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内部的考验与筛别
    耶和华见证人——上帝王国的宣扬者
    • 外勤服务与组织引起争议

      《锡安的守望台》自创刊以来便一直鼓励每个真正基督徒将真理与别人分享并且越来越强调这件事。在此之后,《守望台》的读者时常受到鼓励要体会他们所享的特权,意识到自己有责任要向别人传讲好消息。有许多人以有限的方式参与这件工作;但当时比较少人带头推广这件工作,逐户上门探访别人,以求使人人都有机会听见王国的信息。

      可是,从1919年开始,社方更大力鼓励人参与外勤服务。在那一年,卢述福弟兄在俄亥俄州杉树角所发表的一个演讲极力强调这件事。凡是请求社方将其组织起来参与服务的会众,社方便会作出安排,任命一位服务指导员去照料会众的传道工作。这人会在工作上亲自带头,并且留意使会众获得所需的书刊供应。

      1922年,《守望台》发表了一篇文章,题名为“服务至为重要”。文章指出,人们亟需听见王国的好消息,并且促请读者留意耶稣在马太福音24:14所下的含有预言性的命令。文章向会众的长老们说:“没有人应当以为,身为班中的长老,他所作的服务仅限于作口头传道而已。他若有机会到人们那里,把印成书刊的信息交在别人手中,这无疑是一项伟大的特权,而且是传福音的一种方式。再者,这种方式时常比其他任何方法更为有效。”然后文章问道:“人若真正奉献了自己给主,但却在现今这个重大时刻闲懒怠惰,他能够为自己辩护吗?”

      有些人畏缩不前。他们提出各种各色的异议。尽管这件工作并非以牟利为目的,而且他们自己也是透过圣经书刊才得以获知王国真理的,他们却认为“卖书”不适宜。从1926年开始,社方鼓励人在星期日带备书刊从事逐户的见证工作。虽然星期日是许多人惯于拨作崇拜之用的日子,有些人却反对在星期日传道。基本的难题是,他们觉得逐户向人传道有失尊严。可是圣经很清楚表明,耶稣派出门徒到人们家里传道,使徒保罗则“公开和逐户地”向人传道。——使徒行传20:20,《新世》;马太福音10:5-14。

      随着社方越来越强调外勤服务,有些人既没有受到内心感动去效法耶稣和使徒,努力为上帝作见证,他们便逐渐与组织疏远了。丹麦的斯基沃会众和其他一些会众,在人数方面减至以前的一半左右。爱尔兰的都柏林会众原本有一百个成员左右,但只有四个留下来。在美国、加拿大、挪威和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考验和筛别发生。结果各地的会众都受到净化。

      那些真正渴望效法上帝爱子的人,对来自圣经的鼓励有良好反应。可是,即使他们甘心乐意,逐户传道也不一定顺理成章地成为易事。有些人起初觉得十分困难,但集体见证的安排和特别传道大会对他们有颇大鼓励。丹麦日德兰半岛北部的两位姊妹很难忘记她们第一次参加外勤服务的日子。这两位姊妹与一群传道员集合起来,听过训示后便开始出发前往地区,但两位姊妹禁不住哭起来。两位弟兄见到这种情形,便邀请两位姊妹与他们一起工作。不久就雨过天青了。在尝过外勤服务的滋味之后,大部分传道员都充满喜乐,并且很乐意多做一点。

      后来在1932年,《守望台》(英文)发表了一篇分为两部分的文章,题名为“耶和华的组织”。(8月15日和9月1日刊)文章指出,在会众里以表决方式选出长老,是不符合圣经的。社方促请各会众只任用一些积极参与外勤服务的人去担任负责的职位,因为这样的人才切实负起耶和华见证人这个名字所暗示的责任。这些男子会构成一个服务委员会。会众会推荐其中一位,由社方任命为服务指导员。在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这项措施将更多只想居于显赫地位、但却不愿作出谦卑服务的人淘汰出去。

      到1930年代早期,德国大部分试图劝阻人参与外勤服务的人已退出会众了。1933年,德国有许多州均禁止传道工作进行,结果有些人由于恐惧而退出。但有数以千计的人却能够渡过信心的考验,表明自己甘愿不顾危险、继续传道。

      在环球各地,宣扬王国的工作加紧进行。外勤服务成为所有耶和华见证人生活上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挪威奥斯陆的会众在周末租赁公共汽车,将传道员带到附近的城市传道。他们在清早集合起来,到九点或十点已抵达工作地区,花七至八小时努力从事外勤服务,然后集合起来一同乘坐公共汽车回家。其他的人则骑脚踏车——车上载着装满书刊的书袋和纸箱——前往乡村地区传道。耶和华见证人快乐热心、团结一致地遵行上帝的旨意。

      1938年,社方再次留意在会众里任命男子担任职位的问题;j社方作出决定,把一切在当地选举仆人的安排取消。以一般而言,这项调整受到弟兄所欢迎。各会众很高兴通过决议,表示赏识神治的组织安排,请求“社方”(当时在他们看来,这个名字是指受膏的余民,亦即忠信审慎的奴隶阶级)将会众组织起来从事服务,并且任命会众里的所有仆人。在此之后,显形的治理机构着手作出所需的任命,并且将各群会众组织起来,从事团结而富于成果的活动。在这个阶段,只有几个小组不愿合作而退出组织。

      专注于散播王国信息

      组织若要继续蒙上帝嘉许,就必须专注于他的话语吩咐人在我们日子从事的工作才行;这件工作便是宣扬上帝王国的好消息。(马太福音24:14)可是,在若干事例上,有些人虽然辛勤地与组织合力工作,但却同时鼓吹一些将同工的注意力引到其他活动之上的计划。当这些人受到责备时,这便对他们形成考验了,特别是他们若感觉自己的动机是纯正的话。

      1915年,芬兰便曾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当时有些弟兄设立了一个称为亚拉腊的合作社,并且利用《守望台》芬兰文版的篇幅,鼓励读者加入这个商业团体。后来罗素弟兄向当地发起这项活动的弟兄指出,他和他的同工不慎地容许自己“偏离了传福音的重大工作”,这位弟兄便立即谦卑认错。可是,自骄心却阻止另一位弟兄——这位弟兄曾在挪威活跃地为耶和华服务逾十年之久——接受同样的劝告。

      在1930年代,美国有一个类似的难题发生。若干群会众出版他们自己的服务月报,内容包括来自社方《通报》的提醒,以及传道经验和当地的服务安排。其中一份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出版的刊物虽然大力支持传道活动,但也同时鼓吹某些商业活动。起初卢述福弟兄默许这些刊物发行,但后来社方意识到,这样的活动可以导致什么不良后果,于是《守望台》便宣布社方并不赞同这些活动。对安东·克贝尔来说,这形成了一项严峻的个人考验,因为他的原意是要透过这些方法对弟兄提出帮助。可是,过了相当时间之后,他再次充分运用自己的才干去推广耶和华见证人所从事的传道工作。

      从1938年开始,一个与此相关的难题在澳大利亚发生。在社方的工作受禁制期间(1941年1月至1943年6月),难题进一步恶化。为了照顾一些在当时看来正当的需要,分社办事处直接牵涉在多种商业活动中。他们在这方面犯了重大错误。他们拥有锯木厂、超过20个“王国农场”、一间工程公司、一间面包公司和其他生意。在工作受禁止期间,社方经营两所商业印刷厂,从而有个借口继续印制书刊。有些商业活动违背了基督徒的中立,而当时弟兄们从事这种活动的托辞是,要筹得款项维持受禁期间先驱们的生活。可是,有些人的良心却深深感到不安。虽然当时大多数人都留在组织里,宣扬王国的工作却普遍停滞不前。究竟什么事阻止耶和华的祝福临到呢?

      禁令在1943年6月取消,当时在分社办事处工作的弟兄意识到,他们应当将这些生意终止,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工作之上——宣扬王国的工作。他们在三年期间完成了这件事,使伯特利之家的人数减至正常的大小。但事情仍需获得进一步的澄清,才能完全恢复弟兄们对组织的信心。

      社长内森·H·诺尔和他的秘书M.G.韩素尔在1947年探访澳大利亚,以便处理这种情势。1947年6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报道这件事,并论及当时弟兄们所从事的商业活动,说:“事情所牵涉到的并不是弟兄们为了谋生而从事的普通世俗工作;反之,社方的分社办事处设立了各种工业,并且从全国各地调来传道员,特别是先驱,去照料这些工业而非宣扬福音。”这甚至导致弟兄们间接被牵涉在战时的动员中。在每个省府举行的大会中,诺尔弟兄坦率地对弟兄们谈及这种情势。每个大会都通过一项决议,借此澳大利亚的弟兄们公开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并且通过耶稣基督恳求耶和华怜悯和宽恕。因此,弟兄们必须保持警惕、正视考验,好使组织能够继续专注于散播上帝王国的信息。

      耶和华见证人回顾他们的现代历史,看出充分的证据,显示耶和华的确不断精炼他的子民。(玛拉基书3:1-3)他把他们的错误态度、信仰和行为逐渐清除,那些宁愿一仍旧贯的人也与这些错误事物一同被清除。留下来的人并不是甘愿牺牲圣经真理、转而接纳人为主张的人。他们绝没有跟从人;相反,他们乃是耶和华上帝手下的忠仆。他们乐于接受组织的指引,因为他们见到无可置疑的证据,表明这个组织是属于耶和华的。他们见到真理之光越照越明而欢欣鼓舞。(箴言4:18)他们人人都认为,能够作耶和华的见证人,努力宣扬上帝的王国,乃是一项莫大的特权。

  • 内部的考验与筛别
    耶和华见证人——上帝王国的宣扬者
    • [第639页的图片]

      随着组织越来越强调外勤服务,有许多人退出组织,其他的人则表现更大的热心

      《守望台》 (英文),1928年4月1日刊

      《守望台》 (英文),1927年6月15日刊

      《守望台》 (英文),1922年8月15日刊

      [第640页的图片]

      随着神治组织日益壮大,追求显赫地位的人逐渐被淘汰出去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