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极端贫穷——你知道是怎样的吗?
    守望台2011年 | 6月1日
    • 极端贫穷——你知道是怎样的吗?

      极端贫穷的人常常要为生存而挣扎,他们得不到足够的水、食物、燃料,也缺乏适当的居所、医疗和教育。今天约有10亿人都极端贫穷,人数跟美洲的全部人口差不多。然而,西欧和北美洲的居民大都不了解极端贫穷是怎样的。让我们看看几个极端贫穷的人的生活。

      姆巴鲁士马纳 跟妻子和五个儿女住在非洲的卢旺达。他本来还有一个孩子,不过那个孩子患疟疾死了。他说:“爸爸把他那块地分成六份,我分到的那部分太小了,不够养活我们全家,所以我和家人要搬到镇上去。我和妻子找到一份搬运沙和石头的工作。我们家里没有窗户。平日我们要到警察局的水井打水。我们每天通常只能吃一顿饭,但如果没有工作,那天就没有东西吃了。这些时候,我就不会留在家里,因为听见孩子吵着要东西吃让我很难受。”

      维克托和卡门 以修鞋为生,跟五个儿女住在玻利维亚一个偏僻的小镇。他们在一所破烂的砖房里租了一个房间,那里没有电,铁皮房顶还会漏水。由于学校设施不足,维克托要给女儿做一个桌子,女儿才可以上课。他们夫妻俩经常要走10公里(6英里)的路去砍柴,用来做饭和烧水。卡门说:“我们没有厕所,要上厕所就得去河边。人们在河边洗澡,也把垃圾倒进河里,所以孩子们常常生病。”

      弗朗西斯科和依丽迪亚 住在莫桑比克的一个乡村里。他们有五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患上疟疾,但医院不肯治疗他,所以死了。他们在一块面积不大的田里种稻米和甘薯,收成只够全家吃三个月。弗朗西斯科说:“有时雨水很少,有时我们种的东西会被人偷走,所以我要做其他工作来多挣一点点钱。我会把竹子削成竹片,再卖给别人来盖房子。另外,我们每星期也要走两小时的路去一个树林捡柴,我和妻子每人捡一大捆,一捆用来做饭,另一捆拿去卖。”

      全球每7个人就有1个的处境跟姆巴鲁士马纳、维克托和弗朗西斯科差不多,但有数十亿人却过着比以往的人富裕得多的生活。因此,许多人都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公平。有些人曾尝试解决贫穷的问题,下一篇文章会谈谈他们用过哪些方法,以及穷人有什么希望。

      [第2,3页的图片]

      卡门和两个孩子去河边取水

  • 消灭贫穷——人们尝试过哪些方法?
    守望台2011年 | 6月1日
    • 消灭贫穷——人们尝试过哪些方法?

      富裕的人能够消除贫穷吗?他们只能使自己远离贫穷,却从来无法解决全球的贫穷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有钱人一般都不希望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因任何事而受到影响。古代以色列的所罗门王在上帝启示之下,说:“我……只见受压迫的人流泪,却没有人安慰他们。压迫他们的人有权力”。(传道书4:1)

      那么,有权势的人能改变社会,解决全球的贫穷问题吗?所罗门又说,他“见一切尽都空虚,犹如捕风!歪邪的事物,无人能纠正”。(传道书1:14,15)我们看看现代有些人怎样试图解决贫穷的问题,就可以看出事实的确如此。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美国梦

      19世纪,少数国家从贸易和工业活动积聚了巨量财富,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开始认真关注贫穷的问题。他们希望找到方法,使地球的资源分配得更平均。

      有些人构想出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认为这些理念有助于建立一个全球都没有阶级的社会,并使社会里的财产得到公平的分配。有钱人当然不喜欢这些理念。然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个主张却普遍被人接纳。许多人都希望所有国家都采纳社会主义,使全球变成一个完美的世界。有少数富裕国家在某个程度上实行社会主义,他们建立福利制度,承诺照顾所有国民的一生。这些国家声称,在他们国内,极端贫穷的情况已经绝迹。

      可是,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始终未能缔造出一个不自私的社会。他们希望国民会为社会的共同利益,而不是为私利工作,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个空想。有的穷人得到政府提供的优厚福利就不愿工作,一些人看见这种情况后十分不满,觉得这等于要他们去养活这些穷人。圣经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地上没有只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上帝造人本来正直,人却想出很多计谋来。”(传道书7:20,29)

      另一个曾受人们推崇的理念就是所谓的美国梦。以往有些人相信,任何人只要努力奋斗就能跟美国人一样过上好日子。很多国家认为,美国是由于实行了民主制度、自由企业和自由贸易而变得富强,于是也采纳了这些政策。然而,这些国家不都能够实现美国梦,因为美国经济蓬勃不纯粹由于政策的缘故。北美洲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国际贸易航线四通八达,这些也是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竞争相当激烈,在这场竞赛中,必然有的胜利,有的失败。那么,富裕的国家可以帮助贫穷的国家吗?

      马歇尔计划——消除贫穷的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萧条,很多人都要挨饿。另一方面,共产主义在欧洲越来越受欢迎,这令美国政府感到忧虑。于是,美国推行了一个为期四年的欧洲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向那些愿意接受其政策的欧洲国家提供大量资金,协助他们的工业和农业复苏。人们认为这个计划很成功。在西欧,美国的影响力增加了,很少人处于极端贫穷的状况。这是否意味着,只要富裕国家向贫穷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就能消除全球的贫穷问题呢?

      马歇尔计划的成功,推动美国政府也向其他地区的贫穷国家提供援助,协助他们发展农业、医疗、教育和运输系统。美国坦率承认,推行援助计划是为了该国的自身利益。后来,其他国家也通过向外国提供援助来扩张自己的影响力。这些国家所提供的资金比马歇尔计划多许多倍,但60年过去了,成效却令人失望。有些本来很贫穷的国家的确变得很富裕,尤其是某些东亚国家。至于另一些接受援助的国家,虽然当地的儿童死亡率减少了,也有更多儿童可以接受教育,但那些国家至今仍然非常贫穷。

      外国资金援助为何无法解决问题?

      历史证明,帮助贫穷国家脱贫,比帮助富裕国家在战后复苏经济困难得多。欧洲国家在战前已经有自己的工业、贸易和运输系统,他们需要做的只是恢复他们本国的经济。至于贫穷的国家,他们尽管得到外国的资金援助,兴建了不少道路、学校和诊所,但由于缺乏商业活动、天然资源和对外贸易,他们的人民仍然极度贫穷。

      导致贫穷的因素相当复杂,而且互为因果,仿佛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例如,疾病会使人贫穷,而贫穷的人也容易生病。儿童要是营养不良,身体和智力的发展就可能会受到影响,以致长大后没有能力好好照顾自己的孩子。又例如,有些富裕国家把大量剩余的食物送给贫穷国家作为“援助”,但这么一来,贫穷国家的农民和零售商的农产品就没有人买了,结果他们反而变得更贫穷。此外,向贫穷国家的政府提供金钱也会导致另一个恶性循环:由于资金容易被官员盗取,这可能会引起贪污的问题,而贪污的风气又会使国家更贫穷。归根结底,经济援助之所以无法消除贫穷,是因为这个方法没有解决造成贫穷的根本成因。

      贫穷的成因

      极端贫穷的成因是什么?就是国家、政府和个别的人都只顾谋求和维护自己的利益。比如说,富裕国家的政府没有着力解决全球的贫穷问题,因为这些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都须要迎合选民的意愿。因此,这些政府会禁止贫穷国家的农产品进口,以免影响本国农民的收入。此外,富裕国家的政府也会大力资助本国农民,好使他们的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占优势。

      由此可见,贫穷的成因是人们和政府都倾向于维护自己的利益,换言之,这个问题是人为的。正如圣经的执笔者所罗门说:“人辖制人,使人受害。”(传道书8:9)

      那么,贫穷问题有希望得到解决吗?有任何一个政府能够改变人自私的本性吗?

      [第6页的附栏]

      一套能够消除贫穷的律法

      耶和华上帝赐给古代以色列人一套律法,他们要是加以遵守,就能大大减少出现贫穷问题的机会。根据这套律法,各部族中的每个家庭(除了当祭司的利未部族)都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作为产业。土地拥有权是很稳定的,因为土地不可以卖断。每50年,所有出售了的土地都要归还给原来的拥有人或他家族的人。(利未记25:10,23)一个人也许由于遇上天灾、生病或懒惰而陷入经济困境,被迫要卖掉自己的土地,但到了每50年一次的禧年,他卖掉的土地就会无条件归还给他。所以,贫穷的问题按理说来不会一代传一代。

      上帝的律法中也有另一个仁慈的安排,就是容许穷人卖身为奴。人可以在卖身时得到一笔钱用来还债。要是他做了奴隶六年还不能赎身,就可以在第七年自由离去,主人还要给他一些种子和牲畜,让他能继续以耕种和牧畜为生。此外,根据律法,贫穷的以色列人向同胞借钱,债主不可以收取利息。律法也规定以色列人收割时要在田边留下一些作物,让穷人拾取,这样在以色列就没有人需要讨饭。(利未记23:22;申命记15:1-14)

      不过历史显示,在古代的确有些以色列人很贫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民族没有遵守耶和华的律法。有些以色列人漠视上帝的吩咐,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结果以色列就像许多其他地方一样,出现贫穷的问题。有些以色列人成为很有钱的地主,有些却失去土地,变得很穷。(马太福音22:37-40)

  • 给穷人的好消息
    守望台2011年 | 6月1日
    • 给穷人的好消息

      上帝的话语保证说:“贫穷人不会永久被遗忘”。(诗篇9:18)圣经又说,我们的创造主“张手,就满足了众生的愿望”。(诗篇145:16)这些应许绝不是梦想。全能的上帝能够满足穷人一个最大的需要。穷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非洲一个经济学家指出,理论上,贫穷国家需要的是一个“仁慈而专政的君主”。她的话暗示,惟独一个有权力有能力,同时又关心国民的统治者,才能消除贫穷。不过,要消除全球的贫穷问题,我们还需要一个统治全世界的统治者,因为极端贫穷的问题往往是国与国之间不平等的情况导致的。此外,这个统治者还必须有能力消除导致贫穷的主要因素,就是人类自私的本性。哪里可以找到一个这么理想的统治者呢?

      上帝差派耶稣向穷人传讲好消息。有一次,耶稣站起来朗读一段经文,告诉人上帝给他的任务。他说:“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膏立了我,叫我向穷人宣扬好消息”。(路加福音4:16-18)

      这个好消息是什么?

      上帝已经委任耶稣作王。这的确是好消息,因为他是最有能力消除贫穷的统治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三个:(1)他会统治全人类,也有权力和能力这样做;(2)他怀着怜恤之心帮助穷人,也教导门徒关心穷人;(3)他能够消除导致贫穷的主要因素,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私倾向。让我们逐一分析以上三点。

      1.耶稣有权统治全人类 论到耶稣,圣经说:“统治权……赐给了他,要各民族、国家、语言的人都事奉他。”(但以理书7:14)要是全人类都受同一个政府统治,你认为有什么益处呢?这样就不会有人争夺地球上的资源,资源也会平均分配。耶稣亲口表明,上帝已经赐给他权力,让他将来统治全世界。他说:“天上地上的权柄全都赐给我了。”(马太福音28:18)

      2.耶稣怜恤穷人 耶稣在地上执行职务期间,常常怀着怜恤之心帮助穷人。有一个为了治病而耗尽家财的妇人触摸耶稣的外衣,希望这样做可以痊愈。这个妇人患了血崩12年,也许有严重的贫血。根据律法,她触摸谁就会令谁变成不洁。虽然她摸了耶稣的外衣,耶稣却仁慈地对她说:“女儿,你的信心使你痊愈了。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健康,摆脱你的恶疾。”(马可福音5:25-34)

      耶稣的教导能够改变人的态度,使人学会怜恤别人。例如,有一次,一个想蒙上帝悦纳的男子向耶稣提出一个问题。这个男子虽然知道上帝吩咐他的子民要爱别人,但仍然问耶稣:“谁是我要爱的人呢?”

      耶稣于是讲了一个比喻来回答他。耶稣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途中遇劫,强盗把他“打个半死”。有一个祭司经过那里,却从对面绕了过去。之后有一个利未人经过,但也没有停下来帮助他。接着“有一个撒马利亚人途经那里,一看见他,就动了怜悯的心”。撒马利亚人替这个人清洗伤口,把他带到客店,然后付钱给客店老板,请老板照料他。说完这个比喻后,耶稣问那个男子说:“你认为谁才爱遇劫的那个人呢?”他说:“是以慈悲待他的。”耶稣对他说:“你也要照样做。”(路加福音10:25-37)

      今天,有一群人也由于学习耶稣的道理而改变了态度,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他们就是耶和华见证人。一个拉脱维亚作家在她所写的《苏联监狱的女囚犯》里记述,她于20世纪60年代中被囚在波特马的劳役营,这其间她患了病。她写道:“我患病期间,[耶和华见证人]一直辛勤地照料我。她们可说给了我最好的照顾。”她又说:“耶和华见证人认为他们有义务帮助每一个人,无论对方属于什么宗教或国籍。”

      在厄瓜多尔的安孔市,有些耶和华见证人由于一次金融危机而失去工作和收入。他们所属会众的其他信徒决定卖食物给清晨打鱼回来的渔夫,好筹钱帮助他们。全会众都出动了,连小孩子也出一分力。他们在凌晨1时开始工作,以求赶及在清晨4时把食物卖给打鱼回来的渔夫(右图)。之后,他们按照各人的需要,把挣得的钱分给有经济难题的信徒。

      以上的实例表明,耶稣的榜样和教诲的确能够改变人的态度,使人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

      3.耶稣能够帮助人除去自私的倾向 大多数人都会同意,人与生俱来就有自私的倾向,圣经把这种倾向称为罪。连使徒保罗也说:“我发觉自己身上有一种律法,就是每当我愿意做对的事,就有恶念缠着我。”他又说:“谁来救我脱离这个垂死的身体呢?感谢上帝通过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救了我!”(罗马书7:21-25)保罗的意思是,上帝会通过耶稣拯救真正敬拜上帝的人,帮助他们除去与生俱来的罪性,其中包括自私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就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因素。那么,耶稣怎样帮助人除去遗传的罪性呢?

      耶稣受浸后,施浸者约翰谈到耶稣,说:“看,这是上帝的绵羊羔,是除掉世人的罪的!”(约翰福音1:29)不久,耶稣就会除掉人类的罪性,到时地上所有人都不会有自私自利的倾向。(以赛亚书11:9)换句话说,耶稣会把导致贫穷的主要因素彻底消除。

      试想想,终有一天,人人都会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是个多么令人向往的未来啊!圣经预言说:“人人都坐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不受惊吓。”(弥迦书4:4)经文以优美的笔触,描述将来所有人都有机会在一个没有贫穷的世界里,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使赞美归于耶和华。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