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纸的影响力警醒!2005年 | 10月22日
-
-
报纸的影响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德国的君主政体之后,一个社会民主政府在柏林建立起来。后来,共产党人试图推翻这个新政府。他们和政府双方都认为,谁能够垄断报业,谁就能操纵舆论,也能左右人民。一场争夺报业控制权的激烈争战就此拉开帷幕。
过去几个世纪,报纸一直影响文化,左右政治,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对千百万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报纸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1605年,欧洲第一份报纸在德国问世。时至今日,在有些地方,年过14岁的人当中每4个就有3个天天阅读报纸。虽然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每1000人只有不足20份日报,但在挪威,每1000人却有超过600份日报。在全球各地,约有3万8000份报纸争夺读者。
世界各地的报纸都向大众报道重要的事件,但报纸的作用并没有至此为止。许多读者根据报纸提供的信息,形成自己的看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分部的迪特尔·奥芬豪泽指出,“我们每天阅读的报纸”影响到“我们的态度、行为,甚至基本的道德价值观”。
历史家说,报纸曾煽动、支持和美化战争。他们举出了1870到1871年的普法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1955到1975年的越南战争,作为例证。许多商界领袖、科学家、娱乐界名人和政客,曾因为报纸揭发他们的丑行而名誉扫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丑声远播的水门事件中,记者的调查报道触发了一连串事件,最后迫使美国总统尼克逊(尼克松、尼克森)引咎辞职。不错,无论是好是坏,报纸的影响力都是不可轻视的。
但这种影响力是怎样形成的呢?在报纸上读到的信息,究竟有多可靠?我们想从报纸得益,就得提防些什么事呢?
[第3页的图片]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柏林爆发了报业战
-
-
满足对新闻的需求警醒!2005年 | 10月22日
-
-
满足对新闻的需求
差不多2000年前,路加记录了,“所有雅典人和旅居当地的外国人,闲来只喜欢聊天,听听新事”。(使徒行传17:21)在此之前一个世纪,罗马政府意识到人民对各种消息的需求,于是每天在各个市集广场上张贴通报。
到了7世纪,中国人印行了第一份报纸,称为《谛报》。至于欧洲,当时许多人都不识字,但有些说书人周游各地,讲述有关战争、灾难、罪行和其他大事的发生经过。后来,更有描述这些事件的单页报纸在市场和集市上出售。这些报纸是手写的,并附有木刻画插图。
过了一段时候,各商行发出的内部通告开始加插一些重要新闻。最后,这些报道以附刊形式出现,流传各地。
报纸面世
17世纪初,两份德国报纸开始经常出版。一份是1605年在斯特拉斯堡发行的《论述报》(Relation)。另一份是1609年在沃尔芬比特尔出版的《通讯报》(Avisa Relation oder Zeitung)。欧洲最早的日报是《消息报》(Einkommende Zeitungen),1650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出版。
在莱比锡出版的第一份日报共有四页,大小相当于袖珍版书本,上面载满林林总总的新闻。单份报纸的售价颇便宜,但一年订费却相当于一个高薪工人整月的工资。即使这样,大众对报纸的需求却迅速增加。仅在德国一地,到1700年已有50至60份报纸发行,读者达数十万之多。
起初,所载的新闻采自书信和其他报纸。除此之外,有时邮政局长会提供从外地收到的消息,记者则把他们在公众场所听到的传闻刊登出来。可是,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办报的人不得不设法改善新闻的质量。他们首次雇请专业编辑来主持其事。可是,当时大部分办报人都没有足够财力去设立广泛的新闻网和雇用大量记者,于是新闻通讯社就应运而生,搜集和提供新闻信息给各报章。
新发明与报业发展
如果没有若干重大发明之助,报业就难以经营。谷登堡(古腾堡)发明的活版印刷术,关系尤其重大。其他发明有利于报纸的大量发行,降低报纸的生产成本。例如在19世纪60年代,由于发明了轮转印刷机,报纸可以印在一卷连续不断的圆筒纸上,而无需逐张印刷。之后不久,业界开始采用铸排机排版印刷。到了20世纪后期,电脑排版取代了昂贵的人手排版。
与此同时,随着电报在19世纪40年代开始普及采用,打字机在70年代面世,电话也大约在同时期开通,新闻的传播就越来越迅速。仅在现今活着的千百万人的世代之中,报界已广泛使用电脑、电邮和传真机去传递消息。记者能够搭乘汽车、火车,甚至飞机,更迅速抵达现场采访。快速的运输工具有助于把大量的报纸送到各地。
报纸的内容
今天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在许多地方,找着足够的新闻并不困难。《法兰克福汇报》的编者说,“困难在于从数不胜数的新闻事件中作出选择”。各大新闻通讯社每天向德国各报章提供2000多则新闻信息。记者、通讯员、新闻广播和其他资料来源,也向各报馆编辑提供大量的消息。
这些新闻信息中有三分之二属于通告性质,包括公开声明和活动预告,例如音乐会、球赛、会议等等。编者必须清楚市场取向,才能提供贴近读者需要的信息。所提供的信息可能包括:收成、周年纪念、各类庆典等。
体育版、连环漫画栏、政治漫画和社论,是报纸中广受欢迎的部分。特写、外地通讯、名人访问和专家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不但能增广见闻,也颇富娱乐性。
报业危机
2002年,德国的《时代报》报道,“德国的报业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财政危机”。到2004年,瑞士报业协会透露,报纸的总销数跌至十年来的新低。人们对报纸的需求为什么剧减呢?
一个原因是,全球经济不景导致广告数量剧减。但对许多报纸来说,广告收益占报馆收入的三分之二。在2000和2004年之间,美国《华尔街日报》的广告收入减少了百分之43。既然经济开始复苏,广告收入会否回升呢?许多有关房地交易、求职招聘、汽车买卖的小广告已给互联网抢去了。今天报章也得跟各种电子媒介,例如电台、电视和互联网竞争。
另一方面,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仍然十分殷切。媒体经济教授阿克塞尔·泽尔迪克对德国法兰克福一份报纸表示:“危机并不像大部分新闻从业员所想象的那么严重。”德国一份日报当地版的主编也同意此说,认为“地区性的[报纸]仍大有可为”。
报纸报道深入,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报纸能够触发舆论,影响力之大也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是:你认为报纸的看法总是可信的吗?你怎样才能从读报获得最大裨益?
[第6页的附栏或图片]
新闻工作是苦差事
新闻工作者看起来也许很令人羡慕。法国一个资深新闻工作者承认,“编辑或记者看见自己的名字在报刊上出现,不禁感到自豪”。可是他指出,记者也得忍受不少艰辛,例如你挖掘的一条新闻线索被竞争对手抢先报道,请求采访被拒绝,花许多时间等待某件事发生,却空等了一场。
波兰一位通讯员提及另一个困难,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休息,什么时候要工作。有时我们的私生活受到打扰;工作分秒必争,使我们的家庭生活深受影响。”前苏联一个记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也许令记者最丧气的是,“尽管努力拼搏,到头来稿件却没有被刊用”。
荷兰一份大报的编辑透露,记者有时还得面对威胁。“时常有人骂我肤浅无知。有些读者勃然大怒,一肚子怨气要找人发泄,有些甚至声言要杀我。”新闻工作者既然要吃这么多苦,为什么还继续从事这个行业呢?
当然,对有些人来说,吸引他们的是高薪,但不是人人都看在钱的分上。一个为法国报纸工作的记者说,他投身报界是因为喜爱写作。一个墨西哥记者说:“至少你能让人知道一些值得知道的事。”在日本,一份销数高踞世界第二位的日报的资深编辑说:“每逢我觉得自己对人有点帮助,能为人讨个公道,就喜不自禁了。”
当然,出版报纸不是单靠记者。视乎报馆的大小和结构,工作人员可能还包括编辑、校对员、审稿员、档案保管员和其他许多在幕后默默辛劳的工作人员。为了让你读到一份报纸,所花的人力物力可真不少。
[第4页的图片]
一份早期德国报纸和一个现代报摊
[鸣谢]
早期的德国报纸:Bibliothek für Kunst-und Antiquitäten-Sammler, Vol. 21, Flugblatt und Zeitung, 1922
-
-
怎样从读报得益警醒!2005年 | 10月22日
-
-
怎样从读报得益
“从不看报纸的,可说是个愚人;但从报上读到什么就信什么的,就是个更大的愚人。”——奥古斯特·冯·施勒策,18世纪晚期的德国历史家和新闻工作者。
一项调查在英国和法国访问了数千人,想知道他们对社会的13个重要机构有多大信心。调查的结果透露,报纸竟是最不受人信任的,甚至连政治和大企业也比不上。在美国,大部分读者仍说他们相信报纸是可靠的。但是皮尤研究中心所作的调查显示,相信报章的人,数目大不如前。
如果报纸的报道牵涉到所属国家的利益,言论是否公允就时常令人生疑了。有什么不妥呢?报纸时常出现失真失实的报道。正如20世纪的英国政治家阿瑟·庞森比说:“国家一宣战,最先丧失的就是真相。”
即使没有战争发生,对报上读到的资料有点保留仍是明智之举。圣经一句箴言说:“缺乏经验的,凡话都信;精明的人,步步留心。”(箴言14:15)只要你小心一点,报纸通常能满足你的求知欲,把你需要知道的新闻提供给你。
新闻的重要
今天新闻媒介很重要,通过新闻媒介我们了解世界的动向。为什么了解世界的动向这么重要呢?因为今天发生的许多事,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先知耶稣基督曾预告的。有一次门徒问耶稣,这个制度的末期会有什么征象。他回答说,在这个制度的末期,世上会有战争、饥荒、流行症、地震等天灾人祸纷纷发生,各种不法事件也会大增。(马太福音24:3-14;路加福音21:7-11)
圣经也说,“到了最后的日子,必有难以应付的非常时期”。圣经预告在“最后的日子”,“人必专爱自己、贪爱钱财”“悖逆父母”“没有亲情”“漫无自制,凶悍,不爱良善,出卖别人,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爱享乐不爱上帝”。(提摩太后书3:1-5)
你不难看出,圣经的预言正在你自己社区里应验。在世界各地,报纸的报道 正好证明圣经的预言实在所言不虚。然而,这是不是说我们可以对报纸的报道一概深信不疑呢?不是的,就算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也表示有必要慎于区别新闻的真伪。
困难所在
人人都会犯错,哪怕是最可靠、最熟练的专业人士,也不例外。阿里尔·哈特在《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双月刊写道:“曾有三年的时间,我负责审核稿件。我从没见过没有错误的文章,不论文章长达五页,还是短短两段。”她所指的错误包括:“年份错误;资料过时;错别字;把道听途说当作事实来报道。”
新闻工作者必须把好关,杜绝虚假的消息。有时,有些人会故意捏造事实来愚弄报社。1999年,有人编造新闻,制造恶作剧,说某某打算兴建一个“墓地游乐园”。为了使人信以为真,犯事的人还制作了精美的网页,宣传虚构的发展公司,并设了一条求职电话专线,他本人还充当公司代言人。美联社不虞有诈,结果美国许多日报都转载了这个假消息。据称,要作伪成功,秘诀在于“故事够耸人听闻,并附以离奇怪异、似是而非的录像或照片”。
就算操守良好的记者,也未必总能准确报道。波兰一个撰稿人指出,“记者通常要争分夺秒,同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人人都想抢发独家新闻。由于这缘故,许多记者虽有心却无暇顾及深入的调查研究”。
饱受压力
《2003新闻自由——对媒体独立性的全球调查》说,在193个国家中,有115个要不是全无新闻自由,就是只能有限度地享有新闻自由。可是,甚至在享有新闻自由的国家里,新闻也可能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受人操纵。
有时,某些记者会受到抵制,政府发布重要消息时不让他们知道,但听话的记者则获准作独家访问,或应邀随同政治领袖出访。广告收入也对新闻报道有一定影响。一个波兰的新闻工作者指出,“编者刊出任何对广告商不利的消息,广告商就会以取消广告作为要挟”。日本一份报纸的编辑承认:“报道新闻要完全客观中肯,简直难于登天。”
也许你会问:“既然专业新闻工作者这么难于作翔实可靠的报道,读者又怎知道该相信什么呢?”
要平衡合理
显然,读者要明辨是非才行。族长约伯问道:“耳朵不是试验话语,好像上膛品尝食物吗?”(约伯记12:11)读者需要小心查证读到的资讯,看看是否真实可信。他需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这样做是明智的。在公元1世纪,使徒保罗传道时,有些听者仔细对证资料来源,看看他的话是否真实可靠。耶稣基督的门徒把这件事记载下来,称赞这些人态度开明。(使徒行传17:11;帖撒罗尼迦前书5:21)
同样,读报的人可以问问自己:作者有什么生活背景?他有什么偏见?报道有事实根据吗?歪曲真相会对谁有利?读者向不同的方面求证,无疑是明智的做法。他也可以跟别人讨论所读到的资讯。圣经的箴言说,“跟智慧人同行,就有智慧”。(箴13:20)
与此同时,不要期望报纸的报道十全十美、无懈可击。正如上文指出,各种因素使报纸无法完全客观公正。尽管如此,报纸仍然能够让你知道世上有什么事发生。留意世界的动向实在至为重要,因为耶稣论及我们这日子时吩咐说,“你们要留心,时刻警醒”。(马可福音13:33)如果你慎于查证,报纸的报道有助于你保持警觉。
[第10页的附栏或图片]
偏颇失实的报道
报纸报道失实,时常是因为急于报道或消息错误所致。即使是无心之失,严重失实的报道也可能因此迅速传播开去。然而,有时有些失实的报道是别有用心的,例如在纳粹党统治德国期间,当局就曾刻意散播谣言,诬蔑某些种族和宗教。
不久以前,当一宗牵涉到人权的案件在俄国莫斯科进行聆讯之际,媒体有意抹黑耶和华见证人,他们的意图是不难看出的。加拿大多伦多的《环球邮报》报道:“莫斯科有三个女孩自杀,俄国的媒体就立即暗示她们是耶和华见证人的狂热信徒。”请想想,这样的失实报道造成什么不良后果?
1999年2月9日,民事法庭恢复聆讯一宗试图禁止耶和华见证人在莫斯科市传道的案件。谣言就在那一天开始散播。《环球邮报》驻莫斯科记者杰弗里·约克报道:“虽然警方后来承认,自杀的女孩根本与耶和华见证人毫无关系,但在此之前,这个教派已遭莫斯科一个电视台对之大肆抨击。电视台声称耶和华见证人曾在纳粹德国跟希特勒携手合作。但事实真相是:这个教派有几千个成员在纳粹集中营里被虐至死。”
结果,大众受到误导产生恐惧。在他们看来,耶和华见证人不是诱使人自杀的邪教,就是纳粹党的同路人!
[第7页的图片]
今天在报纸上读到的事,有不少是耶稣基督曾预告的
[第8页的图片]
报纸的报道证实了圣经预言的应验
[鸣谢]
FAO photo/B. Imevbore
[第8,9页的图片]
使徒保罗称赞那些仔细对证他的话的人;每逢我们读到异乎寻常的新闻报道,加以查证无疑是明智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