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桑比克1996耶和华见证人年鉴
-
-
卫兵把弟兄送到市镇以东30公里外、门杜兹河的河岸。这个地方叫卡里科,仍旧在米兰热区的范围。自从1972年以来,成千上万的耶和华见证人为了逃避迫害,纷纷离开马拉维,到这里来做难民。莫桑比克裔的弟兄出乎意外来到,叫马拉维裔的弟兄十分惊讶。莫桑比克裔的弟兄获得语言不通的弟兄接待,也感到十分意外。不过,大家都觉得是一场惊喜。马拉维裔的弟兄接待莫桑比克裔见证人,那种热情好客的精神给司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参看希伯来书13:1,2。
区长就是当年在马沙瓦监狱跟弟兄们同囚的人。每一组见证人进来,他都问:“希劳莱和钟古扎在哪儿呢?我知道他们一定来的。”希劳莱弟兄果然到了,区长对他说:“希劳莱,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样接待你。我们现在是不同阵营的人了。”他坚守自己的理念,而且丝毫没有让以往同受铁窗之苦的人好过一点。他自己说:“我是管绵羊的山羊。”
-
-
莫桑比克1996耶和华见证人年鉴
-
-
新生活的挑战
耶和华的子民在莫桑比克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一章。营区内的马拉维裔弟兄自行组织起来,分成8个村子。他们在适应丛地的新生活方面吸收了不少经验,而且掌握了技术,懂得怎样建造房舍、王国聚会所,甚至大会堂。以往没有农耕经验的人对于这种工作,也学到了窍门。另一方面,很多莫桑比克裔的弟兄一辈子都没有种过田,现在可要尝尝耕耘工作的滋味了。头几个月,新到的人获得马拉维裔弟兄盛情款待,在家里收容他们,一起用膳。后来,莫桑比克的弟兄就得自建村舍了。
要自力更生并不那么容易。雨季刚刚开始,那一带恰巧天降洪福,甘雨连绵。这一区素常大旱,可是横贯营区中央的门杜兹河竟然泛滥,弟兄们认为这是耶和华照顾他们的象征。事实上,这条河常常干涸,但是以后连续12年,竟没有一刻缺水。另一方面,穆滕巴弟兄忆述说,“天气多雨,自然到处都是滑不唧溜的烂泥,本来住在城市的人就更不习惯了。”另外,渡河的桥只是临时摆放的几根树干,妇女过河步履要保持平衡也很不容易。沙维·登戈回忆说:“我们这些习惯坐在办公室里的人,一下子要走进森林里砍伐木材盖房子也很为难。”有些人没有心理准备,遇到这样的环境就大受考验。
回想摩西的时代,有一群‘混杂的群众’跟随以色列人离开埃及,走进旷野,他们开始大发牢骚,后来连以色列人自己也埋怨起来。(民数记11:4)同样,有些还没有受浸做见证人的,从起初就显出埋怨的精神,一些受了浸的人也加入了他们一伙。他们去见区长,表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尽快遣送回家。不过,当局倒没有顺应他们的意思,他们并不能马上回乡。当局把他们拘留在米兰热。他们许多人对忠信的分子造成不少滋扰。这些人被称为“叛徒”,住在弟兄们当中,却随时不惜出卖弟兄。他们对上帝的爱通不过考验。
大会堂倒塌的始末
当初,马拉维裔的弟兄享有相当大的崇拜自由。莫桑比克裔的弟兄到达以后,起初也分享到这种自由。他们天天聚集在其中一个大会堂里,查考每日经文。主持聚会的往往是一位马拉维裔环务监督。马托拉回忆说:“经过几个月的监禁、劳顿以后,同那么多弟兄一起聆听属灵的劝告,的确很有强化作用。”可是,这种有限的自由并没有维持很久。
1976年1月28日,政府官员在军队护卫下,开进难民营,宣布说:“政府禁止你们在这些会堂或村内其他地方进行崇拜或祷告。这些会堂将收归国有,交由政府酌情使用。”官员命令弟兄把所有的书籍全拿出来,一律充公。当然,弟兄设法把书藏起来。稍后,政府人员在每个会堂前面悬挂国旗,并且派军人把守,确保政令严格执行。
这些会堂是用木柱围成的,看上去很粗糙,其实十分牢固。可是,过不多久,所有会堂全都开始破损。登戈还记得有一次,区长和他刚刚进了一个村子,会堂忽然塌了下来,可是当时没有下雨,又没有刮风。区长大叫大嚷说:“怎么搞的呀?你们太过分了。会堂收归国有,现在全塌下来!”后来一次,区长对一位长老说:“你们一定是祷告求会堂倒塌,……你们的上帝果然叫会堂塌下来。”
难民营内的组织
有9个给莫桑比克弟兄住的村子很快就兴建起来,跟原有的8个马拉维村子平行相对。这两群人凭着“清洁的言语”团结起来,在随后12年共同起居作息。(西番雅书3:9)每一个村子分为两个街区,街道维修完善。每一个街区内,有8块土地,每一块的大小是25米乘35米左右。一个街区组成一群会众。当局在难民营下了禁令以后,弟兄再不能盖造触目的王国聚会所。于是,他们建造L型的房子,达成同一个目的。这些房子通常只住一位寡居或独身的人,让人家以为是住宅。到举行聚会的时候,讲者站在两部分直角相连的位置,就可以看见两边的听众。
每一个村子周围,就是那个村的农地。每一群会众都有“会众农地”,人人都有分耕种这块田地,作为自己对会众需求的贡献。
村子的大小在乎人数多少。按照1979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最小的村子是莫桑比克7号村,传道员只有122人,共两群会众;最大又最远的是9号村,传道员有1228人,共34群会众。全营共有11个环。这个难民营由马拉维裔和莫桑比克裔村子组成,另外还有一些附属地带。弟兄们把这个营叫做“卡里科圈子”。有档案可据的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是1981年举办的,当时卡里科圈子的总人口是2万2529人,其中9000人是活跃的传道员。后来还有进一步的增长。(根据一份名为《众志成国》的册子第38,39页 说,当时在任的总统马谢尔声称营内的人口是4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