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洋底揭秘
    警醒!2000年 | 11月22日
    • 毒素泉源!

      由于火山活动频繁,而且变幻莫测,环绕地球的大洋中脊体系布满了熔岩流和热液泉口。泉口从地球内部喷出一种过热的有毒液体,是由水和溶解矿物混合成的。鉴于环境非常恶劣,再加上海洋深处所承受的压力要比海平面所承受的大好几百倍,这一带本来是不宜生物栖息的。令人惊奇的是,洋底的热液泉口非但没有驱除生物,反而吸引了多种多样的活物到这儿聚居呢!在泉口附近栖息的生物多达几百种,包括细菌、巨蛤(大约有30厘米长)和奇特无比的管虫。管虫的顶端有深红色的羽状物,它们聚集成堆,紧紧地靠在洋底上。管虫直起身子,有的高达1.8米。

      在泉口附近栖息的生物一浮出水面,就散发一股臭蛋的气味!臭气是硫化氢释放的,跟腐烂无关。热液泉口有大量硫化氢。这种化学物极其难闻,而且毒性猛烈。从泉口涌出的水是高酸性的,含有多种金属,例如铜、镁、铁和锌等。有人把泉口周围的环境比作有毒废料场。尽管环境异常恶劣,管虫和其他生物还能应付裕如,甚至茁壮生长!怎么可能呢?为了明白个中的原因,让我们进一步察看管虫的构造和饮食习惯。

      令人迷惑不解的生物

      生物学家仔细检查管虫,发觉这种生物简直是个谜。它们没有口,也没有消化系统。既是这样,管虫又怎么能够摄取并消化食物呢?生物学家的发现相当惊人:管虫有红血在身体和羽状物内循环。管虫体内的红血不是血状液体,而是真血,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

      生物学家把管虫体内的软囊剖开后,谜团顿增。管虫的身体组织犹如细菌养殖场,每克的身体组织含有大约二千八百五十亿个细菌!1980年,一个研究生物的女学生从理论上推断,管虫是与另一种生物互惠共生的。她的假设最后得到了证实。研究表明,细菌从寄主管虫取得养分,管虫则靠细菌维持生命。

      管虫的羽状物像鳃一样,能吸取溶解在水中的氧和碳等物质,供体内的细菌制造食物。管虫不会伸出羽状物在灼热的喷流中舞动。这样做等于自取灭亡。它们就在温度近冰点的海水和热喷流的交汇处附近,伸出羽状物吸取所需的物质供细菌使用。制造食物当然要有能量才行。地球表面和海洋上层的植物有日光照射着。日光促使植物生长。在日光作用下,植物能够制造食物。但问题是,管虫在海洋深处栖息,那里长年不见天日。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创造主心灵手巧,安排由地球内部通过热液泉口和难闻的硫化氢提供所需的能量。硫化氢充当热液泉口一带的“日光”,提供所需的能量给细菌制造食物。细菌可以比作泉口生物群的“植物”,因为在泉口一带的食物链中,细菌是最基本的一环。a

      管虫的血液是由巨型的血红蛋白分子组成的,大小相当于人类的血红蛋白分子的30倍。管虫需要有这么大的血红蛋白分子,才能把细菌所需的化学物结合在一起。化学物经血液循环送到饥饿的细菌那里去。细菌反过来又利用化学物制造食物,给管虫维持生命。

      热液泉口生物——丰富多彩!

      在热液泉口周围,几乎什么都给细菌覆盖住,有些细菌层厚达好几厘米!既然四周布满细菌,这一带的生物根本不用挨饿。有时候,在泉口上方的温水湍流中,细菌犹如雪片,纷纷扬扬地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充满生机、如羹汤般的混合物。有些动物像管虫一样,跟细菌互惠共生。另一些动物则直接啃食这些微生物。热液泉口的生物群落,不但富生产力,而且生意盎然,真的可以跟盐沼、热带雨林和浅水珊瑚礁相比。

      在热液泉口附近,生物学家已经确认了三百多种新的生物品种,其中包括巨型的白蛤和贻贝(在黑黢黢的海洋深处,色素是多余的)、章鱼和白蟹。白蟹爱吃管虫的羽状物。它们一见到这样的美食,就狼吞虎咽地吃个饱。管虫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它们的反应非常敏捷,一看势头不好,就急忙把羽状物缩回管子里,以策安全。

      在热液泉口栖息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海蜘蛛、蜗牛、舞虾、笠贝和桡足类甲壳动物。在充满细菌和硫磺的岩面上,蛇形鱼类蜿蜒滑行。此外,还有体积较小的管虫和其他虫类,例如圆条面虫和庞贝虫等。顾名思义,圆条面虫就像一把一把的意大利实心圆条面,懒懒散散地搭在岩石上。庞贝虫禁得起摄氏80度的高温,耐热本领称得上得天独厚!不用说,覆盖庞贝虫的泉口细菌当然抵受得住高温啦。b

      莫名其妙的亮光!

      1985年,在热液泉口附近,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小虾。很奇怪,这种小虾有两个眼状器官,里面却没有晶状体,只含感光化学物。科学家首先想到的是:在漆黑一团的洋底世界,这些动物怎能看见东西呢?研究人员利用数码摄像机去追查个水落石出。这台摄像机非常灵敏,可以跟拍摄暗星的摄像机媲美。科学家把摄像机对准热液泉口,关掉所有灯光,然后把泉口的影像拍摄下来。

      结果令他们惊叹不已。科学家莘蒂·李·范多佛尔说,电脑屏幕上的影像显示,热喷流从烟囱涌出之处,竟然“发出清晰可见、线条分明的亮光”。小虾有没有利用这种莫名其妙、肉眼看不见的亮光看东西呢?范多佛尔又说,不管怎样,热液泉口发光这个发现,“开拓了海洋研究的新领域”。

      巨细无遗

      科学家最近发现,在盛产甲烷的洋底中,有一部分原来是细菌的温床。据他们所知,这些细菌是现时世界上最大的。在1997年发现的巨型细菌,外形像一串珠子,长度是普通细菌的一百至两百倍。巨型细菌的胃口很大,差点儿把沉积层的有毒硫化物吃个精光。有巨型细菌清除毒素,其他海洋生物可以安居了。

      近年来,科学家在水底也发现了一种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微小的生物。发现地点是海床以下5公里!《纽约时报》一篇报道指出,在西澳大利亚离岸发现的东西“奇异得很,势必触发一场激烈的国际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这些称为毫微生物的东西,到底是生物不是。这些东西是用毫微米(10-9米)量度的,因而得名。毫微生物形似真菌,大小跟病毒差不多,有脱氧核糖核酸。这些东西看来繁殖得很快,密密麻麻地聚在一起。

      在地壳上层,新发现的生物层出不穷。许多科学家都相信,蕴藏在地壳上层的微生物不知凡几,总数可能远超过地球表面各种生物的总和!这些新发现使科学家对微生物学大为改观。一位科学家说:“过去几年,科学界已把微生物学的学说摒于脑后。科学家如今发现了大量新的微生物,这件事为微生物学界注入了新动力。事实上,微生物学是一门尚待开发的新科学。”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些重大发现中,学到一些超越科学范围的知识。圣经一语破的,把这种知识的根源指明出来:“自从创造世界以来,上帝那些看不见的特质,就是他的永恒力量和神性,都是清楚可见的,从他所造的东西就可以明白。”(罗马书1:20)举例说,上帝很注重清洁,以下的事实足以说明这点。从地球内部涌出的物质含有多种多样的潜在毒素。沉积在洋底的腐化物质也一样。有细菌和其他海洋生物分解毒素,海洋就能够保持洁净。很明显,上帝十分关心地球和地上众生的健康。我们会在下篇文章指出,创造主爱清洁的特性足以保证,地上众生一定会享有光明的前途。

      [脚注]

      a 在热液泉口周围,细菌所用的化学程序叫做化学合成作用。这个词语跟光合作用形成对照。光合作用就是陆地植物和浮游植物群落利用日光制造食物的过程。浮游植物群落是指在阳光普照的海洋上层中生长的植物,也指近似植物的生物类群。

      b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温泉里,发现了一种热爱高温的细菌,于是着手研究。《深海高温生物圈》指出,这些奇特的“边缘生态系统”,使“科学家大开眼界,他们开始认识到,地球上有些生物看起来简单极了,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这些生物各有异乎寻常的能力”。

  • 洋底揭秘
    警醒!2000年 | 11月22日
    • [第8页的图片]

      贻贝

      这些贻贝是在墨西哥湾格林峡谷的1公里深处发现的

      [鸣谢]

      J. Brooks/OAR/National Undersea Research Program

      [第8,9页的图片]

      管虫

      纤弱的羽状物有血液流通,血液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

      [鸣谢]

      OAR/National Undersea Research Program

      [第9页的图片]

      蟹

      这些生物一见到管虫就尽情地吃个饱

      [鸣谢]

      I. MacDonald/OAR/National Undersea Research Program

      [第9页的图片]

      巨蛤

      这些巨蛤大约有30厘米长,是在3公里的深处发现的

      [鸣谢]

      A. Malahoff/OAR/National Undersea Research Program

      [第9页的图片]

      有些蛤被带到水面去

      [鸣谢]

      Photograph by William R. Normark, USGS

      [第9页的图片]

      小虾

      有些小虾有两个眼状器官。在漆黑的洋底世界,它们可以看见什么呢?

      [鸣谢]

      EMORY KRISTOF/NGS Image Collection

      [第11页的图片]

      毫微生物

      这些东西可说是地球上最微小的生物吗?

      [鸣谢]

      Dr. Philippa J. R. Uwins/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