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莫桑比克
    1996耶和华见证人年鉴
    • 目的地——米兰热区的卡里科

      由1975年9月到1976年2月,所有被拘押的耶和华见证人,不论囚在监狱里还是关在营地里,都被当局调迁。警察和其他地方官吏利用这个秘而不宣的目的地作为又一个武器,对弟兄大加恐吓。他们对弟兄说:“你们要被猛兽活活吃掉。那是北部没有人知道的地方,一去不回。”不信的家人加入了哭诉哀求的大合唱,切切央求信徒就范。尽管这样,变节不忠的人仍很少。甚至新近感兴趣的人也很勇敢,奋不顾身加入耶和华见证人的行列。欧热尼奥·马西特拉就是一个例子。他是个热中政治理想的人。他听闻监狱里挤满了耶和华见证人,就很好奇。为了明白见证人是怎么回事,他请求他们同他研究圣经。一个星期以后,他也被捕,并且递解出境。他是在集中营里最先受浸的人之一。今天,他是一位环务监督。

      见证人由监狱被押上大型客车、货车,甚至送上飞机的时候,脸上毫无惧色。1975年11月13日,最壮观的车队之一由马普托出发,共14辆大客车。弟兄们喜形于色,卫兵百思不解,问弟兄说:“你们连自己到哪儿去也不知道,怎会那么高兴呢?你们要去的完全不是什么好地方啊。”弟兄还是很喜乐。那边不信的亲人在哭,恐惧家人有什么不测;这边见证人唱着王国诗歌,其中一首是“鼓勇向前”。

      沿途每经过一个城市,司机就给上司打电话,问问目的地在哪里,上司老叫他们开到下一站。有些司机走迷了路。不过,最后总算到了米兰热,就是赞比西亚省一个区的主要市镇,离马普托1800公里。区长向弟兄致词表示“欢迎”,内容猛烈抨击见证人,而且语带恐吓。

      卫兵把弟兄送到市镇以东30公里外、门杜兹河的河岸。这个地方叫卡里科,仍旧在米兰热区的范围。自从1972年以来,成千上万的耶和华见证人为了逃避迫害,纷纷离开马拉维,到这里来做难民。莫桑比克裔的弟兄出乎意外来到,叫马拉维裔的弟兄十分惊讶。莫桑比克裔的弟兄获得语言不通的弟兄接待,也感到十分意外。不过,大家都觉得是一场惊喜。马拉维裔的弟兄接待莫桑比克裔见证人,那种热情好客的精神给司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参看希伯来书13:1,2。

      区长就是当年在马沙瓦监狱跟弟兄们同囚的人。每一组见证人进来,他都问:“希劳莱和钟古扎在哪儿呢?我知道他们一定来的。”希劳莱弟兄果然到了,区长对他说:“希劳莱,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样接待你。我们现在是不同阵营的人了。”他坚守自己的理念,而且丝毫没有让以往同受铁窗之苦的人好过一点。他自己说:“我是管绵羊的山羊。”

      国际弟兄团体以爱相助

      耶和华见证人的国际弟兄团体对莫桑比克的弟兄显出很大的爱心和关怀。他们写给莫桑比克政府的请愿信在邮政机关里好像洪水泛滥一般。奥古托·诺韦拉在一家电讯公司工作,他的同事常常取笑说,耶和华见证人只是本地的一个小教派。可是,一台台电报机开始收到世界各地发来的信息,他们就没话可说了。各地的反应排山倒海,证明耶和华的子民的确在爱里团结起来。

      大概10个月后,一位政府官员到来巡视营地,他承认说,弟兄们是因为无理的指控被囚的。可是,重获自由的时候还未到。

      新生活的挑战

      耶和华的子民在莫桑比克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一章。营区内的马拉维裔弟兄自行组织起来,分成8个村子。他们在适应丛地的新生活方面吸收了不少经验,而且掌握了技术,懂得怎样建造房舍、王国聚会所,甚至大会堂。以往没有农耕经验的人对于这种工作,也学到了窍门。另一方面,很多莫桑比克裔的弟兄一辈子都没有种过田,现在可要尝尝耕耘工作的滋味了。头几个月,新到的人获得马拉维裔弟兄盛情款待,在家里收容他们,一起用膳。后来,莫桑比克的弟兄就得自建村舍了。

      要自力更生并不那么容易。雨季刚刚开始,那一带恰巧天降洪福,甘雨连绵。这一区素常大旱,可是横贯营区中央的门杜兹河竟然泛滥,弟兄们认为这是耶和华照顾他们的象征。事实上,这条河常常干涸,但是以后连续12年,竟没有一刻缺水。另一方面,穆滕巴弟兄忆述说,“天气多雨,自然到处都是滑不唧溜的烂泥,本来住在城市的人就更不习惯了。”另外,渡河的桥只是临时摆放的几根树干,妇女过河步履要保持平衡也很不容易。沙维·登戈回忆说:“我们这些习惯坐在办公室里的人,一下子要走进森林里砍伐木材盖房子也很为难。”有些人没有心理准备,遇到这样的环境就大受考验。

      回想摩西的时代,有一群‘混杂的群众’跟随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走进旷野,他们开始大发牢骚,后来连以色列人自己也埋怨起来。(民数记11:4)同样,有些还没有受浸做见证人的,从起初就显出埋怨的精神,一些受了浸的人也加入了他们一伙。他们去见区长,表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尽快遣送回家。不过,当局倒没有顺应他们的意思,他们并不能马上回乡。当局把他们拘留在米兰热。他们许多人对忠信的分子造成不少滋扰。这些人被称为“叛徒”,住在弟兄们当中,却随时不惜出卖弟兄。他们对上帝的爱通不过考验。

      大会堂倒塌的始末

      当初,马拉维裔的弟兄享有相当大的崇拜自由。莫桑比克裔的弟兄到达以后,起初也分享到这种自由。他们天天聚集在其中一个大会堂里,查考每日经文。主持聚会的往往是一位马拉维裔环务监督。马托拉回忆说:“经过几个月的监禁、劳顿以后,同那么多弟兄一起聆听属灵的劝告,的确很有强化作用。”可是,这种有限的自由并没有维持很久。

      1976年1月28日,政府官员在军队护卫下,开进难民营,宣布说:“政府禁止你们在这些会堂或村内其他地方进行崇拜或祷告。这些会堂将收归国有,交由政府酌情使用。”官员命令弟兄把所有的书籍全拿出来,一律充公。当然,弟兄设法把书藏起来。稍后,政府人员在每个会堂前面悬挂国旗,并且派军人把守,确保政令严格执行。

      这些会堂是用木柱围成的,看上去很粗糙,其实十分牢固。可是,过不多久,所有会堂全都开始破损。登戈还记得有一次,区长和他刚刚进了一个村子,会堂忽然塌了下来,可是当时没有下雨,又没有刮风。区长大叫大嚷说:“怎么搞的呀?你们太过分了。会堂收归国有,现在全塌下来!”后来一次,区长对一位长老说:“你们一定是祷告求会堂倒塌,……你们的上帝果然叫会堂塌下来。”

      难民营内的组织

      有9个给莫桑比克弟兄住的村子很快就兴建起来,跟原有的8个马拉维村子平行相对。这两群人凭着“清洁的言语”团结起来,在随后12年共同起居作息。(西番雅书3:9)每一个村子分为两个街区,街道维修完善。每一个街区内,有8块土地,每一块的大小是25米乘35米左右。一个街区组成一群会众。当局在难民营下了禁令以后,弟兄再不能盖造触目的王国聚会所。于是,他们建造L型的房子,达成同一个目的。这些房子通常只住一位寡居或独身的人,让人家以为是住宅。到举行聚会的时候,讲者站在两部分直角相连的位置,就可以看见两边的听众。

      每一个村子周围,就是那个村的农地。每一群会众都有“会众农地”,人人都有分耕种这块田地,作为自己对会众需求的贡献。

      村子的大小在乎人数多少。按照1979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最小的村子是莫桑比克7号村,传道员只有122人,共两群会众;最大又最远的是9号村,传道员有1228人,共34群会众。全营共有11个环。这个难民营由马拉维裔和莫桑比克裔村子组成,另外还有一些附属地带。弟兄们把这个营叫做“卡里科圈子”。有档案可据的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是1981年举办的,当时卡里科圈子的总人口是2万2529人,其中9000人是活跃的传道员。后来还有进一步的增长。(根据一份名为《众志成国》的册子第38,39页 说,当时在任的总统马谢尔声称营内的人口是4万人。)

      辛戈当政——岁月艰苦

      当然,耶和华见证人被迁到米兰热的原意,不光是要成为农业合作社。政府把难民营称为卡里科改造中心,正好说明政府的用意。在马拉维4号营中央,有一个管理中心,由政府人员操作,设有办事处和员工宿舍。政府还设有营房司令和兵士,营内筑有监狱,我们很多弟兄都曾经囚在那里,刑期不一,视乎司令怎样定夺。

      最劣迹昭彰的司令是辛戈。他出任司令那两年,弟兄叫做“辛戈朝代”。他一心要破坏耶和华见证人不屈不挠的立场,重新“改造”他们,于是用尽各种各样的心理手段,甚至使用暴力,但求得逞。他差不多完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可是他讲话琅琅上口,娓娓动听,特别爱打比方。他鼓舌如簧,企图向弟兄灌输自己的政治哲学,削弱他们对上帝的爱。他所用的手段之一叫做“五天研讨大会”。

      “五天研讨大会”

      司令宣布已经定了日期举行“五天研讨大会”,见证人应该从营内推选最胜任的人,一些能够把有意义的资料向教友转述的人。这些人将被派到某一个遥远的地点出席研讨会。弟兄料到他别有用心,所以不肯推选什么人。可是,在场的“叛徒”指名推举一些担任要职的弟兄,包括各位环务监督。被推举的人中,有钟古扎、登戈、比拉。货车载走了21个男子、5个女子。他们往北走了几百公里路,到了利欣加以北、尼亚萨省的一个地方。卫兵把男的关进刑事囚犯的“改造营”,女的关进囚禁妓女的营房里。

      弟兄姊妹在这里受尽极端的酷刑,其中一种,施刑的人叫做“基督式”酷刑。受害人的双臂向外直伸,好像在十字架上一样,然后有人拿一根木棒,放近双臂,同双臂平行,用尼龙绳子把臂膀和木棒紧紧缠住,由一边的手指头缠到另一边的手指头。手、臂和肩头完全没有血液循环,弟兄要这样站着很久,为的是迫使弟兄喊一声“解放阵线万岁”;但这样的伎俩并没有成功。忠心的长老比拉在这种残酷不仁的虐待下,不幸心脏病发作而死。

      姊妹们被迫做“体操运动”,不停跑步,有时候要跑进水里再跑出来,漫无休止;要不停翻筋斗,上山下山;还有许多不人道的待遇,不计其数。这样的研讨会!这样的“改造”!

      虽然当局施加残酷的虐待,大多数弟兄都保持忠贞气节;只有两个人屈服。有一位弟兄成功寄了一封信到马普托市给内政部部长,揭发这样的暴行。这封信果然奏效。尼亚萨省省长亲自乘直升机来巡察。他马上把司令和他的助理官革职查办,并且宣布说:“这些人员的行动,违反了解放阵线的方针,现予拘捕。”有些非见证人的囚犯也受到同样的待遇,他们听见宣布,无不欢喜雀跃,说:“我们现在重见天日,实在太感谢你们了。”弟兄回应说:“感谢耶和华吧。”

      一段时间以后,弟兄们被迁到别的营房去,在那里除了强迫劳动以外,再没有别的虐待。他们住了前后两年,才被送回卡里科——辛戈在那里迎接他们。他一再企图举办类似的“研讨大会”,要削弱弟兄对耶和华的忠贞,可是都不成功。最后,他离开卡里科之前,以一贯的作风发表演说。他承认失败,说:“有人砍树,砍了许多下,差不多砍倒的时候,有别人来接班。那个人只砍了一下,树就倒下来了。我砍了许多下,可都不济事。我卸任以后,别的司令会来。他们要用别的法子。你们可不要屈服啊。……只管站稳立场。……不然的话,光彩就全归他们了。”至于弟兄,他们对耶和华的爱坚贞不渝,要确保光彩荣耀只归于耶和华。——启示录4:11。

  • 莫桑比克
    1996耶和华见证人年鉴
    • [第140,141页的图片]

      在卡里科难民营,弟兄(1)砍柴、(2)踩泥造砖,(3)姊妹挑水。(4)他们想出办法举行大会。(5)沙维·登戈、(6)菲腊·马托拉、(7)弗朗西科·钟古扎担任环务监督,负责提供属灵督导。(8)马拉维裔弟兄兴建的王国聚会所到现在还派用场。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