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一步企图杀害耶稣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他离开耶路撒冷,渡过约旦河,去到约翰在差不多四年前为人施浸的地方。那里显然离加利利海南岸不远,从耶路撒冷前去不过两日左右的行程而已。
有许多人来到耶稣那里,他们说:“约翰一件神迹没有行过,但约翰指着这人所说的一切话都是真的。”在那里有许多人信了耶稣。
-
-
耶稣再次上耶路撒冷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耶稣再次上耶路撒冷
不久,耶稣再次上路,到各城各乡教训人。当时他看来在约旦河的另一边,犹太对岸的比利亚一带传道,但他的目的地是耶路撒冷。
鉴于犹太的主张声称只有数目有限的人才能得救,这促使一个人问道:“主啊,是不是只有很少的人得救呢?”耶稣的回答促使人想想怎样才能得救:“你们应当竭力[意即要奋斗或挣扎]进窄门!”
作出这项努力无疑是当务之急,因为正如耶稣继续说:“将来许多人要进去,却是不能。”何以不能呢?他解释说:‘等到家主起来关上门,人们站在门外叩门说:“主啊,给我们开门!”他要说:“我不晓得你们是从那里来的;你们所有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那些被拒诸门外的人显然是由于他们仅在方便自己的时候才到达,但当时机会之门已经关闭锁上了。他们若想进去,就必须早点来到才对,即使时间也许对他们不甚方便。的确,那些没有把崇拜耶和华置于生活上首位的人都会遭受悲剧的结局!
耶稣奉派向之传道的犹太人,以大部分而言都没有把握这个大好机会去接受上帝所预备的救恩安排。因此耶稣说他们会被逐出去,在外面切齿哀哭。另一方面,那些“从东从南,从西从北”,不错,从万国而来的人却会在“上帝的国里吃饭”。
耶稣接着说:“在后的[被蔑视的非犹太人,以及受压制的犹太人]将要在前,在前的[在物质及宗教上居于有利地位的犹太人]将要在后。”居于最后意味到这些慵懒怠惰、忘恩负义的人根本就不会在上帝的王国里。
接着有几个法利赛人来到耶稣那里,对他说:“你离开这里走吧!因为希律[安提帕]想要杀你。”这可能是希律自己传出的谣言,希望耶稣会因此逃离他所管治的地区。希律曾将施浸者约翰处死,也许他害怕被卷入另一位上帝先知的死亡事件中。但耶稣告诉法利赛人说:“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今天明天我赶鬼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完成了。”
耶稣在那里完成了所要做的工作之后,就继续向耶路撒冷进发,因为正如他解释说:“先知不能在耶路撒冷以外丧命。”何以耶稣预料自己会在耶路撒冷被杀呢?因为耶路撒冷是当时的首都,该处设有由71位成员组成的公会最高法庭,且有献上祭牲的安排。因此,“上帝的羔羊”无疑应该在耶路撒冷而非在其他任何地方被杀。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啊,你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把奉派到你那里的人打死,”耶稣嗟叹说,“我多次想招聚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招聚小鸡到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你看,你们的家必成为荒场留给你们。”由于拒绝接受上帝的儿子,整个国家都劫数难逃!
耶稣继续向耶路撒冷进发之际,他应邀到一个法利赛人领袖的家里。那天是安息日,众人都密切留意他,因为当时有一个患了水臌病——病者的双臂和双腿也许因积水而肿起来——的人在那里。耶稣于是向在场的法利赛人和律法师问道:“在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呢?”
众人不发一言,于是耶稣医好那人,打发他离去。然后他问道:“你们中间谁的儿子或驴在安息日掉在井里,不立刻把他拉上来呢?”他们再次哑口无言。路加福音13:22-14:6,新译;约翰福音1:29。
-
-
受一个法利赛人款待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受一个法利赛人款待
耶稣在一位显要的法利赛人家中作客,在这里他刚医好了一个患水臌的男子。他留意到其他客人都拣选席上首要的座位,于是耶稣教训他们要学习谦卑。
耶稣忠告说:“你被人请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贵的客被他请来;那请你们的人前来对你说:‘让座给这一位吧!’你就羞羞惭惭地退到末位上去了。”
因此耶稣劝告说:“你被请的时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请你的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座。’那时,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为了强调这项教训,耶稣最后说:“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接着,耶稣向邀请他的法利赛人谈及以什么方式宴客才会赢得上帝的嘉赏。“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
为遭遇不幸的人摆设筵席会为请客的人带来快乐,正如耶稣向他的东道解释说:“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耶稣对这种值得奖励的筵席所作的描述使同席的一位客人联想到另一种筵席。这位客人说:“在上帝国里吃饭的有福了!”可是,并非人人都珍视这样的快乐前途,耶稣接着设了一个比喻去表明这点。
“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打发仆人去对所请的人说:‘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众人一口同音地推辞。头一个说:‘我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一试。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这是多么牵强的托辞!人们通常先查看牲口和田地才会买下来;既买了,他们根本没有什么迫切的需要去看这些东西。同样,一个人的婚姻也不应阻止他接受这么重要的邀约。因此,主人听见这些推搪之后勃然大怒,于是吩咐奴仆说:
“‘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仆人说:‘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经办了,还有空座。’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
这个比喻所描述的是怎样的情况呢?摆设筵席的“主人”代表耶和华上帝;向人发出邀请的“仆人”代表耶稣基督;所设摆的“大筵席”则是指承受属天王国的机会。
那些首先接获邀请承受王国的人是耶稣日子的犹太宗教领袖。然而他们拒绝接受这项邀请。因此,特别自公元33年五旬节开始,第二次邀请遂向犹太国中受人藐视、出身低微的人发出。可是作出响应的人仍未足以填满上帝的属天王国中14万4000个席位。于是过了三年半之后,在公元36年,第三次和最后一次邀请便向未受过割礼的非犹太人发出,而这项召集工作一直延续至我们的日子。路加福音14:1-24。
-
-
门徒所负的责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门徒所负的责任
耶稣离开了看来是公议会成员的显要法利赛人的住所之后,便继续前往耶路撒冷。大群民众尾随着他。可是,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成为耶稣的真正门徒究竟牵涉到什么事?
耶稣在途中转过身来对群众说话,他的话也许令他们大吃一惊,他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魂],就不能作我的门徒。”(《和合本》夹注译文)
耶稣的话是什么意思?耶稣绝不是说他的跟从者要实际恨自己的亲属。恨亲属的意思只是他们应该爱耶稣过于爱自己的亲属。圣经曾说耶稣的祖先雅各“恨”利亚,爱拉结,意思只是利亚比她的妹妹拉结得到较少的宠爱而已。
请也考虑一下耶稣说门徒应该甚至恨“自己的魂”或性命。他的意思同样是,真正的门徒必须爱耶稣甚至过于爱自己的性命。耶稣借此强调成为他的门徒是一项严肃的责任而非一件可以等闲视之的事。
耶稣接着指出,作他的门徒会使人遭遇艰辛和逼迫,他说:“凡不背着自己[苦刑柱]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因此,真正的门徒必须甘愿像耶稣一样忍受别人的辱骂,若有必要甚至在上帝的敌人手中杀身成仁,正如耶稣在不久之后所为一般。
因此,跟随耶稣的群众必须对于作基督门徒一事三思而行。耶稣设了一个比喻去强调这件事,他说:“你们哪一个要盖一座楼,不先坐下算计花费,能盖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见的人都笑话他,说:‘这个人开了工,却不能完工。’”
耶稣由此对跟随他的群众说明,在成为他的门徒之前,他们必须肯定是否能够履行自己应负的责任,正如一个打算建造一座楼的人在动工之前必须先肯定自己有足够的资源能够将工程完成。耶稣继续设了另一个比喻,说:
“或是一个王出去和别的王打仗,岂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万兵去敌那领二万兵来攻打他的吗?若是不能,就趁敌人还远的时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条款。”
然后耶稣强调比喻的要点说:“这样,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不错,跟随耶稣的群众,以及所有认识基督的人都必须甘愿这样行。他们若想成为他的门徒,就必须准备好不惜牺牲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们的所有财产,包括性命本身在内。你愿意这样行吗?
耶稣接着说:“盐本是好的。”他在登山宝训中曾说门徒是“世上的盐”,意即他们对人具有保全的影响,正如实际的盐是一种防腐剂一般。但“盐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或用在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式,”耶稣最后说,“只好丢在外面。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因此耶稣表明,甚至那些成为他的门徒已有相当年日的人也要留意,千万不要在履行他们的决心方面软弱下来以致半途而废。不然,他们便会变成一无是处,受世上的人所讥笑,同时被上帝视作无用的人。事实上,甚至为上帝带来羞辱。因此,他们会成为失去咸味而毫无用处的盐一般被抛到外面去,不错,他们会遭受毁灭。路加福音14:25-35;创世记29:30-33;马太福音5:13。
-
-
寻找失落的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寻找失落的羊
耶稣渴望寻着一些愿意谦卑地事奉上帝的人,因此他四出访寻,向所有人谈论王国的真理,甚至向一些声名狼藉的罪人也如此行。这些人都近前来聆听他讲道。
法利赛人和文士目睹这样的情形,便批评耶稣与那些被他们视为卑贱的人为伍。他们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他们认为这样行简直有损他们的尊严!法利赛人和文士一向将平民视为有如脚下的尘土一般。事实上,他们甚至以希伯来文的安·哈阿雷特斯(‛am ha·’aʹrets)——意即“土地之民”——一词来称呼这些人,由此将他们对后者的鄙视表露无遗。
在另一方面,耶稣却尊重所有人,对人表现仁慈和怜悯。由于这缘故,许多卑微的人,包括人所共知的罪犯,都渴望聆听他讲道。可是,法利赛人却指责耶稣不遗余力地帮助这些他们认为不屑一顾的人。他们的批评又如何?
耶稣运用一个比喻去答复他们的责难。他以法利赛人的观点向他们说话,仿佛他们是公义的,在上帝的羊圈里十分安全,但卑贱的安·哈阿雷特斯却误入歧途而迷失了路。听听他问道:
“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找着了,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里,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
耶稣接着解释故事的含意,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
法利赛人自以为义,因此认为自己无需悔改。两年前,他们当中有些人曾批评耶稣跟税吏和罪人一起吃饭,当时耶稣告诉他们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未能看出他们需要悔改,因此没有为天上带来什么喜乐。但是衷诚悔改的罪人却使天上欢喜。
为了再次强调迷途的罪人改弦易辙乃是莫大喜乐的因由,耶稣另设了一个比喻,说:“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地找,直到找着吗?找着了,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
然后耶稣表示这个比喻也含有类似的意思,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上帝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
上帝的天使们对痛改前非的迷途罪人表现这种仁爱的关注是多么异乎寻常!特别是鉴于这些一度地位卑微、受人鄙视的安·哈阿雷特斯最后会成为上帝属天王国的成员,这件事更令人惊奇。由于这缘故,他们会在天上获得比天使更高的地位!可是,天使却没有因此感觉嫉妒或心有不甘;相反,他们谦卑地承认这些有罪的人曾在一生中经历和克服过许多不同的情况,这些经历会装备他们成为宅心仁厚、富于同情的属天君王及祭司。路加福音15:1-10;马太福音9:13;哥林多前书6:2,3;启示录20:6。
-
-
浪子的故事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浪子的故事
耶稣刚向法利赛人讲述完有关复得失落的羊及银币的比喻,如今他继续设了另一个比喻。这个比喻论及一位仁爱的父亲及他对待两个儿子的方式。两个儿子都各有严重的过失。
首先是比喻中的主角——年幼的儿子。他接收了父亲毫不犹豫地分给他的财产之后,便离开家庭,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但且听听耶稣讲述的故事,看看你是否能够辨明其中各个角色分别代表谁。
耶稣开始叙述比喻,说:“某人有两个儿子。那小儿子对父亲说:‘爸爸,请你现在就把我应得的产业分给我。’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的两个儿子。”小儿子从父亲获得了分内的产业之后,就怎样行呢?
耶稣解释说:“过几天,小儿子卖掉了他所分得的产业,带着钱,离家去了。他到了遥远的地方,在那里挥霍无度,过放荡的生活。”事实上,他将钱用来花天酒地,流连妓院。不久,艰难的日子便来到了,正如耶稣接着说:
“当他花尽了所有的一切,那地方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他就一贫如洗。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个人打发他到自己的农场去看猪。他恨不得拿喂猪的豆荚来充饥,可是,没有人给他任何吃的东西。”
既然按照律法猪是不洁的动物,被迫沦为放猪的人是一件多么羞耻的事!但令浪子最痛苦的是,他饥火中烧,甚至连喂猪的食物也恨不得拿来充饥。由于他已穷途末路,耶稣说,“他醒悟过来。”
耶稣继续讲述故事:“[他]就[对自己]说:‘我父亲那儿有许多雇工,他们粮食充足,我反要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回到我父亲那里去,对他说: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作你的儿子,请把我当作你的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
至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倘若父亲在不肖的儿子离家时向他疾言厉色,破口大骂,儿子便很可能不会这么肯定他打算要怎样行了。他可能决定返回家乡另找工作,也不愿冒险回去见父亲。可是,他绝没有这样想。他一心只想回家!
因此,耶稣在比喻中所说的父亲显然是指我们那仁爱、慈悲的天父耶和华上帝。也许你同时看出,一度离家的浪子代表人所共知的罪人。耶稣向之谈话的法利赛人便曾批评耶稣跟这样的人一起吃饭。但大儿子代表谁呢?
浪子回头的时候
耶稣在比喻中所说的浪子回到父亲家里时受到怎样的接待呢?请听听耶稣怎样描述这件事:
“他离家还远,父亲就望见了他。父亲心里充满爱怜,迎向前去,紧紧地拥抱着儿子,不停地亲吻他。”这是个多么富于怜悯、慈悲为怀的父亲!他多么适切地代表我们的天父耶和华!
父亲很可能对儿子在外地所过的放荡不羁的生活已有所闻。然而,他却不咎既往,欣然欢迎儿子回家。耶稣也具有这种乐于接纳别人的精神;他采取主动去亲近罪人和税吏。他们便是比喻中的浪子所代表的人。
在耶稣的比喻里,深具辨识力的父亲无疑从儿子那愁眉深锁、垂头丧气的样子已多少看出他迷途知返了。父亲于是仁爱地采取主动,这使儿子较易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正如耶稣叙述:“儿子说:‘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做你的儿子,[请把我当作你的雇工吧!]’」
然而,儿子差不多还未说完话,父亲已采取行动了。他吩咐仆人说:“赶快拿最好的衣服给他穿上,拿戒指给他戴上,拿鞋子替他穿上,然后把那头小肥牛牵来宰了。让我们设筵庆祝!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他们就“欢宴起来”。
那时候,父亲的“大儿子正在农场”。请听听故事的其余部分,看看你是否能够辨认出大儿子究竟代表谁。耶稣论及这个大儿子说:“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音乐和跳舞的声音。他叫一个仆人过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仆人回答:‘你的弟弟回来了,你父亲看见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小肥牛宰了。’大儿子非常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出来劝他进去。他却对父亲说:‘你看,这些年来,我像奴隶一样地为你工作,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你给过我些什么呢?连给一头小山羊让我跟朋友们热闹一番也没有过。可是你这个儿子,把你的财产都花在娼妓身上,现在他回来,你就为他宰了小肥牛!’”
谁像大儿子一样,对于罪人受到仁慈体贴的待遇感到不满而诸多批评呢?岂不是文士和法利赛人吗?既然耶稣因为接待罪人而引起这些人的非议,于是设了这个比喻,显然他们便是大儿子所代表的人了。
耶稣以父亲对大儿子所作的劝谕去结束这个故事:“儿子,你常跟我在一起,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可是你这个弟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我们为他设筵庆祝是应该的。”
耶稣并没有透露大儿子最后怎样行。后来,在耶稣死而复活之后,“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其中很可能包括一些属于耶稣在这里所谈及的“大儿子”阶级的人。
可是,在我们这现代的日子,比喻中的两个儿子代表谁呢?他们必然是指一些对耶和华的旨意有若干认识而有机会与他缔结关系的人。大儿子预表“小群”阶级——“有名字登记在天上众长子的教会”——当中的若干分子。这些人怀有与大儿子相若的态度。他们不愿意接纳‘另外的羊’这个属地的阶级,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正喧宾夺主,比自己更受耶和华上帝所看重。
在另一方面,浪子则代表上帝的子民当中一些离弃真理,转而寻求世界所提供的种种享乐的人。可是,过了若干时间之后,他们痛改前非,再次活跃地事奉上帝。的确,天父对那些意识到自己需要获得宽恕而重新归附他的人表现何等深挚的爱心和怜悯!路加福音15:11-32,现译;利未记11:7,8;使徒行传6:7;路加福音12:32;希伯来书12:23,新译;约翰福音10:16。
-
-
表现实用的智慧而未雨绸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表现实用的智慧而未雨绸缪
耶稣刚向一大群人——其中包括他的门徒、不忠实的收税官和其他声名狼藉的罪人,以及文士和法利赛人——讲完浪子的故事。如今,他再对门徒讲述一个比喻。这个比喻论及一个财主接获有关他的管家的不利报告。
在耶稣的比喻里,财主召了管家来,通知后者要将他解雇。管家心里纳罕:“主人不要我再作管家了,我作什么才好呢?锄地吧,没有力气!讨饭吧,怕羞!我知道要怎么作了,使人在我离开管家的职务以后,会接我到他们家里去。”
管家的计划如何?他把所有欠了主人钱债的人都召来,问道:“你欠我主人多少?”
头一个人回答说:“四千公升油[橄榄]油。”
他告诉这人说:“拿你的欠单去,快坐下写二千。”
他又问另一个人:“你欠多少?”
这人说:“四万公升麦子。”
“拿你的欠单去,写三万。”
既然管家当时仍然掌管主人的钱财,他有权将别人欠主人的债务削减。借着这样行,他赢得这些人的友谊;到他失业时,这些人便可以报答他。
主人听见这件事,不禁佩服管家的聪明。事实上,他“夸奖这不义的管家作事[具有实用的智慧]”。耶稣补充说:“因为在应付自己的世事上,[这事物制度]之子比光明之子更精明。”
耶稣于是指出门徒可以由此学得什么教训。他劝勉他们说:“要用不义的钱财去结交朋友,好叫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恒的帐棚里。”
耶稣所赞赏的绝非管家的不义而是后者的远见和实用的智慧。既然“这事物制度之子”时常机灵地运用自己的金钱或地位去结交一些可以投桃报李的朋友,因此上帝的仆人,“光明之子”,也需要明智地运用自己的物质资财——“不义的钱财”——去造益自己。
可是,正如耶稣说,他们应该运用钱财去结交一些可以接他们到“永恒的帐棚里”的朋友。对属于小群阶级的人来说,这些帐棚是指天上;但对‘另外的羊’来说,则是指地上的乐园。既然惟独耶和华上帝和他的儿子才能将人接到这些地方去,我们必须善用自己所拥有的‘不义钱财’去支持王国的事务,借此赢得耶和华和他儿子的友谊。这样,一旦物质资财变成无用——事实上它们必然会变成如此——我们却能确保自己享有永远的前途。
耶稣接着指出,人若甚至在照料物质东西或最小的事上也表现忠信,就会在照管较重要的事上表现忠信。他继续说:“如果你们在不义的钱财上不忠心,谁还把真实的钱财[意即属灵或王国的事务]托付给你们呢?如果你们在别人的东西[上帝托付给他仆人的王国事务]上不忠心,谁还把你们自己的东西[在永恒的帐棚里享受生命的奖赏]交给你们呢?”
我们绝不能一方面作上帝真正的仆人,同时又作不义之财或物质财富的奴隶,正如耶稣最后说:“一个家仆不能服事两个主人;他若不是恨这个爱那个,就是忠于这个轻视那个。你们不能服事上帝,又服事金钱。”路加福音15:1,2;16:1-13,新译;约翰福音10:16。
-
-
财主与拉撒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财主与拉撒路
耶稣向门徒谈及要适当地运用物质资财,解释我们不能一方面作这些东西的奴隶,而又同时作上帝的奴隶。当时法利赛人也在场,他们听见耶稣所说的话,便开始讥嘲他,因为他们是贪爱钱财的人。耶稣于是对他们说:“你们是在人面前自称为义的,你们的心,上帝却知道;因为人所尊贵的,是上帝看为可憎恶的。”
扭转情势的时候已到了。财雄势大,在宗教上操有控制权及影响力的人要受到贬抑,但认识自己灵性需要的人却会被擢升。耶稣继续向法利赛人谈话时指出这项改变说:
“律法和先知到[施浸者]约翰为止,从此上帝国的福音传开了,人人努力要进去。天地废去较比律法的一点一画落空还容易。”
文士和法利赛人声称自己谨守摩西律法而以此自豪。你还记得,有一次耶稣在耶路撒冷施行奇迹医好一个瞎子,当时这些宗教人士夸耀说:“我们是摩西的门徒。上帝对摩西说话是我们知道的。”但如今摩西律法已达成了目的——带领谦卑的人归附上帝所任命的君王耶稣基督。因此,从约翰执行他的服事职务开始,所有种类的人,特别是谦卑、贫穷的人,都竭力使自己成为上帝王国的臣民。
既然摩西律法现正获得应验,人便不再有义务要遵守这些律法了。律法容许人凭多种理由离婚,但耶稣如今却说:“凡休妻另娶的就是犯奸淫;娶被休之妻的也是犯奸淫。”既然法利赛人容许人凭许多理由离婚,耶稣的这项宣告必然令他们大感气恼!
耶稣继续对法利赛人说话。他设了一个比喻,论及有两个人最后在身分和地位上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你可以看出这两个人代表谁吗?他们在地位上的转变意味到什么?
耶稣解释说:“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舔他的疮。”
耶稣在此以财主代表犹太的宗教领袖,不但包括法利赛人和文士,也包括撒都该人和祭司长。他们享有丰富的属灵特权和机会,但行事为人与财主如出一辙。他们所穿的紫色袍服代表他们的尊贵地位,白色的细麻布衣服则影射他们那自以为义的精神。
骄傲的财主阶级极度藐视贫困的平民,他们将这些人称为安·哈阿雷特斯,意即土地之民。宗教领袖们没有给予平民适当的属灵滋养和权利,因此乞丐拉撒路正好代表这些人。像拉撒路浑身生疮一般,平民饱受藐视,仿佛在灵性上有病而只适合与狗为伍一般。然而,属于拉撒路阶级的人却渴慕属灵的滋养,因此坐在财主门口希望得到从财主桌上掉下的属灵食物的零碎。
耶稣接着描述财主和拉撒路在境况方面发生转变。究竟发生了什么转变?这些转变代表什么?
财主与拉撒路经历转变
财主代表享有许多属灵特权和机会的宗教领袖,拉撒路则代表一般渴求属灵滋养的平民。耶稣继续说下去,描述这两个人的情况经历一项戏剧性的转变。
耶稣说:“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地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
既然财主与拉撒路并不是实际的人物而是象征两个阶级的人,按理说来他们的死亡也是象征性的。他们的死亡究竟象征或代表什么呢?
在此之前,耶稣刚指出情势上的一项转变,说:‘律法和先知到施浸者约翰为止,从此上帝国的福音就传开了。’因此,随着约翰和耶稣基督开始传道,财主与拉撒路就对他们以前的形势或情况死去了。
地位卑微、衷心悔改而属于拉撒路阶级的人对他们以前那种灵性匮乏的情形已经死去了,现在转而享有蒙上帝悦纳的地位。以往,他们需要仰赖从宗教领袖的属灵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现今,耶稣所传的圣经真理已使他们的灵性需要获得饱足。这样,他们给带到更大的亚伯拉罕耶和华上帝的怀里,意即带进一种蒙悦纳的情况中。
在另一方面,构成财主阶级的人却失去了上帝的喜悦,因为他们顽梗不化地拒绝接受耶稣所传的王国信息。因此,他们对以往所享有的看来蒙恩的地位已死去了。事实上,耶稣说他们正经历比喻性的痛苦。请听听财主怎样说:
“我[父]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耶稣的门徒努力宣告上帝如火的判决信息,这使属于财主阶级的人痛苦不堪。他们希望门徒停止宣扬这些信息,使他们可以从痛苦中获得若干舒解。
“亚伯拉罕说:‘儿啊,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这样,并且在你我之间,有深渊限定,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能的。’”
拉撒路阶级与财主阶级在情势上经历这样戏剧性的转变是多么公平、适当的事!仅几个月之后,在公元33年的五旬节,旧律法的约被新约取而代之,这种情势上的转变遂告完成。当时所发生的事无可置疑地表明,蒙上帝嘉许的乃是基督的门徒而非法利赛人和其他宗教领袖。把象征的财主与耶稣的门徒分隔开来的“深渊”则预表上帝那无可更改的正义判决。
财主接着请求‘父亲亚伯拉罕’打发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为我还有五个弟兄”。这样,财主承认他有另一个父亲,与他的关系甚至更亲密;他的这个父亲其实就是魔鬼撒但。财主请求拉撒路将上帝的判决信息冲淡,免得他的“五个弟兄”——他的宗教盟友——也来到“这痛苦的地方”。
“亚伯拉罕说:‘他们有摩西和先知的话可以听从。’”不错,“五个弟兄”若要逃避痛苦,他们只需留意摩西和各先知书中标明耶稣是弥赛亚的预言,然后成为耶稣的门徒便行了。可是,财主却表示异议说:“我[父]亚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到他们那里去的,他们必要悔改。”
亚伯拉罕说:“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上帝绝不会以特别的标记或奇迹去说服这样的人。人若要赢得上帝的嘉许,就必须阅读圣经,并将其中的教训付诸实行。路加福音16:14-31;约翰福音9:28,29;马太福音19:3-9;加拉太书3:24;歌罗西书2:14;约翰福音8:44。
-
-
在犹太施行的慈悲善举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
在犹太施行的慈悲善举
数星期前,在耶路撒冷举行献殿节期间,犹太人试图杀死耶稣。耶稣于是启程北上,看来向着离加利利海不远的一个地区进发。
不久之前,他曾再次向南前往耶路撒冷,在约旦河之东比利亚一带的村庄传道。他向门徒讲完有关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之后接着教导他们一些他以前曾在加利利提出过的教训。
例如,耶稣说人若使上帝的一个“小子”跌倒,就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丢在海里’。他也强调必须宽恕别人,解释说:“倘若他[一个弟兄]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
门徒请求耶稣说:“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耶稣回答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它也必听从你们。”因此,即使些微的信心也能够成就大事。
耶稣接着讲述一个采自现实生活的情况去说明全能上帝的仆人所应怀有的正确态度。耶稣说:“你们谁有仆人耕地或是放羊,从田里回来,就对他说:‘你快来坐下吃饭’呢?岂不对他说:‘你给我预备晚饭,束上带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吗?仆人照所吩咐的去做,主人还谢谢他吗?这样,你们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们应分做的。’”因此,上帝的仆人永不应当觉得自己事奉上帝,就是帮了上帝的忙。相反,他们应当时刻记住,他们能够成为上帝家里受他信任的成员,以这种身分事奉他乃是一项特权。
看来耶稣提出这个比喻之后不久,有一个仆役奉拉撒路的姊妹——住在犹太伯大尼的马利亚和马大——的差遣前来见耶稣。仆役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
耶稣回答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上帝的荣耀,叫上帝的儿子因此得荣耀。”耶稣于是在该地多逗留了两天,然后对门徒说:“我们再往犹太去吧。”可是他们提醒耶稣:“拉比,犹太人近来要拿石头打你,你还往那里去吗?”
耶稣回答时问道:“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时吗?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为他没有光。”
耶稣的意思看来是,“白日”——意即上帝指定他在地上从事服事职务的时间——尚未过去,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没有人能伤害他。他需要充分利用“白日”余下来的短短时间,因为“黑夜”将至,仇敌便会杀害他了。
耶稣补充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
门徒看来以为耶稣说拉撒路正在睡觉休息,所以他必然会康复过来。因此,门徒对耶稣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
耶稣于是坦率地告诉他们:“拉撒路死了。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这是为你们的缘故,好叫你们相信。如今我们可以往他那里去吧。”
多马意识到耶稣在犹太可能会被人杀死,可是他却想全力支持耶稣,因此他鼓励他的门徒同工说:“我们也去和他同死吧。”于是门徒冒着生命危险与耶稣一起前往犹太施行这次慈悲的善举。路加福音13:22;17:1-10;约翰福音10:22,31,40-42;1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