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这些事一定会发生”
    守望台1999年 | 5月1日
    • “这些事一定会发生”

      “耶稣回答他们说:‘……这些事一定会发生,不过终结还没有到。’”——马太福音24:4-6。

      1.我们应当关心什么问题?

      你无疑会关心自己的生命和前途。这样,你也应对C.T.罗素在1877年所关注的一个题目感兴趣。罗素后来创办了守望台社,他在1877年写了《主复临的目的与方式》。这本册子有64页,探讨耶稣复临或再来的问题。(约翰福音14:3)有一次,耶稣在橄榄山上的时候,使徒向他问及他的复临,说:“什么时候会有这些事呢?你的临在[‘降临’,《和合本》]和事物制度的末期,会有什么标征呢?”——马太福音24:3。

      2.对于耶稣的预言,为什么有许多彼此冲突的见解提出来?

      2 你知道耶稣怎样回答吗?他的话是什么意思?耶稣的回答记载在三卷福音书里。D.A.卡森教授说:“对于马太福音24章,以及马可福音13章和路加福音21章的类似记载,评论者各有解释,意见纷纭。圣经里很少篇章曾引起这么多的争议。”卡森接着提出自己的意见,但也只是众多彼此冲突的人为见解罢了。过去一百多年,许多人所提出的见解都显示他们缺乏信心。有些人声称耶稣从没有说过我们在福音书里读到的话,有些人则认为他的话后来被人歪曲了,又或者说他的预言落空了。这些看法其实深受圣经批评所影响。一个注释家甚至“以大乘佛教的哲学眼光”去看马可福音!

      3.耶和华见证人对耶稣的预言有什么看法?

      3 耶和华见证人却截然不同,他们认为圣经是完全真确可靠的。耶稣临死之前三天在橄榄山对四位使徒所说的话,他们也深信不疑。自从罗素的日子以来,上帝的子民对耶稣这个预言逐渐了解得更清楚。过去几年,《守望台》对这个预言的含意作了进一步的澄清。你有把这些资料铭记于心,看出预言对你一生有什么影响吗?a现在让我们把这些资料重温一下。

      预告的惨事实现了

      4.使徒可能为了什么缘故向耶稣问及未来?

      4 使徒们深知耶稣是弥赛亚。因此,当他们听见耶稣谈及自己会死去、复活,然后复临,他们必然不禁纳罕:“如果耶稣死去,离开世上,他又怎能实现我们的期望,成就圣经说弥赛亚会施行的许多伟举呢?”耶稣也谈及耶路撒冷和其中的圣殿会遭受毁灭。使徒无疑纳罕:“这件事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呢?这场毁灭会怎样来到?”为要明白这些问题,使徒问耶稣说:“什么时候会有这些事呢?这一切事指定要到末期的时候,有什么标征呢?”——马可福音13:4;马太福音16:21,27,28;23:37-24:2。

      5.耶稣的预言怎样在公元1世纪获得应验?

      5 耶稣预告会有许多事情发生,包括战争、饥荒、瘟疫、地震、基督徒受人憎恨和迫害、假弥赛亚出现,以及王国的好消息会传遍远近。在此之后,终结就来到了。(马太福音24:4-14;马可福音13:5-13;路加福音21:8-19)耶稣在公元33年说了这个预言。在随后数十年间,留意世事发展的门徒可以看出,耶稣所预告的各事果然以显著的规模在各地发生。不错,历史证实耶稣所提出的标征确已在当时应验,导致犹太事物制度在公元66至70年间在罗马人手上结束。事情的经过怎样?

      6.公元66年,罗马人和犹太人有什么冲突发生?

      6 公元66年,在犹地亚炎热的夏季,犹太的奋锐党人带头袭击耶路撒冷圣殿附近一个城堡的罗马卫兵,结果在境内各地引起了叛乱。海因里希·格雷茨教授在《犹太人历史》一书中说:“当时绍塞斯·加卢斯是叙利亚的总督,自然有责任要维护罗马军队的尊严。……他目睹叛乱在四境蔓延,无法再袖手旁观,于是结集手下的军团出兵镇压,邻近各地的诸侯也纷纷派兵前来相助。”这支为数三万人的大军包围着耶路撒冷。经过多轮激战之后,犹太人退到圣殿附近的城墙内。“一连五天,罗马人不断进攻城墙,却在犹太人的投射袭击下被迫撤退。直到第六天,罗马人才成功地把圣殿前北面城墙的一部分拆毁。”

      7.对于当时的情势,为什么耶稣门徒对事情的看法跟大部分犹太人截然不同?

      7 犹太人一向认为上帝必定会保护他们和他们的圣城,你不难想象当时他们会多么惊惶失措!可是,耶稣的门徒却预先受到警告,耶路撒冷将有大祸临头。耶稣预告说:“日子将要临到你,你的仇敌会用尖柱在你周围筑垒,四面围绕你,从各方使你备受痛苦。他们又会把你和你里面的孩子摔倒在地上,不容你里面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路加福音19:43,44)公元66年,耶路撒冷城内的基督徒会死于非命吗?

      8.耶稣预告会有什么惨事发生?为了“蒙拣选的人”,上帝会把患难的日子截短。这些人是谁?

      8 使徒们在橄榄山提出问题之后,耶稣预告说:“那些日子是患难的日子,从创造物的开头,就是有上帝所创造的万物以来,直到那时,没有那样的患难,将来也不再有。事实上,要不是耶和华把那些日子截短,就没有肉体可以得救了。但为了蒙拣选的人,就是蒙他拣选的,他已经把那些日子截短了。”(马可福音13:19,20;马太福音24:21,22)因此,上帝会把患难的日子截短,使“蒙拣选的人”可以得救。这些人是谁呢?无疑不是反叛罗马的犹太人,因为这些人虽然自称敬拜耶和华,却悍然弃绝他的爱子。(约翰福音19:1-7;使徒行传2:22,23,36)公元1世纪,真正蒙拣选的人是那些信从耶稣、承认他是弥赛亚救主的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上帝拣选了这些人。公元33年五旬节,他使这群人成为一个新的属灵国族,即“上帝的以色列”。——加拉太书6:16;路加福音18:7;使徒行传10:34-45;彼得前书2:9。

      9,10.罗马人攻城的日子怎样“截短”了?这带来什么结果?

      9 患难的日子有没有“截短”,使耶路撒冷城里蒙拣选的受膏者得以生还呢?格雷茨教授表示:“[绍塞斯·加卢斯]认为,在当时那个季节,秋雨已快到了,继续跟负隅顽抗的犹太人长期作战,实在不是明智之举,……甚至可能使军队无法获得所需的粮草供应。由于这缘故,他很可能觉得暂时撤退会较为明智。”不论绍塞斯·加卢斯的真正想法怎样,罗马军队突然撤退了。犹太人趁机追击,使罗马人蒙受重大损失。

      10 罗马人出乎意料地撤退,使“肉体”——耶路撒冷内性命受威胁的耶稣门徒——得以生还。历史记载透露,当这扇机会之窗一打开,基督徒就立即逃出那个危险地带。上帝显示了多么惊人的先见之明,确保他的敬拜者得以生还!可是,那些顽梗不信、仍然留在耶路撒冷和犹地亚的犹太人,又有什么遭遇呢?

      当代人目睹患难来临

      11.耶稣怎样论及“这个世代”?

      11 许多犹太人以为,他们那以圣殿为中心的崇拜制度是会永远长存的。可是耶稣说:“你们要从无花果树……学个教训:树的新枝一变得柔嫩,长出叶子,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照样,你们看见这一切事,就知道他近在门口了。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个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一切都必定发生。天地都会过去,我的话语却绝不会过去。”——马太福音24:32-35。

      12,13.在门徒看来,耶稣所说的“这个世代”是指什么?

      12 在公元66年之前多年时间,基督徒一直目睹综合标征的许多 事件陆续发生,包括战争、饥荒、王国好消息传遍远近等。(使徒行传11:28;歌罗西书1:23)可是,终结会在什么时候才来到呢?耶稣说:“这个世代[希腊语,格内阿]还没有过去”,终结就会来到。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耶稣曾屡次把他当日敌挡他的犹太人,包括宗教领袖在内,称为“一个邪恶通奸的世代”。(马太福音11:16;12:39,45;16:4;17:17;23:36)因此,他在橄榄山上再次谈及“这个世代”,显然并不是指自古至今的整族犹太人,也不是指他的门徒,即使他们是“一族蒙拣选的人”。(彼得前书2:9)耶稣所说的“这个世代”,也不是指一段时期。

      13 耶稣所想到的,是当日那些敌挡他的犹太人,他们会经历到他所预告的标征的应验。论到路加福音21:32的“这个世代”,乔尔·格林教授指出:“在第三卷福音书里,‘这个世代’(以及类似的词语)通常是指抗拒上帝旨意的人。……这些人顽梗不化,蓄意与上帝的旨意作对。”b

      14.那个“世代”有什么经历?基督徒的遭遇怎样截然不同?

      14 在耶稣的日子,一般犹太人都敌挡他。当时那个邪恶的世代可以看出耶稣所说的标征正在应验,他们也会见到终结来临。(马太福音24:6,13,14)他们果然经历一场浩劫!公元70年,罗马皇帝韦斯巴芗的儿子提图斯,率领罗马大军卷土重来。犹太人再次被困在城里,所经历的苦难几乎叫人无法置信。c目睹事情经过的弗拉维·约瑟夫斯报道,罗马人把城彻底摧毁,大约有一百一十万犹太人丧生,十万人被掳去,其中大部分不是很快饿死,就是在罗马竞技场中惨被屠杀。对耶路撒冷和犹太制度来说,公元66至70年临到的患难,的确是空前绝后的最大灾难。可是,基督徒的遭遇却跟一般犹太人有天渊之别!他们听从耶稣预先发出的警告,罗马人在公元66年一撤退,他们就迅速逃离耶路撒冷。结果,“蒙拣选的”受膏基督徒在公元70年能够“得救”。——马太福音24:16,22。

      还有另一次应验

      15.我们怎能够肯定,耶稣的预言会在公元70年之后有一次更大规模的应验?

      15 可是,耶稣的预言还没有完全应验。他在较早时候表示,城被摧毁之后,他会奉耶和华的名而来。(马太福音23:38,39;24:2)后来他在橄榄山上所说的预言,对事情作了进一步的澄清。他提及将临的“大患难”,然后说会有假基督出现,耶路撒冷会被众国族践踏一段长时期。(马太福音24:21,23-28;路加福音21:24)这个预言会有一次规模更大的应验吗?事实表明的确有。我们只要把启示录6:2-8(写于耶路撒冷于公元70年遭遇患难之后),跟马太福音24:6-8和路加福音21:10,11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战争、粮食短缺和灾殃会再次以更大的 规模发生。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爆发以来,耶稣的预言一直在经历更大的应验中。

      16-18.我们期待什么事行将发生?

      16 过去几十年间,耶和华见证人一直向人宣告,末世的标征正在应验,证明一场“大患难”即将来临了。目前邪恶的“世代”会目睹这场灾祸来临。公元66年,加卢斯的进攻,是临到耶路撒冷的大患难的起头;同样,看来将临的大患难也有个起头的阶段(届时所有伪宗教都会遭受攻击)。d在此之后,过了一段未经透露的时间,终结就临到了。毁灭会以全球的规模发生,比公元70年的大患难有过之无不及。

      17 论到行将来临的大患难,耶稣说:“紧接那些日子[伪宗教的毁灭]的患难以后,太阳就会变得黑暗,月亮也不放光,星辰会从天上坠落,天上的力量都被摇撼。到时人的儿子的标征会在天上出现;于是地上所有部族都会悲恸捶胸,他们会看见人的儿子在天云上带着力量和大荣耀而来。”——马太福音24:29,30。

      18 因此,据耶稣自己说,“那些日子的患难以后”,天上会有某些奇异的现象发生。(参阅约珥书2:28-32;3:15。)这会令不顺服上帝的人大感错愕、心惊胆战,于是他们都“悲恸捶胸”。许多人会“因为畏惧,又预料到即将有什么事临到世人所住之地,就感到晕眩”。但是真基督徒却绝不会这样!刚相反,他们会“抬起头,因为[他]们得解救的时候近了”。——路加福音21:25,26,28。

      审判将临!

      19.我们可以怎样确定,绵羊和山羊的比喻会在什么时候应验?

      19 请留意,马太福音24:29-31预告:(1)人的儿子来临,(2)他会带着大荣耀而来,(3)天使会跟他一起来到,(4)地上所有部族都会看见他。在绵羊和山羊的比喻里,耶稣再次提及这几件事。(马太福音25:31-46)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比喻所指的,是耶稣在大患难爆发之后,带着天使来临、坐在宝座上施行审判的时候。(约翰福音5:22;使徒行传17:31;参阅列王纪上7:7;但以理书7:10,13,14,22,26;马太福音19:28。)谁会受审呢?这会带来什么结果?比喻显示,耶稣会对所有国族施行审判,仿佛他们结集在他天上的宝座前一样。

      20,21.(甲)耶稣比喻里的绵羊会有什么遭遇?(乙)山羊会有什么遭遇?

      20 与绵羊相若的人会被分开来,放在耶稣的右边,表示他们是他所认可的。为什么他们蒙他认可呢?因为他们把握机会善待耶稣的弟兄,就是跟基督一同在天上王国施行统治的受膏基督徒。(但以理书7:27;希伯来书2:9-3:1)像比喻所说一样,今日已有几百万与绵羊相若的基督徒,看出耶稣的属灵弟兄是谁,努力跟他们并肩工作,给他们所需的支持。由于这缘故,“大群人”怀有圣经的希望,能够生还渡过“大患难”,在上帝王国治下的地上乐园里享永生。——启示录7:9,14;21:3,4;约翰福音10:16。

      21 山羊的结局却截然不同!马太福音24:30说,耶稣来到的时候他们会“悲恸捶胸”。他们还可以不这样做吗?他们一直把王国的好消息置若罔闻,蓄意跟耶稣的门徒作对,宁愿支持这个即将消逝的世界。(马太福音10:16-18;约翰一书2:15-17)至于谁是山羊,这会完全由耶稣判决;他在地上的门徒并不会过问。论到这些人的遭遇,耶稣说:“这些人要到永远的剪除里去。”——马太福音25:46。

      22.耶稣预言的哪部分值得我们进一步注意?

      22 对于马太福音第24,25章的预言,我们了解日深,实在令人振奋。可是,耶稣预言的另一部分也值得我们留意——“那引致荒凉的可憎之物,……站在圣处”。耶稣吩咐门徒要用辨识力明白预言的意思,然后毅然采取行动。(马太福音24:15,16)“可憎之物”究竟是什么?它在什么时候站在圣处?这件事跟我们目前和未来的生命有什么关系?下一篇文章会探讨这些问题。

  • “读者应该用辨识力”
    守望台1999年 | 5月1日
    • “读者应该用辨识力”

      “你们一见那引致荒凉的可憎之物,……站在圣处,……到时,在犹地亚的就应该开始逃到山上去。”——马太福音24:15,16。

      1.耶稣在路加福音19:43,44所发出的警告,有了什么结果?

      我们接获警告,知道有灾难行将临到,就能够设法加以避免。(箴言22:3)因此,试想想公元66年罗马人进攻耶路撒冷之后,城里基督徒的处境。耶稣曾警告说,城会被敌军包围,彻底摧毁。(路加福音19:43,44)大部分犹太人都不理会他的警告。但是耶稣的门徒却留意听从他的警告。结果,灾难在公元70年临到时,他们得以生还。

      2,3.为什么我们应当关心耶稣在马太福音24:15-21所说的预言?

      2 耶稣的预言也对我们今天深具影响。他提出了一个综合的标征,其中包括战争、粮食短缺、地震、瘟疫、宣扬上帝王国的基督徒饱受迫害等。(马太福音24:4-14;路加福音21:10-19)耶稣也提出一个线索,好帮助门徒看出终结已经近了。记号就是:“那引致荒凉的可憎之物,……站在圣处。”(马太福音24:15)让我们再次探讨一下这段耐人寻味的话,看看它对我们现今和未来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 耶稣描述过标征之后,接着说:“你们一见那引致荒凉的可憎之物,就是通过预言者但以理所说的,站在圣处,(读者应该用辨识力,)到时,在犹地亚的就应该开始逃到山上去。在房顶上的,不该下来拿家里的财物;在田里的,不该回家拿外衣。在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苦难了!你们要不断祷告,叫你们逃跑的时候,不致遇上冬季或者安息日才好;因为,到时就会有大患难,这样的患难,从世界的开头直到现在都没有发生过,将来也绝不会再发生。”——马太福音24:15-21。

      4.什么显示马太福音24:15在公元1世纪曾获得应验?

      4 马可和路加的记载提供了一些补充的细节。马太说可憎之物“站在圣处”,马可福音13:14则说它“站在不该站的地方”。根据路加福音21:20的记载,耶稣说:“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安营的军队围住,就知道城快要荒凉了。”这帮助我们看出,预言的初次应验牵涉到罗马人攻击耶路撒冷和其中的圣殿;这所殿宇虽然被犹太人视为神圣,在耶和华看来却不再是个神圣的地方了。罗马人在公元66年发动攻击。公元70年,罗马大军把城和圣殿一并摧毁,耶路撒冷完全沦为荒凉。当时的“可憎之物”是什么呢?它怎样“站在圣处”?获知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看出预言的现代应验。

      5,6.(甲)为什么读但以理书第9章的人要运用辨识力?(乙)耶稣预告会有“可憎之物”出现。他的预言怎样获得应验?

      5 耶稣说读者要用辨识力。读者所读的是什么?看来就是但以理书第9章。这一章载有一个预言,透露弥赛亚会在何时出现,并且预告过了三年半之后,他就会被“剪除”。预言说:“那行毁坏可憎的 如飞而来,并且有忿怒[倾在那荒凉 之地],直到所定的结局。”——但以理书9:26,27(夹注译文);另见但以理书11:31;12:11。

      6 当日的犹太人认为,安条克四世大约在二百年前玷污了圣殿,这样,但以理的预言就应验了。可是耶稣的看法却不同。他劝人要用辨识力,因为“可憎之物”在当时还没有出现。它出现的时候,必定会站在“圣处”。耶稣所指的,显然是罗马军队,它在公元66年带着各式的军旗而来。这些久已受人采用的旗帜其实与偶像无异,因此在犹太人看来是可憎的。a可是,这个可憎之物是在什么时候“站在圣处”呢?事情发生在罗马军队举着军旗进攻耶路撒冷和其中圣殿的时候;在犹太人看来,这两个地方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罗马人甚至着手拆毁圣殿地区的城墙。不错,一件长久以来被人视为可憎的东西,现在竟然站在神圣的地方!——以赛亚书52:1;马太福音4:5;27:53;使徒行传6:13。

      现代的“可憎之物”

      7.耶稣的什么预言正在我们的日子应验?

      7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们一直目睹耶稣在马太福音第24章提出的标征获得更大规模的应验。可是,你还记得他说:“你们一见那引致荒凉的可憎之物,……站在圣处,……到时,在犹地亚的就应该开始逃到山上去。”(马太福音24:15,16)预言的这部分也必须在我们的日子获得应验。

      8.过去多年来,耶和华见证人一直向人指出现代的“可憎之物”是什么?

      8 耶和华的仆人一向坚信这个预言必定会实现。例如,《守望台》1921年1月1日刊(英语版)参照中东的局势发展,探讨耶稣的预言。后来,《守望台》在1929年12月15日刊(英语版)374页明确地说:“国际联盟的整个意向是要促使人背弃上帝和基督,因此这个组织必定会引致荒凉;它是撒但的产品,在上帝眼中是可憎之物。”这个“可憎之物”在1919年出现。后来,国际联盟被联合国所取代。很久以来,耶和华见证人一直大力揭发这些人为组织,指出它们在上帝眼中是可憎的。

      9,10.关于“可憎之物”在什么时候站在圣处,我们早期对大患难一事的了解怎样影响到我们的想法?

      9 现在,我们对马太福音第24,25章不少资料的看法,比以前更清楚明白了。上一篇文章已经作了一项概括的综述。关于“可憎之物……站在圣处”这件事,是否也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澄清呢?看来有这样的必要。耶稣的预言显示,可憎之物“站在圣处”,跟预告的“患难”临到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可憎之物”已经存在了不少日子,我们仍然应当考虑到它“站在圣处”这件事跟大患难的密切关系。这应当对我们的想法有所影响。有什么影响呢?

      10 上帝的子民一度以为,大患难的头一阶段开始于1914年,最后部分则在哈米吉多顿大战爆发时来到。(启示录16:14,16;参阅英语版《守望台》1939年4月1日刊,110页。)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何以上帝的子民一度以为现代的“可憎之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不久,就站在圣处了。

      11,12.1969年,社方怎样调整了对大患难的看法?

      11 可是,后来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却改变了。1969年7月10日星期四,在纽约市举行的“地上的和平”国际大会上,当时的守望台圣经书社副社长法兰兹发表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演讲。法兰兹弟兄回顾社方以往对耶稣预言的了解,说:“以往的解释是,‘大患难’在1914年开始,但上帝没有让灾难一直发展到末了;相反,他使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11月结束。在此之后,上帝容许一段间歇的时期,让蒙拣选的受膏基督徒的余下分子从事活动;然后他会让‘大患难’的最后部分在哈米吉多顿大战来到。”

      12 接着,法兰兹弟兄提出这个作了重大调整的解释:“跟公元1世纪的事件一致地,……‘大患难’并不是在1914年开始。1914-1918年发生在耶路撒冷现代副本身上的事,只是‘阵痛的起头’罢了。……空前绝后的‘大患难’仍在前头。这场患难会为伪宗教世界帝国(包括有名无实的基督教)带来毁灭,然后,‘上帝全能者大日子的战争’哈米吉多顿会接踵而至。”由此看来,整个大患难仍在前头。

      13.为什么我们认为“可憎之物……站在圣处”一事仍在未来,是合理的想法?

      13 这件事跟辨识“可憎之物”何时站在圣处有直接关系。请想想在公元1世纪发生的事。罗马人在公元66年进攻耶路撒冷,然后突然撤退,使“肉体”(基督徒)能够得救。(马太福音24:22)因此,我们预期大患难不久就会开始,但为了上帝选民的缘故,灾难的日子会截短。请留意这个关系重大的要点:预言在古代应验的时候,“可憎之物……站在圣处”这件事,跟加卢斯将军在公元66年率领罗马大军攻击耶路撒冷有直接关系。在现代,相当于这场攻击的事件——大患难的开始——仍在前头。因此,虽然“那引致荒凉的可憎之物”自1919年以来即已存在,看来它还没有站在圣处。b这件事会怎样发生呢?事情可能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未来的攻击

      14,15.启示录第17章怎样帮助我们明白事态的发展,直至哈米吉多顿来临?

      14 启示录描述将来伪宗教会遭受攻击而消灭。第17章透露上帝对伪宗教世界帝国,“大巴比伦,众娼妓……的母亲”,所作的判决。有名无实的基督教是伪宗教的核心部分,它自称跟上帝有立约关系。(参阅耶利米书7:4。)自古至今,各种伪宗教,包括有名无实的基督教在内,一直跟“地上的列王”狼狈为奸,但这些宗教的恶行必定会导致它们的荒凉。(启示录17:2,5)它们会在谁手中遭受毁灭呢?

      15 启示录描述一只“鲜红色的野兽”,存在了一段时候,消失了,然后又再次出现。(启示录17:3,8)这只野兽受到世上的统治者所支持。预言提供的细节帮助我们看出,这只象征性的野兽是个以谋求和平为目标的组织;这个组织在1919年产生,当时是国际联盟(一个“可憎之物”),现在则是联合国。启示录17:16,17透露,上帝会使“野兽”属下某些位高势雄的统治者心起恶意,对伪宗教的世界帝国发动攻击,使它沦为荒凉。这场攻击就是大患难”的起头。

      16.有些什么与宗教有关的事正在发生,值得我们留意?

      16 既然大患难的开始尚在未来,可憎之物“站在圣处”是否也在未来呢?看来是的。“可憎之物”在本世纪初出现,至今已存在了几十年,它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以独特的方式站在“圣处”。公元1世纪的基督徒必然密切留意世事,看看事态的发展怎样显示一个可憎之物正“站在圣处”;今天的基督徒也一样。诚然,我们必须等到预言实际应验了,才能知道所有细节。可是,值得留意的一点是,在有些国家,一般人已显著地对宗教越来越反感。有些基督徒一度事奉上帝,后来却背弃纯真的信仰;有些政治分子跟这些人携手合作,怂恿人仇视一般宗教,真基督徒尤其是他们攻击的对象。(诗篇94:20,21;提摩太前书6:20,21)结果,甚至在现今,政治势力已悍然“跟绵羊羔交战”了。正如启示录17:14表示,这场斗争会越来越猛烈。既然上帝的绵羊羔耶稣基督已擢升到目前的崇高地位,是列王无法实际加害的,他们就极力反对上帝的真正崇拜者,尤其是他的“圣民”,借此向这些人泄愤。(但以理书7:25;参阅罗马书8:27;歌罗西书1:2;启示录12:17。)但上帝向我们提出保证,绵羊羔同那些跟他一起的人,必定会大获全胜。——启示录19:11-21。

      17.关于“可憎之物”会怎样站在圣处,我们可以提出什么并非武断的看法?

      17 我们深知伪宗教行将沦为荒凉了。大巴比伦“喝醉了圣民的血”,不可一世,仿佛自己是个女王。但是她已注定遭受毁灭了。虽然她一向凭着淫行对地上列王操有颇大势力,不久情势就会大为改变。“十只角”和“野兽”会反倒对她深恶痛绝。(启示录17:6,16;18:7,8)“鲜红色的野兽”起来攻击这个宗教娼妓的时候,“可憎之物”就可说是站在各基督教会所谓的圣地c,对他们形成重大威胁。有名无实的基督教虽然自视为神圣,其实却对上帝毫无信心;他们会最先沦为荒凉。

      怎样奔逃?

      18,19.我们举出什么理由,表明“逃到山上”的意思并不是人要改变宗教?

      18 耶稣预告“可憎之物……站在圣处”之后,接着促请有辨识力的人要迅速采取行动。他的意思是不是说,到“可憎之物”已实际“站在圣处”,在这么迟的时候,许多人会逃出伪宗教,归附纯真崇拜呢?显然不是。请想想预言的第一次应验。耶稣说:“在犹地亚的,就应该开始逃到山上去。在房顶上的,不该下来,也不该进家里拿什么东西;在田里的,不该回到后面的东西那里去拿外衣。在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苦难了!你们要不断祷告,免得这件事在冬季发生。”——马可福音13:14-18。

      19 耶稣并没有说惟独在耶路撒冷的人才需要逃走,仿佛他的训示是要他们离开犹太人的崇拜中心似的。他也没有提及改变宗教的问题,劝人从速撇下伪宗教,转而归附纯真的崇拜。耶稣的门徒既然已经成为真基督徒,无疑不需要有人劝他们弃暗投明。罗马人在公元66年发动攻击,这件事并没有促使耶路撒冷和犹地亚各地信奉犹太教的人舍弃自己的宗教,转而归信基督教。海因里希·格雷茨教授说,罗马人撤退时,犹太人乘胜追击,然后返回城中。“奋锐党人高唱凯歌,(在10月8日)欢欣鼓舞返回耶路撒冷,满心以为独立自由已在望了。……上帝岂不是恩待他们,就像恩待他们的先祖一样吗?奋锐党人对未来充满自信,毫不恐惧。”

      20.耶稣吩咐人逃到山上去,他的早期门徒对这个警告有什么反应?

      20 那么,当时人数不多的选民又怎样听从耶稣的劝告,迅速采取行动呢?他们从速离开犹地亚,逃到约旦河对岸的山上,由此表明他们无论在政治上或宗教上,都跟当时的犹太制度毫无关系。他们毅然撇下田地和家宅,甚至没有回家收拾财物。他们坚信耶和华会给他们所需的保护和支持,并且甘愿把他的崇拜置于其他一切看来重要的事物之先。——马可福音10:29,30;路加福音9:57-62。

      21.“可憎之物”发动攻击时,我们无需期望有什么事发生?

      21 现在请想想预言的较大应验。过去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劝人从速离开伪宗教,转而归附纯真的崇拜。(启示录18:4,5)数以百万计的人已遵嘱而行了。耶稣的预言并没有表示,大患难开始之后,会有盈千累万的人归附纯真的崇拜。在公元66年,无疑没有大批犹太人集体归信基督教。可是,真基督徒会乐于听从耶稣的警告,迅速逃到安全的处所。

      22.我们听从耶稣的吩咐逃到山上去,可能要为此付出什么代价?

      22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大患难的详情,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耶稣所说的逃并不是指实际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今天上帝的子民差不多已遍布全球。可是我们能够肯定,到要逃走的时候,基督徒必须继续跟伪宗教组织划清界限,保持分离。值得留意的另一点是,耶稣警告人不要回家收拾衣服或其他财物。(马太福音24:17,18)因此,关于我们对物质资财所怀的看法,未来可能还会有考验来到。物质资财是最重要的东西吗?还是所有拥护上帝的人的得救更为重要?不错,为了遵嘱奔逃,我们可能要忍受若干艰难困苦。在公元1世纪,我们的同工表现刚毅果敢的精神,从犹地亚逃到约旦河对岸的比利阿去;我们也必须决心不顾代价,迅速听从耶稣的吩咐。

      23,24.(甲)我们惟独在哪里才能寻得保护?(乙)耶稣促请人留意“可憎之物……站在圣处”。他的警告应当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23 我们必须继续仰赖耶和华和他那与山相若的组织,以此为我们的避难所。(撒母耳记下22:2,3;诗篇18:2;但以理书2:35,44)只有上帝和他的组织才能给我们保护!我们绝不会像大部分世人那样,试图逃到“洞窟”去,躲在“山上的磐石里”。大巴比伦遭受毁灭之后,这些人为组织和机构可能还存留一段很短的时间。(启示录6:15;18:9-11)不错,时势可能变得更艰难。公元66年的情形就是这样。怀孕的妇人逃离犹地亚,或者人要在寒冷多雨的季节上路,都得忍受不少艰辛才行。但是我们可以确信,上帝必定使人能够生还。既然耶稣已在天上的王国掌权作王,我们现在就当努力加强我们对耶和华和他爱子的信赖。

      24 我们没有理由要为行将发生的事担心害怕。耶稣绝不想他当日的门徒害怕,也不想我们在今天或未来惶恐不安。他预先提醒我们,好让我们作妥心理准备。毕竟,当毁灭临到伪宗教和这个邪恶制度的其余部分时,顺服上帝的基督徒并不会遭受惩罚。他们会辨识时势,听从耶稣就“可憎之物……站在圣处”一事所提出的警告。他们会表现无可动摇的信心,行事果敢刚强。千万不要忘记耶稣的应许:“忍耐直到终结的人,就会得救。”——马可福音13:13。

      [脚注]

      a “罗马人的旗帜在罗马庙宇里受人尊崇守护;人民越认为自己比其他国族优越,就越崇敬本国的旗帜。……[在士兵看来,]军旗也许是世上最神圣的东西。罗马士兵惯于指着军旗起誓。”——《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1版。

      b 我们必须指出,耶稣的预言在公元66-70年的应验,虽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的话会怎样在大患难获得应验,但由于两次应验的背景都不同,它们并不会彼此完全相称。

      c 见《守望台》1976年6月15日刊,357-360页。

      你记得吗?

      ◻ 公元1世纪,“引致荒凉的可憎之物”怎样显露出来?

      ◻ 现代的“可憎之物”要到将来才站在圣处,为什么这个想法是合理的?

      ◻ 启示录预告“可憎之物”会发动什么攻击?

      ◻ 我们可能还得作怎样的“[奔]逃”?

      [第16页的图片]

      圣经把大巴比伦称为“众娼妓”的“母亲”

      [第17页的图片]

      启示录第17章的鲜红色野兽,就是耶稣所说的“可憎之物”

      [第18页的图片]

      鲜红色的野兽会攻击伪宗教,予以致命打击

  • 要保持警醒,努力不懈!
    守望台1999年 | 5月1日
    • 要保持警醒,努力不懈!

      “所以,你们要不断守望,因为不知道那个日子,也不知道那个时辰。”——马太福音25:13。

      1.使徒约翰热切期待什么事发生?

      在圣经所载的最后一段对话里,耶稣应许说:“我快来到了。”使徒约翰回应说:“阿们!主耶稣,来吧。”使徒深信耶稣必定会再来。有一次,约翰曾跟其他使徒问耶稣说:“什么时候会有这些事呢?你的临在[希腊语,帕露西阿]和事物制度的末期,会有什么标征呢?”不错,约翰满怀信心,期待耶稣再次临在。——启示录22:20;马太福音24:3。

      2.各教会对耶稣临在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2 今天很少人有这样的信心。虽然许多教会的教义都声称耶稣会再“来”,但很少教徒真的期望这件事会发生。他们的生活方式把这种不信态度清楚显示出来。《新约里的帕露西阿》一书指出:“教会并没有把帕露西阿的希望积极融入自己的生活、思想和工作里。……教会本应怀着急切之感促请人悔改,把福音广传出去;可是,传福音的精神却委靡不振,甚至付之阙如。”可是,绝不是人人都缺乏这种精神的!

      3.(甲)真基督徒对耶稣的临在(帕露西阿)怀有什么感觉?(乙)现在我们会讨论什么资料?

      3 耶稣的真正门徒热切等候目前这个邪恶事物制度的终结来临。我们忠贞地等待这件事发生之际,同时也要清楚明白耶稣临在所含的全部意义,并且行事跟这种了解一致。这样,我们才能“忍耐直到终结”而得救。(马太福音24:13)耶稣在马太福音24,25章所说的预言含有一些明智的忠告;我们切实听从,必定会得益不浅。第25章载有好几个比喻,很可能是你耳熟能详的,其中包括十个童贞女(五个睿智,五个愚蠢)的比喻和塔连德的比喻。(马太福音25:1-30)我们可以怎样从这些比喻得益呢?

      要保持警醒,像五个睿智的童贞女一样!

      4.十个童贞女的比喻,大意如何?

      4 你也许喜欢把十个童贞女的比喻(载于马太福音25:1-13)重读一次。比喻的场合是一宗盛大的犹太婚礼,新郎前往岳父的家,把新娘接到自己(或父亲)家里。迎亲的队伍可能还包括了乐手和歌手;至于新郎何时来到,时间并不很肯确。在比喻里,十个童贞女等候新郎到临,直到晚上。其中五个愚蠢,没有预先带备足够的油,结果不得不临时出去买油。另外五个则睿智,预先带备额外的油,装在容器里;这样,在等候期间,她们的灯就有油可用了。新郎抵达时,只有这五个睿智的童贞女在场迎见他。因此,只有她们才获准进去赴婚宴。五个愚蠢的童贞女回来时,已经太迟了,她们被拒之门外。

      5.什么经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十个童贞女的比喻所含的象征意义?

      5 这个比喻的许多方面,都含有象征性的意思。例如,圣经把耶稣称为新郎。(约翰福音3:28-30)耶稣把自己比作王的儿子,父亲为他举行婚宴。(马太福音22:1-14)圣经也将基督比作丈夫。(以弗所书5:23)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圣经曾把受膏基督徒比作基督的“新娘”,这个比喻却没有提及新娘。(约翰福音3:29;启示录19:7;21:2,9)可是,比喻谈及十个童贞女,而圣经曾把受膏的基督徒比作一个许配给基督的童贞女。——哥林多后书11:2。a

      6.耶稣说完了童贞女的比喻之后,接着提出什么劝勉?

      6 除了各项细节和所含的预言性意义之外,这个比喻也提出一些优良的原则给我们学习。例如,请留意耶稣在比喻的末了说:“所以,你们要不断守望,因为不知道那个日子,也不知道那个时辰。”因此,比喻提醒我们,各人都必须保持警觉,密切留意这个邪恶制度的终结来临。即使我们无法确定终结会在哪一天来到,但这个日子无疑已很近了。在这方面,请留意两组童贞女所表现的不同态度。

      7.在什么意义上,比喻里的五个童贞女行事愚蠢?

      7 耶稣说:“其中五个是愚蠢的。”她们的愚蠢,是因为她们不相信新郎快要来吗?是因为她们径自出外寻乐吗?是因为她们被骗倒了吗?都不是。耶稣说这五个人“出去迎见新郎”。她们知道新郎快要来了;她们想参与其事,甚至想赴“婚宴”。可是,她们有没有作妥准备呢?她们等了一会儿,直到“半夜”,但是她们却没有作好准备,不论新郎在什么时候 来到——无论比她们起初所想的早或迟——都出来迎见他。

      8.比喻里的五个童贞女怎样行事睿智?

      8 耶稣说另外五个童贞女是睿智的;她们也点着灯出去,期望新郎不久就抵达。她们也得等候,但她们却行事“睿智”。译作“睿智”的希腊词语含有“谨慎、通情达理、讲求实际”的意思。这五个童贞女带备额外的油,如有需要就给自己的灯添上油;她们的确可说是行事睿智。事实上,由于她们专心致志,要作好准备迎见新郎,她们不愿冒险把油分给别人。她们保持警觉,但这样的谨慎绝不是杞人忧天。新郎抵达的时候,她们已准备妥当,能够在场迎见他;由此可见她们并没有白费心机。“预备好的童贞女跟他进去赴婚宴;门就关了。”

      9,10.童贞女的比喻所要强调的要点是什么?我们应当问问自己什么问题?

      9 耶稣说这个比喻的用意,不是要教人怎样恪守婚礼的礼仪,也不是要就分享的问题提出劝告。他要强调的是:“所以,你们要不断守望,因为不知道那个日子,也不知道那个时辰。”请问问你自己:“对于耶稣的临在,我真的保持警醒吗?”我们相信耶稣现正在天上作王统治,既然不久“人的儿子[就要]在天云上带着力量和大荣耀而来”,我们对这件事有多留意呢?(马太福音24:30)到了“半夜”,新郎抵达的时间无疑比童贞女初次出去迎见他的时候近得多了。同样,人的儿子来到毁灭现今这个邪恶制度的时间,也比我们开始期望他复临的时候近得多。(罗马书13:11-14)我们有没有保持警醒呢?随着那日子迅速临近,我们有没有进一步提高警觉呢?

      10 要听从耶稣的吩咐“不断 守望”,我们就得时刻保持警醒才行。五个童贞女的灯油用光了,不得不出去买。今天基督徒也可以同样分心,没有作好准备迎见耶稣的来临。公元1世纪有些基督徒就犯了这个毛病。今天有些人也可能重蹈覆辙。所以我们应当问问自己:“这种情形正发生在我身上吗?”——帖撒罗尼迦前书5:6-8;希伯来书2:1;3:12;12:3;启示录16:15。

      终结临近,更要努力

      11.耶稣接着说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跟什么颇相似?

      11 在接着所说的比喻里,耶稣不是仅敦促门徒保持警醒而已。说了睿智和愚蠢的童贞女的比喻之后,耶稣提出塔连德的比喻。(读出马太福音25:14-30。)在许多方面,这个比喻跟以前的弥拿比喻颇相似。当时耶稣说那个比喻,是因为许多人“以为上帝的王国要立刻展现出来”。——路加福音19:11-27。

      12.塔连德的比喻,大意如何?

      12 在塔连德的比喻里,耶稣说有一个人快要出国,就召了三个奴隶前来。他给了一个奴隶五塔连德,另一个两塔连德,最后一个仅一塔连德,都是“按照各自的才能发给各人”的。这里所说的塔连德很可能是指银子的重量而言。在耶稣的日子,一塔连德银子相当于一个劳工十四年的工资。这笔钱可真不少!后来,那人回来了,就跟奴隶结帐,要看看在他出国的“很长……时间”里,他们做了些什么事。头两个奴隶把主人交托给他们的银钱增加了一倍。主人称赞他们“做得好”,答应给他们更多责任,然后说:“进来分享你主人的喜乐吧。”领了一塔连德的奴隶声称主人极为苛求,但他却没有把主人交托给他的塔连德拿去生利。相反,他把银钱收藏起来,甚至没有存入银行生息,好后来连本带利收回。主人将他称为“又邪恶又懒惰的奴隶”,因为他没有以主人的利益为念。因此主人将他的塔连德收回,把他扔到外面去,任由他在那里“哀哭切齿”。

      13.耶稣怎样像比喻里的主人一样?

      13 这个比喻的各项细节也同样含有象征性的意义。例如,耶稣由出国的人所预表。他会离开门徒,返回天上,等候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接获王权之后才回来。b(诗篇110:1-4;使徒行传2:34-36;罗马书8:34;希伯来书10:12,13)可是,我们可以从比喻看出一个更广阔的教训或原则,是我们人人都该应用在自己生活上的。这个教训是什么呢?

      14.塔连德比喻强调我们必须怎样?

      14 不论我们希望在天上享有不朽的生命,还是盼望在地上的乐园里享永生,我们都从耶稣的比喻清楚看出,我们必须努力参与基督徒的活动。事实上,一言以蔽之,这个比喻的要旨就是:要勤奋工作。从公元33年五旬节起,使徒为我们立下了优良的榜样。圣经报道说:“彼得还说了许多话,彻底作见证,又再三劝勉他们,说:‘你们要使自己得救,脱离这个不正的世代。’”(使徒行传2:40-42)他的努力带来了多么丰盛的成果!后来其他人也纷纷步使徒的后尘,投入基督徒的传道工作;他们孜孜不倦、努力工作,结果好消息得以“在全世界结出果实,不断增长”。——歌罗西书1:3-6,23;哥林多前书3:5-9。

      15.特别在什么方面,我们应当把塔连德比喻的要旨应用出来?

      15 不要忘记耶稣说这个比喻的场合——当时他正预告自己的临在。我们有充分证据显示,耶稣现正临在(帕露西阿),不久就会达到它的高潮了。你还记得,耶稣表示“终结”同基督徒必须执行的工作有密切关系:“这个王国的好消息会宣讲开去,遍及世人所住的全地,对所有国族作见证;到时终结就会来到。”(马太福音24:14)既然这样,我们到底像哪一个奴隶呢?请问问自己:“懒惰的奴隶把主人交托给他的银钱收藏起来,也许因为当时他正忙着照料自己的私事。我有理由认为自己像这个奴隶一样吗?还是我像那个又良善又忠信的奴隶一样?我专心致志,留意把握每个机会促进主人的权益吗?”

      在基督临在期间保持警醒、努力不懈

      16.我们刚讨论的两个比喻向你发出什么信息?

      16 这两个比喻的确含有象征性的意义,预示未来的发展;除此之外,耶稣也在比喻里亲自向我们提出清晰的劝告。他的信息是:要保持警醒,努力不懈。我们看见显示基督临在(帕露西阿)的标征出现,就更要提高警觉。现今我们正处于这个时候。因此,我们真的保持警醒,努力不懈吗?

      17,18.关于耶稣的临在,门徒雅各提出什么劝告?

      17 耶稣在橄榄山上说预言的时候,他的同母异父弟雅各并不在场;但是后来雅各获知这个预言,他显然很明白个中的要旨。他写道:“所以,弟兄们,你们要有耐心,直到主临在的时候。看啊!农夫不断耐心等候地里宝贵的果实,直到得了早雨迟雨。你们也要有耐心;要巩固你们的心,因为主临在的时候近了。”——雅各书5:7,8。

      18 雅各指出,上帝必定会审判那些为富不仁的人,然后他劝基督徒要耐心等候耶和华采取行动,切不可焦躁不耐。基督徒如果焦躁不耐,就可能有报复的倾向,仿佛他有权审理过犯似的。但这样的鲁莽行动是不智的,因为上帝施行审判的时刻迟早必定会来到。雅各以农夫为喻去说明这点。

      19.以色列的农夫可以表现怎样的忍耐?

      19 在以色列,农夫撒了种之后,先要等候种子发芽,然后成长,最后才收成。(路加福音8:5-8;约翰福音4:35)在这些日子里,农夫有时会感到忧虑,也许是不无理由的。早雨会及时来到吗?雨水会充沛吗?迟雨又怎样?虫患或风暴有可能把收成毁了吗?(参阅约珥书1:4;2:23-25。)可是,以一般而言,以色列的农夫可以信赖耶和华和他所制定的自然循环。(申命记11:14;耶利米书5:24)农夫的忍耐其实相当于怀着信心期待未来。凭着信心,他深知自己所等候的事是必定会发生的。这的确是实情!

      20.我们可以怎样听从雅各的劝告,表现忍耐?

      20 农夫大概可以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收成,但公元1世纪的基督徒却无法算出耶稣的临在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即使这样,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雅各写道:“主临在[希腊语,帕露西阿]的时候近了。”雅各写这句话的时候,显示基督临在的标征还没有以全球的大规模出现。但现在这个标征已昭然可见了!既然如此,我们处身于这个日子该有什么感觉呢?我们已实际见到耶稣所说的标征。我们能够满怀自信地说:“我看见标征正在应验了。”我们能够肯确地说:“主已经临在了,而且他的临在已快达到高潮了。”

      21.我们决心要怎样做?

      21 既然这样,我们的确有充分理由把上述耶稣两个比喻所含的重要教训紧记在心,切实遵行。他说:“所以,你们要不断守望,因为不知道那个日子,也不知道那个时辰。”(马太福音25:13)现今无疑是我们热心从事基督徒服务的时候。愿我们天天在自己的生活上表明,我们的确深明耶稣劝勉的要义。因此,务要保持警醒,努力不懈!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