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讯及处决“异端者”警醒!1997年 | 5月8日
-
-
审判室阴沉沉的,庄严可畏的法官席设置一旁。主席座就在法官席的中央,上有用黑布造的篷盖,篷盖以上则有一个巨型木十字架,十分瞩目。主席座前就是被告席。
天主教的异端裁判所往往被形容为可怖的宗教法庭。被告含冤莫白,罪名骇人:持异端邪说。提到“异端邪说”,人就不禁想到被告饱受酷刑逼供,然后活活烧死。(异端裁判所一词源自拉丁语的动词艾因克威罗, 意思是“查问”。)异端裁判所是一所特别的宗教法庭,旨在除灭一切异端邪说,也就是跟正统天主教道理迥然不同的主张或教义。
-
-
审讯及处决“异端者”警醒!1997年 | 5月8日
-
-
审讯及公判大会
历史证实,裁判所法官对被控持异端邪说的人施以酷刑,目的是迫使他们认罪。为了减轻异端裁判所的罪责,天主教的评论员发表文章,辩称当时的世俗法庭也时常采用酷刑。然而,这些神职人员既然自称是基督的代表,他们真的能为自己的行径辩解吗?他们岂不应当效法基督,对仇敌表现怜悯吗?为了客观地看这个问题,请想想:基督耶稣会对那些没有接纳他教训的人施以酷刑吗?耶稣说:“要继续爱你们的仇敌,向恨你们的人行善。”——路加福音6:27。
异端裁判所并不保证被告获得公平的审讯。事实上,法官拥有无限的权力。“人如果受到怀疑、指控,甚或谣传是个异端者,法官就可以传召他了。”(《天主教百科全书》)法律史学家伊塔洛·梅雷乌指出,天主教教廷舍弃了罗马人设立的古老检控制度,转而想出和采纳自己的宗教裁判制度。根据罗马的法律,控方必须证明他的指控属实。如果证据不足,法庭宁愿把被告无罪释放,以免把无辜的人误判有罪。然而,天主教教廷却把这个基本的司法原则置之不理,相反的是,某人若涉嫌有罪就被当作有罪,而被告本身必须证明自己清白。原告证人(告密者)的名字绝对保密;辩护律师如果成功地为被告洗脱“异端者”的罪名,他就可能为自己添上臭名,甚至失去工作。结果,正如《天主教百科全书》承认:“被告实际上呼求无门。律师所能做的就是劝被告认罪!”
公判大会(葡萄牙语auto-da-fé,意思是“信仰行动”)是审讯的高潮。公判大会是什么?当代的图画显示,人一旦被控是个异端者,就会遭受残酷、可怖的对待。《教会词典》把“公判大会”界定为:异端裁判所向被告宣判以后,“被定罪的异端者及悔罪的异端者公开接受判决”。
把异端者判罪及处决会延期执行,这样,异端裁判所能够把几个已决犯集体处决,场面骇人。这样的处决行动每年至少会有两次。犯人被迫列队游街示众,旁观的群众既看得心惊胆战,却又带着施虐的兴奋。刑场往往是个大广场,已决犯被迫攀上刑场中央的刑台,然后法官高声宣判犯人的刑罚。犯人如果公开认错,意即宣布放弃异端信仰,他的教籍得以暂时保留下来,但他会被判以其他刑罚,包括终生监禁。犯人如果不肯放弃信仰,却在最后一刻向教士招认,就会交由民政机关处置,他们的结局不是遭勒死,就是遭吊死或斩首,尸首则被焚毁。不肯悔罪的人则会被活活烧死。火刑会延至另一次公开的场合执行。
罗马异端裁判所的活动保持高度机密。甚至现今,天主教当局也谢绝学者提出任何查询。然而,学者们耐心考查,罗马宗教法庭有若干审讯文件得以公诸于世。这些文件透露什么呢?
一名高级教士受审
16世纪初,卡纳塞基在弗洛伦斯出生,后来任教宗克雷芒七世的私人秘书,并在教会的事业上扶摇直上。然而,卡纳塞基的事业在教宗去世时突然终止。他后来跟一些贵族和教士密切来往。这些教士跟他一样,接纳新教改革派所提倡的不少教义。结果,卡纳塞基三度受审。他被判处死刑。罗马异端裁判所把他斩首焚尸。
据评论员描述,卡纳塞基在监禁期间受到惨无人道的对待。异端裁判所用酷刑折磨他,任由他忍饥受饿,目的是要削弱他的意志力,迫他就范。他的公判大会在1567年9月21日举行,场面阴沉肃穆,差不多全罗马的红衣主教也有出席。卡纳塞基在刑台上,法官当着群众把卡纳塞基的判决宣布出来。公判大会最后以惯用的俗套话和祷告结束。异端者会被交给民事法庭处置,然而,法官却在结束的祷告里“为异端者向民事法庭请求减刑,表示不愿异端者被判死刑,也不愿他们受到残酷的对待”。这样的做法岂不很虚伪吗?法官一心要除灭异端者,却同时假惺惺地恳求世俗法庭从轻发落,借以卸却流血罪的重担,以免有损自己的形象。卡纳塞基的刑罚宣布后,他要穿上一件称为审判服的麻衣;悔罪者为黄色有红十字,不肯悔罪的则为黑色,其上绘有火焰和魔鬼。判决在十天后执行。
为什么这名前教宗秘书被指控为异端者呢?在19世纪末叶,卡纳塞基受审的纪录被人发现,这些纪录显示,他由于反对教会若干教义而被指控34项罪名。这些教义包括炼狱的道理、教士修女独身、圣餐变体、坚信礼、告解、禁食、赎罪券,以及向“圣人”祈祷。第八项罪名尤其值得注意。(参看21页的附框。)人如果仅因为以“天主在圣经里的话语”作为信仰的基础,异端裁判所就把他处死,可见天主教并没有把圣经视为上帝惟一灵示的著作。难怪天主教有不少教义都是根据教会传统,而不是根据圣经了。
处决一名年轻学生
蓬波尼奥·阿尔吉里在1531年生于那不勒斯附近。他的生平记载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感人肺腑。然而,他的遭遇一直鲜为人知。幸而不少学者苦心查考,向历史追本穷源,结果,阿尔吉里的故事浮现往昔迷蒙的岁月里。他曾就读帕多瓦大学,其间接触过不少来自欧洲各地的教师和学生,并结识了一些所谓的异端者,同时也认识到新教改革派所提倡的教义。后来,他对圣经的兴趣逐渐浓厚。
阿尔吉里开始相信惟有圣经才是上帝所灵示的,结果,他摒弃了天主教许多教义,诸如告解、坚信礼、炼狱、圣餐变体、“圣人”代祷,以及教宗是基督的代表等主张。
阿尔吉里受到帕多瓦异端裁判所拘捕和审讯。他告诉法官:“我甘愿重返监牢,如果这是上主的旨意,我甚至甘愿杀身成仁。上主的光芒灿烂,他将要予人更辉煌的启迪。为了基督,我愿意忍受任何折磨,我以此为乐。对于饱受痛苦的人来说,基督是完美的安慰者。他是我的启迪,我的真光,能够驱散一切黑暗。”后来,阿尔吉里被引渡到罗马异端裁判所,并且被判死刑。
阿尔吉里殉道的时候年25岁。他于罗马处决当日仍然拒绝认罪,也不肯领食圣餐。阿尔吉里受处决的方式比惯用的更残酷。他并不是在柴堆上给活活烧死。负责行刑的人预备了一个大锅,里面盛了各种易燃物质,例如油、沥青和树脂。大锅放在刑台上,让围观的群众也能清楚看见。年轻的阿尔吉里被捆绑起来,负责行刑的人把他投进大锅里,然后点燃锅中的物质。就这样,阿尔吉里慢慢地给活活烧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