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无家可归——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警醒!2005年 | 12月8日
    • 无家可归——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警醒!》波兰撰稿员来稿

      “臭烘烘、脏兮兮的酒鬼,没有财产,没有身份,一无所有!”这句话真是令闻者不安。但在波兰琴斯托霍瓦市,一群致力于帮助流浪者的志愿人员说,这种成见正是大多数人对于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的人的看法。

      几年前,《经济学家》周刊(英语)报道,数以千计的街头流浪儿,居住在蒙古乌兰巴托市街道的地面之下,就是臭气熏天的排污管道里,或那些通向城市供暖系统的通道里。上述杂志指出,对于这些流浪儿的悲惨境况,许多蒙古人虽然大感震惊,却认为这种情况所以出现,是“因为流浪儿的父母太懒了,疏于照顾孩子”。

      在世界的另一端,街头流浪儿惨遭杀害。凶手竟是一些所谓的行刑队,他们自称以维护治安为己任。为什么?一份联合国的刊物解释说:“在拉丁美洲,许多司法人员、警察、媒体人士、商界人士和一般大众都认为,街头流浪儿对文明社会构成了道德威胁。”同一份刊物指出:“据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州,平均每天就有三个流浪儿惨遭杀害。”

      在琴斯托霍瓦市,致力于帮助流浪者的志愿人员创建了一个网站,网上说:“这些无家可归的人会引起我们的恐惧和不安,但他们跟我们一样,也会因为饥饿而痛苦。他们人数众多,而又急需帮助。”该网站又说:“我们希望有人能伸出援手,帮助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到底他们需要什么,而他们的需要又有多大呢?

      [第2,3页的图片]

      在这个下水道入口下面住着一群流浪儿

      [鸣谢]

      Jacob Ehrbahn/Morgenavisen Jyllands-Posten

  • 无家可归问题的根源何在?
    警醒!2005年 | 12月8日
    • 无家可归问题的根源何在?

      联合国报告:“全世界共有超过一亿人无家可归”。如果数据准确,那么大约每六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连片瓦遮顶也没有!不过,问题的严重程度很难精确估量。为什么呢?

      世界各地的人对于无家可归所下的定义大相径庭。研究这一问题的人所下的定义会受他们采纳的方法和追求的目标所影响,他们采用的定义反过来又会影响他们公布的数据。所以,要想确知问题的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联合国人居中心出版了一本书,名为《解决无家可归问题的各种对策》。该书将无家可归定义为“缺乏适当住房。凡是那些住屋环境低于社会一般居住条件的人”,均属无家可归者之列。有些流离失所的人住在大街上或者荒废弃置的建筑物内,另一些则可能栖身在慈善机构提供的宿舍里,还有些人则跟朋友暂时挤一挤。总之,这本书说:“如果某些人被归类为无家可归者,我们就该为这些境遇堪怜的受害者做些事情。”

      据估计,在拥有大约4000万人口的波兰,多达30万人无家可归。没人知道他们的准确数目,因为他们没有在任何固定的地点登记,他们总是不断地迁徙。有些人认为,真实的数字可能接近50万。

      无家可归者比比皆是,或许你就认识这样的人。无家可归的苦况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合适的住所?他们如何维持生计呢?谁在帮助他们?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前途如何?

      屡次无处安身

      萨布丽娜a是一个单亲母亲,住在纽约市哈林一个贫民区里。高中一年级后她就辍学了。萨布丽娜和孩子们住在政府提供的住房里,三个儿子分别有十个月、三岁和十岁大,四个人就挤在一套只有一间卧室的公寓里。政府给长期无处安身的人提供这样的住所。

      十年前萨布丽娜从她妈妈家里搬了出来。从那时起她曾跟男朋友一起住过,也在朋友和亲戚家呆过,实在无计可施时就求助于政府寄宿屋。萨布丽娜说:“我偶尔做些工作,通常是靠帮人编头发挣钱,主要还是靠公共救济金过活。”

      但正如《家长》杂志(英语)所说,荒谬的是,当萨布丽娜在一家酒店找到一份体面的领班工作时,问题就来了。她从工作所挣的钱使她失去了领取公共救济金的资格,可是薪水又不够维持住房、食物、衣服、交通和照顾孩子的开销。既然她交不出房租,房东就要把她赶出去。最后,她辞去了工作,找了个地方暂时栖身,直到搬进现在的公寓。

      萨布丽娜说:“真是难为了孩子们,我的大儿子已经上过三所学校,他本该读五年级了,但却留了一级……因为我们总是搬来搬去的。”现在萨布丽娜正等着她申请的社会福利房屋批下来。

      对于那些根本无处可去的人来说,萨布丽娜似乎已经很幸运了。然而,并非所有无家可归者都认为寄宿屋是个安乐窝。根据波兰社区援助委员会,有些人“害怕寄宿屋里的规章限制”而拒绝接受援助。举例来说,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的寄宿屋要求住户必须工作,而且要戒酒戒毒,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遵守这些规条的。因此,视乎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无家可归者或许会睡在火车站、楼梯间、地下室,还有公园的长椅上、大桥下,以及工业区的某些位置。类似场景在世界各地都在上演。

      一本讨论无家可归问题的书,列举了在波兰导致人无家可归的多个因素,包括:失业、欠债和家庭问题。年纪老迈者、残疾人和感染了爱滋病(艾滋病)病毒的人都缺乏合适的住房。许多无家可归者都有精神和身体上的问题,或者是瘾君子,特别是酒瘾。绝大部分无家可归的妇女要么是离开或者逃离了丈夫,要么是被赶出了家门,要么曾经卖淫。看来每一个无家可归者都有一段悲惨的经历。

      际遇的受害者

      社会经济学家基坦尼斯瓦娃·戈林诺斯卡说:“在这里[波兰],没有人真正是自愿选择无家可归的。……但是生活中太多的挫败叫人精神崩溃,丧失了生存的意志。”看来,人若因为种种原因无力解决问题,就会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境地。比方说,有些人刚从监狱释放出来,却发现自己的家已被人毁坏了。另一些则被人从家里赶了出来。还有许多人在自然灾害之后痛失家园。b

      一项研究发现,在波兰,近半数接受调查的无家可归者都曾有过一个家,虽然常有家庭难题,但都曾与配偶同住一个屋檐下。大多数人是被赶出家门的,或因为实在呆不下去而被迫出走的;只有百分之14的人是自愿离家的。

      有些人在寄宿屋住上一段时间之后,能够再次自给自足,找到自己的住处。对于其他人来说,问题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了。这可能是因为精神或身体方面的疾病,酗酒,吸毒,缺乏工作的动力,不良工作习惯,缺乏足够教育,或者是兼具以上几种因素,到最后他们就成了长期无家可归的人。在美国,大约百分之30的无家可归者在“无家可归者收纳系统”里出出入入。所谓“无家可归者收纳系统”,是一家非营利机构对那些包括寄宿屋和医院在内的设施的称呼,遗憾的是该系统也包括了监狱。据说,用来解决无家可归问题的国家资源,有多达百分之90被那些长期依赖该系统的人消耗掉。

      无家可归者有望得到帮助吗?

      有些寄宿屋提供服务,致力于帮助人们摆脱无家可归的境况。比如帮助人获得政府福利金,来自其他方面的经济援助,法律援助;也可帮助无家可归者重新建立起与家人的联系,或者提供机会让他们学习基本技能。英国伦敦专为青年人而设的中心提供饮食、烹饪、健康生活方式和就业方面的建议。咨询服务旨在增强人们的自尊心和进取心,也帮助人自食其力,好让这些人能够找到并维持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些帮助安排当然是值得赞赏的。

      然而,寄宿屋并不是总能向无家可归者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帮助。波兰华沙一个名叫亚采克的男子流离失所,他说,寄宿屋并没有装备好寄宿者,好让他们能够应付外面的世界。他觉得,寄宿者只限于跟无家可归者交往、沟通,因此很容易形成一种“扭曲的思维方式”。他说:“寄宿屋把我们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这里就好像一个收留成年人的流浪儿之家。”在他看来,许多寄宿者都“精神不正常”。

      根据波兰的一项研究,无家可归的生活最让人痛苦的就是孤独。由于囊空如也,地位卑贱,无家可归者常常自觉一文不值。有些人借酒消愁。亚采克说:“很多人曾经坚信,只要肯努力,这种苦况是有望改善的。等他们看到一切都无望改变,渐渐地就不再努力上进了。”他们的外表、他们窘迫无助的境况,还有无家可归这一简单的事实,都令他们觉得羞耻。

      人口问题专家弗朗西斯·耶格德说:“无论是栖居在孟买和加尔各答的街边棚屋里的人,或是伦敦街边那些睡相粗鄙的人,又或是巴西的街头流浪儿,这些无家可归的人的境况,光是想想就让人觉得很严重很可怜了,如果还亲历其中就更不用说了。”他说:“不管造成这一现象的是什么因素,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资财,有智慧,科技发达,却对无家可归的问题束手无策呢?”

      显而易见,所有的无家可归者都需要扶持,帮助不应仅是物质上的,还要抚慰人心,令人振作。这样的援助能使人有力量面对,以及克服许多导致无家可归的难题。但是,无家可归者可以在哪里找到这样的帮助呢?无家可归的悲剧有望不再重演吗?

      [脚注]

      a 本系列文章中有些人名不是真名。

      b 世界各地还有千百万人由于政局不稳或武装冲突而被迫离乡背井。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他们的悲惨境遇,请看《警醒!》2002年2月8日刊系列文章《难民有安顿下来的一天吗?》。

      [第6页的附栏或图片]

      穷得要命

      在印度,数以百万计的人流落街头。据估计,单在孟买就有25万人在街上过夜。他们唯一的栖身之所是这样的:靠着墙脚,用几根竹棍支起一块油布充当屋顶。为什么他们宁可在城里露宿,也不肯到市郊便宜的房子里住呢?一个原因是,他们只能在城里找到工作,比如做小买卖、摆摊子、拉车、拾荒等。《解决无家可归问题的各种对策》指出:“说到底,由于他们很穷,所以顾了吃就顾不了住。”

      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约有2300个男女孩童露宿在帕尔克火车站。晚上,他们在月台上睡觉,有的用烂毯子当床铺,有的用纸箱当卧房。他们大多失业,很久找不到工作。约翰内斯堡还有几千人处境相同,既没有厕所,也没有水电。由于生活环境恶劣,他们很容易患上流行病。

      世上不止这两个地方有无家可归的人。为什么他们落得这个地步?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穷得要命。

      [第7页的附栏或图片]

      现代社会的弊病

      联合国人居中心出版的《解决无家可归问题的各种对策》对人类居住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无法实现人人有居所,是因为现代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存在着很多弊病。且举例如下:

      ● “虽然人人有权享用适当的房屋,政府却没有为无家可归的人提供住所。这个情况归结于政府软弱无能,没有投放足够的资源。”

      ● “现时的制度不完善,房屋规划不合理……因此很多穷人流离失所。”

      ● “贫民无家可归的现象,反映了政府对房屋资源的分配欠佳,贫民利益不受重视。”

      ● “面对经济转型的冲击、廉价房屋供应不足、吸毒人数增加,还有……其他在弱势社群中产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问题,有关当局不是视若无睹就是判断错误,致使问题积重难返,使更多人处于无家可归的边缘。”

      ● “为了弱势社群的益处,当务之急是加强培训专业人员。至于无家可归者,尤其是街头的流浪儿,我们应该视他们为未经开发的资源,而不是社会的重担。”

      [图片]

      墨西哥母亲和两个女儿在乞讨

      [鸣谢]

      © Mark Henley/Panos Pictures

      [第6页的图片]

      南非比勒陀利亚火车站被改建成寄宿屋,供无家可归者居住

      [鸣谢]

      © Dieter Telemans/Panos Pictures

      [第4页的图片鸣谢]

      左图:© Gerd Ludwig/Visum/Panos Pictures; 小图:© Mikkel Ostergaard/Panos Pictures; 右图:© Mark Henley/Panos Pictures

  • 无家可归解决方法是什么?
    警醒!2005年 | 12月8日
    • 无家可归解决方法是什么?

      “给人一条鱼,可以养活他一天。教人怎样捕鱼,可以养活他一辈子。”这条谚语阐明了一个真理,仅仅满足即时的身体所需对人造益有限。可是,我们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会更好。许多人需要学习生存技能,甚至全新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

      耶和华见证人坚信,对无家可归者最有效的帮助就是把最好的生活方式传授给他们。这意味着要应用来自人类创造主最优良的劝告。有谁比他更有资格提出劝诫呢?他的教诲可以帮助人们避开很多导致人无家可归的难题,也可以帮助一些心地真诚的无家可归者克服困难。当然,仅是研读圣经并不能使所有问题顿时消失。然而,圣经可以帮助人戒除耗费资财的恶习,重拾自尊,也可以让人过一种更有尊严的生活。

      许多人失去家园,是由于吸毒、纵酒、滥用药物、犯罪、经济问题或家庭破裂。圣经对所有这些问题都提出了实用的劝诫。应用这些劝告已经帮助成千上万的人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看法,使他们整个人都变得更好。当然,单单应用圣经教诲并不能解决所有与无家可归相关的问题。目前,自然灾害、疾病、遍及各地的贫困、毒瘾、酒瘾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常需要其他形式的帮助。尽管耶和华见证人竭尽所能,为遭受这些痛苦的人提供帮助,他们看出,只有人类的创造主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主会这样做吗?

      上帝的原定旨意

      我们有确凿的理由可以期待,无家可归的问题很快就要得到解决了。有什么根据呢?请考虑一下:耶和华上帝曾给第一对人类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家。上帝把他们安置在一个应有尽有的乐园里。如果他们当初跟从了上帝的指引,他们早已把乐园扩展到全球了。他们的后代会享有丰裕的生活和舒适的住所。人类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跟其他人彼此关爱,亲密合作。这就是上帝的原定旨意。上帝并没有改变他的想法。(诗篇37:9-11,29)

      事实上,凡创造主立意要做的都必定成功,永不落空。(以赛亚书55:10,11)圣经预言,终有一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家,享有充足的物资供应。当然,在这一切成为可能之前,我们现今所认识的整个人类社会需要经历一场改变。上帝一旦插手人类事务,这场巨变必将发生。当耶稣教门徒祷告时,就是这样祈求的:“愿你的王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在地上实现,像在天上一样。”(马太福音6:9,10)

      在上帝王国的正义统治下,顺服的人类将会看见这一令人振奋的预言实现:“他们必建造房屋,自己居住;……他们建造的,不会被人占据;他们栽种的,不会被人吃掉。……我所拣选的人必充分享受自己劳碌的成果。”(以赛亚书65:21,22)换言之,再不会有人无家可归了。

      耶和华见证人正努力向人提供属灵帮助,这样的帮助是社区里的人现在就需要的。基督徒渴望按着耶稣的劝告关爱别人。(马太福音22:36-39)对人的爱心也推使他们帮助那些因自然灾害而痛失家园的人。a

      耶和华见证人正视现实,知道他们不可能帮助到每一个人。波兰的亚采克住在一个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的寄宿屋里。他坦白说到,无家可归者中“有些好勇斗狠,或者受制于毒品的影响。还有些人对宗教话题特别反感,认为上帝根本就不关心人。但也有些无家可归者对上帝的话语有很好的回应”。比如说,亚采克自己就对圣经积极响应。他已经开始深入学习圣经的教诲。

      另一个对圣经反应良好的无家可归者是罗曼,他身患爱滋病(艾滋病),直到不久前还在街头露宿。他回想说:“当我去社会福利机构时,并不知道耶和华见证人就在附近举行聚会。很快他们在街上开始跟我攀谈,告诉我上帝对无家可归者的求助是不会充耳不闻的。他们也邀请我参加他们的一个聚会。”(诗篇72:12,13)

      他所听到的对他有什么影响呢?“我了解到,我有机会在地上乐园里永远生活,还知道我在上帝眼中是很宝贵的。我被一群满怀关爱的新朋友所包围,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苦况上,并且开始改变我的内在为人。出于对上帝的爱,我戒了烟,并在祷告中向他许下诺言,我要行走正义之路。”

      罗曼在灵性上进步良好,不久之后就受浸成为一名耶和华见证人。在信徒同工和政府的帮助下,他得以搬进一所合适的住房。罗曼高兴地感叹道:“我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幸福。我所亲近的是一个满怀爱心的上帝,他使我的人生有了意义。他给了我一所房子,更给了我一个由弟兄姊妹构成的温馨的家!”

      无家可归者的前景

      耶和华见证人努力向他们的邻人表现关爱,包括无家可归的人。他们热心跟人分享圣经真理,这真理向人提供美好的前途,甚至在现今就可以使我们的生活焕然一新。(约翰福音8:32)

      圣经说:“歪斜的事物,无人能纠正。”(传道书1:15)没错,尽管志愿者和政府有很好的心愿,像无家可归和贫穷这样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是很难消除的。然而,圣经向我们保证,很快,在上帝王国治下,所有顺服的人都会享有完善的居住条件。

      [脚注]

      a 请参看英语《警醒!》1993年1月8日刊14-21页;汉语《警醒!》2001年10月22日刊23-27页;2003年8月8日刊18-23页。

      [第8页的图片]

      索马里一个沦为难民的母亲手拿一张食物配给卡

      [鸣谢]

      © Trygve Bolstad/Panos Pictures

      [第9页的图片]

      最重要的是,无家可归者很需要一个光明的希望

      [第10页的图片]

      在上帝的王国里再不会有人无家可归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