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石油与你息息相关
    警醒!2003年 | 11月8日
    • 石油与你息息相关

      有没有停下来想一想,假如没有石油和石油产品,许多人的生活会怎么过?a润滑油是从石油提炼出来的,常用来润滑汽车、自行车、婴儿车的零件,还应用在其他装有转动零件的东西上。润滑油能减少摩擦,因而延长机器零件的寿命。但是石油的用途并不止于此。

      石油可提炼出很有用的燃料,用来发动飞机、汽车和发热装置。许多化妆品、颜料、墨水、药物、肥料、塑料,还有数不尽的其他物品,都含有石油产品成分。没有石油,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会出现翻天覆地的改变。难怪有人说石油和石油产品的“用途比世上任何其他物质都广泛”。石油是怎样提取的呢?石油来自何处?从人类开始应用石油直到今天,已过了多少漫长岁月呢?

      圣经告诉我们,在基督出生前两千多年,挪亚遵照上帝指示建造了一艘巨船,并涂上焦油——也许是含有石油成分的物质——使船身不渗水。(创世记6:14)巴比伦人用窑烧砖,埃及人制作木乃伊,其他古代民族行医制药,也用上含石油成分的物质。

      谁能想象到这种物质,到今天竟然变得如此重要?无可否认,现代工业文明必须依赖石油,才能作持续的发展。

      打从开始利用石油来作照明用途的时候起,石油可谓一登龙门,涨价百倍。早在公元15世纪,巴库也就是今天阿塞拜疆的首府,已经开始有人利用渗出地面的石油来点灯。1650年,罗马尼亚已经开掘了一些浅油井,开采石油中的煤油,用作照明之用。直至19世纪中叶,罗马尼亚和东欧其他国家,都已经建立了相当蓬勃的石油工业。

      到了19世纪,美国有一群人为了找出一种高质量的灯油,于是向石油入手。他们正确地断定:要生产足够的煤油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得钻地开井。于是在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州成功钻开了一口油井。开采石油的热潮开始了。然后呢?

      [脚注]

      a 拉丁语“石油”一词,顾名思义,一般指从岩层提取出来的液态石油,但也包含与之关系密切的化合物,称为天然气,又称甲烷。这两种物质有时候会从地壳裂缝间渗出。液态石油可以很稀,也可以像沥青、柏油、石漆和焦油那样黏稠。

      [第19页的附栏]

      石油单纯是液体吗?

      虽然石油一般来自所谓的油井,但并不只是液体。来自地底的石油,又称原油,其实是“一种黏稠易燃,由黄色至黑色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碳氢化合物的混合体,是在地底天然产生的。从石油中分解出来的成分,包括天然气、汽油、石脑油、煤油、燃油、润滑油、石蜡和沥青,石油也是制造千百种衍生产品的原料”。(《美国英语传统词典》)

  • 石油来之不易
    警醒!2003年 | 11月8日
    • 石油来之不易

      “要有光。”19世纪,美国用鲸油等作为照明燃料,这种人造光时强时弱,闪烁不停,诸多不便,因此急需寻找新燃料取代。那是什么燃料?就是石油!石油在哪里找到呢?

      1859年,一个叫埃德温·德雷克的退休铁路售票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斯特维尔附近的一口油井,用一台旧蒸汽机往地底钻探22米,找到了第一批地底原油。“石油时代”正式开始。石油分布于世界许多不同地方,对经济和政治造成深远的影响。石油是优质的照明燃料,各地政府自然引颈企盼,急于采用。

      不久,人们疯狂地在美国产油区买田钻井。那个年头,常常听见有人成了暴发户,也有人顷刻之间家财尽失。说来讽刺,上文提到的埃德温·德雷克,虽然他发现了第一口油井,后来却变得一贫如洗。

      宾夕法尼亚州的油矿业一度蓬勃发展,但由于过度开采和投机买卖,当地油价没多久就急剧下降,由每一桶20美元跌至10美分!好些油井也迅速枯竭。值得一提的是皮霍利城,这城由兴起繁荣,再由盛转衰不过短短一年半时间,如今已成了一个死城。个中的起伏兴衰,已成了石油开发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部分。

      1870年,约翰·洛克菲勒和几个同事创办了标准石油公司,差不多垄断了煤油市场,直至竞争者相继出现,特别是来自俄国的同业也企图分一杯羹,情况才有所逆转。对手之一是现今皇家荷兰贝壳石油公司的创办人马库斯·塞缪尔。此外,精明能干的诺贝尔兄弟a也建立了他们的“石油王国”,在巴库提炼石油。

      上文所说,只是石油业的开创史。自那时以来,为了稳定石油供应和油价,多个联盟以及组织陆续诞生,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其11个成员国拥有大量石油和原油储藏量。(参看23页附栏)

      储藏量多少?

      19世纪末,由于电力普及,石油企业岌岌可危。后来汽车问世,由于石油可用作内燃机燃料,石油于是有了崭新和广泛的用途。汽油提炼自石油,机动车必须用这些燃料来发动。早于20世纪20年代末,大部分工业化国家已相继采用。现在,世界对石油的需求甚殷,但石油哪里寻?

      世界各地,人们纷纷开发新油井,总数多达5万个以上,石油在全球市场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可是要生产石油,关键在于油田的大小而非油田的数量。那么,油田大到什么程度呢?

      迄今最大的油田是“超级油田”,至少有50亿桶可采石油藏量。其次是“世界级油田”,能生产5亿到50亿桶石油。“美国地质测量局2000年世界石油储藏量评估”列出约70个国家,只有少数拥有那么大的油田。(参看23页附栏)最大的“超级油田”集中在阿拉伯-伊朗沉积盆地,亦即波斯湾和邻近地区。

      寻找新油田的活动方兴未艾,并且用上最尖端的科技。现时油矿业主对里海地区虎视眈眈,里海地区包括阿塞拜疆、伊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据美国能源资料管理局指出,上述地区蕴含丰富可采的石油和天然气,专家们也研究不同的运油路线,例如途经阿富汗。中东、格陵兰和部分非洲地区的石油蕴藏量也不容小觑。把天然碳氢化合物转化为能源或日常用品,是另一个值得详细讨论的范畴。

      怎样开采石油?

      地质学家和测量员先找出可能是油源的位置,接着用特定的测量法抽取样本,再打一个洞来肯定能否钻出石油。在以往,钻探油田可能引致大量石油和泥泞突然涌出,造成损耗之余,还会引起爆炸。为了防止意外发生,钻探机现已配备了测量仪和精密的油阀装置。这样,钻探较小或较深的油井也不成问题。

      石油和天然气由于受压才减低流出量,要维持适当的压力就必需注入水、化学物、二氧化碳或其他气体,例如氮气。石油的密度因地而异,由于轻油较易开采和提炼,所以很吃香。

      美国石油协会解释,现代采油技术包括水平钻法,即钻探时跟地壳保持平衡,此举可减少打钻油井的数目。海上开采法于1947年在墨西哥湾开始采用,大大增加石油产量。事实上,采油的方法会直接影响油价。b

      怎样输送石油?

      1863年,宾夕法尼亚州出现纤细的木输油管,比用马车输送容量为159公升的石油桶,便宜得多,方便得多。c现在的管道系统比以前复杂了,数目也多了。根据输油管协会指出,单是美国的石油管网络已长达30万公里!

      今天的石油管网络主要是金属造的,用来运送原油到精炼厂,再把炼好的石油运到销售商那里。现代科技让自动化系统监察石油的流量和管内压力,也有所谓智能晶片,用来检查数百公里的输油管的装置、磁熔剂泄漏检测和管内超声波检查。用户只消看见地下输油管的标记,就知道不可在那里掘地了。

      输油管系统虽然方便快捷,却不能把大量石油运到海外地区。早期石油公司想出一个办法:用巨大的油轮输送。这些专门用来运油的大船长约400米,是世上最大的轮船,可以运油不下100万桶。正如漏油事故的附栏显示,尽管油轮看来十分坚固,却意外频生。驳船和铁路车也是常用的运输工具。可是,从提取石油以至送到用户手中,输送过程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已。

      如果见到微弱的闪光信号从高大的导管烟囱发出,这个导管是个安全阀压力容器,那就表示炼油厂就在眼前。原油加热后送到蒸馏塔,在那里分解成几个部分,由最轻的气体,例如丁烷,到最重的润滑油。(参看24-25页附栏)不过,对人类来说,石油到底是否祸福参半?

      [脚注]

      a 其中一位就是后来创立诺贝尔奖的艾尔法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b “墨西哥湾一个深300米的拉线式塔,估计生产石油成本是中东的65倍。”(《不列颠百科全书》)

      c 早期石油储存在大木桶内。(参看21页附栏)

      [第21页的附栏或图片]

      以桶量还是论吨计?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第一家石油公司,起初以180公升的油桶运油。结果只盛了159公升,以防石油在船上装运时溢出。159公升的油桶迄今还在使用。

      起初,欧洲海路运油是以吨为重量单元计算的,一直沿用至今。

      [鸣谢]

      资料来源:美国石油学会

      [第20,21页 的附栏]

      石油起源

      从1870年代起,大部分科学家都认同生物理论,认为“生物残骸经过长期沉积、分解,然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藏在地壳最顶层沉积岩的小洞中”。石油就在这个天然过程中形成了,它的主要成分是氢和碳。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个理论不时受到质疑。

      2002年8月20日刊《国家科学院会议录》刊载了一篇题名为“石油起源”的文章,作者说“石油在地幔形成”,深度比一般人想象的要深得多。

      物理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深海高温生物圈——化石燃料的神话》一书中提倡受争议的理论。他指出“碳氢化合物的起源论广为美国人和欧洲人接受,反驳的声音于是沉寂下来。在前苏联国家里,情况可不一样”。原因“可能是受人尊敬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支持非生物成因的看法。由于今天搜集到的相关材料十分丰富,门捷列夫提出的非生物成因见解就更瞩目了”。非生物成因理论是什么?

      戈尔德指出:“非生物成因理论认为,约莫45亿年前,固体物质不断增生,碳氢化合物就成了地球构成物的一部分。”根据这个理论,石油的元素自地球形成以来,已经在地球的深处产生。d

      [脚注]

      d 《警醒!》旨在报道事实,并不支持任何一种理论。

      [第26,27页 的附栏或图片]

      溢油事故

      ◼ 1970年到2000年期间,油轮的总溢油量是532万2000吨

      ◼ 1979年,“大西洋皇后号”在加勒比海跟“爱琴海号”碰撞,溢出了28万7000吨石油。这桩溢油事件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 虽然大多数的溢油事故跟装载、卸货、燃料仓等操作技术出了岔子有关,然而,最可怕的溢油灾难却由碰撞和搁浅引致

      ◼ 油轮以外的溢油事故:

      ● 1979年,在墨西哥海湾,“伊托·伊号”油井爆裂,共溢出1亿4000万加仑石油

      ● 1983年,位于波斯湾的油井平台爆炸,共溢出8000万加仑原油

      ● 1991年,在波斯湾一次有预谋的溢油事件中,共溢出2亿4000万加仑石油

      [图片]

      1999年12月13日,油船“埃丽卡号”在法国的庞马尔附近沉没

      [鸣谢]

      资料来源:国际油轮东主反污染联会、“溢油情报”、《微软百科全书》

      © La Marine Nationale, France

      [第24,25页 的图解或图表]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石油生产程序大跃进

      1 探测法

      人造卫星

      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精确信号,以利测量

      扩音器

      振动卡车

      扩音器

      振动船

      其中一个是地震勘探法,把人工合成声波在地底下的反射数据记录下来

      2 萃取法

      内陆井

      离岸平台

      水下井

      其中一种开采方法是钻井取油,包括位于内陆、岸边及水下油井。为了保持井内的压力,可能会注入气体或化学物

      [图片]

      水下油井

      由潜水艇遥控,在海底兴建采油设备

      [图片]

      水平钻孔

      马达由工程师遥控,钻头一开,传感器就开始探测石油

      3 输送法

      输油管

      油轮

      使用地面以上、地面以下及海底的输油管。其他运输工具包括油轮、驳船及铁路车

      4 炼油法

      炼油厂

      原油加热、蒸馏、分离后,就可投入生产

      蒸馏塔

      当炉中黏稠、深色的原油加热后,碳氢化合物会变成气体。气体按着不同的温度而凝结,然后变成液体。石油的各种成分相继分离,形成不同的部分

      20摄氏度

      炼油厂中的气体

      包括甲烷、乙烷、丙烷、丁烷

      20-70摄氏度

      汽油

      可用作汽车燃料或化学合成物的原料,例如塑料

      70-160摄氏度

      石脑油

      可制成塑料、汽车燃料及其他化学物

      160-250摄氏度

      煤油

      可制成飞机燃料及炉子的燃料

      250-350摄氏度

      气体油

      可制成柴油及炉用燃油

      炼油炉

      温度400摄氏度

      油渣

      可加工处理,制成精炼煤油、重燃料油、蜡烛的蜡、润滑油及沥青

      催裂剂

      碳氢化合物以蒸气加热后,混入氧化铝矽胶粉催化剂。这个程序进一步把碳氢化合物分裂,形成较小及有用的分子

      蒸气加入混有粉状催化剂的碳氢化合物

      乙醇

      这种溶剂可用于生产颜料、化妆品、香水、肥皂及染料等制成品

      塑料

      例如聚苯乙烯,由苯乙烯聚合而成

      汽油添加剂

      辛烷辅助剂令气体在引擎中更耐燃,从而提升引擎的效率

      [鸣谢]

      Photo Courtesy of Phillips Petroleum Company

      [第23页的图表]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石油主要原产地

      石油总量以万亿桶计,数量并不包括未经发现的资源在内

      ▪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

      • 拥有一片或多片超级油田的国家

      总产量

      ◆ 贮藏量

      ▪ • ◆ 332.7 沙特阿拉伯

      • ◆ 216.5 美国

      • ◆ 192.6 俄罗斯

      ▪ • ◆ 135.9 伊朗

      ▪ • ◆ 130.6 委内瑞拉

      ▪ • ◆ 125.1 科威特

      ▪ • ◆ 122.8 伊拉克

      ▪ • ◆ 113.3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 70.9 墨西哥

      • ◆ 42.9 中国

      ▪ • ◆ 41.9 利比亚

      ▪ ◆ 33.4 尼日利亚

      ◆ 21.2 加拿大

      ▪ ◆ 21.0 印度尼西亚

      ◆ 20.5 哈萨克斯坦

      ▪ • ◆ 18.3 阿尔及利亚

      ◆ 17.6 挪威

      ◆ 16.9 英国

      [第20页的图片]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的首个原油井

      原油从得克萨斯的锭帽油井涌出

      [鸣谢]

      Brown Brothers

      [第21页的图片]

      得克萨斯的博蒙特一个早期油井

      [第21页的图片]

      马车运送一桶桶的石油

      [第26页的图片]

      科威特一个冒火燃烧的油田

      [第21页的图片鸣谢]

      All photos: Brown Brothers

  • 是福是祸?
    警醒!2003年 | 11月8日
    • 是福是祸?

      工业国对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倚赖,深到哪个程度呢?丹尼尔·耶金在他的著作《令人羡慕的东西》里说,石油和天然气是工业国的命脉,也使工业国变成“碳氢社会”。提起这样的社会,就令人想到燃料油、油脂、蜡、沥青,以及其他常见的石油产品,例如飞机、汽车、船、黏合剂、油漆、聚酯衣服、胶底帆布鞋、玩具、染料、阿司匹林、除臭剂、化妆品、记录磁盘、电脑、电视机和电话。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石油产品不下四千种。但自从人们的生活跟石油产品结下“不解之缘”后,祸患也随之而来,情况的发展到底怎样呢?

      这个“君主”太无情

      1940年底,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处于开战边缘。就在这时,纳粹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迅速介入,以仲裁人身份居中调停。此举是出于好意的吗?希特勒的真正意图,其实是要阻止苏联控制罗马尼亚的油井而已。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多国联手反击伊拉克,为的也是石油。这些都绝非个别事件。历史上多场战争冲突,皆因争夺石油资源而起,受灾地区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石油不仅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政治争斗的核心所在,是少数政治强人为之疯狂的对象。正如石油输出国组织最近所说,石油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种战略物资”。在国际政治角力的场合中,石油禁运往往是常用的制裁手段。油井、炼油厂和运油轮,也一直是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因此而造成的生态大灾难,并不罕见。

      石油工业排放出二氧化碳,也被指破坏环境,令全球气候反常。世界主要石油公司之一的墨西哥石油,就在一个报告中指出,在石油提炼的各个过程中,都有污染物排放出来。京都议定书签署至今将近6年,汽油不错已对环境减少污染,但不少成员仍觉得,这个由161个国家在京都开会达成的协议,对缓解全球气候暖化的问题,帮助不大。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组织却说:“没有石油,很多国家就没有今天的经济繁荣,没有今天享有的大量财富。”但石油工业真的只有好处吗?

      有些人指出,钻油和铺设油管会破坏社会和生态环境。有些人则说,石油储存量最丰富的沙特阿拉伯,也有越来越多人失业。石油输出国组织主席阿里·罗德里格斯·阿拉克说:“工业国往往要求原油公司、炼油公司和消费者作出重大牺牲,得益的却是政府。”

      企业监察说:“石油仍然在位统治,但这个君主是冷酷无情的。”企业监察是个专责打击企业问题活动的组织,包括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检举和诉讼,提出检察起诉。

      石油工业的前景究竟怎样呢?

  • 石油有用罄之日吗?
    警醒!2003年 | 11月8日
    • 石油有用罄之日吗?

      “没有能源,工业的轮子就不能转动,……汽车、货车、火车、轮船、飞机就无法生产。……没有能源,家里的电灯就亮不起来,空调无法开启、食物无从烤熟。……没有能源,我们就会回到石器时代。”——取材于“美国地质测量局2000年世界石油储藏量评估”。

      能源专家指出,石油供应枯竭是早晚的事。专家估计,再过63至95年,世界石油藏量就会耗尽。有鉴于此,人类一直寻找石油以外的其他能源,而这些能源之中,有些面世已数十年了,其中可以更新或快速补充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和海洋热能。不过,到目前为止,最难解决的问题,依然是怎样生产和输送快速补充能源。

      在石油藏量未被淘空之前,开发可更新能源的前景很不乐观。石油公司预计石油何年何月用罄,都希望在此之前占尽商机。可悲的是,人们一天要开采石油资源,随之而来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也就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众所周知,石油并不是难题的根源,令到石油声誉蒙污的,其实是人对权力贪得无厌,希望操控别人。

      幸好石油和其他能源的前景,都不由各国决定。创造和照管地球的耶和华上帝,才有最终的决定权,而他应许过,一切由滥用地球资源引起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快将过去。(启示录4:11)圣经指出,时候将到,“败坏大地的人也要败亡”。上帝施行正义的统治,会带来一个“新天新地”。这是一个既没有剥削,也没有不公的世界。在这个制度之下,地球资源会用得其所,令所有顺服上帝的人得益。(启示录11:18;21:1-4)

      [第28页的图片]

      可产生代用能源的工具,包括太阳电池板和风力滑轮机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