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关于谦卑的重要一课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后来他们到了迦百农,这是耶稣经常传道的地方,也是好几位使徒的家乡。有些收取圣殿税的人可能想指控耶稣没有纳税,就来问彼得:“你们的老师不纳圣殿税吗?”(马太福音17:24)

      彼得回答说:“纳。”耶稣知道了这件事,所以后来他们在房子里的时候,耶稣没等彼得开口就先问他:“西门,你认为怎样?地上的王向谁征收物品税或人头税呢?是向儿子呢?还是向外人呢?”彼得回答:“向外人。”耶稣说:“那么,儿子其实是免税的了。”(马太福音17:25,26)

      鱼钩上有一条鱼,鱼的口里有一枚硬币

      耶稣的父亲是全宇宙的王,是人们在圣殿里崇拜的上帝。因此,上帝的儿子没有义务交圣殿税。耶稣说:“不过,为了不冒犯这些人,你要到海边下钩钓鱼,把最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打开它的口,就会找到一枚银币a。你拿去交给他们,为我和你纳税吧。”(马太福音17:27)

      后来门徒聚集起来的时候,他们想问耶稣,将来在天上的王国里谁是最大的。之前,关于耶稣将要死去的事,这些门徒还不敢多问;现在,为了知道自己将来的地位,他们却不怕来问耶稣。耶稣知道他们心里的想法。在回迦百农的途中,他们就一直在耶稣后面争论这件事。于是耶稣问:“你们在路上争论什么呢?”(马可福音9:33)门徒感到尴尬,默不作声,因为他们在争论谁最大。最后,门徒还是向耶稣提出了他们一直在争论的问题:“在天上的王国里,到底谁是最大的呢?”(马太福音18:1)

      门徒实在不应该为这样的事争论不休,因为他们已经在耶稣身边将近三年了,这期间他们一直听他的教导,观察他的言行。但他们是不完美的,而且在重视地位和等级的宗教氛围中长大。另外,耶稣前不久承诺赐给彼得天上王国的“钥匙”,这是否让彼得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呢?雅各和约翰亲眼见证了耶稣改变形貌,这是否也让他们有类似的想法呢?

      无论门徒为什么有这样的错误想法,他们都需要得到纠正。于是耶稣叫来一个孩子,让他站在门徒中间,然后对门徒说:“你们要是不回头,变得像小孩一样,就绝不能进天上的王国。所以,谁像这个小孩一样谦卑,谁在天上的王国里就是最大的;谁因我的名接待这样一个小孩,也就是接待我了。”(马太福音18:3-5)

      这样的教导方法多么高明!耶稣没有生门徒的气,也没有指责他们不知足或野心勃勃。他用一个小孩作为视觉教材来教导他们。小孩都不会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耶稣借此表明,门徒应该把自己看得像小孩一样。最后,耶稣总结说:“在你们中间,谁行事为人仿佛自己是最卑微的,才是大的。”(路加福音9:48)

  • 关于使人失足的事和处理过犯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一个人找到丢失的绵羊后感到很高兴

      第63章

      关于使人失足的事和处理过犯

      马太福音18:6-20;马可福音9:38-50;路加福音9:49,50

      • 关于使人失足的事

      • 弟兄犯了罪该怎样处理

      耶稣刚刚说明了跟随他的人应该有怎样的态度。他们要像小孩一样谦卑,不贪图名誉地位。耶稣还说:“谁因我的名接待这样一个小孩,也就是接待我了。”(马太福音18:5)

      使徒应该明白耶稣的这番话是在纠正他们,因为他们最近一直在争论谁最大。这时候,使徒约翰却提到另一件事,说:“我们看见一个人用你的名驱逐邪灵,我们就去阻止他,因为他没有跟我们在一起。”(路加福音9:49)

      约翰是不是觉得只有使徒才有权治病或驱逐邪灵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个犹太人又怎么能成功地赶走邪灵呢?约翰可能认为,那个人既然没有跟在耶稣和使徒身旁,就没有权力施行奇迹。

      然而耶稣说:“不要阻止他,因为没有人会靠着我的名施行了奇迹,又马上咒骂我的。不反对我们的,就是支持我们了。谁因你们属于基督就给你们一杯水喝,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一定会得到奖赏。”(马可福音9:39-41)

      的确,当时基督徒会众还没有成立,因此不是所有支持耶稣的人都要跟在他身边。那个犹太人就是这样,他没有跟在耶稣身边,并不表示他反对耶稣或支持错误崇拜。那个人显然对耶稣的名有信心。耶稣的话表明,他一定会得到奖赏。

      一个脖子上系着一块大磨石的人被投进海里

      另一方面,如果使徒的言行使那个人失足跌倒,后果会十分严重。耶稣说:“谁使信从我的一个卑微的人跌倒,倒不如把一块大磨石挂在脖子上,然后被投进海里。”(马可福音9:42)耶稣接着对他们说,如果某样东西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就要除掉,即使它像手脚或眼睛一样重要也不该顾惜。除掉这些重要的东西而得以进入上帝的王国,总比因顾惜这些东西而被扔到欣嫩谷要好。欣嫩谷在耶路撒冷附近,使徒很可能见过这个地方。欣嫩谷是焚烧垃圾的地方,因此他们可以理解欣嫩谷象征的是永远的毁灭。

      耶稣还提醒门徒:“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些卑微的人中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天使在天上,常常见我天父的面呢。”“卑微的人”在上帝眼中到底有多宝贵呢?耶稣举例说,一个人有100只绵羊,走失了一只,这个人就撇下99只去找走失的那只。他找到后就非常高兴,比有99只没走失的羊更高兴。耶稣说:“我的天父也不愿这些卑微的人有一个灭亡。”(马太福音18:10,14)

      耶稣可能想到门徒之前为了地位高低而争论,就劝勉他们说:“你们里面要有盐,彼此和睦相处。”(马可福音9:50)盐可以让食物更可口。我们说话时“用盐调味”,也可以让别人更容易接受我们说的话,这样就能保持和睦,而不是因争论而伤了和气。(歌罗西书4:6)

      耶稣也告诉门徒如何处理严重的过错。他说:“要是你的弟兄犯了罪,你就要跟他单独见面,说清楚他错在哪里。要是他听你的,你就挽救了你的弟兄。”要是他不听,该怎么办呢?耶稣指出:“你就带一两个人去见他。这样,根据两三个人的证词,所有事情都可以确定。”要是这也不能解决问题,就要“告诉会众”,也就是告诉长老们,让符合资格的弟兄来作出裁决。要是犯过的人还是不听呢?那么,“就要把他当作外族人和收税人一样”,也就是要跟他断绝来往。(马太福音18:15-17)

      会众的长老们必须按照上帝的话语处理问题。如果他们判定一个人犯了罪,需要受到责备或被开除,这其实是跟从天上已经作出的决定,“是天上已经捆绑的”;如果他们判定一个人是清白的,这也是跟从天上的决定,“是天上已经解开的”。耶稣提出的这些指引,对日后成立的基督徒会众大有帮助。谈到这种严肃的审议过程,耶稣还说:“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集起来,哪里就有我在他们当中。”(马太福音18:18-20)

  • 要乐于宽恕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一个奴隶掐住另一个奴隶,使他快要窒息

      第64章

      要乐于宽恕

      马太福音18:21-35

      • 宽恕人7次够吗?

      • 没有怜悯之心的奴隶的比喻

      彼得听到耶稣说,跟弟兄发生纠纷时,要设法找当事人面对面解决问题。但彼得看来想知道,为了跟弟兄和解,一个人究竟要作出多少次努力。

      彼得问:“主啊,我的弟兄冒犯了我,我要宽恕他多少次呢?到7次够吗?”(马太福音18:21)当时的一些宗教领袖声称,人只需要宽恕冒犯自己的人3次就够了。彼得可能因此认为,如果他宽恕人7次,就已经很宽宏大量了。

      可是,把别人得罪自己的次数记下来,本身就不符合耶稣的教导。耶稣纠正彼得说:“我告诉你,不是到7次,而是到77次。”(马太福音18:22)耶稣的意思是,彼得不应该为宽恕弟兄定下次数的限制。

      王免除一个奴隶的债务

      为了帮助门徒明白他们有义务宽恕别人,耶稣讲了一个比喻,谈到一个没有怜悯之心的奴隶。比喻中,有一个王要跟他的奴隶结算账目。这时,一个奴隶被带到王面前。他欠了6000万银元的巨额债务,根本没有能力还清。于是王下令把他和他的妻子、儿女卖掉,用来还债。这个奴隶就跪下来恳求主人说:“求你通融一下,我一定会全部还给你的。”(马太福音18:26)

      一个奴隶,他手下也有奴隶,他被关进监牢里

      王可怜这个奴隶,就免除了他的巨额债务。他出来后,遇见一个欠他100银元的奴隶。他竟然抓住那个人,掐住对方的脖子说:“把你欠我的通通还给我!”那个人跪下来求他:“求你通融一下,我一定会还给你的。”(马太福音18:28,29)这个奴隶却没有效法王的怜悯之心。王免除了他的一大笔债,另一个奴隶只欠了他一点,他却把那个人弄进监牢里,直到对方还清欠下的债为止。

      主人把一个没有怜悯之心的奴隶关进监牢里

      其他奴隶看到这件事就去告诉主人。主人把他叫来说:“邪恶的奴隶,你恳求我,我就把你所有的债都取消了。对于跟你同样做奴隶的人,难道你不该怜悯他,像我怜悯你一样吗?”主人很生气,就把他交给狱吏关起来,直到他还清欠下的所有债务。耶稣总结说:“要是你们各人不从心里宽恕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马太福音18:32-35)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宽恕别人多么重要。我们常常在很多方面得罪上帝,仿佛欠了他一大笔债,上帝却宽恕了我们。跟我们对上帝的冒犯相比,弟兄姐妹对我们的冒犯实在少得多。耶和华不是一次,而是无数次地宽恕了我们。那么,即使弟兄姐妹多次冒犯我们,我们不是也该宽恕他们吗?正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说的,上帝会“宽恕我们的罪,就像我们也宽恕了得罪我们的人一样”。(马太福音6:12及脚注)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