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悔改,遗憾
    洞悉圣经(上册)
    • 麦克林托克和斯特朗合编的《百科全书》说:“圣经说上帝后悔[‘纳汉’,意即‘感到遗憾’]的意思只可能是:在决定对某些人施恩还是降祸一事上,上帝改变了初衷,这种改变完全是由于这些人的行为态度有所改变。因此,用人能懂的措辞来表达,就说上帝后悔了。”(1894,第8卷,1042页)上帝的正义标准 始终如一、恒定不变。(玛3:6;雅1:17)无论何时何地,上帝都不会改变自己所定的标准,从不偏离,永不舍弃。然而,对于这些完美的标准以及上帝按这些标准所实行的旨意,世人的态度和反应却各有不同,有好有坏;好的令上帝高兴,坏的令上帝遗憾。他们的态度有时更会改变,或由好变坏,或由坏变好。由于上帝不会改变自己的标准去迁就人,因此上帝有可能由高兴(因而赐福)变成遗憾(因而责罚),或者由遗憾变成高兴。由此可见,上帝无论作出什么决定或判决,都不是因一时兴起,是绝对公正、毫无瑕疵的。上帝绝不是一个喜怒无常、性情古怪的神。(结18:21-30;33:7-20)

      一个陶匠起初也许想做某个样式的器皿,但后来“器皿在手中做坏了”,他就改变主意,用同一团泥土做别的器皿。(耶18:3,4)耶和华以陶匠为喻,显然不是 说他也像陶匠那样把器皿“做坏了”,而是说他有权 决定怎样对待人,有权按照人对他的正义和慈悲有什么反应,来决定怎样对待他们。(参看赛45:9;罗9:19-21)换言之,上帝既可以“改变主意,不把[他]打算降的灾祸”降下,也可以“改变主意,不把[他]原先应许的福”赐给某个民族,关键全在于这个民族对上帝发出的警告做出什么回应。(耶18:5-10)由此可见,耶和华之所以深感遗憾,不得不改变初衷,并不是因为这位伟大的“陶匠”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好像“陶泥”的人“变了质”,行为态度有所改变。

      一个人可以变质,一个国家也可以变质。事实上,从耶和华上帝曾因为他的仆人(比如离弃正道的扫罗王)的行为变坏而感到遗憾,足以说明上帝并没有注定任何人的未来。(见预知,预定)上帝对于扫罗踏上歧途感到遗憾,不等于说上帝立扫罗为王是个错误的决定,也不意味着上帝为此感到后悔。上帝之所以感到遗憾,是因为扫罗没有好好运用自由意志,没有珍惜上帝所赐的殊荣和机会,也因为扫罗的转变令上帝不得不改变对待他的方式。(撒上15:10,11,26)

  • 悔改,遗憾
    洞悉圣经(上册)
    • 另一方面,假如犯过的人肯听劝戒,改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上帝也会因此“改变主意”,不执行某项惩罚。(申13:17;诗90:13)他们回头归向上帝,上帝就“回头”眷顾他们。(亚8:3;玛3:7)上帝为他们而高兴,不再“痛心”,他绝不想看见罪人死亡。(路15:10;结18:32)上帝尽管不会偏离自己的正义标准,却会向人伸出援手,劝谕人回头归向他。他仁慈地向人“招手”,通过他的代表劝人说:“请你们各人回头……免得我降祸给你们。”“我恨恶这种可憎之事,请你们不要行。”(赛65:1,2;耶25:5,6;44:4,5)另外,他显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让人有充分时间改过自新(尼9:30;另见启2:20-23),因为他“不愿有一个人被毁灭,只愿人人最终都悔改”。(彼后3:8,9;罗2:4,5)有时,上帝派他的使者执行任务时,也用异能神迹去证明他们确实是上帝差派的,好增强听者的信心。(徒9:32-35)不听劝戒、不肯悔改的人,他必施行管教,包括不再恩待和保护他们,让他们经受困苦、饥饿或仇敌的压迫。这样,他们也许会醒悟过来,对上帝心存敬畏,看出自己的价值观不正确,看出自己的行径实在愚昧。(代下33:10-13;尼9:28,29;摩4:6-11)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