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终都是母乳好警醒!1994年 | 4月8日
-
-
始终都是母乳好
《儆醒!》杂志驻尼日利亚通讯员报道
请想象一下,一种婴儿食品,它不但美味可口、易于消化,其中所含的营养足以满足发育中婴儿的一切需要。此外,这种食品也是预防及治疗疾病的“妙方”。虽然如此,它却不费分文,世界各地的家庭均可容易获得。
你认为不可能会有这样的食品吗?工业科学家虽然还未研制出这样的一种产品,可是,这种食品的确存在。它便是母乳。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育婴方面,这种奇妙的食物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圣经记述法老的女儿发现婴孩摩西时,她吩咐摩西的姐姐去找一个“奶妈”来照顾他。(出埃及记2:5-9)后来,在希腊和罗马的社会里,富有人家大多都雇用体魄强健的乳母去乳养他们的婴儿。然而,在近数十年间,母乳哺婴的情况已急剧减少,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广告宣传使许多人认为,母乳比不上现代科技配制出来的婴儿奶粉。时至现今,情势已扭转过来了,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母亲意识到,“都是母乳哺婴最好。”
营养丰富
科学家有没有改良了创造主设计的天然哺婴方法?实在没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指出:“惟独母乳才是婴儿在头四至六个月期间的最佳食物兼饮料。”母乳包含了各类蛋白质、促进发育的物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酶、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这些成分对婴儿在头几个月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母乳不单是初生婴儿的最佳食物,它也是初生婴儿惟一需要的食物。世界卫生会议在1992年5月重申,“婴儿在头四至六个月期间,除了母乳之外,正常婴儿并不需要其他食物和饮料,甚至是水,来满足他们在营养方面的需要。”母乳包含的水分足以帮助婴儿解渴,甚至在炎热而干燥的气候时亦然。人若用奶瓶哺婴,这不单会不必要地把过量的水分和糖分哺给婴儿,婴儿甚至会因而完全停止吮吃母乳,因为婴儿通常都会喜欢较为容易的奶瓶进食方法。当然,婴儿若已有几个月大,其他食物和饮料便需逐步加进婴儿的食谱里去。
母乳提供理想而平衡的营养成分,促进婴儿健康成长和发育,在这方面,实在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生殖保健——普世的问题》说:“试图取代母乳而作的努力并没有成功。自古以来有关哺育婴儿的著作均充分表明,不吃母乳的婴儿比吃母乳的婴儿更易受感染和更易变成营养不良。”
母乳哺婴可以救活生命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假若所有母亲都在婴儿头四至六个月期间用人乳哺育他们,而非用其他东西,那么,世界每年便可以少一百万个婴儿夭折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表的一份称为《1992年世界儿童状况》的报告指出:“在贫穷国家里,一个用奶瓶进食的婴儿死于痢疾的机会,大约是一个单吃母乳的婴儿的15倍,此外,前者死于肺炎的机会则是后者的4倍。”
何以故呢?理由之一是,奶粉除了在营养方面不及母乳外,它时常被不清洁的水所稀释,然后又存于未经消毒的奶瓶内。因此,存于瓶内的奶很容易被细菌和病毒所污染,结果导致婴儿患上痢疾和呼吸道疾病,这些疾病是发展中国家的儿童的主要杀手。与此刚相反的是,直接从母体而来的乳液不易受污染,它也不需与其他东西混和,不会变坏,也不会有过度稀释之虞。
用母乳哺婴有助于保护婴儿性命的另一个原因是,母乳含有抗体,这帮助婴儿抵抗疾病。即使吃母乳的婴儿真的患上痢疾或其他疾病,情况通常都会较为轻微,以及易于治理。研究人员也指出吃母乳的婴儿看来也没有这么容易患牙病、癌症、糖尿病和过敏症。不但如此,吃母乳的婴儿由于需要用力吸吮,这促进婴儿面部的骨骼和肌肉发展健全。
-
-
始终都是母乳好警醒!1994年 | 4月8日
-
-
决定以母乳哺婴
差不多所有母亲在身体上都能够供应足够的乳汁给自己的婴儿,如果她们的情况合乎基本要求的话。母亲应当在婴儿一诞生后便尽快用母乳哺养他们,特别是在产后最初的一个小时内。(最先产生的乳汁是一种浓而带黄的物质,称为初乳,这种乳液有助婴儿免受感染。)在此之后,母亲应当按婴儿的需要而随时予以哺育,包括在晚间,而非按着一个固定的时间表这样做。此外,婴儿在乳部吃奶的正确姿势也十分重要。在这些事上,一位有经验而富于同情心的顾问可以给你帮助。
诚然,母亲决定用母乳哺婴与否,并非仅视乎她身体上是否有能力这样做。《1992年世界儿童状况》报道:“母亲们若希望尽量给她们的婴儿有个最好的开始,她们需要医院方面的支持;倘若她们打算继续用母乳喂养婴儿,她们也需要雇主的协助、工会和社会的帮助,当然也少不了男子的支持。”
[第13页的附栏]
在发展中国家里用母乳哺婴
1.惟独母乳是婴儿在头四至六个月期间的最佳食物和饮料。
2.婴儿出生后,要尽快用母乳哺喂他们。通常所有母亲都能够乳养自己的婴儿。
3.婴儿频密的吸吮母乳能够使母亲产生足够的乳汁来满足婴儿的需要。
4.用奶瓶哺喂婴儿可使婴儿患上严重的疾病或夭折。
5.用母乳哺婴的习惯应当维持至婴孩的第二年,倘若情况容许,这项习惯也可以维持更久。
资料来源:《生活实况》,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