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洞悉圣经(上册)
-
-
四福音记载的彼得言谈,比其余的十一个使徒都要多。彼得显然是个精力充沛、敢作敢为的人;他心直口快,绝不会犹豫不决。正因为这样,彼得时常率先发言和表达意见,别的门徒却不大出声。他屡次发问,引致耶稣进一步澄清和说明所讲的比喻。(太15:15;18:21;19:27-29;路12:41;约13:36-38;另见可11:21-25)但彼得有时说话冲动,甚至近于鲁莽。使徒看见耶稣改变形貌的异象后,只有彼得才觉得需要说几句话。他表示自己有幸能目睹这个景象,并建议搭三个帐幕,也许他希望这个异象(当时摩西和以利亚已跟耶稣分离了)能持续下去。(可9:1-6;路9:33)耶稣过最后一个逾越节的晚上为门徒洗脚,彼得起初不肯洗,但被耶稣责备后,就连手和头也都想耶稣给他洗洗。(约13:5-10)看来彼得勇于发言,主要是由于他思维敏捷、兴趣广泛,而且感情强烈的缘故。既然圣经记下彼得的言谈,可见这些话有一定的价值;虽然有些话暴露了人性的某些弱点,却仍是瑕不掩瑜的。
有一次,门徒中有很多人不同意耶稣的主张,就舍他而去,彼得却代表全体使徒表明,他们决心继续跟随主耶稣,因为他“有永生的话语……是上帝的圣者”。(约6:66-69)另一次,耶稣问门徒众人说他是谁,彼得再次表达自己的坚强信念,说:“你是基督,是永活上帝的儿子。”耶稣说彼得“是有福的”。(太16:13-17)
彼得发言最快,受纠正、受责备和申斥的次数也最多。有一次,耶稣预告弥赛亚必定会受很多苦,甚至被杀。耶稣的话说得坦白率直,彼得就把他拉到一旁,开口劝阻他。彼得这样做虽是出于好意,却犯了严重的错误。耶稣转过身来,直斥其非。耶稣称彼得为“撒但”(意即他跟耶稣作对),指出他所想的,不是上帝的意思,而是人的意思,跟圣经的预言背道而驰。(太16:21-23)值得注意的是,耶稣斥责彼得时,“看着[其余的]门徒”,很可能他知道彼得的话也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可8:32,33)另一次,彼得妄自在纳税问题上代耶稣发言,耶稣就温和地帮助彼得,让他看出说话前该先想清楚才好。(太17:24-27)彼得显然过度自信,觉得自己比其余的十一个使徒更坚强,声称哪怕别人全都因耶稣的事而失足,他 也永不失足;他甘愿跟基督一起坐牢,甚至一起赴死。当然,其余的使徒也说了同样的话,但彼得最先发言,而且态度十分坚决,只是耶稣接着预告,彼得必定会三次不认主。(太26:31-35;可14:30,31;路22:33,34)
彼得不但心直口快、敢作敢为,而且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对主的感情也很深。有一次,耶稣清晨起来,走到外面僻静的地方祷告,西门彼得带着一班人“四处找他”。(可1:35-37)另一次,耶稣在风浪大作的海上行走,彼得请耶稣吩咐他从水上走到耶稣那里去。彼得果然在水上行走了一段距离,才因信心不足而往下沉。(太14:25-32)
耶稣生活在地上的最后一晚,彼得、雅各和约翰有幸在客西马尼园陪同耶稣到一处地方祷告。当时耶稣热切祷告,彼得却像另外两个使徒一样,因疲倦和忧伤而睡着了。彼得曾十分坚决地表示,自己必永不离弃主,所以耶稣特别冲着他说:“你们连跟我守望一小时也不能吗?”(太26:36-45;路22:39-46)彼得没有“不断祷告”,以致带来严重的后果。
门徒见暴民要逮捕耶稣,就问他们的主是否应当抵抗;但彼得没有等耶稣回答,就已经拔剑削掉了一个男子的耳朵(也许彼得原本打算砍这人的头),结果受耶稣责备。(太26:51,52;路22:49-51;约18:10,11)虽然彼得像其余的门徒那样撇下耶稣逃跑了,后来却“一直远远跟着”暴民。他内心显然饱受煎熬,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安危,一方面又很想知道耶稣有什么遭遇。(太26:57,58)
凭着另一个门徒的帮助,彼得跟这门徒一起进了大祭司的院子。(约18:15,16)他没有静静地躲在黑暗角落里,而是到院子里跟别人一起坐下烤火。在火光照明下,有人认出他是跟耶稣一伙的,他的加利利口音也叫别人怀疑。彼得在指控下三次否认他认识耶稣,最后甚至发咒起誓,说他不认识这个人。这时,城中某处鸡啼了两次,耶稣“转过身来,看了彼得一眼”。彼得就出去,禁不住痛哭起来。(太26:69-75;可14:66-72;路22:54-62;约18:17,18;见鸡叫;誓言)即使这样,上帝垂听了耶稣先前为彼得所作的恳切祈求,让彼得不致信心尽失。(路22:31,32)
耶稣去世又复活之后,天使吩咐坟前的几个妇女去通知“他的门徒和彼得”。(可16:1-7;太28:1-10)末大拉人马利亚就去告诉彼得和约翰,他们马上往纪念墓跑。约翰比彼得跑得快,先到了纪念墓。约翰站在墓前,俯身探头张望,却没有进去。彼得接着也来到,立即进了纪念墓,约翰才跟着进去。(约20:1-8)之后,耶稣还未向一群门徒显现,就已先显现给彼得看,而且天使向妇女指名提及要通知彼得,这都足以令衷诚悔改的彼得深信,虽然他曾三次不认耶稣,他的主却没有因此跟他断绝关系。(路24:34;林前15:5)
耶稣在加利利海(提比里亚海)向门徒显现之前,精力充沛的彼得说他要去打鱼,别的门徒也就跟着去。后来约翰认出耶稣站在海滩上,彼得就迫不及待,跳进海里,向岸上游去,让其余的门徒把船划到岸边。耶稣要他们拿几条鱼给他,彼得立刻上船把网拖到岸上。(约21:1-13)耶稣就在这个场合三次问(曾三次不认耶稣的)彼得是否爱他,然后吩咐彼得要牧养他的羊,又预告彼得将要怎样死。彼得一看见使徒约翰,就问耶稣:“主啊,这个人将来怎样?”耶稣再次纠正彼得的观点,强调不管别人怎样做,彼得都要继续跟随耶稣。(约21:1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