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穷人也能够保持忠实吗?
    守望台1990年 | 12月15日
    • 穷人也能够保持忠实吗?

      祖母把她带到医生那里时,阿美莉亚出生仅29天。阿美莉亚的母亲病了,与另外四个儿女留在家里而无法成行。

      父亲则正在别处求职。医生为婴孩诊断,发现有营养不良的病状。在西非,这绝不是罕有的病例,但主要的难题却是蜂窝织炎。阿美莉亚的细小胸膛有一大片受到感染。医生把药方递给祖母时,后者问道:“这服药要多少钱?”

      “四、五元上下,”医生答道。

      祖母禁不住呻吟,她甚至连医生的两元诊金也付不起。她喊叫说:“我们哪有这么多钱!”

      “你总得想想办法,”医生强调。“求求你的亲戚朋友好了。若不处理受感染的部分,它便会扩散到血管去,于是婴儿就活不下去了。”

      阿美莉亚的家人终于筹得款项,婴儿遂得以活下去。可是,在环球各地发展中的国家里,有千百万人根本无法从亲戚朋友处借得金钱,而且经济改善的希望微乎其微。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89年世界儿童情况报告书》中宣称:“世界大部分地区经过数十年来经济情况稳步向前之后,现正后退陷入贫穷中。”在1980年代,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地的平均收入下跌了百分之10至25不等。在过去数年间,世上37个最贫穷的国家花在健康方面的经费下跌了百分之50。

      对千百万生活在贫穷中的人来说,这意味到什么呢?对许多人来说,这意味到他们没有能力购买所需的粮食或药物。因此他们的儿女、配偶和父母可能面对不必要的死刑,除非他们采取惟一看来可行的方法去获得金钱——偷窃!不错,贫穷可能迫使人在道德上处于进退维谷的窘境:若不偷窃就饿死;若不说谎就挨饿;若不行贿就贫无立锥。

      西非有句谚语说:“人把牛系在哪儿,牛便在那儿吃草。”换句话说,人会尽量利用任何环境致富。许多时,世界各地有权有势的人利用自己的职权受贿、侵吞甚或盗取别人的金钱。他们的想法是:‘有机可乘就得尽量利用。机会也许不再重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情况恶化,贫穷的人也许越来越认为,对穷人来说,忠实绝不可能是上策。

      圣经说:“不可偷盗。”(出埃及记20:15)但穷人若真的无法保持忠实,圣经道德标准的效用岂不令人产生疑问?上帝的律法是否不切实际,罔顾人民的真正需要?在发展中的国家里,成千上万的真正基督徒的经验对这些问题提供了感人的答案。

      [第4页的精选语句]

      “人把牛系在哪儿,牛便在那儿吃草”

      [第4页的图片]

      在发展中的国家里,穷人要胼手胝足才能谋生

  • 如何应付贫穷在道德上所带来的挑战
    守望台1990年 | 12月15日
    • 如何应付贫穷在道德上所带来的挑战

      “人穷皆因懒,”一位非洲医生这样声称。“这个城市充斥着游手好闲的人。他们若真的想找工作,是可以找得到的。今日根本没有人注定要贫穷。”

      毫无疑问,有些人懒惰成性,而懒惰的确可以导致贫穷。圣经说:“再睡片时,打盹片时,抱着手躺卧片时,你的贫穷就必如强盗速来,你的缺乏仿佛拿兵器的人来到。”(箴言24:33,34)可是,许多穷人其实绝不懒惰。例如,请想想写了以下一段话的人:“直到如今,我们还是又饥又渴,又赤身露体,又挨打,又没有一定的住处。”(哥林多前书4:11)一个无可救药的无业游民吗?绝不是。这段话是使徒保罗写的。他选择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好使他能够更努力追求基督徒的服事职务。此外,他也由于非他所能控制的各种情况——例如宗教迫害——经历若干艰辛。

      今日,世上大部分的穷人都处于非他们所能控制的不利环境——也许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地经济不景或政治动乱——之下而沦为牺牲者。许多人早作夜息才能勉强糊口。因此,以不忠实手段赚钱的机会可能看来相当诱人,甚至似乎必需。事实上,有些人甚至以为圣经宽容人偶尔在道德上行为不检!毕竟,圣经的确说:“贼因饥饿偷窃充饥,人不藐视他。”一位智者则祷告说:‘求你别使我穷乏,就偷窃。’——箴言6:30;30:8,9,《吕译》。

      忠实——圣经的立场

      以上的经文真的默许人不忠实吗?我们且来考虑一下经文的上下文。在承认人不会因贼偷窃充饥而藐视他之后,箴言6:31继续说:“若被找着,他必赔还七倍,必将家中所有的尽都偿还。”换句话说,窃贼若被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必须为罪行付出代价!因此,这段话非但没有鼓励人偷窃,反而警告贫穷的人,偷窃的行为可以导致进一步的经济损失,为自己和家人带来羞辱,并且失去自尊。

      那末,智者所作的祷告又如何?他求上帝不要让他穷乏,“就偷窃,以致亵渎上帝的名。”(箴言30:9)不错,自称事奉耶和华的人若做事不忠实,就会为耶和华的圣名和他子民的会众带来羞辱。使徒保罗写道:“你讲说人不可偷窃,自己还偷窃吗?”若有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偷窃,就会使‘上帝的名在外邦人中受亵渎了’。——罗马书2:21,24。

      是故,圣经有充分理由说:“行为纯正的穷乏人,胜过行事乖僻的富足人。”(箴言28:6)使徒保罗自己虽然有时经历匮乏,他却从没有宽容或采取不忠实的手段。刚相反,他这样写道:“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总要劳力,亲手做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以弗所书4:28。

      解决的方法:信赖上帝

      那些甚至劳苦工作也无法维持家人生计的人又如何?对他们来说——尤以家人患病或有紧急事故发生时为然——不忠实的手段甚或偷窃的行为是可以通融的吗?有些人认为可以。某非洲国家的一位居民说:“在我们的国家里,人若坚要保持忠实,就无法活下去。若要生存,就得在生活方式上变通一下。”

      然而,在非洲各地,人时常看见“信赖上帝”这句话被髹在货车上、展示在挂墙的饰板上及被画在移印图和汽车保险杆的招贴上。圣经本身说:“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箴言3:5)不忠实的行为永不能跟圣经的这项劝告一致。但是,为了应付贫穷在道德上所带来的挑战,信赖上帝真的是可行的方法吗?

      身为上帝的服事者,使徒保罗经历种种艰辛,诸如“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哥林多后书11:27)无疑保罗有时曾纳罕他怎能继续活下去!可是,经历了大约25年的基督徒生活之后,他能够这样写道:“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书4:12,13)不错,保罗信赖上帝。

      保罗深知圣经的原则绝不是不切实际的高调。反之,它们是来自一位永活的上帝的训示,这位上帝切望帮助和扶持一切努力把这些原则应用出来的人。古代的一位预言者说:“耶和华的眼目遍察全地,要显大能帮助向他心存诚实的人。”——历代志下16:9。

      信赖上帝而蒙福

      为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信赖上帝如此困难呢?无疑由于他们的宗教并没有给他们足够的理由要如此行。各教会使上帝看来是个没有名字、不具人格、抽象遥远而超乎人的理解的神。但借着研究圣经,耶和华见证人认识上帝并非一股抽象的动力,而是一位有名字的个体。(诗篇83:18;希伯来书9:24)他们获悉上帝具有若干特质使他配受我们信赖。例如,出埃及记34:6说,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见证人信赖上帝,深知他‘有丰盛的诚实’。因此,见证人坚信上帝要带来一个新世界的应许必然会实现,届时人类会摆脱现今使许多人受尽折磨的贫穷。——彼得后书3:13。

      由于这缘故,数百万耶和华见证人已证明信赖上帝是切合实际的。且举个例:塞拉利昂一位名叫罗莎琳的见证人,为了自己和六个孩子的衣食所需而辛勤劳苦,每天从清晨五时工作至晚上。她说:“许多人认为过忠实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事,但我知道这绝非实情。有时我也有难题,而且不知道怎样解决。不过我明白,只要我过着忠实的生活,一切便会亨通,因此我竭力避免使耶和华不悦。”

      一位作家说:“食不果腹的穷人需要希望……过于需要面包。”不错,无望、绝望和长期的不快乐都比饥饿更令人感到痛苦。可是,认识及信赖上帝的人却无须向绝望屈膝。罗莎琳补充说:“虽然我现在要辛勤工作,我却仍然感到快乐,因为我知道,时候快要来到,我就不用再这么辛苦了。今日我要劳碌使自己和家人得以糊口,但在耶和华的新世界里,人人都会丰衣足食。因此,现今我所享有的快乐和希望是我在认识耶和华之前从未经历过的。”——可参看以赛亚书25:6;启示录21:3,4。

      诚然,像使徒保罗一样,信赖上帝的人可能仍会受到经济压力。可是,他们却无须为了在经济上挣扎求存而采取背弃上帝律法的下策。诗篇的执笔者大卫说:“我从前年幼,现在年老,却未见过义人被弃,也未见过他的后裔讨饭。”(诗篇37:25)不错,上帝会照顾及祝福一切把他的事务置于生活上首位的人。——马太福音6:25-33。

      你若家境贫寒,‘不可放弃做对的事’。(帖撒罗尼迦后书3:13,《新世》)永不要在道德上妥协。要与上帝建立良好的关系,倚赖他的帮助去应付生活上的种种难题和艰辛。圣经敦促一切事奉及信赖上帝的人说:“你们要自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他必叫你们升高。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上帝,因为他顾念你们。”——彼得前书5:6,7。

      [第6页的精选语句]

      “食不果腹的穷人需要希望……过于需要面包”

      [第7页的图片]

      耶和华见证人帮助人信赖上帝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