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往何处寻求忠告?守望台1989年 | 11月1日
-
-
你往何处寻求忠告?
曾有人给你伪钞吗?也许没有,可是若有人告诉你市面上正有伪钞流通,你会有什么反应呢?你会恼怒不悦吗?当然不会!很可能你会高兴受到提醒,因此可以小心避免让自己辛苦赚得的金钱给人以假换真。
我们当中大多数人不时会受到劝戒或警告。诚然,有些警告比其他的更有帮助。但是,即使我们看不出某些忠告或劝戒对我们个人有什么价值,我们有理由仅因为受到忠告便恼怒不悦吗?
事实是,所有人都不时需要帮助和忠告。没有人是无所不知的。在经济和政治不稳的情况下,人人都需要未来有个稳确的希望。在这个世界里,差不多有半数的婚姻以离婚收场,少年怀孕非常普遍,性传染病广泛流行,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亟需正确可行的指引。父母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在这混乱的事物制度里拣选最佳的方式养育子女。年轻人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识别互相冲突的情绪和看来不胜负荷的压力。每个人都需要帮助以求在这个愈来愈接纳不忠实、不道德和暴力的世界里紧守切合实际的道德标准。
你可以在何处寻得这样的帮助?上帝所感示的话语圣经乃是生活忠告的最佳来源。古代的诗篇执笔者写道:“你的道是我脚前的灯,路上的光。”(诗篇119:105)经常阅读和实践上帝话语的人能够避免今日大多数的陷阱。这就是耶和华见证人每年花亿万小时探访邻人与之讨论圣经的原因之一。然而,许多人却不愿聆听,有些甚至大感不悦。原因何在呢?
头脑闭塞——为什么?
不错,许多人对于接受劝告,特别在宗教方面,十分敏感。甚至上教堂的人也并非一定愿意听从教士所提出的劝告。一个英国教士嗟叹说:‘人人都有自己的主张,他们将自己的意见视为跟教士的一样好。’因此,人们不愿聆听一个上门探访他们的陌生人并不令人感觉奇怪。
此外,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好怀疑的世代里,许多人却仍与教会有牢不可破的感情关系。正如一本百科全书指出:‘宗教影响到无数的人最深的感情。’这样的人也许看不出有需要跟信奉其他宗教的人谈论圣经,即使这样的讨论有助于解决他们的难题。
另一些人不想讨论圣经是由于他们目睹宗教的许多伪善和贪污。他们因某些宗教领袖宽容不道德而大起反感;或者许多电视布道家厚颜无耻的贪婪使他们深感厌恶。或者他们拒绝聆听是由于教士们在政治斗争中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在他们看来,宗教制造难题过于解决难题。
令这些人感到不满的难题是无庸置疑的。从宗教上说来,世上有大量‘伪钞’在流通。可是,若因此就拒绝来自圣经的有益指导,便有如由于有伪钞流通遂不肯接受真钞票一样不合理了。
此外,正如以上所说,在这个令人困惑、多灾多难的世界里,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指引和劝告。在接纳意见一事上,我们可以寻得明智的指引吗?跟一个信奉其他宗教的人谈论圣经是不必要或甚至不对的吗?我们能够一方面客观地接受别人的良好建议,同时又避免受谬见所欺骗吗?在这方面,圣经怎样说?
-
-
你愿听从上帝吗?守望台1989年 | 11月1日
-
-
你愿听从上帝吗?
我们阅读圣经,很快便会看出第一世纪的情况在许多方面跟今日十分类似。当时,不道德和不忠实的事大行其道,尤以在以色列邻近的列国中为然。在这些国家里,不道德时常是宗教的一部分。穷人的生活朝不保夕,政局动荡不安。到公元66年,以色列人跟罗马人全面交战。像现在一样,当时的人亟需帮助。
在宗教上,古往今来类似的地方很多。犹太宗教领袖们假冒为善。(马太福音23:15;路加福音20:46,47)在非犹太人的世界里,宗教态度包括怀疑、迷信以至宗教狂热不等。(可比较使徒行传14:8-13;19:27,28。)即使在较新建立的基督徒会众当中,情形亦并非十分理想。在第一世纪末,使徒约翰警告说:‘世上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约翰二书7)的确,当时在宗教方面有许多谬误见解提出,然而可靠的帮助仍是可以获得的。
你会听从耶稣吗?
耶稣是在当时提出正确指导的人。关于耶稣的教训的有力影响,我们读到:‘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马太福音7:28)但是在群众当中只有少数人真正听从他所说的话。耶稣施行了许多奇迹,并在生活和行为上立下了敬虔的优良榜样。可是,甚至在表面上受过良好教育的领袖们也拒绝留意他的教训的价值。为什么呢?
至颇大程度是由于偏见的缘故。有些人轻视耶稣是由于他出自拿撒勒。其他人拒绝他则因为他未曾受过高深的教育,也和当时的统治阶级没有什么关系。(约翰福音1:46;7:12,15,47,48)此外,耶稣的话并不总是讨人喜欢。他只讲真理,故此法利赛人时常对他所说的话大起反感。(马太福音15:12-14,《当代》)事实上,在耶稣传道三年半之后,犹太的宗教领袖就将他杀掉了。(路加福音23:20-35)既然耶稣拥有‘永生之道’,他们错过了一个多么宝贵的机会!——约翰福音6:68。
假若当时你住在耶路撒冷,你会跟从宗教领袖和其余的群众吗?抑或你会表现开明的态度而能够了解耶稣所说的话的含意?若然,你便像有一次耶稣在路上遇见的一个杰出妇人了。
一个乐于聆听的人
耶稣在行经撒玛利亚的途中遇见这个妇人。当时耶稣在井旁坐下休息,妇人来到井那里打水。我们不知道她的名字,可是圣经报道,耶稣不顾自己的疲倦,把握机会与她谈及宗教。——约翰福音4:5-15。
妇人本来有很多理由不理会耶稣的说话。她隶属于其他宗教——撒玛利亚人的信仰跟犹太人的并不相同。犹太人一向瞧不起撒玛利亚人,不愿与他们来往。此外,在犹太人当中,男子通常是不会跟陌生女子说话的。(约翰福音4:9,27)不但如此,这个撒玛利亚妇人正过着不道德的生活,她可能因自己受到批评和过犯受到揭露而大感不悦。——约翰福音4:18。
可是她的反应并不是这样。相反,对于耶稣机巧而又激发兴趣的谈话,她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谈话继续下去,她提及一个困难的话题,指出存在于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的宗教分歧。耶稣仁慈但却坦率地告诉妇人说:‘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约翰福音4:19-22)可是,她并没有因此发怒。开明的头脑使她继续聆听。
于是,耶稣接着作了一项重要的宣布:‘我说的那个时候,现在已经到了,真正敬拜父上帝的,是用心灵,按真理敬拜他,因为上帝正要寻找这样敬拜他的人。上帝是灵,所以必须用心灵,按真理敬拜他。’(约翰福音4:23,24,《当代》)其后,这个头脑开明的妇人热切地将她所获知的事告诉邻舍,借此表明她对此深具体会。她的邻舍也乐于聆听耶稣的话以求对事情有进一步的认识。——约翰福音4:39-42。
由此我们可以学得什么教训呢?请想想,我们若生在一个有强烈种族、国家或宗教偏见的地方,当有属于别的种族、国家或宗教的人跟我们攀谈时,我们会怎样反应呢?所谈及的事情若可能表明我们错了,我们会默不作声吗?抑或我们会像撒玛利亚妇人一样,至少愿意谈下去?
你会听从保罗吗?
使徒保罗是另一个在第一世纪提出良好劝告的人。保罗也曾一度思想顽固。他承认说:‘我从前是亵渎上帝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还蒙了怜悯,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时候而做的。’(提摩太前书1:13)可是,他后来接受了耶稣的真理而摒除一切偏见。他的事例表明圣经的真理可以帮助我们攻破心中‘坚固的营垒’,如果这样的主张对我们的福利有害的话。——哥林多后书10:4。
保罗一成为基督徒便放胆向人传讲他所获知的好消息。正如所料,他遇见一些头脑像他以往一样闭塞的人——但并非人人都是这样。在希腊北部的庇哩亚,保罗找到一些在听从劝告方面立下良好榜样的人,他们有谦虚的心,承认保罗所传讲的是真理。故此,他们‘甘心领受这道’。虽然他们头脑开明,但却不是容易受人欺骗。他们‘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使徒行传17:11)他们喜欢所听到的道理,然而在未完全接受之前,他们先运用圣经辨明其真实性。
‘要凡事察验’
今日,耶和华见证人花了很多时间设法与隶属其他宗教的邻人分享王国的好消息。他们遇到什么反应?许多友善的人乐于接待他们。但是亦有许多人拒绝聆听,有些甚至恼怒见证人上门探访。
这实在很可惜,因为耶和华见证人希望谈及的乃是圣经所说的‘好消息’。(马太福音24:14,《新世》)此外,他们鼓励人怀有使徒保罗的态度,他说:‘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帖撒罗尼迦前书5:21)即使一个人怀有强烈的观点,他也无疑应当好像庇哩亚人和撒玛利亚妇人一样表现开明的态度而愿意和别人谈论上帝。
为何要头脑开明?
令人高兴的是,每年都有数以十万计的人这样行。许多人学得了圣经的智慧,这进一步在他们的生活上产生了真正、恒久的改变。有些人在以往像珍妮特一样,她曾长期滥用酒精和麻醉品,最后为势所迫而企图自杀。但今日珍妮特是个快乐的基督徒。研读圣经帮助她获得力量去听从保罗的劝告:‘[要]除去身体和心灵上一切的污秽。’——哥林多后书7:1,《新译》。
弗农是个酒徒,他的婚姻濒于破裂。可是,跟从圣经的劝告使他能够克服自己的恶习,并与妻子言归于好。(哥林多前书6:11)德布拉曾怀有强烈的种族偏见。然而,借着圣经研读及与基督徒交往,她获得帮助去调整自己的思想。(使徒行传10:34,35)此外,有谁会相信发生在荷兰一个年轻娼妓身上的转变呢?一天,她同意跟耶和华见证人研读圣经。不久,她受浸成为基督徒,现在她过着道德清白的生活,并以负责的方式照料自己的子女。
这样的经验屡见不鲜,发生在许多听从圣经的人身上。他们的生活在许多方面获得改善,这是完全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与上帝建立了和好的关系,故此他们可以热切地向上帝祷告说:‘我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6:9)此外,他们怀有稳确的希望,在未来可以亲身体验到耶稣的话的实现:“他们吸收关于你,独一的真神,和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的知识,就意味到永生。”——约翰福音17:3,《新世》。
这就是耶和华见证人执行他们的传道职分上门探访邻舍时与人讨论的资料。他们很可能不久便会再次探访你。你会表现开明的态度,听听他们所说的话吗?
[第7页的图片]
撒玛利亚的妇人并没有让偏见阻止她聆听耶稣说话。你会同样开明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