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礼行为,日益普遍警醒!1994年 | 7月22日
-
-
无礼行为,日益普遍
千百万人举止温文尔雅。也有千百万人举止粗鄙无礼。
据《新大英百科全书》报道,在本世纪初,一般人对遵守礼节的要求一开始就走错方向:“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的上层社会认为,繁文缛节既是社交消遣,又是女子最感兴趣的事。刚刚跻身于上流社会的人要奉行越来越繁复的礼仪规条,目的是要使这些新秀有高人一等的气派,使他们与那些身分不同、不懂礼节的人保持一定距离。”
真正良好的礼貌与此迥然不同。关于社交礼节,艾美·范德比尔特是在这方面深受尊崇的权威。她在《新礼节大全》一书写道:“最高贵的行为礼数见于格林多前书第13章——圣保禄对爱所作的美妙论述。这些礼法跟讲究服饰时髦或表面应对毫无关系。它们所涉及的其实是感觉、态度、仁慈及体贴。”
艾美·范德比尔特所指的是圣经哥林多前书13:4-8这段经文:“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若看见今日有人实践这样的爱心,这会是多么罕见的事!如果人人都实践爱心,他们就都会彬彬有礼了!基督徒应该从家里便开始教导和学习这样的礼貌。家庭仿似一副精密的机器,各部分的零件都要保持紧密的联系。适当的润滑油能使机器继续畅顺运作。懂得怎样助人,待人谦恭有礼、和蔼可亲确实能够大大促进家庭生活的幸福。在日常交往当中,学会表达诸如“谢谢”、“请”、“请不要见怪”、“对不起”等一般为人接受的措辞,对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有很大帮助。这些措辞虽然简短,但意味深长,兼且人人都可以很容易便说出来。对我们来说,使用这些敬辞不但有益无损,还可以借此赢得友谊。倘若我们在家的日常举止端庄得体,出外与人交往时,我们也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中失仪。
良好的礼貌也包括体贴别人的感觉,给予他们应得的尊重;我们希望人怎样待我们,我们就要怎样待人。可是,许多人留意到礼貌之风已经荡然无存。一位作家说:“我们的社会越来越不重视礼貌,利己主义正处于上风。”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写道:“自私是非常可怕的东西,我们要假装有礼以将其遮掩。”今日,不少人认为“礼貌”是“怯弱”的表现,先求他人利益就等于懦弱无能。现今大为流行的惟我独尊生活方式,岂不源自70年代自我至上的精神吗?一份大城市报章指出:“情形每况愈下,一般合乎体统的行为如今已不再为一般人所认同了。”
伦敦《每日邮报》报道,即使小至五岁的儿童也越来越好勇斗狠,他们不尊重其他儿童的财物,目无尊长,兼且满口污言秽语。在接受调查的教师当中,大部分都认为儿童给父母宠坏了,这就是儿童反社会行为日趋普遍的基本成因。在一项调查中,有百分之86的教师把难题归咎于父母,他们“没有为儿女定下明确的标准,也没有对他们抱有期望”。有百分之82的教师认为,难题的成因也在于父母没有以身作则。分裂家庭、父母离异、同居关系、沉迷电视、缺乏管教和约束等——这一切都是造成家庭破裂的主要因素。
一位小学校长说:“今日的儿童不懂得互相尊重,我为此感到担忧。不论是羞辱同辈还是冒犯长者,他们看来都是无所顾忌的。……他们表现不敬的方式有许多——无礼的手势、猥亵的言行、拒绝服从简单的命令……在球赛中将球把持着不传给别人等。……[另一方面,]有些家庭的儿童则时常对别人表现尊重。他们不一定是教师的宠儿……,但待人却谦恭有礼。虽然其他儿童争先恐后,他们仍然排队轮候。……尊重别人的观念显然是要自小灌输的。”
另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校长进一步指出:“我们见到越来越多卑劣的行为。在操场上,看来儿童不再像以往那样玩耍;他们成群结队四处游荡。他们很快就能分清谁是弱者、谁不是同属一伙的人,以及谁的运动鞋或牛仔裤最不顺眼。他们缠着这些儿童,当众揶揄他们;这样的行为将他们邪恶的一面显露无遗。我们试图制止这样的情况出现,但成效不大。”
“许多人的驾车方式粗鲁得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哥伦比亚大学的乔纳森·弗里德曼教授这样说。“公路差不多变成战场。”加拿大皇家银行在《每月通讯》里谈到马路上“残酷无情的大火拼”,并且推断“难题的核心在于人粗鲁无礼的行为。礼貌、体贴、宽容、忍耐、尊重人权等构成文明的要素已不复存在,情况实在叫人感到羞耻”。
《纽约时报》这样描绘纽约市的街道:“情况好比汽车司机与救护车对抗。”该市有越来越多司机不愿让路给救护车和消防车;对一个病势危殆或身受重伤的人来说,生存的机会就变得越来越微了,因为救护车往往未能迅速把他接载到医院里。紧急医疗服务队队长爱伦·希贝莉讲述一位驾车男子,在布朗克斯区的佩勒姆大道上拒绝让路给救护车,当时救护车正要赶去接载一个心脏突然停止跳动的病人。“他的态度强横霸道,不肯让开道路给救护车驶过。可是,抵家之后,他发觉自己真是极之愚蠢。原来他母亲心脏病发作,救护车试图赶去营救的病人就是他的母亲。”
《纽约国际时报》谈及一个称为礼貌协会的英国组织,这个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因为“人类彼此相待的行为已变得非常野蛮残暴,这种情况实属有改善的必要”。在《旗帜晚报》的专栏里,一位新闻广播员也不得不抱怨说:“昔日的礼仪之邦现今正沦为蛮邦。”苏格兰一间保险公司“作出以下的结论,在所有交通意外当中,有百分之47是因无礼的举动而引起的”。
礼貌的标准大幅下降,电视的影响也难辞其咎;在这方面,儿童和青少年所受的影响尤其严重。关于服饰、谈吐、处理人际关系、动不动用暴力解决难题等——电视成了启蒙师傅。如果我们与儿女经常收看低级趣味的电视节目,久而久之,剧中人厚颜无耻、目中无人、讽刺挖苦的态度就会在我们的行为举止上反映出来。在这些电视节目中,父母往往被塑造成傻瓜,儿女才是聪明人。
世人喜欢以权威性的口吻大吹大擂,在别人谈话时加以插嘴,待人专横傲慢,并且引以为荣;爱吵闹,也爱挑起纷争。在以往的社区里,粗鲁行为是完全没有立足之地的,无礼的人更遭社区摈弃。然而,在今日的社会,人可以粗暴无礼,却不会因而感到耻辱。如果有人胆敢谴责他的无礼,这人就准会遭受口头上或身体上的攻击了!有些青少年喜欢三五成群到处游荡喧嚷,使四周充斥着下流的说话、猥亵的手势;他们的粗鄙行为叫旁人大感厌烦;为了惹人注意,他们更不惜公然蔑视权威,当众炫示自己的粗鲁行为,令成年人为之侧目。可是,有人说得不错,“粗鲁行为是弱者假装自己是强者的方法。”
人编制了许多支配行为的法例,其量有如汗牛充栋,但这些法例始终未能为人提供所需的指引。我们需要更多的法例吗?或许更少?据说社会越进步,需要的法例便越少。仅一条法则便足够吗?例如,以下这条:“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12。
如果人人都服从这条法则,目前大部分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可是,为了满足社会各项需要,还必须加添另一条更重要的律法:“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马可福音12:30。
今日的社会把圣经所提倡的劝告弃如敝屣。圣经在耶利米书8:9论及世人说:“智慧人惭愧,……他们弃掉耶和华的话,心里还有什么智慧呢?”此外,虽然传统认为,真正的价值观能够给予我们所需的指引,但他们却认为大众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达成一致的意见。新道德就仿似一条阔路,人可以任意选择其他生活方式;耶稣指出这条阔路会导致灭亡,进去的人很多。——马太福音7:13,14。
完美的榜样
“在父怀里的”耶稣基督是一位值得我们仿效的杰出榜样。(约翰福音1:18)他待人温柔怜悯,但又坚定有力;可是,他从没有对任何人表现粗鲁不仁的态度。《来自拿撒勒的人》一书评论耶稣“具有天赋的非凡本领,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都泰然自若”,并且说:“不论在公共场所还是私下场合,耶稣都一视同仁地与男子和女子交往。与天真无邪的小孩子相处时,他的态度轻松自然;奇怪的是,面对像撒该一类受良心煎熬的贪官污吏时,他也显得从容不迫。正派的家庭妇女,例如马利亚和马大,能够与耶稣谈笑自若;连妓女也乐于到耶稣那里,仿佛相信他必定会了解她们,并且愿意与她们为友。……在他的心目中,平民贵胄没有分别,这是他最独特的气质之一。”
在对待下属方面,耶和华上帝总是彬彬有礼的,他提出要求之前,也往往使用“请”这个字眼。上帝赐福给他的朋友亚伯拉罕时,说:“从你所在的地方,[请]举目……观看。”又说:“[请]向天观看,数算众星。”(创世记13:14;15:5)上帝赐给摩西一项显示他大能的标记时,对他说:“[请]把手放在怀里。”(出埃及记4:6)许多年后,上帝的子民已变得刚愎任性,即使如此,耶和华仍通过预言者弥迦对他们说:“雅各的首领,以色列家的官长啊,你们[请]听!……以色列家的官长啊,[请]听我的话!”(弥迦书3:1,9)我们在这方面有“效法上帝”,与别人相处时留意说“请”吗?——以弗所书5:1。
既然世上的智士拒绝接受圣经所提供的准则或道德规律,他们又提供什么去取而代之呢?下一篇文章会考虑这个问题。
[第4页的精选语句]
“一般合乎体统的行为如今已不再为一般人所认同了”
[第5页的精选语句]
救护车正试图赶往接载他的母亲
[第6页的精选语句]
“粗鲁行为是弱者假装自己是强者的方法”
[第3页的图片鸣谢]
Left: Life; Right: Grandville
-
-
‘新道德’罔顾礼貌?警醒!1994年 | 7月22日
-
-
‘新道德’罔顾礼貌?
‘祸哉!那些称恶为善,以暗为光,以苦为甜的人。’——以赛亚书5:20。
礼貌和道德在20世纪经历全面的变革。在两场世界大战后的数十年间,旧有的价值标准逐渐被人视为过时落伍。时移世易,加上科学和人类行为方面又不断有新理论出现,因此令许多人以为旧的价值标准已不再适用了。以往人们极之重视的礼貌,如今却被人视之为沉重的包袱,急于将其卸下。圣经的准则虽然一度受人尊崇,但也遭人摒弃,而被认为不合时宜了。在20世纪超时代的社会,人人讲求自由放纵、思想开放,在他们看来,圣经的标准就显得过分严格。
1914年是人类历史的转捩点。关于这年以及其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少历史家的著作都有详尽的评述,他们声称1914年发生了重大改变,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划时代标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过后,兴旺的二十年代紧接而来,人们设法要补偿他们在大战期间所失去的享乐。他们把旧的价值标准和不合时宜的道德规范置之不理,为纵情作乐找寻借口。寻欢作乐的新道德从此就获得了非正式的认可——但其实,它只不过是一种百无禁忌的态度。既然有新的道德标准登场,就自然连带促成礼貌上的改变。
关于这点,历史家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评论说:“变革所做成的另一项结果是,礼貌标准不仅与以往的不同,而且——有几年时间——简直是粗鲁不文。……在这个年头,宴会的女主人……发觉宾客进场时,不会上前与她们打招呼,离去时也没有道别;在舞会里作不速之客已成了公认的习惯,人们认为迟到赴宴就是赶上时髦,他们随处乱放燃点着的香烟,把烟灰撒在地毯上,连一点歉意也没有。旧的藩篱已拆除,新的又未成立,在这段期间他们仿似脱缰之马,为所欲为。也许有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十年会有另一个更贴切的名称,就是无礼的年代。……如果这十年是无礼的年代,它也是个不愉快的年代。旧有的价值标准使人生充满意义、丰富多采,可惜随着旧制度消逝,这套价值标准也成为过去,要寻找一套替代原有的并不是易事。”
人始终找不到替代的标准,因此也未能恢复以往充满意义、丰富多采的生活。他们根本没有兴趣寻求有价值的标准。在兴旺的二十年代,那种追求兴奋刺激、百无禁忌的生活方式将原有的道德约束冲破,这正好合乎当时世人的要求。他们并没把道德完全弃置一旁,而是将其加以修改,以求有更大的宽松程度。随着时间过去,他们称之为新道德。按照这个新标准,各人可以任意而行。人人我行我素,独立自主,各行其是。
人也许认为这样做是破旧立新,但其实早在三千年前,睿智的所罗门王已经指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甚至更早之前,在士师的时代,以色列人也享有相当大的自由,他们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听从上帝的律法:“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师记21:25)可是,大部分以色列人都表明他们不愿服从上帝的律法。有鉴于此,以色列人自食其果,千百年来国家祸患重重。今日的列国也同样遭到报应,多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经历苦难——然而,最严重的苦难仍在前头。
新道德有另一个更确切的名称,就是“相对主义”。《韦氏第九新大学辞典》给相对主义下的定义是:“一种认为道德伦理应该因应个人或团体而异的看法。”简言之,奉行相对主义的人主张,不管什么,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合乎道德了。关于这个主义,一位作家作了详细的论述,说:“长期积压在内心的相对主义终于冒出头来,成为自我至上的七十年代,最流行的哲学;甚至在八十年代的雅皮士当中,这种哲学仍然盛行不衰。在口头上,我们也许仍然赞美传统的价值标准,但在实际的行动上,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就算是正当的做法。”
新道德也包括这样的处世态度——‘如果事情对我有利,我就会表现得较合乎体统;如果不合我心意,我绝不会客气待人。虽然你也许喜欢客套一点,但在我看来,这是无谓的做法。这样做会对我的个人主义造成冲击,使我显得意志薄弱、怯懦无能。’显然,对这些人来说,这样的态度不仅令他们行事粗鲁,而且也不愿说出一些日常应有的客套话来,例如:“请、对不起、请原谅、谢谢、让我给你开门、请坐、让我替你拿这包东西”等。这些客套话,连同其他用语,仿佛柔顺的润滑剂,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保持舒畅愉快。惟我独尊的人却可能反驳说,‘我要突出自我的形象,用行动加以证明,但处处对人客气、以礼待人,就会对这个形象产生负面的影响了。’
社会学家詹姆斯·Q·威尔逊的报告认为,摩擦和犯罪行为与日俱增,成因在于这套“被人嗤笑为‘中产阶级价值观’”的标准已荡然无存了,报告继续说:“这些价值标准日渐消失——相对主义的道德则日益兴盛——看来与犯罪率上升不无关系。”无所顾忌地表现自我至上的态度大为流行,不管这样的表现多么粗鲁,多么令人反感,这种趋势跟价值标准的消失有密切关系。正如另一位社会学家贾雷德·泰勒所说:“我们的社会已从自我抑制逐渐走向自我表现,不少人认为旧一套的价值标准诸多限制,因而不屑一顾。”
实行相对主义,令人们我行我素;对于别人的指责,包括上帝的审判在内,也可以一概不理。人自以为可以判断是非善恶,就正如第一对人类一样,他们在伊甸园拒绝服从上帝的命令,自行决定是非善恶的标准。蛇欺骗了夏娃,使她以为违抗上帝的命令——吃禁果——就会带来蛇所提及的结果:“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因此,夏娃便摘下果子来吃,又给了一些亚当,亚当也吃了。(创世记3:5,6)吃禁果的决定为第一对人类带来悲惨的收场,他们的后代也遭受同一的厄运。
一位观察家在哈佛商业学院发表演说,对政客、商贾、运动员、科学家、一位诺贝尔奖金得奖人和一个教士的贪污舞弊作了详尽的总结之后,说:“我相信国家目前正面临一场我们称之为品德上的危机。传统西方文化认为,自律和美德能够阻止我们向堕落的本性屈膝,但这些品德已不复存在了。”他谈及“一些字眼,如果使用起来,听来似乎会令人有陌生的感觉,诸如勇气、道义、义务、责任、同情心,礼貌等字眼,它们已差不多变成废而不用了”。
在1960年代,大学校园爆发了不少争论。许多人声称‘根本没有上帝,上帝死了,万事皆空,超卓的价值标准并不存在,人生毫无意义,若要克服虚空,惟一的方法就是成为利己主义的英雄’。嬉皮士以此作为人生指南,为了消弭生活上的空虚感,他们‘嗅可卡因、吸食大麻、纵情自由性爱、追求内心安宁’,可惜他们始终找不到真正的内心安宁。
60年代也充满着示威抗议的行动。当时的示威抗议运动并非仅是一时狂热,这项运动已成为美国的主流文化之一,为70年代的自我至上风气开路。因此,我们踏入了社会批评家汤姆·沃尔夫所称之为的“自我年代”。这个年代渐渐过去,80年代随之而来,有些人讥讽地把80年代称为“贪婪的黄金时代”。
这一切与礼貌有什么关系呢?问题涉及先求自身利益;如果你凡事只顾自己,就不会对别人表现谦让的态度了,你若不能先顾别人,更说不着对别人表现良好礼貌了。你凡事先求自己利益,实际上就等于自我放纵,从事自我崇拜。圣经怎样描述这样的人呢?他是‘贪心的,与拜偶像的一样’,正如圣经表明“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以弗所书5:5;歌罗西书3:5)这些人究竟事奉谁呢?“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腓立比书3:19)许多人选择过贪婪自私的生活,并认为在道德上没有什么不妥;但这种生活方式所带来的致命祸害,无疑证明耶利米书10:23的话说得不错:“耶和华啊,我晓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脚步。”
圣经预见到人会有这样的后果,并且预先提出警告,让人知道这是“末期”的特色之一,正如提摩太后书3:1-5所载:“你要知道,世界的末期会有种种苦难。那时候,人只顾自己、贪财、自夸、狂傲、毁谤、忤逆父母、忘恩负义、不圣洁、没有亲情、残忍、散播谣言、蛮横、凶暴、恨恶良善。他们出卖师友,任意妄为,狂妄自大,爱享乐过于爱上帝。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却拒绝宗教的实质。这一类的人,你们要躲避他们。”(《现译》)
我们原本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但如今我们已远远偏离了这个形象。我们虽仍拥有仁爱、智慧、公平和能力这些潜在的属性,不过,这些属性已失去平衡和受到歪曲了。在上述引录的经文当中,最后一句指出,改过自新的人要采取的第一步就是:“这一类的人,你们要躲避他们。”要寻找一个新环境,一个容许你连内心感情都可以改变的环境。在这方面,多萝西·汤普森许多年前在《妇女家庭杂志》所写的至理名言的确深具教育意义。她一开始就说,如果要克服青少年犯罪问题,教导他们的时候,必需要诉诸感情而非只重智力。
“孩童的行为和态度会影响一生,所谓三岁定八十。但这些行为态度并不是由头脑,而是由感情支配的。如果他自小受到鼓励和训练,知道怎样的人才值得爱护、仰慕、崇敬、珍视及为其牺牲,他长大之后,就会成为这样的人。……在这方面,礼貌担任重要的角色,因为良好的礼貌会使人关心体贴别人。……外表行为是内心感情的反映,但外表行为对内心感情的培养也操有影响。如果我们对人表现体贴,就很难会怀有咄咄逼人的心态。良好的礼貌起初可能只是表面工夫,但很少会仍然保持表面化的。”
此外,她还指出,除少数例外,为善为恶“并不是由头脑,而是由感情支配的”,“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并不是由于‘动脉硬化’,而是由于‘心肠顽梗不化’”。她进一步强调,我们的行为泰半是由感情而非头脑控制的;我们所受的训练,我们的行为举止,即使起初是被迫的,均能够影响我们的内心感受,改变我们的心态。
可是,关于改变内在的为人,圣经所提供的准则无疑比其他一切准则更优越,因为圣经是上帝所感示的。
第一,以弗所书4:22-24:“要除掉旧品格,这品格依循你们以前的行为方式,而且按照他的种种骗人欲望受到腐化;你们倒要以那激励你们头脑的动力更新自己,并要穿上新品格,这品格是按着上帝的旨意,在真正的公义和忠贞里创造的。”(《新世》)
第二,歌罗西书3:9,10,12-14:“要剥去旧品格,以及它的种种行为,穿上新品格,这品格正借着确切的认识,按照创造它的那位的形象,不断更新。因此,你们既是蒙上帝拣选的人,圣洁蒙爱的,就要穿上怜悯的温厚感情、仁慈、思想上的卑微、温和、恒忍。如果有人对别人有抱怨的理由,就要继续互相容忍,彼此甘心宽恕。耶和华怎样甘心宽恕了你们,你们也要同样行。但除了这一切事之外,还要穿上爱,因为这是完美的团结系索。”(《新世》)
历史家威尔·杜兰特说:“我们这时代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共产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对抗,也不是欧洲与美国的对抗,甚至连东西方敌对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是否可以不理会上帝而生存。”
如果要过成功的生活,我们必须听从上帝的劝告。“我儿,不要忘记我的法则;你心要谨守我的诫命;因为他必将长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数与平安,加给你。不可使慈爱、诚实离开你,要系在你颈项上,刻在你心版上。这样,你必在上帝和世人眼前蒙恩宠,有聪明。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箴言3:1-6。
人类世世代代所学习的良好礼貌,包括对人表现仁慈和体贴,毕竟不是沉重的包袱。圣经对生活所提供的指引也绝非不合时宜,反而会为人类带来永远的拯救。若不是耶和华,人类根本不能继续生存,因为‘在耶和华那里有生命的源头’。——诗篇36:9。
[第11页的精选语句]
我们的行为举止,即使起初是被迫的,均能够影响我们的内心感受,改变我们的心态
[第10页的附栏]
可供效法的优雅餐桌礼仪
雪松太平鸟仪容俊秀、风度翩翩、喜爱社交,在布满浆果的灌木丛上共同欢宴。它们沿着树枝排列成行,一起享用浆果,但一点都不贪吃。它们把浆果衔在喙里,一只传一只,直至最后一只优雅地把浆果吃下为止。它们永不会忘记自己的“孩子”,它们勤恳地将食物带回家,把浆果一个接一个的放进“孩子”的喙里,直至它们都吃饱为止。
[鸣谢]
H. Armstrong Roberts
[第8页的图片]
有些人说:“要丢弃圣经和道德标准”
[第9页的图片]
“上帝死了。”
“人生毫无意义!”
“吸食大麻、嗅可卡因”
[第7页的图片鸣谢]
Left: Life; Right: Grandvil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