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 圣经翻译原则圣经新世界译本
-
-
A1
圣经翻译原则
圣经原文是用古希伯来语、阿拉米语和希腊语写成的。现在圣经全书或部分经卷已经被翻译成超过3000种语言。绝大部分读者都不懂圣经原文的语言,必须借助圣经译本才能明白。那么,究竟应该根据哪些原则翻译圣经呢?《圣经新世界译本》怎样体现这些翻译原则呢?
有些人可能认为对照原文严格地逐词翻译,译文就会最贴近原文的意思。但这样翻译不一定最准确,以下是其中一些原因:
不同语言的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不可能完全一样。希伯来语教授德赖弗说,各种语言的差别“不仅在于语法和词根,也在于……把不同概念组成句子的方法”。由于说不同语言的人思维模式有别,德赖弗教授补充说:“所以,同一句话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
没有任何一种现代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跟圣经原文的希伯来语、阿拉米语和希腊语完全对应。所以,逐词翻译圣经,意思可能会模糊不清,甚至完全错误。
上下文不同,同一个词或说法就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对于某些经文,翻译员也许可以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但这样做必须谨慎。
以下的例子能说明逐词翻译可能造成的误解:
在圣经中,“睡觉”可以指实际的睡眠,也可以比喻死亡。(马太福音28:13;约翰福音11:11)如果上下文显示这个词指死亡,就可以译作“长眠”,以免让读者感到困惑。(哥林多前书7:39;帖撒罗尼迦前书4:13;彼得后书3:4)
在以弗所书4:14,使徒保罗用了一个短语,字面意思是“人们掷骰子”。这个古代的惯用语是指掷骰子时的欺诈行为。在大多数语言里,按字面翻译这个短语会令人费解,但译作“人的诡计”,意思就清楚多了。
罗马书12:11用了一个希腊语词,字面上是“沸腾”的意思,但直接翻译过来不能准确表达原文的含意,所以这个译本译作“满腔热诚”。
有的译本译作:“灵里贫乏的人是蒙福的”
原本的意思:“渴望满足心灵需要的人有福了”
耶稣在他著名的演讲“登山宝训”中说的一句话,有的译本译作“灵里贫乏的人是蒙福的”(《中文标准译本》),有的译作“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圣经》,思高圣经学会)。但这一类的译法不仅意思不清楚,甚至可能误解为形容人缺乏精神活力。其实耶稣想说的是,一个人想快乐,就必须看出自己需要上帝的指引,而不是靠满足身体方面的需要。(路加福音6:20)因此,“渴望满足心灵需要的人有福了”或“深知自己需要上帝的人快乐了”等译法更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马太福音5:3)
在很多情况下,翻译成“嫉妒”的希伯来语词表达的意思跟中文类似,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创世记26:14;以赛亚书11:13)然而,这个希伯来语词也含有褒义,比如可以指耶和华“热心”维护他的仆人,或指他“要求专一爱戴”。(出埃及记34:14;列王纪下19:31;以西结书5:13;撒迦利亚书8:2)这个词也可以指上帝的忠仆对上帝以及对于崇拜他所表现的“热心”,或者指他们不能容忍任何与上帝对立的势力。(诗篇69:9;119:139;民数记25:11)
希伯来语词“亚德” 一般译作“手”,但也可以根据上下文译作“势力”“慷慨”“权”等其他词语
在希伯来语里,“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含义。例如,这个词可以根据上下文译作“势力”“慷慨”“权”。(撒母耳记下8:3;列王纪上10:13;箴言18:21)事实上,这个词在英语版的《圣经新世界译本》里有超过40个译法。
因此,翻译圣经时,不能每次都用相同的措辞来翻译原文的某个词语。翻译员必须善用判断力,选择最能把原文意思表达出来的词语。此外,句子的结构也必须符合语法,才能使译文通顺易读。
不过,翻译员也不能走极端,随意调整原文的措辞和句式。如果翻译员按照自己对经文大意的理解自由表述,就很可能会歪曲经文的意思。为什么呢?因为翻译员有可能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加进译文中,或者忽略了某些重要的细节。因此,自由表述的翻译方法,有可能使译文更通顺易读,但也可能使读者无法了解原文要表达的信息。
关于教义的成见也会影响译文是否准确。例如,马太福音7:13说:“通往灭亡的门是宽的,路是广阔的。”由于成见,有些译本在这里采用“地狱”一词,而没有表达出这个词在希腊语原文的真正意思,就是“灭亡”。
翻译圣经的人也必须记得,圣经是用农民、牧人和渔夫等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语写的。(尼希米记8:8,12;使徒行传4:13)一部好的圣经译本应该清晰易懂,可以让所有真心想明白圣经的人,无论背景如何,都能领悟其中的信息。所以,选择浅白的日常用语,比选择大众不太常用的词语更为理想。
尽管圣经的古抄本包含上帝的名字耶和华,但许多现代译本却擅自删除了这个名字。(另见附录A4。)许多译本用“主”或其他头衔取代了这个名字,有的译本甚至让读者看不出上帝是有名字的。例如,有些译本把约翰福音17:26耶稣祷告的话译作“我已经把你显明给他们”,把约翰福音17:6翻译成“我已经把你显明给那些……人”。可是,准确的译法其实是“我已经使他们认识你的名”以及“我已经向他们显明你的名”。
正如英语《新世界译本》第一版的前言说:“我们不是用自由表述的方法翻译圣经。只要符合现代的语言习惯,经文的意思不会因为用词生硬而含糊不清,我们就尽可能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因此在遣词造句方面,新世界圣经翻译委员会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避免令译文别扭生硬而意思含糊。所以,这个译本不但简单易读,也让读者确信他们读到的是上帝指引人写下来的信息。(帖撒罗尼迦前书2:13)
-
-
A2 修订版的特色圣经新世界译本
-
-
A2
修订版的特色
1950年,《希腊语经卷新世界译本》英语版面世。1961年,英语《圣经新世界译本》全书出版。英语版翻译自圣经原本的语言,既准确又通俗易懂。到今天为止,这个译本已经翻译成超过210种语言,造福了千百万的读者。中文版的《希腊语经卷》在1995年出版,圣经全书在2001年发行。
可是语言是不断改变的。目前的新世界圣经翻译委员会看出,圣经翻译如果作出相应的改变,就更能感动当代读者的心,因此英语版调整了语言风格和用词。中文版也在以下几方面精益求精:
用词更现代,更容易明白 例如,不少译本用的“丘坛”一词,读者不容易明白,现在改为“祭拜场”就好懂多了。(诗篇78:58)圣经译本有些词语的语序,现代一般是颠倒过来的。例如,“律法”现在通常说“法律”或“法典”(出埃及记12:49;马太福音5:17);“咒诅”现在通常说“诅咒”(创世记3:14;加拉太书3:13)。有些词语在现代的意义已经改变,例如“教训”一般用来指训诫或从错误中取得的知识,如果经文里的意思是所教的道理,修订版通常改为“教导”。(马可福音11:18;提多书2:10)“应许”和“敬虔”在现代不常用,修订版改为“承诺”和“虔诚”。(彼得后书3:13;提摩太前书6:6)“膏立”或“受膏”的“膏”字是动词,但许多读者不熟悉这种用法,修订版通常改为“任命”或“受任命”。(撒母耳记上10:1;撒迦利亚书4:14)“同工”这个词虽然在基督徒当中很常用,但没有基督教背景的读者会觉得陌生,因此修订版改为“一起工作的伙伴”。(哥林多前书3:9)
不少译本广泛使用“平安”或“和平”来翻译希伯来语“沙隆”或希腊语“伊雷内”。这两个词在圣经原文里的含义很丰富,但“平安”或“和平”的意义范围比较窄,不一定能配合上下文。中文的“平安”,主要指平稳安全、没有危险,而“和平”主要指没有战争或冲突。如果经文表达的主要不是这些意思,修订版就按照语境选用其他合适的词,例如“安宁”“和睦”“和谐”等等。加拉太书5:22提到的一种特质,以往翻译为“和平”,修订版改为“安宁”,因为即使在没有和平的情况下,上帝的神圣力量还是能帮助人保持内心的安宁。以往腓立比书4:7说上帝会赐人“平安”,修订版改为“安宁”,因为就算基督徒遇到迫害或灾祸,实际上并不平安,上帝也一定会让他的仆人享有内心的安宁。
圣经用语翻译得更清晰 以往的某些用语常常需要进一步解释才能明白。例如,“圣灵”虽然在中文圣经译本里沿用已久,但中文“灵”字作为名词时,一般指灵体。可是,圣经的经文显示,这其实是上帝用来推动他的旨意实现的隐形力量。由于“邪灵”指邪恶的灵体,读者可能会以为“圣灵”指神圣的灵体,或者所谓三位一体的神当中的一位。为了避免误解,修订版采用“神圣力量”这个译法。(出埃及记31:3;使徒行传2:17)
对很多初读圣经的人来说,“属灵”是个难懂的词。修订版不强求用同一个词来翻译,而是按照上下文,采用意思更清楚的译法。例如马太福音5:3,旧版《新世界译本》提到“自觉有属灵需要的人”,修订版译作“渴望满足心灵需要的人”,脚注补充又译“深知自己需要上帝的人”。再如哥林多前书2:13,旧的译法是“把属灵的事和属灵的话语结合起来”,新的译法是“用上帝教导的话去解释上帝的事”。这样修改以后,意思清楚多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属肉体”或“顺应肉体”这种说法。这些词组非但不容易理解,甚至可能让人以为经文只是谈到跟肉欲有关的事。修订版按照上下文采用不同的译法,例如把哥林多前书3:1的“属肉体”改为“有世俗思想”。加拉太书5:19的旧译法是“顺应肉体的行为”,新译法是“顺应罪性的行为”,因为经文接下来列举的行为不仅是跟性有关的罪,还有其他各种恶行。这些恶行源自人不完美的倾向,源自有罪的人的本性。
旧版《新世界译本》一般把希腊语“帕露西阿”译作“临在”,但很多人觉得这个词比较陌生。为了帮助不熟悉圣经的读者,修订版通常将基督的“帕露西阿”译作“回到我们这里”,这样就不会妨碍初读圣经的人理解经文的意思了。(马太福音24:3;哥林多前书15:23)
另一个常常引起误解的词是“预言”。在圣经原文里,译作“预言”的词不一定跟未来有关,还包括来自上帝的信息,以及跟上帝旨意有关的启示或宣布。修订版按照不同经文的意思,采用“预言”“传达上帝的信息”“受上帝启示发言”等译法。(以西结书38:14;罗马书12:6;哥林多前书12:10)
避免传达不正确的宗教观念 旧版《新世界译本》已经避免使用一些跟错误教义有关的词语,例如十字架、灵魂、阴间、地狱等等。(见词语解释:“苦刑柱”“尼发希;普绪克”“坟墓”“欣嫩谷”。)修订版进一步避开容易联想到错误宗教观念的词语,例如“慈悲”改为“怜悯”,“报应”改为“应得的惩罚”或其他类似的译法,“罪孽”改为“罪恶”或“罪过”一类的词。(出埃及记34:6;诗篇103:10;罗马书1:27;提摩太后书3:6)
度量衡的译法更精确 旧版《新世界译本》基本上使用公制的度量衡单位,有时保留原文所用的单位,通常是在预言里。(以西结书40:5;启示录14:20)不过,由于正文比较适合用整数,以往换算出来的公制数值可能会有偏差。(出埃及记38:29;列王纪上6:2)此外,有些公制单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例如有些地区用“米”或“厘米”,有些地区用“公尺”或“公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修订版在大部分经文里音译原文的度量衡单位,并在脚注里提供公制的数值和其他资料。不过,如果使用圣经原来的单位会令读者分心,就会把原文的单位放在脚注里。(马太福音13:33)
地名、族名更清楚自然 以往的译本常常在地名后加上一个“地”字,例如“埃及地”“含地”“拿弗他利地”等等。这不是中文的表达习惯,所以读者可能会觉得不太自然。修订版改为“埃及地区”“含族的土地”“拿弗他利地区”,或者只译出地名。(创世记13:10;诗篇105:23;马太福音4:15)
在圣经里,“犹大”是个很常见的名称,有时指人,有时指部族,有时指国家,有时指地区,不熟悉圣经历史的读者也许会感到困惑。修订版尽可能翻译得更明确,例如“犹大部族”“犹大国”“犹大地区”等等。(民数记1:7;列王纪上13:1;尼希米记11:3)
减少难认、难念的字 以往的译本用了一些比较难念的字,修订版尽量改为常用字,例如把“叶忒罗”改为“叶特罗”,“以笏”改为“以户”,“赎愆祭”改为“抵罪祭”,“刚愎自用”改为“一意孤行”。(出埃及记3:1;士师记3:15;以西结书40:39;提摩太后书3:4)
《新世界译本》英语版是原来的新世界圣经翻译委员会的杰作。修订版的翻译员作出任何改动之前,都本着虔诚、尊重的态度仔细考虑,字斟句酌,确保所有修订都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