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致命的微菌到处蔓延
    警醒!1996年 | 2月22日
    • 致命的微菌到处蔓延

      爱洛伊塞在伦敦登上一班飞往纽约市的飞机。乘客登机之后,空勤人员向他们逐一分发保健声明卡。当时是1995年5月。保健声明卡的前页注明:

      “各位旅客:请把这卡存放在皮夹子或钱包内六个星期。阁下如果在这段期间害病,请把这卡交给医生,好让对方知道阁下最近在美国境外游历的情况。

      “阁下抵达美国之前,可能在别处感染了传染病。医生如果知悉实情,就可以避免诊断错误。”

      空勤人员还向乘客分发报章,让他们阅读有关扎伊尔的新闻:伊波拉病毒在当地肆虐横行,夺了许多人的性命。

      爱洛伊塞在报上看到关于伊波拉病毒的报道。这种病毒来势凶猛,夺命不留情。受感染的人起初会发高热,患咽喉痛、头痛等。接着,呕吐、腹痛、腹泻等征状会相继呈现。最后病人会大量出血,体内体外都流血不止。受感染的人十居其九卒亡。

      多个月前,新闻报道也提及其他致命的怪病,例如印度的肺鼠疫。据传媒报道,在别的地方,病人一旦感染了“食肉菌”,不出数小时就一命呜呼了。

      爱洛伊塞把手上的声明卡翻过来。背页写明:

      “各位医生:把这卡交给阁下的病人最近曾出外远游,可能在外地接触到某种传染病,而这病在美国是不常见的。你如果怀疑病人染上不寻常的疫病(例如霍乱、出血热、疟疾、黄热病等),请立即通知区内的政府卫生官员,并请致电(由受话人付费)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疾病控制中心检疫部……”

      由于致命的微菌(例如寄生生物、细菌、病毒等)到处蔓延,保健声明卡正好反映出各国政府对此日益关注。这些微菌在地球某个角落触发瘟疫之后,就像灌丛火一般迅速蔓延,波及其他地方。这些微菌跟爱洛伊塞和其他飞机乘客截然不同,虽无通行证也可周游列国,简直视国家疆界如无物。微菌既然潜伏在人体内,要无拘无束地随带菌者四出远游,真是易如反掌。

      爱洛伊塞小心翼翼地把保健声明卡塞进钱包里,她不禁猜想:‘这些致命的疾病到底从何而来?现代医学似乎束手无策,原因是什么呢?’关于这些问题,你也许很想知道答案。

  • 微菌狠狠还击
    警醒!1996年 | 2月22日
    • 微菌狠狠还击

      在二十世纪,医学进展一日千里。数千年来,人类一直饱受致命的微菌煎熬,可惜苦无对策。到1930年代中期,形势开始转变了。科学家破天荒发现了氨苯磺胺,这种药物既能消灭细菌,对人体也无大碍。a

      在随后的岁月,科学家不断研制强效的新药物,对抗各种各类的传染病,例如治疗疟疾的氯奎,抑制肺炎、猩红热和肺结核的抗生素。事实表明,新发明的药物确有疗效。到1965年,科学家已研制出2万5000多种抗菌药物。不少科学家认为,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大都受到控制,再也不是什么大难题了。既然这些疾病很快就会消失踪影,科学家又何必再浪费时间研究呢?

      在发达国家里,由于新疫苗纷纷面世,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国麻疹的发病率直线下降。1955年,大规模的接种疫苗计划展开了,目的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这项计划成效卓著。实施计划之前,西欧和北美洲共有7万6000人患上脊髓灰质炎。但到了1967年,这样的病例已大幅削减至不及1000宗。在环球各地,天花这个杀手也被除灭了。

      本世纪还有另一项新发明,就是电子显微镜。在这么强力的显微镜下,病毒即使比人的指甲还要小无数倍,科学家仍可以一目了然。凭着这样的显微镜,再加上其他技术上的进展,科学家得以冲破障碍,既能洞悉传染病的成因,又能研制对抗方法。

      似乎稳操胜券

      既有这些新发明,难怪医学界充满自信,誓要把传染病消除。现代医学节节得胜,传播疾病的微菌一一倒在新武器之下。医学昌明,医术发展一日千里,致病的微菌‘命不久矣’!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效药即使尚未面世,想必为期不远了。

      早在1948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已夸称,各种各样的传染病行将绝迹世上。三年后,世界卫生组织断言,亚洲型疟疾很快就会被制伏,“不再是当前的大难题”。到1960年代中期,世人普遍认为,瘟疫和恶性传染病已一去不复返。美国卫生局局长威廉·斯图尔特于是向卫生官员指出,传染病已被征服,鸣金收兵的时候到了。

      旧病卷土重来

      传染病绝没有去如黄鹤。科学家虽然不断研制新药物、新疫苗,微菌却没有因此消失踪影。为人熟知的夺命杀手非但没有全军覆没,反而卷土重来,势如破竹。此外,医生还发现其他未为人知的致命微菌。新旧品种的微菌就这样携手合作,在世界各地横行肆虐;饱受疾病煎熬的人多得数不胜数,不幸丧命的更不计其数。

      医学界一度以为,若干致命的疾病已受到控制;如今这些疾病又再出现了,杀伤力比以往厉害得多。既然大部分药物已失去原有的效力,要治疗这些疾病就显得越发困难。肺结核就是其中一例。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声称:“自1944年以来,日本、北美洲和欧洲一直广泛采用治疗肺结核的药物,以求大大降低发病率,把死亡人数减至最少。在低度发展的国家,因为有关方面没有妥善执行控制措施,……结果肺结核得以死灰复燃,向富裕国家展开反击。新近出现的结核菌对多种药物都产生抗药性,比旧品种危险得多。”积存肺部的结核菌通常是在空气中传播开去的。时至今天,肺结核每年大约使三百万人丧命,这相等于每天有7000多人死于肺结核。到2005年,死亡人数可能会增至每年四百万。

      昔日的其他杀手也再次活跃起来。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地区都饱受霍乱蹂躏;罹患这种疫病的人有增无已,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全新类型的霍乱菌已在亚洲露面了。

      登革热是由埃及斑蚊传播的,这种传染病也变得日益流行。在环球100多个国家,登革热正威胁着25亿人口的性命。在1950年代,热带地区出现了一种致命的出血病;自那时以来,这种传染病就一直蔓延开去,遍及整个热带地区。据估计,每年大约有2万人死于登革热。像大部分致病的病毒一样,医学界仍未找到预防登革热的疫苗,也没有彻底治愈的药物。

      科学界一度希望把疟疾根除,但这种传染病每年依然夺去大约两百万人的性命。不论是疟原虫还是疟蚊,两者都变得越来越难消灭。

      新症势不可挡

      近年来,前所未见的疾病纷纷出现,使人类大受折磨,最为人熟知的也许是致命的爱滋病。这样的不治之症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约莫十二年前,大众对这种致死的病毒还是一无所知。可是,到1994年尾,环球各地已有1300万至1500万人感染了这种病毒。

      医学界先前未能辨识的其他传染病包括:由汉他病毒引起的肺部综合征。这种病毒是通过田鼠传播开去的,在美国西南部颇为流行。在已知的病例当中,有半数病人终于不治。南美洲发现了两种新类型的致命出血热。其他可怕的传染病也接踵而来,病毒的名称还带有奇异的地方色彩:拉沙热、裂谷热、奥罗普切热、罗西奥型脑炎、瓜纳里托病毒、委内瑞拉型马脑炎、猴痘、奇昆贡亚关节病、莫科拉病毒、杜芬哈格病毒、勒当泰克病毒、基亚瑟努尔森林脑病毒、塞姆利基森林病原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奥尼翁格尼翁格病毒、辛比斯病毒、马尔堡病毒、伊波拉病毒等。

      新症为何会涌现?

      尽管人类的医学知识日益丰富、医疗设备齐全,现代医学界还是不能把致命的微菌消灭。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当今社会人口不断迁移。通过现代的运输工具,某一地区的流行病很快就可以蔓延全球。受感染的人如果乘喷射机出外旅游,在数小时内,旅客体内的致命病菌很快便可传播到世界其他角落。

      助长微菌繁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尤以城市人口为然。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废物也就随之而增多。大雨过后,被扔掉的塑料容器和轮胎就会装满雨水。在热带地区,积存的污水最适宜蚊子滋生,而蚊子就是疟疾、黄热病、登革热等致命疾病的传染媒介。茂密的树林一旦着火,火势就会迅速蔓延;同样,城市人口要是高度密集,肺结核、流行性感冒及其他由空气传播的疾病就会加快传染开去。

      微菌得以卷土重来还有第三个理由,那就是人类的行为作风改变了。当今世人纵欲作乐,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性杂交成了20世纪下半叶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歪风下,人往往通过性接触而感染到这类微菌,它们不断繁衍。爱滋病到处蔓延,这不过是其中一例而已。b

      致命的微菌越来越难以消灭,第四个原因在于人类滥伐丛林,肆意破坏雨林。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在《热带》一书里指出:“既然热带生物圈大受破坏,爱滋病毒、伊波拉病毒,以及雨林的种种病原体势必肆虐横行。在世上不同的地方,生态环境百孔千疮,这些地区成了新病毒的滋生地。大部分病毒来自热带雨林的边缘地区,那儿的生态环境大受破坏。……热带雨林是无数生物的栖息地,世上大部分种类的动植物都以之为家。由于所有生物都带有病毒,雨林就成了世上各种病毒的最大温床。”

      既然雨林遭受破坏,人类跟昆虫和温血动物的接触也就拉近了。病毒会在昆虫和温血动物体内生长繁殖,自然死去,却不会危害带原者本身。可是,病毒一旦从动物体内“跃进”人体里,就可能会为人类带来致命的伤害。

      医学界力所不逮

      传染病能够死灰复燃,医学界也要承担部分责任。许多种类的细菌都产生抗药性,大部分抗生素已失去原有的效力。这样的不利形势竟然是抗生素促成的,真是一大讽刺。举例说,假如某一抗生素只能消灭百分之99的恶性细菌,仍然活着的百分之一因为产生了抗药性,就可以继续生长繁殖,情形就像新耕地长出难以清除的莠草一样。

      病人如果没有听从医生指示,完成整个抗生素疗程,病情就难免会恶化。病人一感到健康情况有所好转,就可能不再服用药片了。最弱的微菌也许不堪一击,但顽强的微菌就会活下来,在人体内悄然繁殖。不出数星期,疾病又再发作;原先服用的抗生素已失去效力,要治好疾病就变得难上加难了。微菌既已产生抗药性,如果继续侵染其他人的话,就会大大危害公众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最近声称:“在许多国家,[病菌对抗生素和其他抗菌剂都产生]抗药性,这个现象十分常见。由于多种药物已失去疗效,顽疾日益增多,医生苦无对策。在环球各地的医院里,据估计由细菌传染的疾病每天多达100万宗,大部分细菌已产生抗药性。”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越来越多病人接受输血,结果传染病不断蔓延。尽管科学家努力把血液保持洁净,免受致命的微菌污染,肝炎、细胞巨化病毒、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细菌、疟疾、黄热病、锥虫病、爱滋病以及其他种种可怕的疾病都主要是通过输血而感染的。

      当今形势

      在本世纪,医学知识突飞猛进,可是不解之谜还有很多。疾病控制中心是美国首要的公共卫生实验室。彼得斯在这儿研究危险的微菌。1995年5月,关于伊波拉病毒,他接受访问时说:“这种病毒破坏力甚大,人类简直不堪一击,我们至今还未了解个中原因。伊波拉病毒要不是猖獗到这个地步,我们还不晓得这种病毒原来是这么致命的,也不知道它匿藏何处。我们无法追查这种病毒的踪影。关于这类病毒,……我们的知识实在太贫乏,可说少得可怜。”

      即使现有的医学知识、药物和疫苗能够发挥效用、抑制疾病蔓延,向穷人提供这样的医疗护理也需要大量经费。世上穷人多的是,实在不知凡几。世界卫生组织所出版的《世界卫生报告1995》指出:“父母没有给婴儿接种疫苗,居民没有卫生设备,又缺乏可供饮用的食水,有效的药物和疗法也缺乏供应,这一切只可以归咎于贫穷。……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220万个五岁以下的儿童夭折。大部分儿童其实可以活下去,因为预防疾病所需的费用不过是区区之数,每个孩子只需费几美仙罢了。这些儿童所以夭折,多半是因为世人对他们的困境漠不关心。归根究底,他们夭折皆因穷之过。”

      到1995年,传染病和寄生生物已成为世上的头号杀手,每年夺去1640万人的生命。很遗憾,在恶劣环境居住的人多得不计其数,这样的环境最适宜致命的微菌繁衍增多,并且蔓延开去。当今的情况实在可悲,就让我们考虑一下。有超过十亿人生活窘迫,一贫如洗。世上有一半人口缺少基本药物,也不能定期得到所需的医疗护理。在受污染的大城市里,千千万万的儿童被人遗弃,迫于无奈只好流浪街头。这些街童大都靠卖淫过活,又吸毒成瘾。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在难民营内痛苦呻吟,卫生环境非常恶劣,霍乱、痢疾和其他传染病大为流行。

      人类正竭力对抗微菌,微菌的处境却越来越有利。

      [脚注]

      a 氨苯磺胺是结晶体化合物。磺胺类药剂都是从这种化合物提炼出来的。这类药剂能抑制细菌生长,让身体的防御系统将其消灭。

      b 性传染病的其他例子:在世界各地,约有2亿3600万人染上滴虫病,另有1亿6200万人左右患了衣原体性尿道炎。以约数计算,花柳疣每年增添3200万宗新病例,淋病7800万宗,生殖器疱疹2100万宗,梅毒1900万宗,软下疳900万宗。

      [第6页的精选语句]

      “在环球各地的医院里,据估计由细菌传染的疾病每天多达100万宗,大部分细菌已产生抗药性。”——世界卫生组织

      [第7页的附栏]

      微菌反击

      一种称为细菌的微生物“只有0.00000000001克的重量。蓝鲸虽然重达一亿克,却敌不过细菌。细菌竟能把蓝鲸置诸死地。”——伯纳德·狄克逊,1994年。

      提起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一种抗药性菌属,医院的工作人员就惊惧万分。体弱多病的人最容易感染这类细菌。葡萄球菌一旦侵染病人的血液,就会导致死亡;此外,这类细菌还会诱发肺炎和中毒性休克。根据一项统计,葡萄球菌每年夺去大约6万美国人的性命,比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还要多。多年来,这类细菌对各种不同的抗生素都产生了抗药性;到1988年,对抗这些细菌的惟一有效药物就是万古霉素。可是,抵抗万古霉素的菌属很快就在世界各地出现了。

      抗生素即使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用,也会引起其他难题。1993年年中,雷琼在美国入院接受常规手术。她预计几天后就可以出院回家。情形却恰恰相反。手术过后,她因为受到感染,结果住院322天。为了对抗致病的微菌,医生给她开大剂量的抗生素,包括万古霉素在内,可是这些微菌却展开反击。雷琼说:“我不能运用双手,双脚也动弹不得。……甚至连拿起书来阅读也不成。”

      经过多月的抗生素疗法,雷琼的病况还是没有好转。医生不得不竭力找出原因。化验报告显示,除了受到葡萄球菌侵染之外,雷琼体内还有另一种致病的细菌,就是万古霉素抗药性肠球菌。正如细菌的名称表明,万古霉素未能把这种细菌消灭,看来别的抗生素也失去效力。

      关于这类肠球菌,有些资料令医生大吃一惊。与他们所预料的刚相反,万古霉素非但不能把致病的细菌消灭,反而助长这种细菌繁殖!医治雷琼的传染病专家说:“[这种细菌]要借助万古霉素才可以繁衍增多,如果缺少这种抗生素,细菌就无法繁殖了。万古霉素可说是这种细菌的食物。”

      雷琼停止服用万古霉素之后,细菌自然死去,健康情况也好转了。

  • 有解决方法吗?
    警醒!1996年 | 2月22日
    • 有解决方法吗?

      “世人日益相信,人类如果想安居乐业,就得看世人有没有能力察出疾病的先兆。人类能否生存下去也有赖于此。……爱滋病毒如果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的话,现今我们还会活着吗?谁敢担保日后不会有类似的传染病出现呢?”——1993年,亨德森在瑞士日内瓦向一班科学家说了以上的话;他带头把天花除灭,实在功不可没。

      医学界到底可以怎样察出疾病的先兆?世界卫生组织设立了预早警告系统:环球各地有35个实验室会向其汇报有关热带流行病的最新资料。调查过这些实验室之后,当局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实验室因为设备不足,未能辨认出日本型脑炎、汉他病毒和裂谷热——这些都是致命的疾病。只有百分之56的实验室能够检查出黄热病。这病是由蚊子传播的病毒引发的,这种病毒会引致呕吐、肝衰竭、内出血。1992年,在医生找出真正病因之前,黄热病已夺去至少28个肯尼亚人的性命。有六个月的时间,当地医生一直把黄热病误断为疟疾。

      上述的监管措施还有另一缺点,就是检验人员未能把发病过程缓慢的病毒辨认出来。举例说,爱滋病毒可以潜伏体内,不知不觉地传染给其他人,直至十年后才显出症状。现今大为流行的爱滋病,几乎在同一时间侵染三大洲,席卷20个不同的国家。很明显,预警系统失灵了!

      尽管面对种种难题,许多科学家还是满怀自信,瞻望未来;他们高谈在未来的岁月,科学想必会突破难关,作出重大发现。《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真正的突破主要取决于生物工艺学,也就是利用操作技术去控制活细胞的遗传资料。发展生物工艺技术的科学家希望能够制造出一些含有杀菌物质的细胞,即新一代的遗传工程抗生素。”

      不过,这样做也有其弊端。凭着遗传工程技术,科学家得以把基因插入无害的病毒里,然后通过病毒把基因传送给人。这种技术可以造益人类,科学家也许能够实际制造出所谓的遗传工程抗生素。与此同时,这种技术也可以为祸无穷。

      且举例说明。伊波拉病毒的基因可能有意无意地被插进另一种病毒里,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或麻疹病毒等。通过咳嗽或打喷嚏,这种致命的病毒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卡尔·约翰逊医生一生致力研究病毒,研究范围包括马丘波病毒和伊波拉病毒在内。这位医生担心,在不久的将来,“任何思想狂妄极端的人,只要受过大学教育,掌握足够生物学知识,肯花几千美元安装设备,就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病毒,致命程度可能比伊波拉病毒要厉害得多”。其他生物学家也有同样的忧虑。

      解决方法

      光是研制新药物,并不能解决传染病的种种难题。与疾病有关的其他难题,例如贫穷、战争、难民、滥用药物、城市过度拥挤、污染及环境受损等,也需要一一解决。要对自己忠实。你真的认为人有可能解决这些复杂的难题吗?

      上帝的话语警告说:“你们不要倚靠权贵,不要倚靠世人,他们一点都不能救助你们。”那么,我们又应当倚靠谁呢?经文接着说:“以雅各的上帝为自己的帮助,仰望耶和华他的上帝的,这人就是有福的。耶和华造天、地。”惟独耶和华,人类的创造主,才能拯救人类脱离困境。——诗篇146:3-6,《新译》。

      耶和华所灵示的话语圣经把耶稣的伟大预言记载下来;这个预言论及‘事物制度末期的标征’,同时预告现今的世代会饱受病痛煎熬,以及健康难题的困扰。耶稣说:“一处接一处有瘟疫。”——马太福音24:3-8;路加福音21:10,11。

      圣经也指向未来,并且表明在上帝王国治下,“居民必不再说:‘我有病。’”(以赛亚书33:24,《新译》;马太福音6:9,10)因此,人如果全心信赖耶和华,就有充分理由相信,忠心顺服的人类很快会获得永久的舒解;他们不但能够摆脱折磨人类的致死疾病,还可以解决引致疾病的种种难题。医学界正竭尽所能,把致死的微菌消除,真正的基督徒对此深表赏识。尽管这样,他们却深知,只有上帝才能对疾病和死亡提供长远的解决方法,因为他能“医治你的一切疾病”。——诗篇103:1-3;启示录21:1-5;22:1,2。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