的孟买,一个四岁女孩多次住院治疗,其间饱受痛苦折磨。她的心脏出了毛病,心瓣有缺损。这个女孩家境富裕,双亲虽不忍看着女儿受苦,却对事情怀有以下的想法:“我们不得不接受现实,女儿一定是在前世种下恶因,所以今世得着恶果。”

      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和其他源于印度的宗教都相信轮回,这个观念对千百万教徒的生活操有重大影响。从谈恋爱到备尝苦楚,人们把今生的种种经历都看做前生行为的因果报应。

  • 你相信轮回吗?
    守望台1997年 | 5月15日
    • 相信轮回的人声称,证据在于“前生经历记忆犹新”!曼谷的拉塔娜只有三岁,但前生经历已开始在她的脑海浮现。她“记得自己前生是个虔诚的妇人,活到60多岁才撒手人世”。大部分信徒都认为,这个女孩的事例足以证明真有轮回这回事。

      不过,许多人都对这个信仰表示怀疑。关于前生的回忆,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b印度教哲学家尼基拉南达在《印度教对灵魂解脱的诠释》一书指出,‘身后经历是不能用理性来说明的’。不过,他还是断言,“转世这个道理,与其说是不大可能,不如说是颇有可能。”

  • 你应该相信轮回吗?
    守望台1997年 | 5月15日
    • 尽管这样,轮回的信仰却在印度得到发扬光大。印度教的哲人为罪恶猖獗、人间苦难等普遍难题大伤脑筋。他们问道:‘这些情形又怎可能跟创造者主持正义的观念一致呢?’在这些哲人看来,上帝主持正义的观念跟人间许多无妄之灾和不平有所抵触。他们试图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结果想出了“业的法则”,也就是因果报应的法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们还订出一个详细的‘善恶结算表’,说明今生的功过会招致来生什么赏罚。

      “业”的意思就是“行为”。据称印度教徒的行为如果符合社会准则、宗教标准,就是善业; 行为要是伤风败俗, 就是恶业。印度教徒每次轮回转世,他生前的行为(业)就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哲学家尼基拉南达说:“人人生来都有自己的品格蓝图。身体特征虽然得自遗传,品格却取决于前生的行为。人[因此]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未来。”印度教徒的最高目标,就是从轮回转世的循环过程获得解脱,与梵(最高实在)合一。印度教徒相信,只要严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同时努力修行,最后他们就能与梵合一,获得解脱。

      由此可见,轮回的信仰是以灵魂不死的主张为根据的,再用业的法则形成进一步的发展。现在让我们看看,上帝灵示的话语圣经对这些见解有什么论述。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