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稣派70个门徒去传道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72章
耶稣派70个门徒去传道
耶稣选了70个人,派他们去传道
公元32年已经过了一大半,耶稣受浸差不多三年了。最近他和门徒在耶路撒冷过住棚节,现在他们可能还在那一带。(路加福音10:38;约翰福音11:1)事实上,耶稣在执行传道工作的最后六个月里,大部分时间都在犹地亚及约旦河对岸的比利阿地区传道。那里的人也需要听到好消息。
公元30年逾越节过后,耶稣曾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犹地亚传道,之后他也经过撒马利亚地区。大约在公元31年逾越节的时候,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试图杀死他。之后的一年半,耶稣主要在北方的加利利传道教人,这期间有很多人成为他的门徒。耶稣在加利利也训练使徒并派他们去传道。他指示他们:“你们要边走边传,说:‘天上的王国近了。’”(马太福音10:5-7)现在,他要在犹地亚安排一次传道活动。
耶稣选了70个门徒,派他们两人一组去传道。他们在犹地亚地区传讲上帝的王国,那里“庄稼的确很多,工人实在太少”。(路加福音10:2)他们要比耶稣先到传道地区,治好那里的病人,并传讲耶稣宣告的信息。
这些门徒的主要任务不是在会堂里教导人,而是去人的家里传道。耶稣对门徒说:“你们进哪一家,都要先说:‘愿你一家平安。’如果那里有喜爱平安的人,你们的平安就临到他。”他们要传讲什么信息呢?耶稣说,他们要告诉人“上帝的王国临近你们了”。(路加福音10:5-9)
耶稣给这70人的指示,跟他在大约一年前给十二使徒的类似。他提醒门徒,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待他们。不过他们努力传道,就可以帮助那些愿意接受真理的人准备好内心。这样,主耶稣不久之后来到这里时,这些人就会热切期待聆听他的教导了。
没多久,这70人就回来了。他们开心地对耶稣说:“主啊,因为用你的名,连邪灵也顺服我们了。”耶稣必定因门徒的话十分振奋,他说:“我看见撒但像闪电一样从天上坠下来了。我赐给了你们权力,使你们能把蛇类和蝎子踏在脚下。”(路加福音10:17-19)
耶稣把邪恶的事物比作蛇类和蝎子,他保证门徒一定能战胜它们,仿佛把它们踏在脚下。耶稣的话也让门徒确信,撒但一定会从天上坠下来。此外,耶稣还帮助门徒明白,从长远来看什么才真正重要。他说:“不要因邪灵顺服你们而高兴,却要因你们的名字已经记录在天上而高兴。”(路加福音10:20)
耶稣看见天父任用这些谦卑的仆人去成就非凡的事就非常喜乐,公开赞美上帝。耶稣转过身来对门徒说:“谁看见你们现在看见的事,就有福了。我告诉你们,许多先知和君王,渴望看你们现在看见的事,却没有看见,渴望听你们现在听到的事,却没有听到。”(路加福音10:23,24)
-
-
爱人如己的撒马利亚人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73章
爱人如己的撒马利亚人
怎样才能得到永远的生命?
一个撒马利亚人真正做到了爱人如己
耶稣还在耶路撒冷附近时,很多犹太人都来找他,有些人想向他学习,有些人却别有用心。有一个精通摩西法典的人问耶稣:“老师,我该做什么才可以得到永远的生命呢?”(路加福音10:25)
耶稣看出他不是真的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这个人可能是想让耶稣说出激怒犹太人的话。耶稣知道这个人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就机巧地让他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
耶稣问:“法典上写的是什么?你读过的,你怎么理解呢?”这个精通上帝法典的人就按照法典来回答。他引用申命记6:5和利未记19:18,说:“你要‘全心,全意,全力,用全部生命爱耶和华你的上帝’,也要‘爱人如己’。”(路加福音10:26,27)他的回答对吗?
耶稣对他说:“你答得对。你继续这样做,就会得到生命。”这个人听完并不满意,还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证明自己的观点以及对待别人的方式都很正确。于是他问耶稣:“谁是我要爱的人呢?”(路加福音10:28,29)这个问题看似简单,答案却发人深省。
犹太人认为他们要爱的人仅是指那些遵守犹太传统的人,而利未记19:18看来也支持这个观点。有些犹太人甚至认为,跟外族人来往就违反了犹太人的法律。(使徒行传10:28)这个人因此觉得,只要善待犹太同胞就做得很好了。耶稣的一些门徒可能也有类似的观点。有这种观点的犹太人也许会对其他民族的人很不友善,因为他们不认为那些人是他们要爱的人。
耶稣怎样才能既纠正这个错误的观点,同时又不冒犯这个人以及其他在场的犹太人呢?耶稣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途中遇劫。强盗剥去他的衣服,把他打个半死,扔下他就走了。”耶稣接着说:“刚巧有一个祭司经那条路下去,看见他,却从另一边绕了过去。同样,有一个利未族人经过那里,看见他,也从另一边绕了过去。可是有一个撒马利亚人途经那里,一看见他,就十分可怜他。”(路加福音10:30-33)
这个精通法典的人肯定知道,有很多祭司和在圣殿服务的利未族人住在耶利哥。他们每次从圣殿回家的时候,都必须走一条长约23公里的路。路上有强盗埋伏,十分危险。祭司和利未族人如果看见犹太同胞身处困境,不是应该出手相助吗?在耶稣的故事里,他们却没有这么做。向那个遇劫的人伸出援手的反而是一个被犹太人看不起的撒马利亚人。(约翰福音8:48)
那个撒马利亚人向受伤的犹太人提供了什么帮助呢?耶稣接着说:“这个人走上前去,拿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口上,然后为他包扎,又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客店照料他。第二天,撒马利亚人掏了两银元给客店老板,说:‘请照料他,还有什么花费,我回来一定补给你。’”(路加福音10:34,35)
耶稣是一位卓越的导师,他讲完故事后就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这三个人,你认为谁才爱遇劫的那个人呢?”这个人也许不想直接说是撒马利亚人,就说:“是怜悯他的那个人。”然后,耶稣清楚明确地对他说:“去吧,你也要照样做。”(路加福音10:36,37)
多么有效的教导方式!这个人的问题是,谁是他要爱的人。如果耶稣直接告诉他,非犹太人也是他要爱的人,这个人和在场的其他犹太人会接受吗?很可能不会。但他们听完这个简单的故事后,就自己找到答案了。真正爱人如己的人会按照圣经的吩咐,以行动显出爱心和仁慈。
-
-
待客之道与坚持祷告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
第74章
待客之道与坚持祷告
耶稣到马大和马利亚家里作客
坚持不懈地祷告很重要
橄榄山东面的山坡上有一个叫伯大尼的村庄,距离耶路撒冷大约3公里。(约翰福音11:18)耶稣到那里后,就去了马大和马利亚两姐妹的家,受到她们热情的接待。这两姐妹和她们的兄弟拉撒路都是耶稣的朋友。
能够在家里招待弥赛亚,的确是一件很荣幸的事。马大想好好款待耶稣,就开始准备丰盛的食物。马大忙着做饭,马利亚却一直坐在耶稣脚前听他讲话。马大就对耶稣说:“主啊,我妹妹撇下我,让我一个人照顾所有事,你觉得没关系吗?请叫她来帮帮我吧。”(路加福音10:40)
耶稣没有批评马利亚,而是提醒马大不要过度担心食物,说:“马大,马大,你为太多事忧虑不安了。其实需要的不多,甚至一样就够了。马利亚选了最好的一份,谁也不能从她那里夺去。”(路加福音10:41,42)像耶稣所说的,招待客人时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准备很多道菜,一顿家常便饭就足够了。
当然,马大的用意是好的,她想要表现慷慨好客的精神。可是她因为过度关心食物,就错过了上帝儿子的宝贵教导!耶稣称赞马利亚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因为这会为她带来长久的益处。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在另一个场合,耶稣又教导了门徒重要的一课。一个门徒对他说:“主啊,求你教我们祷告,就像约翰教他的门徒祷告一样。”(路加福音11:1)大约一年半前,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已经教导过门徒如何祷告。(马太福音6:9-13)也许这位门徒当时不在场,于是耶稣把其中的要点又复述了一遍。之后,耶稣讲了一个比喻来强调祷告需要坚持不懈。
“假如你有一个朋友,你半夜到他那里去,对他说:‘朋友,借给我三个饼吧。我有一个朋友刚从其他地方来到我这里,我没有什么可以招待他。’那个人却从屋里回答说:‘不要打扰我。门已经锁上,我和孩子们也上了床,我不能起来给你什么。’我告诉你们,就算那个人不会因为你是朋友而起来给你什么,也会因你大胆坚持而起来,你需要什么就给你什么。”(路加福音11:5-8)
耶稣并不是说,耶和华像比喻里的朋友那样,不想回应我们的恳求。他的意思是,那个不愿意帮忙的朋友尚且会因为别人再三恳求而伸出援手,更何况仁爱的耶和华呢?他一定会回应忠心仆人的恳切祈求!耶稣接着说:“我对你们说,要不断恳求,就会给你们;不断寻找,就会找到;不断敲门,就会给你们开门。因为恳求的,都会得到;寻找的,都会找到;敲门的,都会给他开门。”(路加福音11:9,10)
然后,耶稣以人间的父亲为例跟门徒推理:“你们当中做父亲的,如果儿子求鱼,哪一个会拿蛇当鱼给他呢?如果儿子求蛋,哪一个会拿蝎子给他呢?你们虽然是罪人,尚且懂得送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不是更要把神圣力量赐给恳求他的人吗?”(路加福音11:11-13)天父很想垂听并回应我们的恳求,这让我们多么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