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第7部分:约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宽容
    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吠陀教信奉许多的神。不过,据《印度哲学概念》一书所载,它的信徒对此感到不满,因此“逐渐趋向一神的概念,……把以前的诸神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概念化的神。”因此,称为梵天的神是不具人格、没有任何属性和特质的,但却化身为各个不同的神祇。

  • 第7部分:约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宽容
    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加尔各答的祭司喇马克立什拿试图把印度教和他认为是最好的西方宗教思想混合起来。他辩称,正如水在不同的语言里有不同的名称,同样,“永久的智慧和至福之源,有人称之为上帝,有人称之为阿拉,有人称之为耶和华,有人称之为哈里,也有人称之为梵王。”正如“人可以凭梯子、竹枝、楼梯和绳子之助登上屋顶,接近神的方法也可以殊途同归。……不同的信仰只是通往全能者那里的殊途而已。”

      这样的宽容态度使印度教的崇拜兼收并蓄。它容许有些教派带领人崇拜梵王(婆罗门教),其他的崇拜毗湿奴(毗湿奴派),还有些则崇拜湿婆(湿婆派)。它容许民间的印度教、萨克谛教、坦特拉教各以自己的方式去宣扬印度教的教义。例如,坦特拉派包括各种部落和民间的崇拜方式,强调女神崇拜。它出现于印度教的历史初期。印度人称他们的祖国为“母印度”,由一个名叫薄列妈的女神所代表。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