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偏见悲情罩古今
    警醒!2004年 | 9月8日
    • 偏见悲情罩古今

      “偏见刚从门口被逐出,又从窗户走进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

      拉杰什住在印度一条叫做巴利亚德的村落。跟同村其他贱民阶级的人一样,拉杰什得多花15分钟时间,走到较远的地方取水回家。他解释:“村里有好几个水龙头,但都只给阶级较高的人使用,我们贱民是不许开的。”在学校里,其他同学都拿着足球玩得不亦乐乎,惟独拉杰什和他的朋友,却连碰一下皮球也不能,他说:“我们只能拿石头当球来踢。”

      克里斯蒂娜是个生活在欧洲的亚裔少女。她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里的人好像都很讨厌我。”她继续说:“碰到这种情形,我真的感到很沮丧。通常我宁可离群独处,但这样做也于事无补。”

      来自西非的史坦利说:“我16岁时就尝过被人歧视的滋味了。一些根本不认识的人叫我滚出镇上。我的族人中有些人的房子被烧掉,我爸爸的银行账户也被冻结了。所以,我恨那些歧视我们的外族人。”

      由于别人的偏见,拉杰什、克里斯蒂娜和史坦利都深深受到伤害,但这些例子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科伊基罗·马特苏拉说:“在种族主义、偏见、仇外及排外的势力影响下,世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天天吃着苦头。这些违反人类本性的行为,受无知和偏见推动,在许多国家中掀起种种内部斗争,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的苦难。”

      如果你从未尝过被人歧视之苦,你也许难以理解这种伤害有多深。《破除成见》一书评论说:“有些人默默忍受痛苦,其他人则以更深的成见回敬对方。”偏见会怎样破坏我们的生活呢?

      要是你属于一个弱势族群,可能你会感到自己不受欢迎,别人瞄你一眼,也会让你感到不友善,以及感到有人怀着恶意批评你的文化。你找工作时,成功机会也很低,除非你愿意接受别人不肯做的低微工作。想找一个地方安居吗?可能也很难。在学校里,你的孩子也很可能会被孤立,因为同学们都排挤他。

      更糟的是,在偏见影响之下,人有时会对别人使用暴力,甚至杀人。翻开历史,由偏见引起的暴力事件不计其数,其中更有所谓大屠杀、灭族或种族清洗行动,令人闻之心痛。

      挥之不去的偏见

      有一个时期,由于别人的歧视,基督徒四面受敌。例如在耶稣死后不久,他的门徒就受到残酷的正面迫害,势如滔天巨浪。(使徒行传8:3;9:1,2;26:10,11)两个世纪之后,自称为基督徒的人仍受到虐待。生活于公元3世纪的作家德尔图良说:“一有疫症发生,人们就会马上大喊,‘把基督徒丢给狮子吃’。”

      从11世纪十字军东侵开始,犹太人在欧洲就成了不受欢迎的少数民族。欧洲爆发过一场腺鼠疫,几年之间,人口剧减了约四分之一。由于人们已恨犹太人在先,于是就认定这场疫症是犹太人带来的。耶安内特·法雷尔在她的著述《无影敌人》中说:“那场疫症给仇恨一个借口,而仇恨则使人把恐惧都推到犹太人身上。”

      后来,一个住在法国南部的犹太人在折磨拷打之下,“承认”是犹太人在井里下毒,才引发这场瘟疫的。当然,那人的供词是假的,但却被当成真相报道。不久,在西班牙、法国和德国,都有人向犹太人社区展开无情杀戮,杀得片甲不留。这场疫症的真正起因是什么,看来已无人关注——真凶其实是老鼠。很少人留意到,死于疫症的人当中,也包括犹太人。

      偏见之火一旦燃起,就难以完全熄灭。在20世纪中叶,希特勒煽风点火,说犹太人要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负责,借此挑动人们的反犹太情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纳粹德国派驻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赫斯承认:“我们接受的军事训练和思想教育,使我们深信,我们必须保护德国,以免被犹太人破坏。”为了“保护德国”,在赫斯监督之下,有大约二百万人遭处决,大部分都是犹太人。

      令人伤感的是,数十年之后,类似的暴行仍然存在。例如1994年,在东非的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就爆发了一场种族仇杀,最少五十万人死亡。《时代》杂志报道说:“根本没有地方可逃。很多人以为可以躲进教堂里,但最后却死在教堂的走廊上。……打斗得很激烈,很可怕,拳拳到肉,招招夺命。凶徒杀人绝不手软,那些想逃命的人,眼神显得空洞,欲哭无泪。”在疯狂的杀戮中,连小孩也不能幸免。一个市民说:“卢旺达是个很小的地方,却集全世界的仇恨于一身。”

      前南斯拉夫瓦解后,超过二十万平民因内部冲突而失去生命。多年来相安无事的邻人互相杀戮,数以千计的妇女遭到强暴。在种族清洗政策的残暴压迫之下,几百万人被逐出家园,流离失所。

      纵使因偏见而杀人的情形并不多见,但偏见之存在,也难免会使人分清敌我,怨恨对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提交的报告说,虽然全球正走向一体化,但种族主义和种族偏见“似乎已在世上多处地方拓展疆域”。

      有方法可以消除偏见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确定,偏见是怎样在人的脑中和心里形成的?

      [第5页的附栏]

      古来偏见皆如此

      戈登·奥尔波特在所著的《偏见真面目》一书中,指出偏见具有以下五种典型行为特征,而一个怀有偏见的人通常至少会有以下一种特征。

      1.贬低抹黑对不喜欢的族群说尽坏话。

      2.划清界线跟不喜欢的族群划清界线。

      3.排斥歧视排斥自己不喜欢的族群,不许这个族群的人做某种职业、在某处地方居住,或获得某些社会服务。

      4.身体袭击以武力威吓憎恨的人。

      5.种族屠杀使用私刑,参与屠杀或灭族计划。

      [第4页的图片]

      1994年5月11日,坦桑尼亚的贝纳科难民营

      在盛水器皿旁歇息的妇人。超过三十万卢旺达难民越境进入坦桑尼亚,大部分都是胡图族人

      [鸣谢]

      Photo by Paula Bronstein/Liaison

  • 偏见是怎样一回事
    警醒!2004年 | 9月8日
    • 偏见是怎样一回事

      偏见产生的原因可能不只一个。但有两个最主要的因素:一是为了找人背黑锅,一是以往曾受过不公平的对待。

      正如上一篇文章指出,每逢发生天灾人祸,就得找个张三李四出来顶罪,那是常有的事。只要显要人物一再指控弱势族群,众人的看法就会渐趋一致,偏见就形成了。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西方国家在经济衰退期间,人们常常把失业问题归咎于外来移民,尽管外来移民所做的工作,大多都是当地人不想做的,他们仍旧认为是这些人抢走了自己的饭碗。

      然而,找人背黑锅并不是偏见产生的唯一因素,有些偏见是有其历史缘由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反种族主义报告指出:“我们可以肯定种族主义和鄙视黑人的文化思维定式,是在奴隶买卖时代就已种下的。这样说绝不夸张!”做奴隶买卖的人,想要让这种无耻行径合理化,就把非洲人说成是次等的族群。这样的见解后来也深植在各个殖民地区中。时至今日,这样的种族歧视依然挥之不去。

      类似的欺压事件和不义之战,在世界各地都曾发生过,令偏见一直无法消除。16世纪,英国统治者迫害和流放天主教徒,使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与基督新教徒之间存着深仇大恨。十字军东侵的暴行,对于中东伊斯兰教徒来说,仍旧是一个无法愈合的历史伤口。二次大战期间,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平民惨遭屠杀,也使这两族间的仇恨越来越深。以上例子均表明,随着时间的过去,并不会冲淡仇恨的记忆,只会增加种族间的冲突。

      无知的传承

      一个还在学走路的孩子,是不会对人怀有偏见的。研究人员发现,小孩子很自然地会跟不同种族的孩子玩在一起。但到了10或11岁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开始排斥其他族群、种族或宗教的人。儿童在人格形成阶段,会吸收各种各样的观点,甚至一生都受其影响。

      偏见是怎样在儿童心里形成的呢?孩童刚开始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久了就连父母对人的不良态度也照单全收。大一点之后,他又会从朋友或老师那里学到对人的负面看法。除此之外,邻居、报章杂志、电台或电视节目也对孩童操有影响。虽然孩童可能不太了解被排斥的那个族群,但成年之后,就会认为那个族群的人都是次等的,不值得信任,甚至对那个族群产生仇恨心理。

      随着商贸活动日趋频繁,出国旅游渐渐普及,不同种族文化的人彼此交流,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虽然如此,有些人仍旧改变不了多年的主观印象,对人总怀着先入为主的成见。他会一味地认为,就算某个族群有多达十万甚至百万人口,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都具有某些典型的问题及品格特征。纵使这族群里只有一个人态度不佳,也会加深他对这族群的偏见。另一方面,要是这族群里有人做了一件好事,他就认为那只不过是个例外。

      不再为偏见所限

      虽然大部分人都知道偏见是不对的,但能摆脱偏见的人却是少数。事实上,很多人明明对人有很深的偏见,却坚持自己对人没有偏见。有些人甚至认为,只要不公开谈及自己的看法,就算对人有偏见也没关系。然而,偏见真的会 伤害别人和分化社会。如果偏见是出于无知,仇恨就往往出于偏见。作家查尔斯·凯莱布·科尔顿(1780?-1832)指出:“我们憎恨某些人,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我们不去了解他们,是因为我们憎恨他们。”既然偏见歧视是后天形成的,就一定有办法消除。怎样着手呢?

      [第7页的附栏]

      宗教提倡包容还是鼓吹偏见

      戈登·奥尔波特在《偏见真面目》里指出:“一般而言,信教的人似乎比没信教的人怀有更深 的偏见。”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因为宗教不但无法消除偏见,反而往往是偏见的根源。千百年来,传教士一直煽动反犹太情绪就是一例。据《基督教史》所载,希特勒曾说:“我对犹太人的政策,不过是延续天主教会过去1500年来的政策而已。”

      巴尔干半岛上发生的暴行似在诉说,东正教和天主教的教诲,不能使他们的教徒学会包容和尊重不同信仰的邻人。

      卢旺达也曾发生信仰相同的人互相杀戮的惨事。《全国天主教报道》说:“这真是一场有计划的种族屠杀。不幸的是,连天主教徒也卷入其中。”

      天主教教会本身也已承认,他们排斥异己的事实,古今皆知。公元2000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罗马举行的一场弥撒中,请求公众宽恕教会“以往的过失”。在仪式中,教宗特别提到“犹太人、妇女、原住民、侨民、穷人和在母腹中尚未出生的生命,他们都受过宗教排斥和不公平的对待”。

      [第6页的图片]

      上:1995年10月20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难民营

      两个在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难民正在等待内战结束

      [鸣谢]

      Photo by Scott Peterson/Liaison

      [第7页的图片]

      学习仇恨

      孩子会从父母、电视和别的地方感染不良态度

  • 不再有偏见
    警醒!2004年 | 9月8日
    • 不再有偏见

      你有没有察觉自己对人怀有偏见呢?例如,对于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我们会不会根据他的肤色、国籍或种族来判断这个人呢?还是会依他本身的个性为人来看待他?

      耶稣在世的日子,住在犹地亚和加利利的犹太人跟撒马利亚人一向“没有往来”。(约翰福音4:9)犹太教的一部重要传统文献《塔木德》里有一句话说:“愿我一生永不遇上撒马利亚人。”这句话清楚反映出犹太人对撒马利亚人的态度。

      甚至耶稣的门徒或多或少也对撒马利亚人存有偏见。有一次,耶稣跟门徒来到一个撒马利亚人的村庄,但村民却不肯接待他们。雅各和约翰问耶稣,该不该叫火从天降下,消灭那个村庄。耶稣斥责门徒,指出他们不该有这样的态度。(路加福音9:52-56)

      之后,耶稣说了一个比喻: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往耶利哥去,在途中遇劫,被强盗打个半死。后来有两个犹太人路过,一个是祭司,一个是利未人,他们却见死不救,对伤者不加援手。但是,另一个路过的撒马利亚人却停下来,替这个伤者包裹伤口,然后又安排别人继续照顾他,直到他康复为止。事实表明,这个撒马利亚人的确是个好人。(路加福音10:29-37)耶稣的比喻帮助以色列人明白,他们对人的偏见使他们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几年后,使徒约翰重回撒马利亚,在许多村庄宣扬好消息,也许还包括那个他曾经想降火毁灭的村庄。(使徒行传8:14-17,25)

      当天使指示使徒彼得向罗马军官哥尼流传讲耶稣的时候,彼得需要遵从天使的指示,摒除对异族人的偏见。彼得跟非犹太人一向没有来往,而大部分犹太人也对罗马士兵没有好感。(使徒行传10:28)不过,当彼得见到上帝向异族人所行的事,就说:“我实在看出上帝是不偏心的,无论哪个国族的人,只要敬畏他,行正义,都蒙他悦纳。”(使徒行传10:34,35)

      为何要摒弃偏见

      对别人存有偏见,就违反了耶稣所教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所以,在一切事上,你们希望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得怎样待人。”(马太福音7:12)由于自己的出生地点、肤色或背景而受人歧视,谁不感到难受呢?歧视别人也跟上帝的公平原则有所抵触。圣经说,耶和华“从一个人那里造出万国万族,让他们住在全地上”。(使徒行传17:26)因此,四海之内皆兄弟,所有人其实都是兄弟手足。

      再者,上帝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会把他的父母或祖先的过犯也算到他身上。(以西结书18:20;罗马书2:6)就算我们受到别的国家压迫,也不该因此憎恨那个国家的人,毕竟他们不是全都参与这些恶事。耶稣教导门徒要“爱[他们]的仇敌,为迫害[他们]的人祷告”。(马太福音5:44,45)

      由于这个教训,公元1世纪的基督徒摒弃了对异族人的偏见,彼此团结一致,成为一个国际弟兄团体。纵使他们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却彼此以弟兄姊妹相称,也视彼此为兄弟姊妹。(歌罗西书3:9-11;雅各书2:5;4:11)耶稣的教训能化歧视为团结,在今天也产生同样的影响。

      对偏见说不

      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受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影响,不过,这不一定会形成偏见。《偏见真面目》指出,“刚开始的第一印象不一定会变成偏见,除非他了解实情后仍固执己见,坚持自己以往的看法,这才变成偏见”。一般来说,不相识的人互相了解后,之前所怀的偏见就可以消除。不过,该书也指出,“只有一起共事,互相交流,才有可能改变彼此歧视的态度”。

      尼日利亚的伊博族人约翰,就是用这个方法克服了他对豪撒族人的偏见。他说:“在大学里,我遇上一些豪撒族的同学,他们还成了我的朋友。我看出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人。我曾跟一个豪撒族的同学同组做一份专题研究,我们合作愉快。但上个专题研究,和我同组的是我自己的族人,那个人却没什么责任感!”

      消除偏见的有力工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关于反种族歧视的报告指出,“在对抗新类型种族主义、歧视和排外行为方面,教育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耶和华见证人认为,圣经 教育就是消除以上种种问题的最有力工具。(以赛亚书48:17,18)如果人实践圣经的教训,就会彼此尊重,而非事事猜疑;凡事以爱包容,以善胜恶。

      耶和华见证人明白,圣经的真理有助于他们克服对人的偏见。事实上,圣经不但鼓励他们跟不同文化、种族的人交流,还让他们有机会一起共事。这一系列专题文章的第一篇所提及的克里斯蒂娜是个耶和华见证人,她说:“王国聚会所举行的基督徒聚会,帮助我建立自信。我在聚会所里很有安全感,因为那里没有人会歧视我。”

      雅斯曼记得自己在九岁那年,第一次成为众人歧视的目标。雅斯曼也是个耶和华见证人,她说:“每个星期四都是我最没有压力的日子,因为那天晚上我会参加基督徒聚会,那里的人都很爱护我,我感觉受人重视,没有人瞧不起我。”

      耶和华见证人所提倡的志愿传道工作,也把不同背景的人联系起来。在英国出生的赛门,他的家庭原先居住在加勒比海的岛屿,后来才移居到英国。赛门是个砌砖工人,在一家建筑公司任职,他在工作的地方受尽歧视。不过,有若干年他参与耶和华见证人推行的志愿服务计划,这段期间他跟信仰相同的弟兄一起工作,却从未受到歧视。赛门说:“我的见证人同工虽然来自世界各地,但我们彼此相处融洽,有些人还成了我的挚友,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背景。”

      当然,耶和华见证人也是不完美的。他们可能也得竭力避免对别人怀有偏见。不过,明白上帝不偏待任何人,也激励他们在这方面继续努力。(以弗所书5:1,2)

      我们摒除对人的偏见,也会从中受益不少。跟不同背景的人相处,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多彩多姿。不但如此,不久我们会见到,上帝将会通过他的王国,使大地成为一个公正的社会。(彼得后书3:13)届时,偏见歧视就会永远消逝。

      [第11页的附栏]

      你对人有偏见吗?

      问问自己以下的问题,并分析自己有没有不自觉地对人怀有偏见:

      1.我是不是对某个特定种族、国家或地区的人都看不顺眼,总觉得他们愚蠢、懒惰或心胸狭窄?(因为很多笑话的题材,都含有对人的偏见。)

      2.我是不是觉得,自己及社会的经济问题,都是由外来移民或自己族群以外的人造成的?

      3.我会不会因为某国曾是自己国家的敌人,就排斥那个国家的人?

      4.我会不会各别看待每一个人?不管他属于什么肤色、文化或种族背景,我都对他们一视同仁?

      5.假如有机会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会不会愿意主动去认识他们呢?

      [第8页的图片]

      耶稣以好心的撒马利亚人为喻教导我们怎样克服对人的偏见

      [第8页的图片]

      彼得在哥尼流家中说:“我实在看出上帝是不偏心的”

      [第9页的图片]

      圣经教育把不同背景的人团结起来

      [第9页的图片]

      耶和华见证人把所学到的实践出来

      [第10页的图片]

      克里斯蒂娜——“参加基督徒的聚会,使我更有自信”

      [第10页的图片]

      雅斯曼——“那里的人都很爱护我,我感觉受人重视,没有人瞧不起我”

      [第10页的图片]

      志愿建筑工人赛门——“我们相处得很融洽”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