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无家可归问题的根源何在?
    警醒!2005年 | 12月8日
    • 屡次无处安身

      萨布丽娜a是一个单亲母亲,住在纽约市哈林一个贫民区里。高中一年级后她就辍学了。萨布丽娜和孩子们住在政府提供的住房里,三个儿子分别有十个月、三岁和十岁大,四个人就挤在一套只有一间卧室的公寓里。政府给长期无处安身的人提供这样的住所。

      十年前萨布丽娜从她妈妈家里搬了出来。从那时起她曾跟男朋友一起住过,也在朋友和亲戚家呆过,实在无计可施时就求助于政府寄宿屋。萨布丽娜说:“我偶尔做些工作,通常是靠帮人编头发挣钱,主要还是靠公共救济金过活。”

      但正如《家长》杂志(英语)所说,荒谬的是,当萨布丽娜在一家酒店找到一份体面的领班工作时,问题就来了。她从工作所挣的钱使她失去了领取公共救济金的资格,可是薪水又不够维持住房、食物、衣服、交通和照顾孩子的开销。既然她交不出房租,房东就要把她赶出去。最后,她辞去了工作,找了个地方暂时栖身,直到搬进现在的公寓。

      萨布丽娜说:“真是难为了孩子们,我的大儿子已经上过三所学校,他本该读五年级了,但却留了一级……因为我们总是搬来搬去的。”现在萨布丽娜正等着她申请的社会福利房屋批下来。

      对于那些根本无处可去的人来说,萨布丽娜似乎已经很幸运了。然而,并非所有无家可归者都认为寄宿屋是个安乐窝。根据波兰社区援助委员会,有些人“害怕寄宿屋里的规章限制”而拒绝接受援助。举例来说,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的寄宿屋要求住户必须工作,而且要戒酒戒毒,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遵守这些规条的。因此,视乎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无家可归者或许会睡在火车站、楼梯间、地下室,还有公园的长椅上、大桥下,以及工业区的某些位置。类似场景在世界各地都在上演。

      一本讨论无家可归问题的书,列举了在波兰导致人无家可归的多个因素,包括:失业、欠债和家庭问题。年纪老迈者、残疾人和感染了爱滋病(艾滋病)病毒的人都缺乏合适的住房。许多无家可归者都有精神和身体上的问题,或者是瘾君子,特别是酒瘾。绝大部分无家可归的妇女要么是离开或者逃离了丈夫,要么是被赶出了家门,要么曾经卖淫。看来每一个无家可归者都有一段悲惨的经历。

      际遇的受害者

      社会经济学家基坦尼斯瓦娃·戈林诺斯卡说:“在这里[波兰],没有人真正是自愿选择无家可归的。……但是生活中太多的挫败叫人精神崩溃,丧失了生存的意志。”看来,人若因为种种原因无力解决问题,就会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境地。比方说,有些人刚从监狱释放出来,却发现自己的家已被人毁坏了。另一些则被人从家里赶了出来。还有许多人在自然灾害之后痛失家园。b

      一项研究发现,在波兰,近半数接受调查的无家可归者都曾有过一个家,虽然常有家庭难题,但都曾与配偶同住一个屋檐下。大多数人是被赶出家门的,或因为实在呆不下去而被迫出走的;只有百分之14的人是自愿离家的。

      有些人在寄宿屋住上一段时间之后,能够再次自给自足,找到自己的住处。对于其他人来说,问题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了。这可能是因为精神或身体方面的疾病,酗酒,吸毒,缺乏工作的动力,不良工作习惯,缺乏足够教育,或者是兼具以上几种因素,到最后他们就成了长期无家可归的人。在美国,大约百分之30的无家可归者在“无家可归者收纳系统”里出出入入。所谓“无家可归者收纳系统”,是一家非营利机构对那些包括寄宿屋和医院在内的设施的称呼,遗憾的是该系统也包括了监狱。据说,用来解决无家可归问题的国家资源,有多达百分之90被那些长期依赖该系统的人消耗掉。

  • 无家可归问题的根源何在?
    警醒!2005年 | 12月8日
    • [第6页的附栏或图片]

      穷得要命

      在印度,数以百万计的人流落街头。据估计,单在孟买就有25万人在街上过夜。他们唯一的栖身之所是这样的:靠着墙脚,用几根竹棍支起一块油布充当屋顶。为什么他们宁可在城里露宿,也不肯到市郊便宜的房子里住呢?一个原因是,他们只能在城里找到工作,比如做小买卖、摆摊子、拉车、拾荒等。《解决无家可归问题的各种对策》指出:“说到底,由于他们很穷,所以顾了吃就顾不了住。”

      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约有2300个男女孩童露宿在帕尔克火车站。晚上,他们在月台上睡觉,有的用烂毯子当床铺,有的用纸箱当卧房。他们大多失业,很久找不到工作。约翰内斯堡还有几千人处境相同,既没有厕所,也没有水电。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他们很容易患上流行病。

      世上不止这两个地方有无家可归的人。为什么他们落得这个地步?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穷得要命。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