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稣回答富有的首领提出的问题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96章
耶稣回答富有的首领提出的问题
马太福音19:16-30;马可福音10:17-31;路加福音18:18-30
一个有钱人问耶稣怎样才能得到永远的生命
耶稣还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他在比利阿一带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跑过来跪在他面前。这个人是“民间的首领”,可能是会堂的主管或公议会的成员。他问耶稣:“良善的老师,我要做什么才可以得到永远的生命呢?”(路加福音8:41;18:18;24:20)
耶稣回答:“你为什么称我为良善的呢?没有谁配称为良善的,除了一位,就是上帝。”(路加福音18:19)这个年轻人很可能像拉比(犹太宗教导师)一样,把“良善的老师”当作一个特别的头衔。虽然耶稣是善于教导的老师,但他告诉这个年轻人,“良善”这个词如果用在头衔里就只可以用来尊称上帝。
耶稣告诉他:“如果你想得到生命,就要不断遵守诫命。”这个年轻人问:“哪些诫命呢?”耶稣回答时先引用了十诫当中的五条诫命:不可杀人,不可通奸,不可偷窃,不可作伪证,要尊敬父母。接着他还说了一条更重要的诫命,就是“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19:17-19)
这个年轻人说:“这些我都遵守了,我还要做什么呢?”(马太福音19:20)也许他认为自己还需要有一些轰轰烈烈的善举,才配得到永远的生命。耶稣看他问得这么恳切,“就爱他”。(马可福音10:21)
可是,这个年轻人还需要克服一个障碍。他很爱自己的财产,所以耶稣对他说:“你还缺少了一样。去把你的一切卖掉,分给穷人吧,这样你就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随我。”这个年轻人可以把财富分给贫穷的人,并成为耶稣的门徒。可是,他站起来,垂头丧气地走了。看着他转身离开,耶稣可能觉得很可惜。这个人太重视自己的“很多财产”,结果看不出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宝。(马可福音10:21,22)耶稣说:“有钱人要进上帝的王国,是多么困难啊!”(路加福音18:24)
耶稣还说:“事实上,骆驼穿过针眼,比富有的人进上帝的王国还容易呢!”对于耶稣说的这些话,门徒感到非常惊讶,于是问他:“那么谁能得救呢?”看来门徒认为,也许没有人能得救了。耶稣看着他们,回答说:“对人来说不可能的事,对上帝来说都可能。”(路加福音18:25-27)
彼得指出,门徒已经作出了跟那个富有的人不一样的选择。他说:“你看,我们已经撇下一切跟随你了。我们会得到什么呢?”耶稣回答时提到,他们的正确决定最终会带来什么结果,他说:“万物重获新生的时候,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你们这些一直跟随我的人也会坐在12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12个部族。”(马太福音19:27,28)
耶稣在这里提到的显然是将来发生的事,到时地球会重获新生,恢复到伊甸园最初的情况。彼得和其他门徒会得到奖赏,跟耶稣一起统治地上的乐园。为了这个奖赏,他们作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但门徒不是只有在未来才能得到奖赏,现在他们就已经得到一些福分了。耶稣说:“人为了上帝的王国,撇下了房屋、妻子、兄弟、父母或儿女,没有不在现今得到许多倍的,在将来的制度也会得到永远的生命。”(路加福音18:29,30)
耶稣的门徒无论到哪里,都能跟其他崇拜上帝的人享有弟兄之爱。这种感情比家人之间的感情更亲密,更宝贵。可惜的是,这个富有的年轻首领看来不但会失去这个福分,也得不到未来的奖赏,不能在天上的王国里享有永远的生命。
耶稣还说:“但有许多人,现在是最先的,将来是最后的;现在是最后的,将来是最先的。”(马太福音19:30)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富有的年轻人“现在是最先的”,因为他是犹太人的首领。他遵守法典,很有前途,人们对他的期望也很高。可是,他把财富和拥有的东西看得比生活中任何事都更重要。相比之下,普通民众“现在是最后的”,但他们通过耶稣的教导找到了真理和通往生命的道路,“将来是最先的”。他们可以期盼在天上跟耶稣一起坐在宝座上,统治地上的乐园。
-
-
葡萄园工人的比喻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97章
葡萄园工人的比喻
葡萄园工人中“最后的”变成了“最先的”
在比利阿,耶稣刚刚对群众说过:“有许多人,现在是最先的,将来是最后的;现在是最后的,将来是最先的。”(马太福音19:30)现在,他用葡萄园工人的比喻来解释这句话。
耶稣说:“天上的王国好像一个家的主人,清晨出去为自己的葡萄园雇用工人。他跟工人商量好,一天一银元,就派他们到他的葡萄园去。上午9点左右,他又出去,看见另一些人站在市集广场上,没有工作,就对那些人说:‘你们也到葡萄园去吧,我一定给你们公道的待遇。’他们就去了。大约中午12点和下午3点,这个人又出去雇用了其他工人。最后,下午5点左右,他出去遇见另一些人站在那里没事做,就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整天站在这里不工作呢?’他们回答:‘因为没有人雇用我们。’主人对他们说:‘你们也到葡萄园去吧。’”(马太福音20:1-7)
在场的人听到耶稣说“天上的王国”和“一个家的主人”时,很可能会想到耶和华上帝,因为在一些经卷中耶和华曾被描述为葡萄园的主人,而葡萄园指的是以色列国族。(诗篇80:8,9;以赛亚书5:3,4)虽然耶稣比喻中的葡萄园工人指的就是那些跟上帝立了法典之约的人,但耶稣描述的不是历史上发生的事,而是他那个时代的情形。
宗教领袖,例如法利赛派的人,本来就应该不断为上帝服务。他们就像比喻中那些全天工作的人,期待得到全额工资,也就是每天一银元。
至于一般的犹太人,在祭司和其他宗教领袖看来,他们为上帝做的服务有限,就像在上帝的葡萄园里工作不到一整天的人。在耶稣的比喻中,他们就是那些在上午9点、中午12点、下午3点和下午5点被雇用的工人。
在宗教领袖眼中,跟随耶稣的民众是“被诅咒的”。(约翰福音7:49)这些人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捕鱼或其他体力劳动。到了公元29年秋天,“葡萄园的主人”派耶稣去召集这些卑微的人做基督的门徒,让他们为上帝服务。他们就是耶稣比喻中那些“最后的”,也就是在下午5点被雇用的工人。
耶稣的比喻还没说完。他接着描述了一天工作结束时发生的事,说:“到了傍晚,葡萄园的主人对总管说:‘叫工人来,发工资给他们,从最后的开始,直到最先的。’下午5点被雇用的人来了,每人得到一银元。最先被雇用的那些人来到时,以为自己会多得一点,但每人也是得到一银元。他们领了工资,就埋怨那个主人,说:‘最后这批人只工作了一小时,我们却辛苦了一整天,还要忍受炎热,你给他们的待遇竟然跟我们一样!’但主人回答其中一个人说:‘朋友,我没有亏待你。你跟我商量好的工资不是一银元吗?拿你的工资走吧。我想要给最后的人跟你一样的工资。难道我没有权随意用自己的东西吗?因为我做好人,你就眼红吗?’就像这样,现在最后的,将来是最先的;现在最先的,将来是最后的。”(马太福音20:8-16)
门徒可能想知道,耶稣在比喻的结尾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犹太宗教领袖一向认为自己是“最先的”,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最后的”呢?为什么耶稣的门徒会成为“最先的”呢?
耶稣的门徒一向被法利赛派和其他宗教领袖看作是“最后的”,后来却会成为“最先的”,能得到全额的工资。耶稣死后,上帝就会舍弃以色列国族,转而选择一个新的国族,也就是“上帝的以色列”。(加拉太书6:16;马太福音23:38)施浸者约翰说过有些人会接受神圣力量的浸礼,“上帝的以色列”就是由这些人组成的。他们原本是“最后的”,却会最先接受这种浸礼并且获得殊荣,能为耶稣作见证,“一直到地上最遥远的地方”。(使徒行传1:5,8;马太福音3:11)这是多么巨大的改变!无论门徒是否完全明白耶稣说的话,他们都可能预料到,那些成为“最后的”宗教领袖会对他们极度不满。
-
-
使徒们再次追求显要的地位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98章
使徒们再次追求显要的地位
马太福音20:17-28;马可福音10:32-45;路加福音18:31-34
耶稣再次预告自己的死亡
处理使徒们追求显要地位的问题
耶稣和门徒结束了在比利阿的行程。他们在耶利哥附近过了约旦河,继续往南去耶路撒冷。再过不久就是公元33年的逾越节了,路上也有其他要去过节的人。
耶稣走在门徒前面,决心要按时到达耶路撒冷庆祝逾越节。可是门徒却感到害怕。先前拉撒路死了,耶稣准备从比利阿前往犹地亚时,多马曾对其他门徒说:“我们也去,跟他一起死吧。”(约翰福音11:16,47-53)由此可见,去耶路撒冷是一件很危险的事,门徒感到害怕是可以理解的。
为了帮助门徒面对将要发生的事,耶稣把他们带到一边,说:“现在我们上耶路撒冷,人子会被交给祭司长和抄经士。他们会定他死罪,把他交给外族人戏弄和鞭打,在木柱上处决,第三天他会复活。”(马太福音20:18,19)
这是耶稣第三次向门徒预告自己的死亡和复活。(马太福音16:21;17:22,23)然而这一次,他说自己会在木柱上被处决。门徒听到耶稣说的话,却没有真正理解他的意思。也许他们以为以色列国族会在地上复兴,他们想跟基督一起在地上的王国里享有荣耀和尊荣。
使徒雅各和约翰的母亲(可能是撒罗米),也在同行的人当中。耶稣给这两个门徒取了一个别名,叫“雷霆之子”,看来是因为他们个性率直。(马可福音3:17;路加福音9:54)这两个门徒一直都想在基督的王国里身居高位,他们的母亲也知道他们这个想法。现在,她来到耶稣面前下拜,要替两个儿子提出一个请求。耶稣说:“你想要什么呢?”她说:“请你让我这两个儿子在你的王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马太福音20:20,21)
这个请求其实是来自雅各和约翰的。耶稣不久前才提过自己将会遭受羞辱,所以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自己请求的是什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回答:“我们能。”(马太福音20:22)看来他们还是没有真正理解耶稣的话对他们有什么意义。
无论如何,耶稣对他们说:“你们确实会喝我的杯,但坐在我的右边和左边,不是我可以赐的,而是我父亲为谁准备就归谁的。”(马太福音20:23)
其他十个使徒知道了雅各和约翰提出的请求,就很生气。也许先前十二使徒争论谁最大时,雅各和约翰也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路加福音9:46-48)不管怎样,这件事显示,使徒们还是没有实践耶稣的劝告,没有把自己看作是最卑微的。他们仍然想要身居高位。
耶稣想平息这件事引起的争论,缓解紧张的气氛,就把十二使徒叫来,仁爱地劝导他们:“你们知道,在列国当中,被视为统治者的人辖制百姓,大臣掌权管理人民。你们之间可不要这样。谁想在你们中间为大,就要做你们的仆人;谁想在你们中间为首,就要做大家的奴隶。”(马可福音10:42-44)
耶稣提到一个他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就是他自己。他说:“人子来到,不是要人为他服务,而是要为人服务,并且献出生命,作为救赎许多人的代价。”(马太福音20:28)三年来,耶稣一直为人服务。不久后,他甚至将会为人类牺牲生命!门徒需要培养基督那样的态度,渴望为人服务而不是期待别人为自己服务,甘愿做最卑微的人而不是追求地位。
-
-
耶稣治好失明的人并帮助撒该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99章
耶稣治好失明的人并帮助撒该
马太福音20:29-34;马可福音10:46-52;路加福音18:35-19:10
耶稣在耶利哥治好失明的人
税务长撒该悔改
耶稣和同行的人到达耶利哥,那里距离耶路撒冷大约一天的路程。耶利哥是由新城和旧城组成的,新城建于罗马时代,跟旧城相隔1.6公里。耶稣和一大群人离开其中一座城前往另一座城时,嘈杂的声音传到了两个失明的乞丐耳中,他们其中一个叫巴提迈。
巴提迈和他的同伴听说耶稣路过,就大喊:“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可怜我们吧!”(马太福音20:30)人群中有人责备他们,叫他们不要出声,他们却更加大声地喊叫。耶稣听到吵闹的声音,就停下来,问身边的人是谁在喊叫。他们就去叫那两个乞丐,并对其中一个人说:“不要怕!起来,他叫你了。”(马可福音10:49)那个失明的人高兴得扔下外衣,跳了起来,走到耶稣那里。
耶稣问他们:“你们要我为你们做什么呢?”这两个失明的人就求他,说:“主啊,让我们的眼睛能看见吧。”(马太福音20:32,33)耶稣很可怜他们,就摸他们的眼睛,并对其中一个人说:“去吧,你的信心使你痊愈了。”(马可福音10:52)这两个失明的人立刻恢复了视力,而且无疑都开始颂扬上帝。众人看到这一切,也赞美上帝。这两个恢复了视力的人就开始跟随耶稣。
耶稣从耶利哥城里经过的时候,身边总有一大群人。大家都想看看这个使盲人恢复视力的人是个怎样的人物。由于耶稣周围的人实在太多了,有的人连看都看不到他,撒该就是其中一个。撒该是耶利哥城及附近一带的税务长。他个子矮小,看不到发生什么事,于是跑到前头,来到耶稣快要经过的地方,爬上一棵无花果树。这样,他在树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了。耶稣到了那里,看见撒该在树上,就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要去你的家。”(路加福音19:5)撒该就从树上下来,急忙回家,准备接待这位尊贵的客人。
人们看到耶稣这样做,就开始批评他。他们认为撒该是罪人,耶稣不应该到这样的人家里作客。撒该是通过收税时敲诈别人而富有起来的。
耶稣进了撒该的家,人们不满地说:“他竟然到罪人家里作客。”不过,耶稣看出撒该很有可能悔改。撒该没有让耶稣失望,他站起来,对耶稣说:“主啊,我要把我一半的财产分给穷人;我敲诈过谁,就要还他四倍。”(路加福音19:7,8)
看来撒该可以根据收税的记录计算出,他从不同的犹太人那里得到了多少钱。他许下承诺要归还对方四倍,这比法典上规定的还要多。(出埃及记22:1;利未记6:2-5)不仅如此,撒该还承诺把一半的财产分给穷人。撒该的确证明自己是真心悔改!
耶稣看出撒该已经悔改,就很高兴。他说:“今天救恩临到这一家了,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是要寻找和拯救迷失的人。”(路加福音19:9,10)
不久之前,耶稣用浪子的比喻说明了“迷失的人”的处境。(路加福音15:11-24)现在,他让人看到一个浪子回头的实际例子。宗教领袖和跟随他们的人可能会对耶稣感到不满,认为他不应该关心像撒该这样的人。尽管如此,耶稣仍然继续寻找和拯救亚伯拉罕的子孙中那些“迷失的人”。
-
-
1000银元的比喻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100章
1000银元的比喻
耶稣讲了关于1000银元的比喻
耶稣打算前往耶路撒冷,不过他和门徒这时候也许还在撒该的家里。门徒以为“上帝的王国”很快就会建立,耶稣即将成为君王。(路加福音19:11)但他们的理解是错的,正如之前他们不明白耶稣必须牺牲生命一样。因此,耶稣用一个比喻帮助他们明白,王国还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会来到。
耶稣说:“有一个贵族要到远方去获取王权,然后回来。”(路加福音19:12)这趟旅程需要很长时间。显然耶稣就是这个“贵族”,他会去“远方”,也就是天上,他的天父会在那里把王权赐给他。
在比喻里,这个贵族出发之前叫10个奴隶来,给他们每人100银元,并对他们说:“你们拿去做生意,直到我回来。”(路加福音19:13)当时的100银元是数目可观的一笔钱,相当于工人做农业工作三个月能赚到的工资。
门徒也许看出自己就像比喻里的10个奴隶,因为先前耶稣曾经把他们比作收割的工人。(马太福音9:35-38)当然,耶稣不是真的要他们去收割谷物。耶稣要门徒去做的,就是把其他有希望在上帝王国里成为君王的人召集起来。门徒要运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去这样做。
耶稣的比喻还透露了什么呢?他说:“本国的人却憎恨[那个贵族],派大使团随后去说:‘我们不要这个人做我们的君王。’”(路加福音19:14)门徒知道,犹太人不接受耶稣,有些人甚至想杀死他。耶稣死而复生并返回天上后,大多数犹太人都迫害他的门徒,这显示出他们都反对耶稣。这些人清楚表明,他们不要耶稣做他们的君王。(约翰福音19:15,16;使徒行传4:13-18;5:40)
至于那10个奴隶,在那个贵族获取“王权”回来之前,他们怎样运用手上的100银元呢?耶稣说:“他获取王权回来后,吩咐领了银元的奴隶来见他,想要知道他们做生意赚了多少。第一个前来说:‘主啊,你的100银元赚了1000。’他对这个说:‘做得好,你真是个好奴隶!你在非常小的事上忠心,你有权管理10座城。’第二个来说:‘主啊,你的100银元赚了500。’他也对这个说:‘你也要管理5座城。’”(路加福音19:15-19)
如果门徒像比喻中的奴隶一样,尽力善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去帮助人成为门徒,他们就可以确信耶稣会十分高兴,而且会因此奖赏他们。当然,耶稣的门徒各自有不同的情况,机遇和能力也都不一样。不过,只要他们忠于职守,尽力参与帮助人成为门徒的工作,得到“王权”的耶稣就会赏识他们的努力,并赐福给他们。(马太福音28:19,20)
但耶稣在比喻的结尾提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他说:“另有一个[奴隶]来说:‘主啊,你的100银元在这里,我一直用布包着,藏了起来!你知道,我向来怕你,因为你是个严苛的人,没有存的却要取,没有种的却要收。’主人对这个奴隶说:‘你这个邪恶的奴隶,我要凭你亲口说的话定你的罪。你说我是个严苛的人,没有存的却要取,没有种的却要收,是吗?那你为什么不把我的银元存入银行呢?这样,我来到的时候就可以连本带利收回了。’主人对站在旁边的人说:‘拿走他的100银元,给那有1000的。’”(路加福音19:20-24)
在耶稣的比喻中,最后这个奴隶没有为主人的王国增加财富,结果失去了他的银元。既然使徒们正在期盼耶稣成为上帝王国的君王,他们很可能从耶稣的话看出,要是他们不勤奋工作,也不会在上帝的王国里有一席之地。
耶稣的话肯定激励忠心的门徒更加努力。他最后说:“我告诉你们,凡是有的,还要给他更多;凡是没有的,就连他有的,也要拿走。”至于耶稣的敌人,也就是那些不要他“做他们君王”的人,他们会被处死。耶稣说完后,就继续上路,前往耶路撒冷。(路加福音19:2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