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人人需要一个家
    警醒!2005年 | 9月22日
    • 人人需要一个家

      “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住房。”——《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

      大量流动的农业工人陆续迁入,在城镇的边缘安家落户。许多家庭住在租金低廉的活动房屋区,这里只有最基本的设施如污水处理、垃圾清理和用水供应,有些房屋区甚至没有这些设施。一个记者谈到这个住区说,“亏得这地方穷,农业工人才住得起”。

      三年前,政府部门开始关闭几个这样的住区,一些家庭卖掉活动房屋,搬进市中心业已人满为患的房子、公寓和车库里。另一些家庭则收拾铺盖上路,去寻找一个可以安家落户的地方,好在每个收获季节之后有个落脚之处。

      浮现在你眼前的,是中美洲或南美某个地方吗?你猜错了。这个活动房屋区就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靠近麦加城,离富庶的棕榈泉市不到一小时车程的地方。据说,在美国,拥有自己住房的人数创下历史纪录,而2002年的家庭平均收入约为4万2000美元。尽管如此,估计仍有超过500万的美国家庭没有合适的住所。

      发展中国家的情形更为严峻。虽然政府、社会、宗教团体都采取了应变措施,全球房屋紧缺问题仍旧日趋恶化。

      全球房屋紧缺

      据估计,世界各地住在贫民窟的人数的总和超过了10亿。在巴西,研究城市化问题的专家担心,国内日渐扩大的贫民窟“在面积和人口方面,很快就会超过这些城市本身”。在尼日利亚,有些城市超过百分之80的人口住在贫民窟里和非法占用的土地上。2003年,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指出:“如果不采取坚决的应变措施,世界各地贫民窟的人口预计会在往后的30年增加到20亿。”

      然而,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并不能反映恶劣的居住环境怎样严重影响各国的贫民。据联合国报道,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半数以上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三分之一没有清洁用水,四分之一缺乏合适的住所,五分之一没有机会接受现代的医疗护理。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民甚至不会容许自己的宠物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活。

      基本人权

      拥有合适的住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点人所共知。联合国1948年发布的《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都有权享受适当的生活水平,包括合适的住房。的确,人人都需要一个像样的家。

      几十年后,在1996年,一些国家签署了后来称为联合国《人居议程宣言》,承诺让人人都拥有合适的住所。之后在2002年1月1日,联合国重申这个承诺,将宣言的内容落实到具体的联合国规划中。

      讽刺的是,正当一些最富裕的国家再次主张到月球上开拓殖民地和探索火星之时,在地球上,他们国内最穷困的人民却连一个像样的住处都没有。房屋紧缺的问题对你有什么影响?人人终有一天拥有舒适的家,这个希望可能实现吗?

  • 房屋紧缺,成因何在?
    警醒!2005年 | 9月22日
    • 房屋紧缺,成因何在?

      36岁的约瑟芬有3个儿子,最小的6岁,最大的11岁,他们住在非洲一个大城市的郊区。约瑟芬靠捡拾塑料瓶子,卖给附近一个废料回收站来养家活口。她辛辛苦苦地工作了一整天,却连2美元也赚不到。在那个城市,像她这样的微薄收入几乎没法让一家人吃饱,也不够孩子上学的费用。

      到了晚上,约瑟芬回到这个所谓的家。房子的墙壁是用细枝条、粘土和晒干的泥砖砌成。屋顶由几片锈迹斑斑的铁皮加上锡皮和塑料覆盖,还堆了几块石头、木头和废金属板,免得屋顶被大风掀掉。“门”和“窗”就是几个破旧的黄麻袋,不能抵御恶劣天气,更别说阻止人闯进来。

      可是,就连这样一间陋屋也不算真正属于她。约瑟芬和孩子们无时无刻不担心会被驱逐。他们这简陋的家所在之地,很快就会被用来扩建为邻近的一条道路。可悲的是,这样的情形比比皆是。

      居住环境恶劣

      罗宾·谢尔是国际住房援助计划的高级官员,他说:“住在简陋棚屋里的孩子为自己的住所感到羞耻,……家里总有人生病,……不知道哪一天政府官员或者土地的主人会来拆除他们的房子。”

      这样的居住环境迫使父母总是为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担忧。虽然他们劳劳碌碌,却仍无法改善生活状况,因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

      一个局外人或许会很轻易地认为,穷人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改善生活状况。但仅告诉人要自力更生,并不能解决问题,导致房屋紧缺的强大因素是没有人能控制的。研究人员认为人口增长、急速城市化、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和长期的贫困都是主要原因。以上的五个因素就像五个手指,这些手指都紧紧握成一个拳头,把世上的穷人挤压得苦不堪言。

      人口压力

      预计每年,世界有6800万到8000万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据联合国人口基金报告,世界人口在2001年超过了61亿,到2050年则会达到79亿和109亿之间。更值得留意的是,未来20年内百分之98的人口增长都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激增,要提供足够的合适住所确实是个很大的挑战,更何况在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都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里,令问题变得难上加难。

      急速城市化

      大城市如纽约、伦敦和东京等,时常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结果,人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农村涌进城市里。

      以中国为例,其经济正在快速增长。结果,据一份报告估计,在接下去的几十年中,单单在主要城市地区就需要新增2亿所房子和公寓。这几乎是现今全美国房子和公寓总数的两倍。怎样的房屋建筑规划能跟得上这样的需求呢?

      世界银行说,“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里,每年大约新增1200万至1500万个家庭,这就需要有同等数量的住房”。由于这些穷人无力承担住房费用,他们被迫在任何只能挡风避雨的地方住下来,通常这都是一些没有人愿意居住的地方。

      自然灾害和政治动乱

      由于贫穷,许多人迫不得已要住在洪水、地震和泥石流多发的地区。举例说明。据估计,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就有50多万人“栖宿在临时搭盖的房子里,而这些房子位于陡峭的山坡上,常受到山泥倾泻(泥石流)的威胁”。或许你还记得1984年在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工业事故,当时有几千人罹难,受伤的人更不计其数。为什么伤亡人数这么多?主要是因为附近的贫民窟不断增建,扩展到离工厂地界还不到5米的地方。

      内战之类的政治动乱也使房屋紧缺问题日渐加剧。一个人权小组在2002年发表的报告指出,从1984到1999年,内战迫使土耳其南部的150万人要背井离乡,许多村民颠沛流离,四处寻找落脚之处。他们通常跟亲戚和朋友挤在临时搭建的棚屋、租来的房子、农场或建筑工地里。据报,有几个家庭住在马厩里,超过13个人挤在一个房间,共用一个厕所,院子里也只有一个水龙头。其中一个难民说:“我们不想这样过下去了,这地方本来是给牲口住的。”

      经济停滞不前

      居住环境和穷人的经济情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先前提到的世界银行报告,单单在1988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里就有3亿3000万贫民,在将来情况也不会怎么改善。如果人穷得连衣食等必需品都买不起,又哪有钱租用或建造像样的房子呢?

      由于利率高和通货膨胀,许多家庭都不敢妄想向银行贷款。水、电、燃料费用昂贵,令人无法摆脱经济困境。某些地方的失业率高达百分之20,许多家庭入不敷出。

      除了上述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迫使世上各地的亿万贫民住在不合规格的居所里。废弃的公共汽车、集装箱(货柜)和纸箱就是他们的家。楼梯底、塑料板和废弃木材搭盖的临时居所,就是他们挡风避雨的地方。甚至荒置的工地也成了有些人的家。

      作了什么努力?

      许多人、组织和政府对房屋紧缺的问题深表关注,而且致力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成立了几个机构来帮助建造廉价房屋。在南非,始于1994年的房屋建筑规划,到现在已兴建了超过100万所有四个房间的房子。肯尼亚也制定了目标远大的房屋政策,每年在市内要建造15万所房子和公寓,而在农村更要多建一倍。其他国家,比如马达加斯加,正致力研究怎样建筑廉价的房屋。

      像联合国人居署这样的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要显出各国政府决心要“防止和处理大规模城市化所引发的问题”。非盈利组织和民间组织也挺身帮忙。一个非盈利组织在各地总共帮助了15万个家庭改善居住环境。该组织估计,到2005年他们会帮助100万人找到简单、像样、廉价的房屋。

      “许多这样的组织非常乐意提供实用的建议,使居住在恶劣环境的人知道怎样应付,甚至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处境。所以,如果你需要帮助,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安排。另外,还有许多事是你可以做的,好改善家居情况。(参看第7页附栏“家居与健康”)

      然而,无论你能否改善自己的处境,房屋紧缺问题也解决无望。导致房屋紧缺的各种因素好像一个握紧了的拳头,任何人或组织都没有能力把它松开。越来越多国家急需经济发展和人道主义的援助,但国际社会却束手无策。穷人的生活越来越艰苦,而每年数百万的儿童就在贫困家庭中出生。那么,房屋紧缺问题有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呢?

  • 人人终有安居之所!
    警醒!2005年 | 9月22日
    • 人人终有安居之所!

      联合国人居署的总部坐落在肯尼亚内罗毕市郊的联合国吉吉里区。吉吉里区占地56公顷,环境优美,是国际社会决心解除全球住房危机的象征。沿着区内的吉吉里自然小径漫步,人可以看到有力的证据,表明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加上人们共同的努力,就可以取得美好成果。这里曾是一片荒地,现在却变成美丽的乐土。吉吉里区的工作人员和游客都喜欢在这里消遣。

      然而,仅在几公里之外,就是刚刚搭好了的贫民窟,这个贫民窟仍然不断扩大。它的存在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人们,房屋紧缺是个多么棘手的难题。用泥、木条和锡铁皮搭盖而成的简陋棚屋占地至少16平方米。污水停滞在棚屋与棚屋之间,并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恶臭。这里居民交的水费几近是美国普通市民交的5倍。贫民窟里住了大约4万人,其中大部分年龄介于20和40岁之间。他们并不懒惰,也不是没有干劲。他们来这儿就是为了在邻近的内罗毕找工作。

      联合国吉吉里区与这区形成鲜明对照,世界领袖云集在干净、舒适、宜人的环境里,为穷人的未来唇枪舌战,而这些穷困潦倒的老少与他们就只有一墙之隔。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令人沮丧的事实是,“世界有资源、有办法和有能力”来大大改善贫民窟居民的生活。既然这样,各国该怎样做呢?安南先生说:“我衷心希望,各国都能够加强政治意愿,改变冷淡的态度,这样才能消除障碍,不再停步不前。”

      然而,这个希望合乎现实吗?如何才能让国际和地区的政客抛开各自的利益,致力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呢?谁有资源、有方法和有能力来解决房屋紧缺的问题?有一位确实能够这样做。更重要的是,他深具同情心,并且决意很快就会采取行动。事实上,他的政府已经规划了详尽的方案,要一劳永逸地解决全球房屋紧缺的问题。

      新的房屋规划

      在圣经里,造物主耶和华上帝告诉我们他定意要做的事。他应许说,“我创造新天新地”。(以赛亚书65:17)这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新天”意即新的政府,将会成就现今人类政府不能成就的事。王国政府确保地上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身心健康,享有安全和保持自尊。早些时候,以赛亚获悉地上新社会的成员会在“末后的日子”被召集起来。(以赛亚书2:1-4)这意味着上帝应许的改变已近在咫尺。(马太福音24:3-14;提摩太后书3:1-5)

      值得留意的是,在以赛亚书65章的其他经文里,上帝明确地指出,他会为每一个人提供永久的居所。他说,“他们必建造房屋,自己居住;……他们建造的,不会被人占据”。(以赛亚书65:21,22)试想象一下,在美好的乐园里,你拥有舒适的居所,周围的环境既清洁又安全。谁不渴望过这样的生活?但你如何能确信上帝的应许会实现呢?

      值得信赖的应许

      最初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的时候,并没有把他们遗弃在荒原里。反之,上帝把他们安置在伊甸园,那是一个美丽的园子,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食物和用水。(创世记2:8-15)上帝吩咐亚当要“繁衍增多,遍满地面”,而非使地球拥挤不堪。(创世记1:28)从起初上帝就定意要每个人都过着和谐、有秩序的生活,能够享受充足的美物。

      到了挪亚的日子,人类社会暴力充斥,道德堕落,于是“大地在上帝眼前败坏了”。(创世记6:11,12)上帝是否坐视不理呢?绝不是。他立刻决定要采取行动。为了自己的圣名,也为了保护正义的挪亚和他一家,上帝降下一场普世的洪水,洁净全地。当挪亚从方舟出来,踏足新家园时,上帝重申他的旨意。他吩咐挪亚“要繁衍增多,遍满地面”。(创世记9:1)

      后来,上帝把应许之地赐给以色列人,实现了他对以色列人的祖先亚伯拉罕所作的承诺。圣经说应许之地是“肥美辽阔之地,流奶流蜜之地”。(出埃及记3:8)由于以色列人反叛上帝,于是要在旷野流浪,四十年居无定所。然而上帝信守诺言,最终都把应许之地赐给他们,让他们在其中安居。圣经说耶和华“让他们安歇,四境太平,……耶和华应许赐福给以色列家的一切话,没有一句落空,全都实现了”。(约书亚记21:43-45)

      终有安居之所

      显然,耶和华在以赛亚书65章所说的绝不是空话。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当然有能力洁净地球,实现他对地球原定的旨意。(以赛亚书40:26,28;55:10,11)此外,圣经向我们保证,上帝渴望实现他的应许。(诗篇72:12,13)既然他曾为义人提供安居之所,他很快就会再次这样做。

      事实上,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在地上时,曾亲自教导门徒祷告“愿[上帝]的旨意在地上实现,像在天上一样”。(马太福音6:10)耶稣表明地球将变成乐园。(路加福音23:43)想象一下这会带来多大的改变。贫民窟、临时搭盖的棚屋区将销声匿迹,不会再有人露宿街头或遭业主驱逐。届时人人都欢欣雀跃!在上帝王国治下,人人终有安居之所!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