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有什么电影可看?警醒!2005年 | 5月8日
-
-
今年夏天有什么电影可看?
夏天来临,令你想到什么呢?天气暖和一点,也许是从事户外活动的大好时机。到海滩或公园逛逛,未尝不是赏心乐事。
可是,电影界人士却希望有千百万人花大量时间留在室内 看电影自娱。仅在美国就至少有3万5000家电影院。近年来,美国的票房收入大约有百分之40来自夏季上映的电影。a《影坛》杂志记者海蒂·帕克说:“对电影业来说,夏季就像圣诞节对零售业那么重要。”
情形并非一向都是这样的。以前夏天是演艺业的淡季,许多电影院不得不缩短营业时间,甚至暂时歇业。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戏院开始设有空调,结果吸引了千千万万人进电影院,看电影消暑。儿童开始放暑假,不用上学,于是形成了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这件事并没有逃过电影公司的注意,不久就有些天皇巨片趁夏季推出了。b正如下文指出,这个发展改变了影片的制作和推销手法。
[脚注]
a 夏季是美国电影业的旺季,这段时期始于5月,延续至9月。
b 所谓“天皇巨片”,一向是指票房收入达到或超过一亿美元的影片。后来这个名词用得较滥一点,泛指任何大受欢迎的影片,不论票房收入如何。
-
-
从剧本到银幕警醒!2005年 | 5月8日
-
-
从剧本到银幕
过去几十年,好莱坞制作了不少票房收入骄人的天皇巨片。这对全球的电影业都造成冲击,因为许多美国影片在本国首映,然后仅几个星期或几天之后,就在海外上映了。有些影片甚至同一天在世界各地上映。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国内发行部总裁但·费尔曼说:“国际市场正方兴未艾,如日中天。因此我们制作电影,着眼于全球的商机。”全球的电影业正越来越受到好莱坞的动态影响。a
可是,要使一部影片有钱可赚,绝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许多影片必须有超过一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才能赚回在制片市场推广的费用。能否如愿以偿,全有赖于观众的反应,但观众的口味是无法预测的。埃墨里大学电影研究系教授大卫·库克说:“观众认为怎样的电影才算刺激过瘾,根本是无法预料的。”既然如此,制片商怎样才能使电影十分卖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制片的一些过程。b
制片前的准备功夫
在制片过程中,准备功夫时常需时最长,也至为重要。像任何大工程一样,适当的准备是成功的要诀。制片人希望,在准备功夫中所花的每一块钱,都能在影片制作期间省回许多开销。
制作过程始于故事大纲。故事可以纯属虚构,也可以是真人真事。作家把故事改编成剧本形式,也称为脚本。剧本可能修改多次才定稿,这个最后版本称为摄影台本或分镜头剧本。摄影台本包含影片的对白和动作,此外也提供一些技术性的细节,例如摄影角度和各场之间的情节等。
在早期的阶段,编剧会把影片向制片商推广兜售。c怎样的电影脚本才会吸引制片商呢?夏季推出的影片,通常以青少年和刚踏入成年阶段的青年人为对象。一个影评人将这群人称为“吃爆玉米花的人”。故事的情节如能吸引青年人,就很可能受制片商青睐。
剧本老少咸宜,自然最好。比方说,以连环图的超人主角为题材的电影,必然会吸引较年幼的儿童,因为他们很熟悉这个角色。儿童的父母无疑会陪伴孩子入场观看。但制片商又怎样吸引青少年和刚踏进成年阶段的青年人呢?莉莎·芒迪在《华盛顿邮报》周刊写道:“内容要够刺激。”在电影里加插一些污言秽语、血腥暴力的场面,以及许多色情镜头,“务求吸引大量观众,把所有在电影院门外流连的人都引到电影院里,那么影片就有机会卖个满堂红了”。
如果制片人觉得一部电影脚本颇有叫座的潜力,就可能买下来,然后找个有名望的导演和当红的男女演员。影片有知名导演和顶尖儿的演员,自然十分卖座,甚至在制作过程的开始,有明星担纲演出也能吸引投资者提供所需的资金。
准备功夫的另一部分,是编制情节串连图板。情节串连图板是一系列的草图,简述影片里不同的连续场景,特别是有动作的场景。这可以让电影摄影师用作蓝图,在拍摄期间省下不少时间。导演兼脚本作家弗兰克·达拉邦特说:“等到开拍之后才临急抱佛脚,思量该把摄影机放在什么地方,就会浪费不少本可以用来拍戏的时间了。”
筹备期间,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例如,到什么地方拍外景?要长途跋涉吗?室内镜头需要些什么布景?怎样搭建这些布景?需要古代服装吗?谁会负责灯光、化妆和发型?音响、特技效果又如何?还未拍摄第一个镜头,就有许多事情要考虑清楚了。只要细察一部大制作在影片末了列出的工作人员名单,你就会知道到一部影片可能牵涉到数以百计的幕后功臣!一个曾参与许多部影片制作的技术人员说:“拍摄一部影片,需要的人手跟一个小市镇的人口不相上下。”
拍摄过程
拍摄电影可以是一件十分费时、费财、费力的事。仅是浪费一分钟,也可以造成数千美元的损失。有时还得把演员、工作人员和摄影器材运送到老远的地方去。无论影片在什么地方拍摄,每天的开销都相当惊人。
灯光师、理发师和化妆师是最先抵达摄影场地的人。拍摄期间,影星可能每天都花几小时做准备功夫,然后才能开镜。每天的工作时间通常都很长。
拍摄每个场景时,导演必须留意每个细节,一点都不能马虎。甚至比较简单的一场戏,也可能要花整天时间才拍好。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都是用单一部摄影机拍摄的,因此同一个场景要从不同角度拍摄多次。除此之外,每个镜头也可能要再三拍摄,以求拍下演员的最佳演出或纠正某个技术性差错。每次拍摄称为一个镜头。较大的场面可能需要再三拍摄,也许多达50次以上!稍后(通常是拍完一天戏之后),导演会检视当天所拍的全部镜头,然后决定怎样去芜存菁。总而言之,拍摄的时间可能延续几个星期或甚至几个月。
以竟全功
影片拍摄完毕,还须剪接才能成为一部首尾一贯的电影。首先,要使声带跟影片的情节配合,然后剪接师会把拍摄的影片辑成一份初稿,称为初步剪接。
音响效果和视觉效果(称为特技效果)也在这个阶段加上。特技效果可能是影片制作过程中最复杂的一环,有时要借助于电脑制图才能完成,但效果可以十分壮观逼真。
电影的配乐也在这个阶段加上。今天,电影配乐越来越重要。埃德温·布莱克在《电影音乐月刊》写道:“现时制片业比以前更注重原创配乐,不是仅有20分钟的音乐或在戏剧性的时刻有点音乐衬托就够了;很多时候,影片的配乐会长逾一小时。”
有时,影片剪辑完毕之后会向一群特定的观众试映。观众也许是导演的朋友或同事,是没有参与拍摄过程的。导演可能根据他们的反应重拍某些镜头,或把某些镜头删去。有时,由于试映时观众的反应欠佳,导演甚至会把影片的结局彻底改掉。
最后,制片商把完成了的影片交给电影院放映。到了这时候,才知道拍出来的影片是龙是虫,是天皇巨献还是票房毒药,或是平庸之作。事情所牵涉到的,绝非仅限于金钱。连续几部影片票房欠佳,就可能使演员无人问津,或令导演名誉扫地。导演约翰·布尔曼回顾自己早期的导演生涯,说:“我见过几个跟我同期的导演,只因为有两三部影片失利,就一蹶不振了。电影业是很现实很残酷的,你不能为片商赚钱,就得另谋高就。”
当然,观众站在戏院门前等候入场时,并不会想到制片商的饭碗问题。他们最关心的很可能是:“我会喜欢这部电影吗?影片值回票价吗?会令我震惊或反感吗?适合我的孩子观看吗?”你决定要看哪部电影时,会想想这些问题吗?
[脚注]
a 据哈佛商学院教授安妮塔·埃尔伯斯说,“虽然一部影片在海外的票房收入时常超过国内的票房所得,影片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仍对影片在海外的成绩有重大影响”。
b 制作过程的细节固然因片而异,以下叙述的是惯常程序。
c 有时编剧向制片商提供的,只是故事梗概而非电影脚本。如果制片商对故事感兴趣,可以买下故事的版权,然后改编为电影脚本。
[第6页的精选语句]
“观众认为怎样的电影才算刺激过瘾,根本是无法预料的。”——大卫·库克,电影研究系教授。
[第6,7页的附栏或图片]
如何推销天皇巨片
影片拍摄完毕,可以推出给千百万观众欣赏了。影片会卖座吗?制片商也许会用以下手法推销自己的产品,好使影片化作一棵摇钱树。
◼ 口头宣传要使大众对一部影片产生期待,方法之一是利用口头宣传。有时,在影片上映之前几个月,宣传攻势已经展开了。也许制片商宣布,一部卖座猛片将有续集发行。大众或许想知道,续集会由初集的影星主演吗?会像上集一样精彩(或一样糟)吗?
有时,影片含有某些引起争议的成分,也许性爱镜头相当露骨,超过了一般“主流”电影容许的程度,结果促成了不少口头宣传。大众感到好奇,镜头真的不堪入目吗?影片达到了“离经叛道”的地步吗?人们公开表达相反的意见,为此争辩不休,结果制片商就渔翁得利,坐享不少免费宣传了。有时,引起的争议足以保证影片的首映轰动一时、座无虚席。
◼ 媒体宣传较传统的宣传手法,包括使用海报、报章广告、电视广告、电影正片前的预告、影星接受访问,为自己的最新影片造势等。现时互联网也成了电影宣传的重要途径。影评人史蒂夫·帕萨尔写道:“今天,《绿野仙踪》的女主角桃乐丝只要按一按她的滑鼠,就会找着形形色色的电影网址,读到有关影界名流的闲话、最新影片预告、戏票和放映时间的资讯等。”
◼ 影片宣传商品跟影片情节有关的商品能为影片造势。比方说,放映一部关于连环图画主角的影片之前及之际,可以同时推出许多跟影片情节有关的饭盒、杯子、装饰品、衣服、钥匙链、钟表、台灯、棋盘游戏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乔·西斯图在美国律师协会出版的一份娱乐刊物上写道:“以一般而言,宣传影片的各种商品,有百分之40是在影片未上映之前售出的。”
◼ 录像带即使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不如理想,也能靠销售影片的录像带弥补不足。专注电影收益的作家布鲁斯·纳殊说,“售卖录像带的收入,可占影片收入达百分之40至50”。
◼ 评级制片商学会了利用评级制度去增加票房收入。举例说,制片商也许故意在影片里加点有问题的内容,使评级更接近成人电影。另一方面,片商可能删去若干有问题的内容,以免影片被评为成人级;这样就可以放胆把影片向青少年推介了。莉莎·芒迪在《华盛顿邮报周刊》指出,适合青少年观看的评级“已成了一种宣传手法:电影公司借此向青少年(也针对那些急于成为青少年的儿童)发出一个信息,影片含有一些很‘酷’的内容”。芒迪写道,评级制度对亲子两代产生了一种“分隔作用,一边警告父母,一边引诱孩子”。
[第8,9页的图片]
电影制作过程
剧本
情节串连图板
服装
化妆
场景
特技效果
音响
混声效果
电脑制图
编剧
-
-
你会看什么电影?警醒!2005年 | 5月8日
-
-
你会看什么电影?
过去几十年间,色情、暴力和污言秽语出现在银幕上,是司空见惯的事。人们对此的反应各有不同。有些人说某些性爱镜头猥亵下流,另一些却认为有艺术性;有些人坚称影片里的暴力场面毫无必要,另一些却认为是剧情所需;有些人说剧中人三句不离污言秽语实在惹人反感,另一些却认为这才符合现实。一个人视为淫猥的内容,另一个却称之为思想自由。听过双方的论据之后,你可能觉得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令人无所适从。
可是,影片的内容并不仅是辩论的题材而已。对父母和所有重视道德标准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值得认真关注的事。一个女子嗟叹说:“每次我撇开理智,抱着姑且看看的心情踏进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总觉得有点自惭形秽。我为制作这种精神垃圾的人感到惭愧,也为自己感到惭愧,仿佛看过这部影片之后,着实贬低了自己的人格。”
定下标准
影片的内容引起关注,并不是新事。在电影业发展的早期,许多影片的内容诲淫诲盗,引起了大众强烈不满。最后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订出规条,严格限制影片描绘的题材。
据《新不列颠百科全书》说,影片的新规条“极为严苛,差不多所有跟正常成年人有关的活动,都禁止在银幕上加以描绘。规条严禁放映‘情欲的镜头’,通奸、苟且性行为、诱奸等都一律不许描绘。至于强奸,除非绝对是剧情所需,而且犯人最终受到严厉处分,否则就连提也不可提”。
至于暴力,影片“不可展示或谈论当代的武器,不可描绘罪行的细节,不可映出执法人员被歹徒杀害的镜头,也不可显示过多的残暴或残杀情节;除非剧情所需,不然就不得有谋杀或自杀的镜头。……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可认同罪行是情有可原的”。总而言之,规条订明“任何影片都不得降低观众的道德标准”。
从规限转为评级
到了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的许多制片商都认为规条守旧落伍,无法遵守。因此在1968年,当局撤销了规条,代之以一套评级制度。a在这个制度之下,影片可以有大胆露骨的内容,但会有个显示评级的标签,让大众知道片中的“成人内容”达到什么程度。曾任美国电影协会总裁达40年的杰克·瓦伦蒂说,这个评级制度是要“预先警告父母,让他们决定什么影片是儿女可以看和不该看的”。
引入了评级制度后,电影的内容就变得百无禁忌了。色情、暴力和污言秽语大量涌进好莱坞制作的主流电影中。影片享有的新自由引发了一道无法遏止的狂潮。即便如此,大众仍能从影片的评级获得预先警告。但凭着影片的评级,你是否就能清楚知道一切呢?
评级制度未必可靠
有些人觉得,随着时间过去,评级制度变得越来越松懈了。哈佛公众健康学院所作的一个研究,证实这些人并非杞人忧天。研究发现,现在人们认为宜于让青少年观看的影片,当中的暴力和色情镜头比十年前多得多。研究的结论是,“被评为等级相同的影片,有时在不健康内容的数量和类型上差别颇大。仅是根据年龄而作的评级,并不足以显示影片包含了多少暴力、性爱镜头,多少污言秽语和其他不良资讯”。b
许多父母漫不经心地让儿女自行决定观看什么电影。他们可能不知道,今天一般人认为宜于观看的电影究竟是怎样的。且举个例。一个影评人描述一部在美国评定为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影片,主角是个“思想开放的17岁女孩,满不在乎地天天醉酒、吸毒、参加狂欢派对,并且跟一个陌路相逢的男孩纵情做爱”。这类内容绝非罕见。《华盛顿邮报周刊》指出,在一些被评为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影片中,口交看来是“普遍受人接纳”的。显然,要评估一部影片,不能单凭 影片的评级而定。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指引呢?
“要憎恨恶事”
评级制度绝不能取代一颗饱受圣经薰陶的良心。基督徒所作的一切决定(包括娱乐方面),都会尽力听从圣经在诗篇97:10提出的劝告,“你们要憎恨恶事”。人憎恨恶事,就知道以上帝憎恶的事自娱是不对的。
对于让儿女看怎样的影片,父母尤其要小心。只是漫不经心地看看影片的评级,就放心让儿女去看,实在太天真了。一部被评为适合你孩子观看的影片,很可能鼓吹一些你并不认同的价值观。基督徒父母对此不该感到意外,因为世人采纳的想法和行为准则,是跟上帝的标准背道而驰的。c(以弗所书4:17,18;约翰一书2:15-17)
这并不是说所有电影都是坏的,只是我们必须谨慎而已。《警醒!》1997年5月22日刊评论说:“每个基督徒都应该仔细权衡利弊,然后再作决定,务求在上帝和世人面前存着无愧的良心。”(哥林多前书10:31-33)
适当的娱乐
父母为家人拣选电影,该怎样慎加选择呢?以下是来自世界各地父母的一些评论,可供参考之用,帮助你为家人提供适当的娱乐。(请也参看14页附栏“其他形式的消遣”。)
来自西班牙的胡安说:“儿女年纪较小的时候,我和妻子总是陪他们一起看电影。他们从不会自己去看,也不会跟其他年轻人去。现在儿女是青少年了,他们不会去看影片的首映;相反,他们会等到我们读过影评之后,或先听听我们信任的人对影片的意见,然后整家人才决定看不看。”
住在南非的马克鼓励他那十余岁的儿子,跟他谈谈有些什么影片在上映。他说:“我和妻子主动跟儿子讨论,问问他对影片有什么意见。这样我们就能够知道他的想法,跟他分析问题。结果我们拣选出一些大家能够一起欣赏的电影。”
住在巴西的雷格利奥也花时间跟孩子分析他们想看的电影。他说:“我把影评读给他们听,也带他们到卖录像带的店子去,教他们怎样查阅封套,看看有没有迹象显示影片的内容有问题。”
住在英国的马修发觉,跟孩子谈谈他们想看的影片,对大家都有益处。他说:“孩子年纪还轻的时候,我们就一起讨论想看的影片内容是否健康。如果我们决定不看某部影片,我和妻子就会解释理由,而非只是对孩子说不。”
除此之外,有些父母发觉互联网上有不少关于电影的资料。有好几个网站详述各部影片的内容。这些资料可以帮助父母清楚看出,影片究竟倡导怎样的价值观。
受适当薰陶的良心
圣经说有些人的“理解力因常常运用而锻炼纯熟,能明辨是非”。(希伯来书5:14)因此,父母应当立下目标,帮助儿女养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儿女一旦有自由选择自己的娱乐,就能作出明智的决定了。
在耶和华见证人当中,有许多青年人都从父母受到优良的训练。例如,住在美国的比尔和雪儿,喜欢不时跟两个十几岁的儿子一起上电影院。比尔说:“离开电影院之后,我们整家人会讨论影片的内容。影片倡导怎样的价值观?我们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吗?”当然,比尔和雪儿明白要懂得筛选,小心选择。比尔接着说:“我们会先读读有关该部电影的资料。当看到一些我们没料到的不雅镜头时,我们不会觉得不好意思离开电影院。”每当要作明智决定的时候,比尔和雪儿会让儿子参与讨论。这样,儿子就能受到锻炼,学会明辨是非。比尔说:“他们选择观看什么影片时,就较容易作出明智的决定了。”
像比尔和雪儿一样,许多人都帮助儿女锻炼出敏锐的辨识力,明智地选择娱乐。诚然,电影商制作的影片,有很多都是不宜观看的。可是,基督徒虽然受圣经原则指引,仍然能够享有不少有益身心的娱乐。
[脚注]
a 全球许多国家都采纳了类似的制度,用显示评级的标签表明影片适合什么年龄组别的人观看。
b 评级标准可能因国家地区而异。一部影片在一个地方被视为不宜于青少年观看,在另一个地方却可能受到较宽大的评级。
c 基督徒也当记住,时下给儿童和青少年观看的电影,可能跟巫术、通灵术或其他形式的鬼魔崇拜有关。(哥林多前书10:21)
[第12页的附栏或图片]
“我们一起作决定”
“我年纪较轻的时候,总是一家人一起看电影的。现在我年纪大了一点,就可以不跟父母一起上电影院了。可是我去之前,先要让父母知道影片的名字和题材。如果他们从未听过这部电影,就会读读影评,或看看电视上的新片预告。他们也会在互联网上查看有关资料。如果他们认为影片不适合我看,就会向我解释清楚。他们也会听听我的看法,坦诚交换意见之后,我们才会一起作决定。”——19岁的埃洛伊兹,法国。
[第13页的附栏或图片]
有商有量!
“如果父母不准孩子做某件事,却又不让孩子有适当的活动取而代之,孩子就可能偷偷满足自己的喜好了。因此,每逢孩子表示想参加某种不良的娱乐,有些父母既不会立刻制止他们,但也不会表示允准,父母会让孩子有时间冷静下来。这样,大家就能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让孩子解释为什么觉得这类娱乐适合他们。大家开诚布公讨论之后,孩子时常会同意父母的看法,甚至向父母道谢。之后,在父母指导之下,孩子就会拣选一些可以让整家人一起参与的娱乐。”——正明,日本的一位分区监督。
[第14页的附栏或图片]
其他形式的消遣
◼ “年轻人自然想跟年龄相若的人在一起,因此我们总是让女儿在我们督导下有适当的友伴。会众里有许多堪作模范的年轻人,因此我们鼓励女儿跟这些人做朋友。”——埃利莎,意大利。
◼ “我们尽力跟孩子一起消遣,为他们安排各种有益的活动,例如烧烤、野餐,以及有不同年龄的基督徒出席的集会等。这样孩子就不会认为,只有跟同辈一起消遣才开心。”——约翰,英国。
◼ “基督徒同工之间的交往有很多益处。我的孩子喜欢踢球,因此我们不时安排跟其他人一起参与这种运动。”——胡安,西班牙。
◼ “我们鼓励孩子玩乐器,也跟他们一起从事各种消遣,例如打网球、排球、骑脚踏车、阅读、跟朋友来往等。”——马克,英国。
◼ “我们不时整家人跟朋友一起玩保龄球。除此之外,我们也设法每个月一次安排一些特别的活动。父母想避免难题发生,就要关怀儿女,关注他们的活动。”——但尼洛,菲律宾。
◼ “亲自在场参与总比坐着观看一部电影给人更大的乐趣。我们留意当地有些什么文娱活动,例如艺术展览、汽车展览、音乐节目等。这些消遣容许人在观赏期间有机会彼此沟通。我们也留意避免让孩子有太多的娱乐。过多的娱乐不但耗费大量时间,也使人失去新鲜感。”——朱迪思,南非。
◼ “我设法帮助儿女明白,其他儿童做的事,未必一定适合他们。与此同时,我和丈夫尽力为儿女提供健康的娱乐,以免他们说,‘我们什么地方也不去,什么事也不做’。我们整家人一起上公园散心,也邀请会众里的其他人到家里交往。”d——马丽雅,巴西。
[脚注]
d 关于社交集会,《守望台》1992年8月15日刊载有更多的资料。
[鸣谢]
James Hall Museum of Transport,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第11页的图片]
作决定之前要先看看影评
[第12,13页 的图片]
父母们,要教儿女学会怎样慎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