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部分:约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宽容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轮回是基本的信条。这个信条最迟在《优婆尼沙昙》(《奥义书》)中宣布。《优婆尼沙昙》是印度教的一套经书,最可能是在公元前第一千年的上半期写成。书中主张人死后在天堂或地狱暂住,然后按照业律转世为人或动物,比生前所享的地位较高或较低。人生的目标是要获得解脱,摆脱无情的再生循环,被那称为梵天的一切秩序的终极来源所吸纳。
-
-
第7部分:约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宽容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渴望解脱的观念是基于历史家杜兰特(Will Durant)所谓的“对生命的厌恶……,这是印度教一切思想的暗流。”这种黯淡、悲观的态度建于《弥勒优婆尼沙昙经》,它问道:“此身既为诸般欲念所苦,例如愤怒、贪婪、妄想、恐惧、沮丧、羡妒、与可悦的事物分离、摆脱不了可厌的事物、饥饿、干渴、衰老、死亡、疾病、忧伤等,在这些欲望中享乐又有什么好处呢?”
《普拉拿》提出一个逃避这种不幸情况的方法。《普拉拿》(意即古事)是一系列的文献,很可能在公元第一世纪辑成。这些经流传得相当广泛,是一般平民的经典。《伽路达普拉拿》声称:“真正快乐有赖于灭绝一切感情。……有爱就有烦恼。……舍弃了爱就得到快乐。”不幸的是,这种解脱方法看来与它所要减缓的苦况一样可悲。
在此之前,有时被人称为“印度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书”《薄伽梵歌》(亦即主之歌)建议三种获致解脱的方法。“责任之道”强调要履行宗教仪式和社会义务,“知识之道”包括实行静思和瑜伽,“敬虔之道”包括虔信一位人格化的神。有人把《薄伽梵歌》比作基督教国的“新约”。大多数印度人都能背诵某些章节,许多人甚至天天加以诵念。
《薄伽梵歌》其实只是印度教史诗的一小部分而已。这篇著名史诗称为《摩诃婆罗多》,含有10万诗节,算作世界最长的诗并不为过。随着把《薄伽梵歌》归并入《摩诃婆罗多》之内(可能在公元前第三世纪),印度教终于成为吠陀教和婆罗门教以外的一个独立宗教。
-
-
第7部分:约公元前1500年以降——印度教——你的名字是宽容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第28页的附栏]
你也许想知道
印度教怎样解释轮回?《薄伽梵歌》说:“正如人脱下破旧的衣服,穿上新的,照样,居于体内的魂也要抛弃旧的身体,进入其他新的身体。”《伽路达普拉拿》解释:“生物以前生的业去决定来生的特征。……人的命运已经注定,甚至神也不能更改。”为了说明这点,《玛根杜耶普拉拿》引述一个人的话说:“我前生曾经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但投生为走兽、虫、鹿、鸟。”
印度教认为牛是神圣的吗?《黎俱吠陀经》和《阿吠陀经》两者均说牛是“不可杀的”。但此说看来基于杀生之诫而非再生的信仰。可是,《玛根杜耶普拉拿》指出违背这条律法的严重性,说,“人杀一牛,就要罚进地狱三世。”
印度教对恒河有什么看法?“圣人从河水沐浴而受到净化,他们的心意专注于毗湿奴神之上,遂获得最终的解脱。这条神圣的河流受人听到、想到、看到、触到、浸在其中或加以歌颂,它日复一日地使万物为之净化。甚至住在900哩外的人若高呼‘恒加,恒加’,三世以前所犯的罪也得以消除。”——《毗湿奴普拉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