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可信吗?警醒!2001年 | 3月8日
-
-
历史可信吗?
“读历史使……我们觉得,大家都是同一个团体的成员。这个团体从我们出生以前的悠悠历代,一直延续到我们死后的千秋万世。”——《历史研究指南》,迈克尔·斯坦福著。
忘记历史,犹如抹去记忆。没有历史,你和家人、部族以至整个民族,就像没有根源,没有过去似的。要是这样,眼前一切就变得毫无根据了,也没有什么意义可言。
历史是前人经历的总汇,很值得我们借鉴。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记取历史教训,就能避免重蹈覆辙。一位哲学家断言,忘记过去的人要罚他们重复过去。多读历史能开阔我们的思想,使我们对古代的文明世界、以往的惊人发现和昔日的传奇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也教晓我们用不同的观点看事物。
既然历史所记述的都是前人往事,我们又怎能确定这些记载是可信的呢?很明显,历史记事必须真实可靠,我们才能从中吸取宝贵的教训。历史事实不是全都迎合我们的心意,但我们弄清楚真相后,就该坦然接受。历史犹如美中带刺的仙人掌,既能启发思考,又能刺痛人心。
在接续的文章,我们会探讨历史的不同方面,看看我们所读的历史是否真实可靠。我们也会谈谈,信史对明辨事理的读者有什么益处。
[第3页的图片]
奈费尔提蒂王后
[第3页的图片]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
[第3页的图片鸣谢]
Nefertiti: Ägyptisches Museum der Staatlichen Museen Preußischer Kulturbesitz, Berlin
Border: Photograph taken by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
-
-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警醒!2001年 | 3月8日
-
-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
“对历史学家来说,没什么比详实记述事情的前因后果更重要。”——格拉尔德·施拉巴赫,历史学助理教授。
历史学家常常问道:某些事件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要发生?比方说,历史告诉我们,罗马帝国衰亡了。但罗马帝国为什么衰败下来?是因为统治阶层贪污腐化,荒淫无度?还是因为帝国幅员太广,难以管治,加上军费开支浩大呢?是因为罗马帝国树敌太多?还是因为兵力不够敌军雄厚?
东欧的共产主义政体,过去一直对西方国家构成威胁。没想到,近年来在东欧一个接一个的国家,共产政权仿佛在一夜之间瓦解了。背后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历史学家想要寻求的就是这类问题的答案。他们提供答案之余,对事情所作的评述到底带有多少个人偏见呢?
历史可信吗?
与其说历史学家是科学家,倒不如说他们更像历史的侦探。他们研究分析历史记录,质疑问难,寻根究底,目的是要查明真相。很可惜,他们常常迷失方向,看不清前进的目标。一个原因是,历史学家的工作主要同人有关。活人的心思他们尚且不能识透,何况是死人的。此外,历史学家可能有先入之见,也可能抱有成见。由于这个缘故,最优秀的历史著作有时所反映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作者本人对历史事件的重新演绎而已。
当然,历史学家有自己的观点,不一定表示他的著作失实。圣经的撒母耳记上下两卷、列王纪上下两卷和历代志上下两卷,分别报道相同的事件。虽然这几卷书是由五位执笔者写成的,但其中的记载并没有显著的矛盾,也没有大的差错。四福音的记载也一样。圣经执笔者甚至把个人的缺点和愚蠢的过失记录下来。世俗的作家很少会这样做。——民数记20:9-12;申命记32:48-52。
读历史,除了考虑作者可能抱有成见之外,还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者的动机。迈克尔·斯坦福在《历史研究指南》写道:“每逢听到手握大权的、贪求权势的,或他们的同伙,讲述过去所发生的事,历史学家都必须持怀疑态度,审慎对待。”如果历史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国家主义精神,甚至明目张胆地煽动民族主义狂热,作者显然是别有用心。遗憾的是,有些历史教科书也鼓吹这样的精神。某国所颁的政令公开声明,教授历史的目的在于“巩固人民的民族主义感情,增强他们的爱国心……因为教授国史能鼓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爱国行为”。
篡改历史
有时候,历史记载不仅受个人偏见所支配,还被人做了手脚。且举例说明。《历史真相》一书指出,前苏联政府“刻意把托洛茨基的名字从史册中删去,使这名政委在苏联史上消失踪影”。托洛茨基到底是谁?他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人,在列宁之下居第二位。列宁死后,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发生了冲突,被开除出党,后来遭暗杀。前苏联政府甚至把百科全书中涉及托洛茨基的内容全部除去。歪曲历史,焚毁唱反调的书刊,凡此种种,都是独裁政权惯用的手段。
篡改历史不是什么新事。这个做法源远流长,至少可以上溯到古代的埃及和亚述。不管是法老、君王还是皇帝,个个都心高气傲,自命不凡,一心要名留史册。他们习以为常地夸大自己的功绩。至于不光彩的事,例如吃败仗,他们不是轻描淡写,就是把有关的记载删除。有时候,他们甚至对不光彩的事只字不提。且看看古代以色列的历史。圣经对以色列的君王和臣民都一视同仁,把两者的功过揭露无遗,跟埃及和亚述的记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历史学家怎样考证古代文献的真确性?他们把这些文献跟古代的赋税记录、法典、拍卖奴隶的告示、商业信件、业务记录、私人信件、私人档案、陶器碎片的刻印文字、航海日志、在墓穴里发现的遗物等等比较比较。这些文物可提供不同的线索,使历史学家对官方记录有进一步的了解。诚实的历史学家通常会说清楚,有什么地方是空白的,有什么事物还不能确定。有时他们也会提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不管怎样,为求对历史事件有平衡合理的看法,精明的读者准会多方查证,翻阅不同的参考书。
尽管历史学家要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他们的工作还是大有贡献的。一部历史著作指出:“世界历史虽然难写,……但对我们关系重大,是我们必须认识的。”通过历史,我们既可以窥见前人的经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类目前的处境。比方说,我们很快就看出,人类从古到今都展现出同样的个性特征。世人一次又一次地显出这些特征,对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许由于这个缘故,历史重演这句话就应运而生了。说历史重演又是否完全正确呢?
历史真的重演吗?
根据往昔的事态发展,我们能够准确无误地预告未来吗?某些类型的事件确实重复出现了。例如,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说:“曾经存在的文明,最后都一一瓦解了。”他接着又说:“历史所记叙的都是徒劳无功、壮志未酬的故事。……身为历史学家,我常常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悲剧是避免不了的。”
其实,帝国衰亡的经过,没有两个是一模一样的。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在一夜之间,被米底亚人和波斯人攻陷了。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希腊帝国分裂为几个王国,最后通通给罗马帝国吞并了。至于罗马帝国的灭亡经过,这个问题一直引起争论。历史学家格拉尔德·施拉巴赫问道:“罗马帝国是 在什么时候垮台的?罗马帝国真的垮了台吗?在公元前400年和公元前600年之间,西欧有些情况 改变了,但大部分还是一如既往。”a很明显,历史上有些事态发展是会重复出现的,但不是全部。
历史不断提醒我们,人为统治往往以失败告终。由于统治阶层只顾利己、目光短浅、营私舞弊、任人唯亲、贪权好利,德政从古到今都难以实施。史册满是有关军备竞赛、条约失效、战祸频仍、社会暴乱、贫富不均、经济崩溃的记载。
为了说明这点,请留意《哥伦比亚世界史》怎样评论,西方文明对世界其他地方所产生的影响:“哥伦布和科尔特斯使西欧的人民大开眼界,看出对外扩张大有可为。西欧的人民千方百计要别人改信自己的宗教,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他们动不动就诉诸武力,强行把西方文明传播到几乎全球每个角落去。西方的侵略者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他们利用先进武器,迫使其他国家成为欧洲列强的附庸。……简单地说,这些大洲[非洲、亚洲和南北美洲]的人民,持续不断地遭到西方人的残酷剥削。”圣经的传道书8:9说:“这人管辖那人,令人受害。”这句话多真实啊!
鉴于人类的往迹乏善可陈,德国一位哲学家禁不住嗟叹:历史告诉我们,人从没有从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耶利米书10:23说:“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脚步。”人没有能力定自己的脚步,这件事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遭遇的困难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多,规模也是空前未有的。既然这样,我们怎么能够应付呢?
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人类历史上,地球从没有像现在那样,备受各种各样的难题所威胁: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动植物纷纷绝种、臭氧层变得稀薄、污染、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生态濒危、人口爆炸等等。
《自然环境沧桑史》一书指出:“环境瞬息万变,现代社会穷于应付。”《世界监察》杂志的编辑埃德·艾尔斯写道:“我们面对的困难,是我们从没有经历过的。尽管有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事情非同小可,我们还是懵然不觉。叫我们束手无策的困难就是,在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里,生物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使自然生态发生了巨变。”
考虑到这些及其他相关的问题,历史学家帕尔东·蒂林哈斯特声称:“社会发展的方向已经变得复杂无比。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情况实在令人害怕。历史学家能提出什么指引,给迷惑不解的现代人呢?他们所能提供的看来很有限。”
历史学家也许茫然无措,不知该提出什么意见才好。我们的创造主早就成竹在胸。他在圣经里预告,在最后的日子,世界会有“难以应付的凶险时代”。(提摩太后书3:1-5)正如下篇文章指出,耶和华还进一步给我们指明出路。这是历史家无法做到的。
[脚注]
a 施拉巴赫的评论跟但以理先知的预言一致。但以理预告,罗马帝国会被内部衍生的政治势力所接替。请参看《要留意但以理的预言!》的第4和第9章,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出版。
[第5页的精选语句]
“每逢听到手握大权的[人]……讲述过去所发生的事,历史学家都必须持怀疑态度,审慎对待。”——历史学家迈克尔·斯坦福
[第4页的图片]
尼禄皇帝
[鸣谢]
Roma, Musei Capitolini
[第7页的图片]
“这人管辖那人,令人受害”,这句话从古到今都是千真万确的
[鸣谢]
“The Conquerors,” by Pierre Fritel. Includes (left to right): Ramses II, Attila, Hannibal, Tamerlane, Julius Caesar (center), Napoléon I, Alexander the Great, Nebuchadnezzar, and Charlemagne. From the book The Library of Historic Characters and Famous Events, Vol. III, 1895; planes: USAF photo
-
-
圣经——真实的历史记载?警醒!2001年 | 3月8日
-
-
圣经——真实的历史记载?
这些人责备统治者。他们严厉批评祭司。他们申斥平民的邪恶行为。他们甚至把自己的弱点和过错记录下来,公之于世。他们屡受滋扰,惨遭迫害,有些因说实话、写真理而惹上了杀身之祸。他们到底是谁?圣经的先知,当中有不少都是圣经的执笔者。——马太福音23:35-37。
在《历史学家与历史》一书,帕奇·史密斯写道:“无论是英雄还是恶棍,无论是族人还是敌人,[希伯来人]对他们都一视同仁,通通给以无情的批评,因为他们是在上帝的督导下执笔的。他们掩藏真相,非但得不到好处,反而招致重大损失。”史密斯又写道:“不管是叙利亚的战士君王还是埃及的,他们的编年史大多冗长沉闷,使上帝选民的记载更显得引人入胜,……因为记载不但透露上帝的选民怎样备尝艰辛,也讲述他们怎样战胜敌人。希伯来裔的事件记录者深通写史的要诀:他们叙述的都是真人真事,连当事人的过错和缺点也如实披露。”
圣经的执笔者做事一丝不苟,他们的记载百分之百准确。作家沃纳·凯勒用历史和考古学的角度去分析圣经。他在《史书圣经》一书的序言里写道:“鉴于铁证如山,……以下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事实证明,圣经总是对的!’”
精采的记载、深刻的教训
圣经的执笔者大多是平民百姓,例如农夫、牧人、渔夫等等。他们写圣经的时间,前后用了一千六百多年。尽管平民出身,他们所写的东西却深具价值,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远优于古今任何其他著作。他们的记载受到四面八方的抨击,但依然能够保持完整,一直留存至今。(以赛亚书40:8;彼得前书1:25)今天,不管是全书还是其中一部分,圣经已被译成二千二百多种语言,语言版本比其他任何书刊要多!圣经有什么独特之处?从以下的经文就可以找着答案。
“经书全部都是上帝所灵示的,对于教导、责备、修直事态、按正义施行管教,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可以完全胜任,装备齐全,行各样良善的作为。”——提摩太后书3:16,17。
“从前写下来的话,全是为教导我们而写的,好让我们借着忍耐,借着经书所带来的安慰,可以怀有希望。”——罗马书15:4。
“这些事一一临到他们[以色列人]身上,作为鉴戒,并且写了下来,正是警告我们[基督徒]这些到了各事物制度终结的人。”——哥林多前书10:11。
不错,圣经是上帝用圣灵启示的,其中所记载的都是真人真事:有些人行事叫上帝的心欢喜,有些人却令上帝不悦。上帝也定意把圣经保存下来。这就是圣经远比其他书刊优胜的原因。圣经所记载的绝不是不近人情的行为准则,也不是逗小孩子喜爱的短篇儿童故事。诚然,圣经是上帝命人写下来的,但这反而使圣经更富人情味,内容更加精采,在一代接一代的读者心里引起了共鸣。考古学家威廉·奥尔布赖特说:“圣经对道德和属灵的事充满真知灼见。上帝通过人类的亲身经历,把这么独特的启示传给世人。圣经的教训不但对二三千年前的人适用,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
圣经的教训永不过时,总是切合实用。为了说明这点,让我们回到人类历史的开头去,看看我们可以从创世记的记载中吸取什么重大教训。关于人类的起源,只有圣经才能提供真确的资料。
古代的记载提供适时的教训
创世记不但讲述人类家庭的起源,还透露其他资料,包括人类祖先的名字。谈到人类的起源,没有任何历史著作能像圣经那样,提供这么明确的资料。你也许会问:“知道人类的始祖是谁,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呢?”这种知识对我们有无比的价值。创世记透露,不论肤色,不分部族民族,人人都出自同一的始祖。由此表明,种族主义是毫无根据的。——使徒行传17:26。
创世记就道德标准提出了指导原则。这卷书记述所多玛、蛾摩拉和周围的城有什么遭遇。由于这些城的居民耽于性变态行为,上帝把他们消灭了。(创世记18:20-19:29)圣经的犹大书7节说:“所多玛、蛾摩拉和周围的城也极度淫乱,随从肉体做变态的事,……成了鉴戒,摆在我们面前。”虽然上帝并没有颁布道德律法给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居民,但像所有人一样,上帝也赋予他们良心作用。由于这个缘故,上帝有充分理由要他们对自己的腐败行为负责。(罗马书1:26,27;2:14,15)现今的情况也一样。对于上帝的话语圣经,不管人类接受不接受,上帝都要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帖撒罗尼迦后书1:8,9。
有关逃生的历史教训
罗马提图斯凯旋门上的浮雕所刻画的,是罗马士兵在公元70年摧毁耶路撒冷后,把圣殿的神圣器皿掠走的情景。当年有超过一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顺服的基督徒却逃过大难,保住了生命,因为他们听从耶稣先前的警告:“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安营的军队围住,就知道城快要荒凉了。到时,在犹地亚的,应该开始逃到山上去;在城里的,应该退去;在乡下的,不该进城。因为这是执行公正的日子。”——路加福音21:20-22。
耶路撒冷所经历的苦难,并不仅是久远的往事,而是预示着整个世界不久就会遭受一场更大的灾难。但一如既往,在这场浩劫中,准会有人逃出生天。圣经把他们形容为“一大群人”,“是从所有国族、部族、民族、语言来的”。他们能够“从大患难中出来”,是因为他们对耶稣所流的血抱有信心。这种信心具有稳固的基础,是以圣经的历史和预言为依归的。——启示录7:9,14。
永不重演的历史
在我们现今的日子,圣经所预言的最后一个世界霸权,也就是英美世界霸权,正在国际政治中占尽优胜。鉴往知来,英美世界霸权就像先前的霸权一样,最后也会走向灭亡。怎么灭亡呢?圣经表明,这个霸权的结局很独特。但以理书2:44的预言指向1914年,预告当时掌权的政治势力,或“王国”,将有什么遭遇:“这些君王在位的日子,天上的上帝要设立一个永不灭亡的王国。这个王国不会归给其他民族,倒要把其他王国通通打碎灭绝。这个王国必万世屹立。”(《新世界译本》)
上帝的王国就是耶稣基督所领导的天上政府。在先前提及的“大患难”的高潮,也就是哈米吉多顿,上帝的王国会把人间的残暴政权消灭净尽。此后,这个王国“不会归给其他民族”,意思是指上帝的王国永不会被推翻,也不会落选离职。王国的版图会扩展“到地极”。——诗篇72:8。
伪宗教、残暴的政治势力和贪婪的商业制度,循环往复地蹂躏世人。这个为害人间的循环终于止息了。诗篇72:7应许说:“义人要发旺,大有平安,好像月亮长存。”到时,自私自利、高傲自大的风气会不复存在,全球都会弥漫着爱,因为爱是上帝的超卓特质。(约翰一书4:8)耶稣说:“[要]彼此相爱。”关于这点,历史家威尔·杜兰特曾说:“我一生研究历史,从中学得的最大教训跟耶稣所提出的一样。……世界上最有实质价值的东西就是爱。”
上帝深爱世人,所以用圣灵启示圣经的写作。惟独圣经才能增进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了解。我们鼓励你花点时间学习圣经,吸收予人生命的知识。为了帮助人认识圣经,耶和华见证人听从耶稣的吩咐,向邻人传讲“王国的好消息”。这个好消息不久就会成为事实,再也不是尚待实现的预言。——马太福音24:14。
[第9页的精选语句]
“事实证明,圣经总是对的!”——沃纳·凯勒
[第11页的精选语句]
“圣经对道德和属灵的事充满真知灼见。……圣经的教训不但对二三千年前的人适用,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考古学家威廉·奥尔布赖特
[第9页的图片]
摩押石碑:碑文记述米沙王对摩押和以色列之战的说法(列王纪下3:4-27)、圣经所提及的不同地区,以及代表上帝名字的古希伯来字母。
[鸣谢]
法国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古罗马银元:复制品上刻着提比略·凯撒的肖像和名字(马可福音12:15-17)。
《拿波尼度编年史》:这块楔形文字泥板证实,巴比伦突然被居鲁士攻陷。(但以理书第5章)
[鸣谢]
图片由大英博物馆提供。
石板:上面刻着本丢·彼拉多的拉丁名字。
[鸣谢]
图片由以色列古代文物管理局提供,版权归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馆所有。
背景是《死海书卷》:《死海书卷》的以赛亚书经考究证实,这卷书经过一千年的辗转抄写以后,内容依旧保持完好,没什么大改变。
[鸣谢]
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的圣经神龛。
[第10页的图片]
提图斯凯旋门上的浮雕证实,耶路撒冷在公元70年遭受毁灭
[鸣谢]
Soprintendenza Archeologica di Ro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