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耶稣在比利阿的传道工作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母鸡把整窝小鸡聚集到翅膀底下

      第82章

      耶稣在比利阿的传道工作

      路加福音13:22-14:6

      • 要全力以赴进入窄门

      • 耶稣必须在耶路撒冷死去

      耶稣一直在犹地亚和耶路撒冷教导民众、医治病人。之后他过了约旦河,在比利阿地区逐城教导人。不过,他很快就要回耶路撒冷了。

      一个人正竭尽全力穿过窄门

      耶稣还在比利阿时,有一个人问他:“主啊,得救的人很少吗?”这个人可能知道,宗教领袖一直在争论,得救的人会很多还是很少。耶稣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把话题转向人必须怎样做才能得救。他说:“你们要竭尽全力,穿过窄门进去。”的确,人必须努力奋斗、全力以赴才能得救。为什么呢?耶稣说:“我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却进不去。”(路加福音13:23,24)

      为了说明竭尽全力多么重要,耶稣接着说:“房子的主人起来锁上门后,你们会站在外面敲门说:‘我主,请给我们开门。’……他会对你们说:‘我不知道你们是哪里来的。走开,你们这些作恶的人!’”(路加福音13:25-27)

      比喻描述了迟到的人面对的困境:看来这些人等到自己方便的时间才来,结果发现门已经关闭并锁上了。就算对他们来说很不方便,他们也该早点过来才对。当时很多人的情况也类似,他们本可以亲自从耶稣的教导获益,却没有把握机会把崇拜上帝放在生活的第一位。上帝派耶稣来是要帮助人得到拯救,但大多数人都拒绝接受这个安排。耶稣说这样的人会被扔到外面去,在那里“痛哭流泪,咬牙切齿”。但有些人却会“从东西南北来到”,也就是从各个国族来到,他们会“在上帝的王国里享用宴席”。(路加福音13:28,29)

      耶稣说:“有人现在是最后的[例如非犹太人和被压迫的犹太人],将来是最先的;也有人现在是最先的[因自己是亚伯拉罕的后代而骄傲自大的宗教领袖],将来是最后的。”(路加福音13:30)有些人“将来是最后的”,意思是这些忘恩负义的人绝不会进入上帝的王国。

      这时,一些法利赛派的人来劝耶稣说:“你走吧,离开这里,希律[即希律·安提帕]想要杀你。”这可能是希律自己散布的消息,目的是让耶稣离开他管辖的地区。之前希律杀害了施浸者约翰,现在他也许有点害怕,不想背负杀害另一个先知的罪名。耶稣对法利赛派的人说:“你们去告诉那只狐狸:‘我今天、明天要驱逐邪灵,为人治病,第三天就会完成我要做的。’”(路加福音13:31,32)耶稣称希律为狐狸,也许是想说他很狡猾。耶稣不会任由希律或其他人摆布,也不会因他们而鲁莽行动。他要按照上帝而不是人的时间表,去完成天父交托的任务。

      耶稣继续上路,他要去哪里呢?去耶路撒冷,因为他说:“先知不应该在耶路撒冷以外的地方被杀。”(路加福音13:33)没有圣经预言说弥赛亚一定要在耶路撒冷死去,那么耶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耶路撒冷是首都,由71个成员组成的最高法庭公议会就在那里,被指控为假先知的人都会在那里接受审讯。此外,耶路撒冷也是人们献上祭牲的地方。因此,耶稣认为自己不应该在其他地方被杀。

      母鸡把整窝小鸡聚集到翅膀底下

      耶稣悲叹道:“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常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奉派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少次想把你的儿女聚集起来,就像母鸡把整窝小鸡聚集到翅膀底下!但是你们不愿意。看!你们的圣殿被抛弃,留给你们自己了。”(路加福音13:34,35)以色列民族拒绝接受上帝的儿子,就必须承担严重的后果!

      在去耶路撒冷的途中,耶稣受邀去一个法利赛派首领的家里吃饭。那一天是安息日,那里刚巧有一个患水肿的人。在场的人都盯着耶稣,想看他会怎么做。耶稣问法利赛派的人和精通摩西法典的人:“在安息日治病,合法不合法?”(路加福音14:3)

      没有人回答他。耶稣就治好那个人,然后问这些人:“你们当中有谁在安息日见儿子或公牛掉进井里,却不立刻拉上来呢?”(路加福音14:5)他的推理无懈可击,听见的人再次无言以对。

  • 上帝邀请谁来赴宴?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贫穷的、跛脚的、失明的,以及有其他残疾的人都来参加一个盛大的晚宴

      第83章

      上帝邀请谁来赴宴?

      路加福音14:7-24

      • 耶稣教导人要谦卑

      • 受邀的客人找各种借口

      耶稣治好那个患水肿的人后,继续留在法利赛派的人家里。他留意到有些客人吃饭时选择坐在上座,于是利用这个机会教导人要谦卑。

      耶稣说:“你被人邀请去参加婚宴的时候,不要坐在上座,恐怕到时有比你尊贵的人也被邀请,那邀请你们两人的就来对你说:‘请让座给这一位吧。’那时候,你就不得不难堪地退到末座去。”(路加福音14:8,9)

      耶稣接着说:“你被邀请的时候,要坐在末座,这样,那邀请你的人来到,就会对你说:‘朋友,请坐在更尊贵的座位上吧。’那时候,你在所有宾客面前就有光彩了。”这样做不仅仅是有礼貌的表现。耶稣解释说:“谁抬高自己,就会被贬低;谁谦卑下来,就会被抬高。”(路加福音14:10,11)很显然,耶稣是要鼓励在场的人培养谦卑的美德。

      耶稣接着给邀请他的法利赛派首领讲了另一个道理,向他说明邀请谁来作客才能让上帝喜悦。他说:“你设午宴或晚宴的时候,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戚或富有的邻居来,因为他们日后也可能会回请你,你就得了回报。你设宴的时候,要请贫穷的、跛脚的、失明的,以及有其他残疾的,这样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以回报你。”(路加福音14:12-14)

      邀请朋友、亲戚或邻居吃饭是很自然的事,耶稣并没有说这样做是错的。他强调的是,为贫穷的、跛脚的、失明的或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顿饭,可以带来很大的福分。耶稣向请他的人解释说:“正义的人复活的时候,你就会得到回报。”在场的一个客人很赞同耶稣的话,就说:“在上帝王国里享用宴席的人有福了。”(路加福音14:15)这个人看出,能在王国里享用宴席是很大的殊荣。不过,从耶稣接下来的话可见,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看法。他说:

      “有一个人举办了盛大的晚宴,请了许多人。……他派奴隶去对受邀请的人说:‘来吧,一切都准备好了。’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推辞起来。第一个说:‘我买了一块田,要去看一看。请你原谅,我不能去了。’另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要去检查一下。请你原谅,我不能去了。’还有一个说:‘我刚结了婚,因此不能去。’”(路加福音14:16-20)

      这些借口都很牵强!人通常都会先看好了田地或牲畜才购买,如果已经买好了就不会急着去看。第三个人已经结婚了,不是在准备结婚,因此没有理由拒绝这么重要的邀请。主人听到这些借口就非常生气,对奴隶说:

      “快到城里的大街小巷去,把贫穷的、失明的、跛脚的,以及有其他残疾的,都带到这里来。”奴隶就照着做了,可是还有空位。主人对奴隶说:“你到外面的大路上、小径上,去催促人进来,使我的家坐满人。我告诉你们,本来受到邀请的人,没有一个能享用我的晚宴。”(路加福音14:21-24)

      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耶和华上帝怎样通过耶稣基督邀请人进入天上的王国。最先获得邀请的是犹太人,特别是他们的宗教领袖。在耶稣执行传道职务期间,他们绝大多数都拒绝了这个邀请。不过,获得邀请的不只是这些人。耶稣的话清楚表明,将来会有第二批人受到邀请,他们是犹太人当中地位卑微的人以及归信犹太教的人。之后还会有第三批人受到邀请,也是最后一批,这些人在犹太人眼中是不配来到上帝面前的。(使徒行传10:28-48)

      耶稣的话让人看出,宴席上那个客人说的话千真万确:“在上帝王国里享用宴席的人有福了。”

  • 做基督的门徒是严肃的责任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一个王骑马上阵,他的士兵全副武装,紧跟在他身后

      第84章

      做基督的门徒是严肃的责任

      路加福音14:25-35

      • 做基督的门徒需要付出代价

      耶稣去了一个法利赛派首领的家里吃饭,并在那里讲了一些宝贵的道理。现在耶稣继续前往耶路撒冷,有一大群人跟他一同上路。他们为什么要跟着耶稣呢?他们真的想做耶稣的门徒,愿意不惜任何代价跟随他吗?

      途中,耶稣对他们说:“谁到我这里来,爱我不胜过爱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路加福音14:26)耶稣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耶稣不是说跟随他的人不该爱自己的家人,而是说他们应该爱他胜过爱家人。门徒如果没有培养这样的爱,就可能会像晚宴比喻中的那个人一样,拒绝来自上帝的重要邀请。(路加福音14:20)

      此外,耶稣也不是要求跟随他的人不顾自己的性命。但真正的门徒必须深爱耶稣,甚至甘愿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做基督的门徒确实是一项严肃的责任。人应该慎重考虑后再决定是否跟随耶稣,绝不该草率行事。

      人如果跟随耶稣就可能面对考验和迫害,正如耶稣说:“谁不背起自己的苦刑柱来跟从我,就不能做我的门徒。”(路加福音14:27)的确,真正的门徒必须像耶稣一样,愿意承受指责和羞辱。耶稣甚至说自己会被敌人杀害。

      一个1世纪的基督徒计算盖一座塔楼的费用

      因此,跟耶稣一起上耶路撒冷的民众需要仔细想想,做基督的门徒到底意味着什么。耶稣用比喻来强调这一点,说:“比如说,你们想盖一座塔楼,有谁不先坐下计算费用,看能不能盖成呢?不然的话,他可能打了地基,却不能完工。”(路加福音14:28,29)没错,这些民众在成为基督的门徒之前,应该下定决心履行全部责任。为了再次强调这一点,耶稣说了另一个比喻:

      “一个王要迎战另一个王,哪会不先坐下商议,看能不能用一万兵,去抵抗那领两万兵来攻打他的呢?要是不能,就该趁敌方还远的时候,派大使团前去求和。”耶稣接着说明要点:“同样,你们谁不放弃自己的一切财物,就不能做我的门徒。”(路加福音14:31-33)

      当然,耶稣的话不是只对身边的民众说的。所有认识基督的人,都要乐意按照他的这番话去做。这意味着,人如果想做基督的门徒就必须做好准备,甘愿牺牲自己拥有的一切,包括牺牲财物甚至生命。他们必须认真思考这件事,并为此向上帝祷告。

      接下来耶稣谈到另一件事。他曾在登山宝训里把门徒比作“大地的盐”。(马太福音5:13)那次他可能是想强调,门徒就像盐一样具有防腐作用,能够防止人在道德和崇拜方面变得腐败。现在耶稣的传道工作接近尾声了,他说:“盐固然好,但要是盐不咸了,怎样使它再有咸味呢?”(路加福音14:34)在场的人知道,当时有些盐是不纯净的,含有泥土一类的杂质,失去咸味后就毫无用处。

      耶稣表明,人即使跟随他很长时间,也不该让自己的决心动摇。如果他们这样软弱下来,就会像失去咸味的盐,变得毫无用处。到时,他们可能不仅会受到世人嘲笑,而且会失去上帝的认可,甚至会使上帝的圣名蒙受羞辱。为了提醒众人避免这样的情况,耶稣说:“有耳朵可听的,就应当听。”(路加福音14:35)

  • 为悔改的罪人欢乐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一个女人找到丢失的银币后很高兴

      第85章

      为悔改的罪人欢乐

      路加福音15:1-10

      • 丢失的绵羊和丢失的银币

      • 天使为悔改的罪人欢乐

      耶稣在传道期间曾多次强调谦卑的重要性。(路加福音14:8-11)他一直热切寻找那些内心谦卑并渴望为上帝服务的人,而这些人当中有的是声名狼藉的罪人。

      一个满脸不屑的犹太人额头上带着经文匣子

      法利赛派和抄经士认为这样的人十分卑贱。他们留意到这些人常常去耶稣那里听他讲话,就很不满,说:“这个人竟乐意接待罪人,跟他们一起吃饭。”(路加福音15:2)法利赛派和抄经士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普通民众不过是脚下的泥土。这些领袖对普通民众充满鄙视,甚至用一个意思是“土民”的希伯来语词“安·哈阿雷茨”来称呼他们。

      耶稣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尊重所有人,待人仁慈,富有同情心。很多卑微的人,包括大家公认的罪人,因此都很想听耶稣的教导。耶稣帮助这些卑微的人,却招来了批评。他有什么反应呢?

      耶稣接着说了一个感人的比喻,跟他之前在迦百农说过的类似。(马太福音18:12-14)在这两个比喻里,耶稣都暗示法利赛派的人好像是正义的,安全地待在上帝的羊圈里。至于那些卑微的人,他们则好像丢失的羊,误入歧途而迷失了方向。耶稣说:

      一个牧人找到丢失的绵羊后非常高兴,把绵羊放在自己的肩上

      “你们中间谁有100只绵羊,丢失了一只,不把99只留在旷野,去找那只丢失的,直到找到呢?他找到了,就把羊放在肩上,十分高兴。他回到家里,就请朋友和邻居来,对他们说:‘跟我一起欢乐吧,因为我已经找到了那只丢失的绵羊。’”(路加福音15:4-6)

      耶稣想用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呢?他说:“同样,我告诉你们,一个悔改的罪人,会比99个不用悔改的正义的人,为天上带来更大的喜乐。”(路加福音15:7)

      耶稣提到悔改一事,这肯定会让法利赛派的人感到意外。他们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根本不需要悔改。大约两年前,法利赛派的人曾因为耶稣跟收税人和罪人一起吃饭而批评他。当时耶稣回应说:“我来不是要呼召正义的人,而是要呼召罪人。”(马可福音2:15-17)法利赛派的人觉得自己很正义,看不出自己需要悔改,结果不能像真心悔改的罪人那样为天上带来喜乐。

      为了再次强调罪人悔改会为天上带来极大的喜乐,耶稣又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一个女人有十个银币,丢失了一个,哪会不点灯打扫房子,细心寻找,直到找到呢?她找到了,就请自己的朋友和邻居来,说:‘跟我一起欢乐吧,因为我已经找到了那个丢失的银币。’”(路加福音15:8,9)

      耶稣对这个比喻的总结,跟丢失绵羊的比喻类似。他说:“我告诉你们,上帝的天使也是这样为一个悔改的罪人喜乐。”(路加福音15:10)

      想想看,上帝的天使多么关注罪人悔改这件事!这的确值得留意,因为这些罪人悔改后就有机会到天上去承受上帝的王国,享有比天使更高的地位!(哥林多前书6:2,3)尽管如此,天使却一点也没有嫉妒他们。那么,当一个人真心悔改并回头归向上帝时,我们该有怎样的感觉呢?

  • 浪子回家了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一个父亲拥抱他的儿子

      第86章

      浪子回家了

      路加福音15:11-32

      • 浪子的比喻

      现在耶稣很可能还在约旦河东面的比利阿,他刚刚说了丢失的绵羊和丢失的银币这两个比喻。两个比喻都说明,当一个罪人悔改并归向上帝时,我们应该感到高兴。耶稣愿意接纳悔改的罪人,法利赛派和抄经士却为此指责他。这些批评耶稣的人从这两个比喻学到了什么吗?他们明白我们的天父对悔改的罪人怀有怎样的感情吗?接下来,耶稣用一个感人至深的比喻再次强调这个要点。

      小儿子向他的父亲要财产

      比喻谈及一个父亲和两个儿子。小儿子是故事的主角,他的经历可以让法利赛派、抄经士以及其他听到比喻的人都学到不少教训。不过,耶稣对父亲和大儿子的描述也值得留意,因为他们显出的态度能给人很大的启发。我们看这个比喻时要想想,可以从这三个人身上分别学到什么。

      耶稣说:“有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爸爸,请把我应得的那份财产给我。’父亲就把家产分给他们。”(路加福音15:11,12)请留意当时这位父亲并没有去世,因此小儿子不是在索要遗产,而是想现在就得到他的那份财产,好搬出去过他想过的生活。后来怎么样了呢?

      浪子吃喝玩乐,身边围绕着几个女人

      耶稣解释说:“没过几天,小儿子就收拾一切,出国到远方去了。他在那里生活放纵,任意浪费自己的财产。”(路加福音15:13)父亲悉心照顾孩子们,为他们提供生活所需,小儿子却选择离开这个避风的港湾,到国外去了。他在那里过着放荡的生活,将财产挥霍一空。后来,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耶稣接着说:

      “花光一切以后,那一带闹大饥荒,结果他一无所有,只好投靠当地的一个居民。那个人叫他到野地去放猪。他巴不得拿猪吃的角豆荚来充饥,却没有人给他什么。”(路加福音15:14-16)

      浪子坐在树下看着猪吃角豆荚

      根据上帝的法典,猪是不洁的动物,但小儿子却不得不放猪。他饥饿难耐,巴不得拿猪吃的食物充饥。他在困苦和绝望中“醒悟过来”,心想:“我爸爸那么多的雇工都有充足的食物,我却要在这里饿死!我要起程到爸爸那里去,对他说:‘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称为你的儿子了。你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他就回去找父亲。(路加福音15:17-20)

      父亲看到儿子会有什么反应呢?他会对儿子发火,指责他当初离开家有多么愚蠢吗?他会把他儿子拒之门外,对他不理不睬吗?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么做呢?如果现在是你的孩子回来了,你又会有什么反应呢?

      失而复得的儿子

      耶稣描述了这位父亲当时的感受,以及他采取的行动:“他[小儿子]离家还远,父亲一看见他,就觉得他十分可怜,跑上前去拥抱他,亲切地吻他。”(路加福音15:20)父亲虽然知道儿子曾经生活放荡,但还是欢迎他回来。那些自称认识并崇拜耶和华的犹太领袖,可以从中看出我们的天父对悔改的罪人怀有怎样的感情吗?他们能看出耶稣跟天父一样,一直都欢迎悔改的罪人吗?

      这个细心的父亲想必从儿子愁眉苦脸、垂头丧气的样子看出,他已经真心悔改了。尽管如此,父亲还是亲切地上前迎接儿子,这让他更容易承认自己的罪过。耶稣接着说:“儿子对他说:‘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称为你的儿子了。’”(路加福音15:21)

      父亲却对奴隶说:“快把最好的袍子拿出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把鞋穿在他脚上。还要把那头肥壮的公牛犊牵来宰了,我们要吃喝庆祝,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他们“就开始欢乐庆祝”。(路加福音15:22-24)

      父亲跟大儿子说话

      那时候,大儿子正在田里。关于他,耶稣说:“当他回来,快到家时,听见奏乐跳舞的声音,就叫一个仆人来,问这是怎么回事。仆人对他说:‘你弟弟回来了。你爸爸见他平安无恙地回来,就把那头肥壮的公牛犊宰了。’他却很生气,不肯进去。父亲出来劝他。他回答父亲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像奴隶一样为你工作,从没有违背你的吩咐,你却从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让我跟朋友一起欢乐。你这个儿子跟娼妓一起挥霍了你的家产,现在他一回来,你就为他宰了那头肥壮的公牛犊。’”(路加福音15:25-30)

      谁表现出大儿子一样的精神,因耶稣仁慈地关心普通民众和罪人而感到不满呢?就是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批评耶稣善待罪人,耶稣才说了这个比喻。当然,任何人如果对上帝怜悯罪人感到不满,都应该好好想想这个比喻。

      最后,耶稣以父亲劝导大儿子的一番话,作为比喻的结尾:“我的儿子啊,你一直跟我在一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但你这个弟弟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我们理当欢乐庆祝。”(路加福音15:31,32)

      耶稣并没有说大儿子最终怎样做。不过,很多祭司在耶稣牺牲和复活后都开始信从他。(使徒行传6:7)其中一些人很可能亲耳听过,耶稣讲述浪子回家这个有力的比喻。没错,就连这些人也有可能醒悟过来,真心悔改并回头归向上帝。

      浪子回家的比喻说明了很多重要的道理,跟随耶稣的人都该谨记在心。我们首先学到的是,怎样的选择才是真正明智的:要留在上帝子民安全的大家庭里,接受天父的爱和照顾;不要离开正道,“出国到远方去”追求享乐。

      其次,我们如果偏离了正道,就要谦卑地回头,归向我们的天父,这样才能重新得到他的认可。

      另外,父亲和大儿子形成的鲜明对比也能让我们学到很多。父亲乐于宽恕,重新接纳了小儿子,但大儿子却愤愤不平,不欢迎弟弟回来。显然,上帝的仆人应该怀有敏于宽恕、乐于接纳的态度,善待那些一度偏离正道但衷心悔改并回到天父身边的人。这样的弟兄确实是“死而复生、失而复得”的,让我们一同为他们欢乐吧!

  • 要有远见,有实用的智慧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一个富翁要解雇他的管家

      第87章

      要有远见,有实用的智慧

      路加福音16:1-13

      • 不义管家的比喻

      • 要用你的钱财“结交朋友”

      浪子回头的比喻说明上帝很乐意宽恕悔改的罪人,这一定让收税人、抄经士和法利赛派的人十分难忘。(路加福音15:1-7,11)现在,耶稣要对门徒讲另一个比喻,说的是一个富翁和管家之间的事。

      1.管家在计划要做的事;2.一个人欠管家的主人一笔债,管家减少了这个人的债务

      耶稣说,有人指控管家没有管理好主人的财物,于是主人决定解雇他。那个管家就开始盘算自己将来的生活,心想:“主人不让我做管家了,怎么办呢?锄地吗?不够力气。讨饭吗?又难为情。”管家后来想到了一个办法,心里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样我被解雇,不能做管家,也有人接我到他们家里去。”想到这里,管家就立刻把欠债的人全都叫来,一个一个问他们:“你欠我主人多少?”(路加福音16:3-5)

      第一个人回答:“100桶橄榄油。”这相当于2200升油。这个人可能拥有一个很大的橄榄园或者做橄榄油的生意。管家对他说:“拿回你的借据,坐下来,快改成50[即1100升]。”(路加福音16:6)

      管家又问另一个人:“你呢?你欠多少?”他说:“100袋小麦。”这相当于2万2000升小麦。管家对这个人说:“拿回你的借据,改成80。”管家一下子就给他减了百分之20的债务。(路加福音16:7)

      既然管家还掌管着主人的财务,他的确可以说是有权削减别人欠他主人的债。管家减少那些人的债务,目的是想跟他们交朋友。这样,他被解雇以后,就可以指望这些人帮助他了。

      后来,主人听说了这件事。主人虽然蒙受了经济损失,却赞赏管家,说他“虽然不义,却有实用的智慧”。耶稣接着说:“这个制度的人对待自己那一代人,比光明中的人更有实用的智慧。”(路加福音16:8)

      耶稣这么说既不是赞同管家的做法,也不是鼓励人在做生意时耍手段。那么,他这个比喻的要点究竟是什么呢?他劝勉门徒说:“要用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这样,到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就接你们到永恒的居所去。”(路加福音16:9)耶稣用这个比喻教导我们,做事要有远见,也要有实用的智慧。“光明中的人”就是上帝的仆人,他们在运用财物时要明智,要考虑到未来的希望。

      只有耶和华和耶稣,才能把人接到天上的王国里,或让人进入王国统治下的地上乐园。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跟他们的友谊,善用自己的财物支持上帝的王国。这样,到金银财宝都失去价值的时候,我们也不会失去保障,依然会得到永远的生命。

      耶稣还说,人如果在管理物质财富方面忠实可靠,才会在更重要的事上保持忠心。因此耶稣指出:“你们如果在不义的钱财上不忠,谁会把真正的财富[例如上帝交托的重要职责]托付给你们呢?”(路加福音16:11)

      耶稣想让门徒明白,他们必须付出努力才能被接到“永恒的居所去”。人想做上帝的忠仆,就不能做不义钱财的奴隶。耶稣总结说:“一个仆人不能做两个主人的奴隶,他不是讨厌这个,喜爱那个,就是忠于这个,轻看那个。你们不能又做上帝的奴隶,又做财富的奴隶。”(路加福音16:9,13)

  • 富翁与拉撒路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一只狗在舔拉撒路溃烂的皮肉

      第88章

      富翁与拉撒路

      路加福音16:14-31

      • 富翁与拉撒路的比喻

      耶稣教导门徒要善用财物,他的劝告十分宝贵。除了门徒,当时听耶稣讲话的还有法利赛派的人。这些“贪爱钱财”的人确实应该认真想想耶稣的话,不过他们却“讥笑耶稣”。(路加福音15:2;16:13,14)

      尽管面对冷嘲热讽,耶稣还是勇敢地对他们说:“你们在人面前声称自己是正义的,可是上帝知道你们的内心。因为受世人尊崇的,在上帝眼中却是可憎的。”(路加福音16:15)

      法利赛派的人一向“受世人尊崇”,不过这种情况即将改变。那些受世人推崇的人虽然拥有大量物质财富,在政治和宗教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却终将失去他们的地位。与此同时,那些渴望更深入认识上帝的普通民众则会受到恩待。耶稣说,一个巨大的改变已经开始了:

      “法典和先知书受到宣扬,直到约翰的时期。从那时起,上帝王国的好消息就受到宣扬,各种各样的人都向着王国奋力前进。天地消逝,比法典上的一个笔画落空还容易。”(路加福音3:18;16:16,17)耶稣的话表明,什么改变已经开始了呢?

      犹太宗教领袖一向骄傲地声称,自己谨守摩西法典。有一次,耶稣在耶路撒冷治好了一个失明的人,当时法利赛派的人就曾自豪地说:“我们是摩西的门徒。我们知道上帝对摩西说过话。”(约翰福音9:13,28,29)但上帝颁布摩西法典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引导谦卑的人归向弥赛亚,也就是归向耶稣。施浸者约翰在传道时清楚指出,耶稣就是上帝的绵羊羔。(约翰福音1:29-34)从那时起,一般的犹太人,特别是贫苦的民众,就听到了跟“上帝王国”有关的信息。没错,对所有期待王国施行统治、渴望享有王国种种福分的人来说,这的确是个“好消息”。

      此外,摩西法典并没有“落空”,而是已经达成了引导人归向弥赛亚的目的。既然如此,上帝的子民将不必再遵守法典的规定。例如,法典容许人在一些情况下离婚,但现在耶稣指出:“谁跟妻子离婚,另外娶妻,就是通奸;谁娶了跟丈夫离婚的女人,也是通奸。”(路加福音16:18)耶稣这番清晰有力的话,肯定让喜欢制订各种规条的法利赛派十分生气!

      耶稣接着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正在发生的改变多么巨大。比喻中有两个人物,他们的处境都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读这个比喻时请不要忘记,当时的听众包括贪爱钱财并受人尊崇的法利赛派。

      一个身穿紫色衣服的富翁看向窗外

      耶稣说:“有一个富翁,穿的是紫衣和细麻衣,天天享乐,生活奢侈。有一个乞丐叫拉撒路,他全身皮肉溃烂,常被人带到富翁的门口。他很想捡富翁桌上掉下来的碎屑充饥。甚至有狗来舔他溃烂的皮肉。”(路加福音16:19-21)

      耶稣说的“富翁”还会指谁呢?法利赛派的人既贪爱钱财,又喜欢穿奢华的衣服。这些犹太宗教领袖不但富有,而且看来享有很多特权。在比喻中,富翁身上昂贵的紫色衣服代表法利赛派受到恩待,白色细麻衣则暗指他们觉得自己很正义。(但以理书5:7)

      这些富有而又高傲的领袖怎么看待贫穷的普通民众呢?这些人不屑地称他们为“安·哈阿雷茨”,也就是土民,并认为他们既不懂法典也不配学习法典。(约翰福音7:49)这正是比喻中的乞丐“拉撒路”的处境,他“很想捡富翁桌上掉下来的碎屑充饥”。跟皮肉溃烂的拉撒路一样,普通民众遭人鄙视,仿佛是令上帝不悦的人。

      这种可悲的情形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不过耶稣知道,无论是“富翁”还是“拉撒路”,他们的处境都已经完全改变了。

      富翁和拉撒路的情况改变了

      拉撒路在亚伯拉罕身边

      耶稣接着描述他们的处境发生了什么戏剧性的转变。他说:“后来乞丐死了,天使就带他到亚伯拉罕身边。富翁也死了,埋葬了。在坟墓里,他很痛苦,抬头一看,远远看见亚伯拉罕和亚伯拉罕身边的拉撒路。”(路加福音16:22,23)

      听耶稣讲话的人都知道,亚伯拉罕早已死去。圣经也清楚说明,死去的人看不见东西,说不了话,也不会受苦。(传道书9:5,10)那么,宗教领袖会怎样理解耶稣的话呢?关于普通民众和贪爱钱财的宗教领袖,耶稣看来想要说明什么呢?

      耶稣之前刚提到一个改变:“法典和先知书受到宣扬,直到约翰的时期。从那时起,上帝王国的好消息就受到宣扬。”因此,从约翰和耶稣基督向人传道开始,“拉撒路”和“富翁”就都“死了”,意思是不再处于从前的情况。

      具体来说,贫苦的普通民众以往一直都缺乏滋养信心的食物。但他们从施浸者约翰和耶稣传讲的王国信息得到了帮助,并且有积极的反应。以前,他们只能靠宗教领袖“桌上掉下来的碎屑充饥”,也就是靠宗教领袖愿意教导他们的一点点知识去满足心灵的需要。现在,他们却得到了喂养,能够学习上帝话语中的重要真理,特别是耶稣向他们讲解的奇妙的事。情形就好像他们终于得到了上帝的恩待。

      相反,对于由约翰宣告并由耶稣在各地传讲的王国信息,那些有钱有势的宗教领袖却拒绝接受。(马太福音3:1,2;4:17)事实上,他们听见这个信息就“很痛苦”,也就是非常恼怒,因为约翰和耶稣的信息都指向上帝将会执行的如火判决。(马太福音3:7-12)对这些贪爱钱财的宗教领袖来说,要是耶稣和他的门徒不那么热心传讲上帝的信息,他们就可能会舒服一点。这些领袖的情况跟比喻里的富翁类似,富翁呼喊说:“我的祖先亚伯拉罕啊,可怜可怜我吧!求你派拉撒路用指头蘸点水,滴在我的舌头上,让它凉快一下吧,我在这熊熊烈火里痛苦极了。”(路加福音16:24)

      富翁在熊熊烈火里痛苦不堪

      不过,这样的事绝不会发生。大多数宗教领袖是不会改变的。他们已经拒绝了“摩西和先知写的话”,这些话本可以引导他们承认耶稣就是上帝委任的弥赛亚和君王。(路加福音16:29,31;加拉太书3:24)他们也不会谦卑下来,接受那些信从耶稣并得到上帝恩待的普通民众传讲的信息。另一方面,耶稣的门徒不能为了取悦宗教领袖或让他们舒服一点,就停止传讲真理或者淡化真理的信息。耶稣借用“祖先亚伯拉罕”对富翁说的话来说明这个情况:

      “孩子,不要忘记你一生享福,拉撒路却吃了不少苦。现在他在这里得到安慰,你却大受痛苦。况且在你我之间也隔了个鸿沟,要从这里过到你们那里是不可能的,要从你们那里过到这里来也是不可能的。”(路加福音16:25,26)

      犹太宗教领袖们对耶稣很不满

      这个戏剧性的转变多么公平合理!谦卑的人最终因担起耶稣的担子而感到舒畅,心灵的需要也得到满足。他们的处境跟骄傲的宗教领袖对调了。(马太福音11:28-30)几个月后,当法典之约被新约取代时,这种转变会更加明显。(耶利米书31:31-33;歌罗西书2:14;希伯来书8:7-13)公元33年五旬节,当上帝把神圣力量倾注下来时,人人都能清楚看出,得到上帝恩待的不是法利赛派和他们的宗教盟友,而是耶稣的门徒。

  • 去犹地亚之前在比利阿施行教导
    耶稣——道路、真理、生命
    • 有人来告诉耶稣拉撒路病了

      第89章

      去犹地亚之前在比利阿施行教导

      路加福音17:1-10;约翰福音11:1-16

      • 成为别人的绊脚石后果严重

      • 乐意宽恕和表现信心

      有一段时间,耶稣一直在“约旦河对岸”的比利阿一带活动。(约翰福音10:40)现在他要前往南方的耶路撒冷了。

      耶稣不是独自一人上路。除了门徒,也有“一大群人”跟他同行,其中有些人是收税人和罪人。(路加福音14:25;15:1)法利赛派的人和抄经士也在人群中。他们一直批评耶稣的所言所行,但听耶稣讲了丢失的绵羊、浪子以及富翁与拉撒路的比喻后,他们应该好好想想这些比喻的意义。(路加福音15:2;16:14)

      耶稣也许想起了反对者的批评和嘲笑,于是开始对门徒说话,再次提到他之前在加利利教导过的要点。

      例如,耶稣说:“绊脚石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可是带来绊脚石的人有祸了!……你们要当心。你的弟兄犯了罪,你就要斥责他;他悔改了,你就要宽恕他。就算他一天七次冒犯你,又七次回来对你说,‘我悔改了’,你也总要宽恕他。”(路加福音17:1-4)最后这句话可能让彼得想起,自己曾经问过宽恕人到七次够不够。(马太福音18:21)

      门徒能照着耶稣的话去做吗?当门徒求耶稣加强他们的信心时,耶稣向他们保证:“你们只要有一点信心,哪怕只有芥籽那么小,你们就是对这棵黑桑树说,‘连根拔起来,栽种到海里去’,它也会服从你们。”的确,一点信心也能成就大事。(路加福音17:5,6)

      耶稣接着教导门徒,正确及谦卑地看待自己是十分重要的。他对使徒说:“你们谁有奴隶犁地或牧羊,当奴隶从田里回来时,会对他说,‘快过来坐下吃饭’呢?难道不是对他说,‘你给我准备晚餐,系上围裙服侍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吗?奴隶做好了主人派他去做的事,难道主人还要向他道谢吗?照样,你们做好派你们去做的所有事,也要说:‘我们是无用的奴隶。我们做的都是应该做的。’”(路加福音17:7-10)

      我们从这个比喻学到,上帝的每个仆人都应当把崇拜上帝的事放在生活的首位。此外,我们每个仆人也该记得,作为上帝大家庭的一员,崇拜上帝是一件很荣幸的事。

      看来没过多久,有一个人来传话说:“主啊,你亲爱的朋友病了。”这个人是马利亚和马大派来的。她们是拉撒路的姐妹,住在犹地亚的伯大尼。(约翰福音11:1-3)

      尽管听说朋友拉撒路病重,耶稣却没有因心情沉重而变得消沉,反而说:“这个病的结局不是死亡,而是要使上帝得到荣耀,这样上帝的儿子就可以通过这件事得到荣耀。”他在那里又待了两天,然后对门徒说:“我们再到犹地亚去吧。”他们反对说:“老师,不久前犹地亚人要拿石头砸你,你还要再去那里吗?”(约翰福音11:4,7,8)

      耶稣回答:“白天不是有12个小时吗?谁在白天走路,就不会被绊倒,因为看到这个世界的光。谁在黑夜走路,就会绊倒,因为他里面没有光。”(约翰福音11:9,10)看来耶稣的意思是,上帝让他执行传道职务的时间还没有结束,他要充分利用余下的短暂时间。

      耶稣还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着了,现在我要去叫醒他。”门徒就说:“主啊,他要是睡了,他的病就会好的。”他们显然以为拉撒路只是在睡觉休息,他是会好起来的。于是耶稣坦白地对他们说:“拉撒路死了。……现在我们到他那里去吧。”(约翰福音11:11-15)

      多马知道耶稣去犹地亚可能会遭人杀害,但还是很想跟他共同进退,就对其他门徒说:“我们也去,跟他一起死吧。”(约翰福音11:16)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