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听比喻,也要明白意思守望台2014年 | 12月15日
-
-
要听比喻,也要明白意思
你们所有人要听我说,要明白意思。——马可福音7:14
1,2.为什么很多人不明白耶稣的话的意思?
有时,我们虽然听到别人说话,也注意到他们的语气,但是不明白对方的意思。要是这样,我们有没有听见可能不会有很大分别。(哥林多前书14:9)同样道理,虽然很多人听过耶稣讲话,也懂得耶稣所说的语言,但不是人人都明白耶稣的意思。要是不明白意思,就不能从耶稣的教导受益了。因此,耶稣对群众说:“你们所有人要听我说,要明白意思。”(马可福音7:14)
2 为什么很多人听不明白耶稣的话呢?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动机不正确,而且已经有了成见。谈到这样的人,耶稣说:“你们为了拘守传统,竟用取巧的手段来废弃上帝的诫命。”(马可福音7:9)其实,他们不想明白耶稣的意思,不想改变自己的看法和行为。他们虽然听见了耶稣说的话,但是听不进去。(请读马太福音13:13-15)我们呢?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虚心接受耶稣的教导?
接受耶稣的教导而获益
3.为什么耶稣的门徒能够明白他的话?
3 我们要向耶稣的谦卑门徒学习。谈到他们,耶稣说:“你们的眼睛多么有福,因为看得到;你们的耳朵多么有福,因为听得见。”(马太福音13:16)为什么门徒明白耶稣的话,其他人却不明白呢?原因有三个:第一,门徒不明白就会发问,并弄清楚耶稣的话的含意。(马太福音13:36;马可福音7:17)第二,门徒明白了基本的真理后,还希望了解更多。(请读马太福音13:11,12)第三,门徒希望在生活上运用耶稣所教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帮助别人。(马太福音13:51,52)
4.想明白耶稣说的比喻,就要留意哪三方面?
4 我们想明白耶稣的比喻,就要效法他的忠心门徒,留意以下三方面。第一,愿意花时间学习和沉思耶稣的话,查找参考资料加深理解,不懂就问。这样,我们就有知识。(箴言2:4,5)第二,要想想这些知识跟自己学过的道理有什么关系,对自己有什么益处。这样,我们就有悟性。(箴言2:2,3)第三,要将知识化作行动。这样,我们就有智慧。(箴言2:6,7)
5.请说说,知识、悟性和智慧,这三样有什么分别。
5 知识、悟性和智慧,这三样有什么分别?我们可以用以下事例来说明。请想想,你站在马路中间,一辆汽车正向你开过来。第一,由于有知识,你知道这是汽车。第二,由于有悟性,你明白继续站在马路中间,就一定会被撞倒。第三,由于有智慧,你迅速躲开。圣经说,“要保护实用的智慧”,这样,你就能保全性命。(箴言3:21,22;提摩太前书4:16)
6.查考耶稣说过的七个比喻时,我们会问哪四个问题?(参看附栏)
6 这篇和下一篇课文会谈谈耶稣说过的七个比喻。讲解每个比喻时,我们会问以下问题:比喻有什么含意?(知识)耶稣为什么说这个比喻?(悟性)怎样用这些知识帮助自己和别人?(智慧)关于耶和华和耶稣,我们从这个比喻学到什么?
芥籽的比喻
7.芥籽的比喻有什么含意?
7 请读马太福音13:31,32。芥籽的比喻有什么含意?芥籽代表上帝王国的信息,也代表传讲这个信息所产生的结果,那就是基督徒会众。“芥籽是一切种子中最小的”,意味着基督徒会众在公元33年成立时人数很少,不过几十年之后,人数迅速增长,出乎意料。(歌罗西书1:23)耶稣说“天上的飞鸟也来在枝子上栖息”。飞鸟是指正直人,他们在基督徒会众里找到灵粮、得着安舒和保护。(参看以西结书17:23)
8.耶稣为什么说芥籽的比喻?
8 耶稣为什么说这个比喻?耶稣用芥籽惊人的生长做比喻,说明上帝的王国会怎样扩展,给人保护,无可阻挡。自从1914年以来,上帝在地上的组织有惊人的增长。(以赛亚书60:22)归附上帝组织的人在属灵方面受到保护。(箴言2:7;以赛亚书32:1,2)尽管仇敌不断阻挠,上帝在地上的组织却继续增长。(以赛亚书54:17)
9.(甲)我们从芥籽的比喻学到什么?(乙)关于耶和华和耶稣,我们从这个比喻学到什么?
9 我们从芥籽的比喻学到什么?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下情况,例如在自己住的地区耶和华见证人很少,或者我们热心传道,却看不到什么成果。这时候,我们紧记上帝的王国能冲破一切障碍,就会有力量忍耐下去。举个例,埃德温·斯金纳弟兄在1926年来到印度时,当地只有很少耶和华见证人。起初,传道工作进展十分缓慢,困难重重。但是斯金纳弟兄继续传道,后来他看到上帝王国的信息冲破了巨大的障碍。现在,印度有超过3万7000个耶和华见证人经常传道,2013年共有10万8000人参加耶稣受难纪念聚会。另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上帝在地上的组织有惊人的增长。1926年,赞比亚(尚比亚)的传道工作才刚刚起步。现在,该国已经有超过17万个传道员,共有76万3915人参加2013年的耶稣受难纪念聚会。换句话说,每18个赞比亚居民就有1个参加了这个聚会。当地的增长实在惊人!
酵的比喻
10.酵的比喻有什么含意?
10 请读马太福音13:33。酵的比喻有什么含意?这个比喻同样跟传讲上帝王国信息的成果有关。比喻中的面团是指世上各国各族,发酵是指上帝王国的信息通过传道广泛传播。芥籽发芽生长是清楚可见的,但酵跟芥籽不同,酵的作用起初是不能察觉的,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11.耶稣为什么说了酵的比喻?
11 耶稣为什么说这个比喻?耶稣想说明,上帝王国的信息必定会广泛传播,而且发挥力量改变人心。今天,这个信息已经传遍四方,“直到地极”。(使徒行传1:8)不过,上帝王国信息的作用有时并不明显,起初甚至看不出来。虽然如此,这个信息的的确确发挥着作用,不但吸引很多人归附上帝,而且感化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品格。(罗马书12:2;以弗所书4:22,23)
12,13.请举例说明,上帝王国的信息怎样广为流传,就像比喻中的面团发酵一样。
12 传道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往往要经过很多年才能看到。举个例,早在1982年,当时仍在巴西分部办事处服务的一对夫妇弗朗兹和玛吉特到一个小乡镇传道。最初跟他们学习圣经的人,包括一个妇人和她的四个儿女。妇人的大儿子当年只有12岁,而且十分害羞。弗朗兹和玛吉特来跟他们研读圣经时,他时常躲起来。后来,这对夫妇被派到别的岗位服务,不能继续教他们了。25年后,弗朗兹和玛吉特再次回到这个小乡镇。他们看见什么呢?当地已经成立了一群会众,有69个传道员,当中13个是正规先驱,并有一个新的王国聚会所。那个害羞的男孩呢?他现在是这群会众的长老团统筹者!这不是像酵的比喻所说的一样吗?上帝王国的信息发挥作用,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看到这一切,弗朗兹和玛吉特感到十分鼓舞。
13 在某些国家,传道工作受法律限制。虽然如此,上帝王国的信息却一直在这些国家发挥无形的力量感化人。尽管我们不完全知道上帝王国的信息怎样传播,但传道工作的成果常常令人惊喜。就以古巴为例,上帝王国的信息在1910年传到该国。罗素弟兄也在1913年探访过当地的基督徒。不过,传道工作起初进展得十分缓慢。现在呢?现在,古巴有9万6000多个传道员宣扬上帝王国的好消息,有22万9726人参加2013年的耶稣受难纪念聚会。换句话说,每48个古巴居民,就有1个参加了这个聚会。在某些国家里,尽管传道工作没受法律禁止,但也不容易进行。虽然如此,上帝王国的信息也可以在这些地区广为流传。a(传道书8:7;11:5)
14,15.(甲)我们从酵的比喻学到什么?(乙)关于耶和华和耶稣,我们从这个比喻学到什么?
14 我们从酵的比喻学到什么?我们知道世上还有很多人没听过上帝王国的信息,但沉思酵的比喻,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不用过度担心,因为耶和华正在控制全局。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圣经说:“你在早晨就要撒种,不到晚上不可歇手;因为你不知道哪里有成果,或是这里,或是那里,或是两处都好。”(传道书11:6)此外,我们也应该常常为传道工作祷告,特别是在受限制国家的传道工作,求耶和华赐福。(以弗所书6:18-20)
15 如果目前我们看不到工作成果,也不用灰心。千万不要以为“这日的事微不足道”。(撒迦利亚书4:10)工作成果最终可能远远超过我们所期望的。(诗篇40:5;撒迦利亚书4:7)
商旅和隐藏的珍宝的比喻
16.商旅和隐藏的珍宝这两个比喻有什么含意?
16 请读马太福音13:44-46。商旅和隐藏的珍宝这两个比喻有什么含意?在耶稣的日子,有些商旅为了得到最优质的珍珠,不惜千里迢迢去印度洋。比喻中的商旅是指一些虔诚的人。为了满足属灵需要,他们甘愿付出很大的努力。“一颗贵重的珍珠”就是指宝贵的上帝王国真理。商旅知道这颗珍珠价值非凡,于是“马上”卖掉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珍珠。另外,耶稣也说有人发现了藏在野地里的珍宝。这个人跟商旅不同,他没有特意寻找珍宝。不过,他跟商旅一样,为了得到珍宝而甘愿卖掉一切所有。
17.耶稣为什么说了商旅和隐藏的珍宝这两个比喻?
17 耶稣为什么说这两个比喻?耶稣想说明,人会通过不同途径得到圣经真理。有些人曾经付出很大努力,四处寻找。有些人没有寻找,就有机会认识真理,也许是别人告诉他们的。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真理,他们都看出真理价值非凡,而且为了持守真理,甘心作出很大的牺牲。
18.(甲)我们从商旅和隐藏的珍宝这两个比喻学到什么?(乙)关于耶和华和耶稣,我们从这两个比喻学到什么?
18 我们从商旅和隐藏的珍宝这两个比喻学到什么?(马太福音6:19-21)请认真地想想:我的态度跟这两个人一样吗?我像他们那样珍视真理吗?为了持守真理,我愿意作出牺牲吗?我会不会为了日常事务或其他事而分心呢?(马太福音6:22-24,33;路加福音5:27,28;腓立比书3:8)我们找到真理,内心的喜乐越大,就越渴望以真理为生活的重心。
19.下一篇课文会谈谈什么?
19 我们要留意耶稣的比喻,也要明白这些比喻的含意。此外,还要在生活中将学到的道理用出来。下一篇课文会谈谈另外三个比喻,看看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
-
你明白比喻的含意吗?守望台2014年 | 12月15日
-
-
你明白比喻的含意吗?
耶稣就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豁然明白圣经。——路加福音24:45
1,2.耶稣在复活那一天怎样加强门徒的信心?
在耶稣复活那一天,他的门徒中有两个人到一个村庄去。村庄离耶路撒冷约有11公里(约7英里)。他们由于不久前发生的事而满面愁容,还不知道耶稣已经复活了。这时候,耶稣出现走近他们,与他们同行安慰他们。耶稣是怎样安慰门徒的呢?“他就从摩西和先知的书开始,把经上指着他说的话,都给他们解释清楚。”(路加福音24:13-15,27)耶稣清楚解释经文的含意,使门徒“豁然明白圣经”,他们的心就像火一样燃烧起来。(路加福音24:32)
2 这两个门徒当晚就回耶路撒冷去,找到使徒,把路上发生的事告诉大家。他们正谈论这些事的时候,耶稣在他们当中出现了。使徒们不禁惊慌害怕,心生疑虑。耶稣怎样加强他们的信心呢?圣经说:“耶稣就开他们的心窍,使他们豁然明白圣经”。(路加福音24:45)
3.(甲)我们在传道工作上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乙)我们怎样才能继续喜乐地传道?
3 有时,我们也会心情沉重,就像上面提到的门徒一样。原因可能是,我们努力做主的工作,却没有什么成果。(哥林多前书15:58)圣经学生已学习圣经一段日子了,却看来进步不大;有些学生甚至舍弃了耶和华。我们怎样才能继续喜乐地传道呢?一个方法是深入理解耶稣说的比喻。接下来我们会谈谈耶稣的三个比喻,看看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撒种人睡觉的比喻
4.撒种人睡觉的比喻有什么含意?
4 请读马可福音4:26-29。撒种人睡觉的比喻有什么含意?比喻中撒种的人是指每个宣扬上帝王国的人。种子是指上帝王国的信息。撒种的人如常“晚上睡觉,白天起来”。他撒下的种子从发芽到结实,可以收割,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其间,种子发芽生长是自然而然的,也是逐步的,有一定的过程。类似的是,圣经学生属灵的成长也是逐步的,有一定的过程。他们进步到某个阶段,就希望事奉耶和华,随后会献身并受浸,正如庄稼长成,结出籽实一样。
5.耶稣为什么说撒种人睡觉的比喻?
5 耶稣为什么说这个比喻?耶稣想帮助门徒明白:耶和华才能使真理的种子在“秉性适宜得永生的人”心里成长。(使徒行传13:48;哥林多前书3:7)我们虽然能够栽种和浇水,但不能控制种子生长。我们既不能迫使种子发芽,也不能拔高幼苗加速生长。比喻中的撒种人不知道种子怎样发芽成长,我们也不清楚真理的种子怎样在圣经学生心里发芽生长。不过,只要我们每天如常做好自己的本分,一段时间后学生也许就会成为耶稣的门徒,跟我们一起收割属灵的庄稼。(约翰福音4:36-38)
6.关于圣经学生属灵的成长,我们要承认什么事实?
6 我们从撒种人睡觉的比喻学到什么?可以学到以下几个道理。第一,我们要承认自己不能控制圣经学生属灵的成长。我们有谦逊的态度,就不会向圣经学生施压勉强他们受浸。我们会尽力帮助和激励学生,但也会谦卑地承认,是否献身受浸最后该由他们自己决定。学生应该是出于爱耶和华而甘愿献身事奉他,否则就不会蒙耶和华悦纳。(诗篇51:12;54:6;110:3)
7,8.(甲)我们从撒种人睡觉的比喻学到什么?请举例说明。(乙)关于耶和华和耶稣,我们从这个比喻学到什么?
7 第二,我们有时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到底有什么成果,但明白了这个比喻的道理,就不会那么容易灰心。圣经说,我们要有耐心。(雅各书5:7,8)即使种子没有成长结出籽实,只要我们已经尽心尽力帮助学生,就可以确信自己没有失职。要记得,耶和华只会使真理的种子在谦卑人的心里发芽生长,因为这样的人才愿意作出改变。(马太福音13:23)因此,我们不该单凭帮助了多少人受浸,来判断自己是不是胜任的传道员。耶和华也不会根据圣经学生有没有接受真理来衡量我们是否称职。他看重的是,我们不计成果、尽忠职守的态度。(请读路加福音10:17-20;哥林多前书3:8)
8 第三,我们不一定知道别人内心有什么改变。举个例,一个特派传道员曾经用了一段日子教一对夫妇学习圣经。后来,这对夫妇主动来找他,表示想做未受浸传道员。特派传道员说,他们要先戒烟才行。令他惊讶的是,他们说几个月前已经戒了烟!他们为什么会戒烟呢?因为深信耶和华能看到他们吸烟,而且不喜欢虚伪的人。这对夫妇看出自己必须作出选择,或者继续吸烟,或者彻底戒烟。由于爱耶和华,他们作了正确的决定。真理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长,特派传道员却不知道这些改变。
拖网的比喻
9.拖网的比喻有什么含意?
9 请读马太福音13:47-50。拖网的比喻有什么含意?耶稣将全球的传道工作比做在海里撒下一张很大的拖网。用拖网捕鱼会捕捉到大量的鱼,各种各样的都有。类似的是,传道工作也吸引了千百万各种各样的人。(以赛亚书60:5)每年,各地都有很多人出席区域大会和耶稣受难纪念聚会,就足以证明这点。这些人当中,有的归附基督徒会众,就像“好的”鱼被收集起来;有的却不蒙耶和华悦纳,就像“不合用的”鱼一样被扔掉。
读过马太福音13:47-50后,想想自己怎样将其中的原则应用出来
有些受真理吸引的人会下定决心事奉耶和华(见第9-12段)
10.耶稣为什么说拖网的比喻?
10 耶稣为什么说这个比喻?比喻中,将鱼分为“好的”和“不合用的”,不是指大患难期间的审判,而是指这个邪恶制度末期所发生的事。耶稣用这个比喻说明,不是每个受真理吸引的人都会拥护耶和华。虽然很多人参加耶和华见证人的聚会,很多人喜欢跟我们学习圣经,但是他们却没有下定决心事奉耶和华。(列王纪上18:21)有些人甚至不再跟基督徒会众来往。有些年轻人虽然自小受基督徒父母教导,但并不爱耶和华的标准。耶稣的比喻强调,人人都要自己决定事奉不事奉耶和华。那些下定决心事奉耶和华的人,耶稣会将他们视为来自万国的“珍宝”。(哈该书2:7)
11,12.(甲)我们从拖网的比喻学到什么?(乙)关于耶和华和耶稣,我们从这个比喻学到什么?
11 我们从拖网的比喻学到什么?有时候,尽管我们作了很大的努力,我们的儿女或圣经学生还是不重视圣经真理。要知道,儿女自小受基督徒父母教养,或者圣经学生愿意学习圣经,不等于说他们自然会跟耶和华建立亲密的关系。假如他们不接受圣经真理,我们明白了拖网的比喻,就不会太难过或失望。凡是不愿意顺服耶和华统治的人,都不能留在上帝的子民当中。
12 那么,人离开了真理,是不是以后都不可以返回会众?另外,人不想献身给耶和华,是不是从此就被判定“不合用的”呢?不是的。在大患难爆发前,他们仍然有机会改变。耶和华说:“现在你们要回头归向我,我就必回头眷顾你们。”(玛拉基书3:7)耶稣说的浪子比喻也清楚表明这一点。(请读路加福音15:11-32)
浪子的比喻
13.浪子的比喻有什么含意?
13 浪子的比喻有什么含意?比喻中的慈父代表仁爱的天父耶和华。小儿子要求分家产,然后把家产都花光了。这个小儿子就是指偏离正道、离开会众的人。他们离开会众,投奔跟耶和华疏远的撒但世界,就像比喻中的小儿子离开家人,到远方去了。(以弗所书4:18;歌罗西书1:21)他们当中有些人后来终于醒悟过来,竭力返回耶和华的组织。天父乐于宽恕人,非常愿意接纳这些悔改的谦卑人。(以赛亚书44:22;彼得前书2:25)
14.耶稣为什么说浪子的比喻?
14 耶稣为什么说这个比喻?耶稣说这个感人的比喻,是要说明耶和华很希望迷途的人回头归向他。比喻中的父亲时常盼望儿子回来。儿子回来时,虽然“离家还远”,父亲就已经看到他了,立即跑上去迎接他。这个比喻能深深打动离开会众的人,鼓励他们尽快回头归向耶和华。尽管他们可能缺乏属灵力量,感到难为情,还得克服不少困难,但为了回头归向耶和华而付出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连天使也会为他们欢喜。(路加福音15:7)
15,16.(甲)我们从浪子的比喻学到什么?请举例说明。(乙)关于耶和华和耶稣,我们从这个比喻学到什么?
15 我们从浪子的比喻学到什么?我们应该效法耶和华。千万不要因为“过分正义”而不愿接纳悔改回头的人,否则只会使人灵性“灭亡”。(传道书7:16)我们可以学到的另一点是,要将离开会众的人看做“迷途的绵羊”,是可以回头的。(诗篇119:176)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离开了会众的人,我们愿意怀着爱心,协助他们返回会众吗?我们会尽快通知长老协助他们吗?要是我们明白浪子比喻的含意,并将学到的用出来,就必定会这样做。
16 今天,像浪子一样的人很感激耶和华向他们显慈悲和爱心,也很感激会众给他们扶持。一个25年前被会众开除的弟兄说:“自从我重新被会众接纳后,‘安舒的时期’就开始了,我感到越来越快乐。(使徒行传3:19)在会众里,人人都充满爱心,很乐意扶持我。我现在有一个美好的属灵大家庭。”一个年轻姊妹曾经跟耶和华疏远,离开了会众5年。谈到自己回头后的感受,她说:“我深深感受到耶稣所说的爱,这实在难以形容。能够属于耶和华的组织,的确是非常宝贵的福分!”
17,18.(甲)我们从这三个比喻学到什么?(乙)我们应该决心怎样做?
17 我们从这三个比喻学到什么呢?第一,我们要承认自己不能控制圣经学生的属灵成长。耶和华才能叫人的灵性成长。第二,我们不能期望每个参加聚会的人或圣经学生,都愿意事奉耶和华。这种期望是不切实际的。第三,虽然有些人离弃了真理,疏远耶和华,但我们应该继续盼望他们回头。如果他们真的回头,我们就该以耶和华的观点看待他们,接纳他们。
18 愿我们人人都继续寻求知识、悟性和智慧。读到耶稣的比喻时,不妨想想这些问题:这个比喻有什么含意?为什么圣经要将这个比喻记录下来?怎样将其中的原则应用出来?关于耶和华和耶稣,我们从这个比喻学到什么?这样,我们就会真正明白耶稣的比喻的含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