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怎样养成好学之心
    警醒!2004年 | 8月8日
    • 怎样养成好学之心

      要教孩子走合宜的路,这样他到老也不偏离。——箴言22:6

      你正哄着孩子上床睡觉,突然有些事情发生,引起孩子注意。孩子虽然很累,又嚷又闹,还是不肯入睡,坚要起身看个究竟。作家约翰·霍尔特说:“孩子需要认识世界,需要知道怎样处理问题,就像他们需要得到食物、休息和睡眠一样,这种需要是很殷切的,有时甚至是难以抑制的。”

      然而,要孩子一生(当然包括求学时期在内)都好学不倦,也不那么容易,天下间没有一定奏效的秘诀。虽然如此,父母、教师和儿童仍可采用一些证明行之有效的策略。不过与任何策略相比,表现爱心更为有效。

      爱能激发潜能

      儿童渴望受父母所爱。父母对孩子的爱,令他们感到安全,他们因而更乐于发问、探索和与人沟通。父母爱儿女,就会经常跟儿女交谈,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儿女力求上进,喜爱学习》指出,“孩子学习的意愿有多强,父母的影响看来最重要”。父母和教师要是共同努力,对孩子帮助更大。这本书还说:“父母与教师互相合作,对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是最强大的力量。”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有影响。据《脑内乾坤》一书报道,研究员对43个家庭作过长期观察之后,“发觉父母[在孩子出生最初三年]跟孩子交谈越多,孩子的智商就越高;比较之下,没有这样做的父母,孩子的智商远远不如”。该书又说:“常常与孩子交谈的父母,也常常称赞孩子,欣赏他们,并且回答孩子的问题。他们给孩子所需的指导,而不会对孩子一味发号施令。他们跟孩子说话时,言辞富于变化,不会每次都用同一套词汇。”身为父母,你经常跟儿女沟通吗?儿女有没有从中得益呢?

      既要仁慈,又要理解

      儿童各有不同的能力和才具,父母不该因为这些差异影响到他们对孩子的爱。可是,在今天的世界里,人的价值有多大,往往是以才具来衡量的。据《思想与学习技能》一书说,这种情形会使有些儿童“力求胜过别人,并以此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指标”。有这种想法的儿童,不但“会对失败看得过重”,还会感到过分焦虑和不安。《今日印度》指出,过去25年,印度青少年的自杀率增加了两倍,有人就把原因归咎读书压力,以及青少年得不到家人支持。

      有些父母常说自己的孩子“蠢”,这样的批评,拙劣残忍;既无助于鼓励孩子努力上进,还会伤到他们的心,令他们自暴自弃。父母爱儿女,就该对他们仁慈,让他们的天生求知欲得到发展。父母要使儿女知道,他们只要按自己的能力和速度去学习就足够了,不必害怕被人耻笑。(哥林多前书13:4)孩子学习时遇到困难,父母该以爱心从旁协助,切勿数落孩子,令他们自惭形秽。诚然,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不免要拿出耐性,也要运用不同手法,但你们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父母怎样才能养成这种爱心呢?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有属灵的思想。

      有属灵思想,做事才有分寸

      基于圣经的属灵思想是很宝贵的,原因很多。首先,我们有属灵的思想,就看得出学问固然重要,却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因而能够适当评估世俗学问。比方说,数学有许多用途,却不能使人道德高尚,做事合乎原则。

      圣经也劝我们,花在钻研世俗学问方面的时间要适中合理,说:“著书多,没有尽头;读书多,身体疲乏。”(传道书12:12)孩子固然要接受适当的基本教育,但这不该占去他们所有的时间。除上课之外,他们也该参与其他有益的活动,尤其是属灵性质的活动。在培养孩子的内在为人、感情气质方面,属灵活动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基于圣经的属灵思想,能培育出谦逊的人。(弥迦书6:8)在今天的许多学府中,人人在学术研究上寸土必争,谦逊的人却明白自己能力有限,他们不求闻达,也不为学术成就而争个你死我活。《今日印度》指出,学界的竞争歪风,以及寻求学术成就的野心,“令人情绪抑郁,沮丧失落”。不论老幼,我们听从圣经的明智劝告无疑好得多:“我们不该自命不凡,彼此挑起竞争,彼此妒忌。”“各人都应该察验自己所做的事。这样,人高兴是因为自己的成就,不是因为跟别人比较。”(加拉太书5:26;6:4)

      父母可以怎样把圣经的劝告应用在儿女的教育上呢?一个方法是:鼓励孩子订立个人目标,让他跟自己比较。比方说,你的儿子最近考过数学试或拼写试,可以叫他把成绩跟上一次比较,然后适当地称赞或鼓励他。这样,在你的协助之下,孩子就能为自己订立合理的目标,你也能够跟进他的情况,补救他的任何弱点,却无需把他跟别人比较。

      今天有些年轻人,明明是读书的料子,却宁愿成绩平庸,因为怕被别人讥笑。有些年轻人的看法是,“读书成绩好,就不够‘酷’了”。属灵的思想对这个问题有帮助吗?的确有!请想想歌罗西书3:23的劝勉:“你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全心全意,像是为耶和华而做,不是为人而做”。我们做事勤奋以求取悦上帝,有什么动机比这更高尚呢?人有这么崇高的动机,就会有力量抗拒不良的同辈压力。

      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

      要得着优良的教育(无论是世俗教育还是属灵教育),写读能力是不可少的。在孩子还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就对孩子朗读,能令孩子感到书刊可亲。达芙妮是做校对工作的,她感激父母从她童年时开始,就经常对她朗读。她回忆说:“在父母教导之下,我从小就爱阅读,所以我还没上学就识字了。他们还教我怎样搜集资料,遇到问题我会懂得怎样寻找答案。直到今天,我还从这种早期的教导得益不浅。”

      可是,上文曾引述的作家霍尔特提醒我们,对儿童朗读“并不就是灵丹妙药”。他补充说:“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觉得朗读毫无乐趣,只是一桩苦差,那就不如不朗读更好。……就算孩子喜欢听父母朗读,如果父母苦着脸,孩子也不会开心。”因此霍尔特建议,父母该拣些自己也喜欢的书来向孩子朗读。他们要记得,孩子听过一次,可能还想再听许多次!在世界各地,许多父母时常给年幼的儿女朗读两本书,一本称为《向伟大的导师学习》,另一本称为《我的圣经故事书》,这两本由耶和华见证人出版的书,是特别为儿童写的,书中有许多插图,用来激发孩子的思想,教他们学习敬虔的原则。

      公元1世纪的基督徒提摩太是有福的,他的母亲和外祖母都十分关注他所受的教育,尤其是属灵的教育。(提摩太后书1:5;3:15)提摩太长大后,为人非常诚实可靠,这样的美德,单凭世俗教育是很难培养到的。(腓立比书2:19,20;提摩太前书4:12-15)由于许多父母都有属灵思想,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今天环球各地的耶和华见证人会众都有不少“提摩太”。

      全情投入!

      《帮助儿女力求上进,喜爱学习》一书指出,教师想要学生好学,“他就要投入,要有使命感,就是如此简单。教师全情投入,让学生感受得到他们对教学是认真的,学生就能从教师身上看到这种诲人不倦的热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上,并非每个父母和教师都会一腔热诚,为教育而努力。因此,明智的学生会主动奋发向上,把学习视为己任。毕竟,正如以上引述的书指出,“不会有人终生坐在我们子女的身边,帮助他们学习,督促他们办好事情,教导他们思想,鼓励他们改进自己的技能”。

      这段话再次表明,成功的关键主要不在学校,而是在于家庭,以及儿童在那里学到的价值观。父母们,你们自己好学不倦吗?家里有没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家人都重视属灵价值吗?(以弗所书6:4)要记住,你们言传身教,对儿女会有深远影响,他们离开学校和家庭之后,会终生受用不尽。(参阅第23页附栏“家人一同学习,其乐融融”。)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

      没有两个人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完全相同,因此学习的方法也因人而异。同一个方法,对这个人有效,对另一个人未必也有效。有鉴于此,梅尔·莱文在《因人制宜》一书里说:“我们用同一方式待所有儿童,就等于用不平等的方式待他们。在学习方面,不同的儿童各有不同的需要,我们自当按他们的个别需要加以满足。”

      例如,对有些人来说,看图画或图表会更易明白,也更易记得所学的资料。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宁愿读到文字或听见语言,两种方法混合使用甚至更好。莱文说:“要记得所学到的资料,一个最好的方法是把有关资讯的形式改变。如果资讯是图象的,可以改为文字;如果是文字,可以画个图表或用图画去表达。”这个方法可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趣味。

  • 怎样养成好学之心
    警醒!2004年 | 8月8日
    • [第23页的附栏或图片]

      家人一同学习,其乐融融

      养成以下习惯和特质,家人一同学习,成效更为显著。

      ◼ 要不时跟孩子沟通,让孩子得知,因为你爱他,所以在合理范围内,对他有所期望

      ◼ 让孩子知道,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

      ◼ 要过充实的生活,切勿无所事事

      ◼ 每星期拨出充足时间,跟孩子一起在家中学习,例如温习功课,看课外书,也可安排兴趣活动,家人集体游戏,以及训练孩子做家务等

      ◼ 整家人彼此鼓励,互相扶持

      ◼ 向孩子清楚说明家规,并要认真执行

      ◼ 要经常跟老师保持联络

      ◼ 要强调属灵方面的进步最为重要

      [图片]

      身为父母,你们有教导儿女培养阅读的兴趣吗?

      [鸣谢]

      资料采自英语《帮助儿女力求上进,喜爱学习》一书。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