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比喻
    洞悉圣经(上册)
    • (5)比喻能推使人采取不同的行动,显露他们的真正为人,表明他们是否上帝的真仆人。例如,耶稣曾说:“谁吃我的肉,喝我的血,谁就有永生。”那时,“他门徒中有很多人离开,耽于已经撇下的事,不再与他同行”。这样,耶稣筛掉那些不是真心相信他的人。(约6:54,60-66)

  • 比喻
    洞悉圣经(上册)
    • 目的 正如上文所述,所有比喻的主要目的都是教导。不过,圣经里的比喻还能达到其他目的:

      (1)有时候,人必须努力发掘,才能完全明白比喻打动人心的深层意义。因此,人如果不爱上帝,只在表面上对真理感兴趣,心里其实不渴求真理,就不会深究比喻的意思。(太13:13-15)上帝不是要召集这样的人。比喻吸引谦卑的人寻求进一步的解释,骄傲的人却不肯这样做。耶稣说:“有耳朵的,就应当听。”虽然听耶稣讲话的民众大都听过就走,门徒却来请耶稣解释比喻。(太13:9,36)

      (2)歪曲真理、妄图陷害上帝仆人的人就算听见比喻,也看不出真理。耶稣以交税的钱币为喻,回答法利赛派别有用心的问题,并总结说:“因此,凯撒之物要还给凯撒,上帝之物要还给上帝。”耶稣的敌人只好自己想想这句话怎样应用,耶稣的门徒却完全明白耶稣宣述的中立原则。(太22:15-21)

      (3)听比喻的人要自行应用其中的原则,因此他一方面能清楚地明白比喻所隐含的警告和责备,一方面却找不到把柄向说比喻的人报复。换句话说,听的人心中有数。例如,法利赛派批评耶稣跟收税人和罪人一起用膳,耶稣就回答:“健康的人不需要医生,生病的人才需要。‘我要的是慈悲,不是祭牲。’你们去学习一下这句话的含意吧。我来不是要召义人,而是要召罪人。”(太9:11-13)

  • 比喻
    洞悉圣经(上册)
    • 《希腊语经卷》 《希腊语经卷》也充满生动的比喻。关于耶稣基督,有人曾说:“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讲话的。”在地上活过的人当中,耶稣的知识最丰富,从不缺乏比喻的题材。(约7:46)上帝借着他造了一切。(约1:1-3;西1:15-17)耶稣很熟悉一切受造之物,所以他的比喻自然非常贴切,他描绘的情感也反映出对人性的深刻了解。耶稣就像古时的智者所说的那样:“召集者不但有智慧,还不断教导人民,传授知识。他又思考,又仔细搜寻,要把许多箴言整理妥当。召集者设法寻找可喜的言词,力求用正确的字眼写下真理。”(传12:9,10)

      耶稣把他的门徒称为“地上的盐”和“世界的光”,的确十分贴切。(太5:13,14)他劝门徒要“细心观察天上的飞鸟”,叫他们“向野地里的百合花学个道理”。(太6:26-30)他把自己比作甘愿为绵羊舍命的牧人。(约10:11-15)他向耶路撒冷说:“我多少次想把你的儿女聚集起来,就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到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太23:37)耶稣对虚伪的宗教领袖说:“你们这些瞎眼的向导,蚊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反倒吞下去!”(太23:24)他还指出,对做绊脚石的人来说,倒不如“把磨石系在这个人的颈项上,扔进海里”还好。(路17:1,2)

      耶稣的比喻有的好像《希伯来语经卷》的谚语那样,是一些凝练的语句。可是,一般来说,耶稣的比喻都是比较长的,篇幅跟故事差不多,而且常常有故事的特点。耶稣的比喻往往取材于周围的万物、人所熟知的日常习惯、一些偶发的事情、并非不可能的情况,或者是听众都知道的近期事件。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