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你正被人监视吗?
    警醒!2003年 | 4月8日
    • 你正被人监视吗?

      每天,伊丽莎白一到达办公的地方,摄录机就录下她的行踪。她步入办公大楼时,摄录机的镜头正好对准她的脸。在办公室内,她的一举一动,也逃不过分布四周的摄录镜头。这个机构对雇员的监管可谓无处不在,不过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雇员要处理大量现金,涉及的数额每天以百万美元计。

      伊丽莎白接受这份工作时,主管已向她解释清楚这种情况,所以她并非毫不知情。然而对其他千百万人来说,每天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遭人监视,却是无从得知。

      没有隐私的社会

      在你工作的地方,你有没有遭人监视呢?在环球各地的办公室里,不少雇员上网和使用电子邮箱,都会被人审查。《2001美国管理协会调查报告》说:“美国差不多有四分之三(百分之73.5)的大企业……都会记录、审查雇员办公时间内的通讯活动,包括监听雇员的电话谈话内容、查看他们的上网记录,以及他们的电子邮件和电脑档案。”

      各地政府不惜斥巨资设置监视仪器。在2001年7月11日提交欧洲议会的报告指出:“一个截收全球通讯的系统,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的合作下运作。”据报道,通过一个由环球卫星通讯接收站构筑的网络,称为“梯队系统”,政府能够截取检查卫星中继电话、传真机、互联网以及电子邮件发送的信息。《澳大利亚人报》说,政府利用这个系统,“可以撷取特定的传真信息和电子邮件。如果系统加入了识别语音的电脑程式,还可以截收目标人物的电话通讯”。

      执法机关也热中采用现代的监视技术。《商业周刊》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有一个称为“食肉者”的监视系统,能够“监视电子邮件,猎取电脑发送的即时信息,以及窃听数字电话通讯”。此外,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英国通过的新法案,将授权执法人员暗中“截听所有人的电话谈话内容,截取他们的传真信息和追踪他们的互联网通讯”。

      微型摄录机及“个人大百科”

      即使不使用电话、传真机或电子邮箱,你也可能受到监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铁路系统,装置了逾五千五百台摄录机,来监视乘客的一举一动。当地约一千九百辆公营汽车,也全部安装了监视摄录机。

      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按人口比例计算,英国是世上拥有最多监视摄录机的国家,平均每55人就有一台摄录机。1996年,英国只有74个城镇在公众地方设置了监视摄录机。到1999年,设有摄录机的城镇已增至500个了。现在,政府正逐步替这些摄录机加装新的电脑软件,给摄录机提供识别功能,可以在人群里把某个人找出来。即使在熙来攘往的机场或广场里,目标人物在镜头下也无所遁形。

      我们的私人生活随时随地遭人监视记录,甚至连自己也可以毫不知情,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国际保障隐私组织是个关注人权的团体,主席西蒙·戴维斯说:“对广大市民作出如此大规模的资料搜集,应该是史无前例的。在发达国家,一个有经济能力的成年人,就有约四百个主要的资料库收录他的个人资料,资料之多足以用来为每人编纂一部个人大百科。”

      我们可以怎样保障个人的隐私呢?

  • 众说纷纭论隐私
    警醒!2003年 | 4月8日
    • 众说纷纭论隐私

      “就算是国王驾到,穷光蛋也有权拒他于茅舍之外。”(英国政治家威廉·皮特,1759-1806年)

      威廉·皮特的言外之意是:人人都有若干隐私,为了保障隐私,人有权自设界限,叫别人不得越界窥探。

      不同文化的人对隐私权的看法也许不同。举个例,太平洋萨摩亚群岛的房子大都没有墙壁,室内的活动可以一览无遗。虽然如此,在这个地方,擅自走进别人的家也是不礼貌的。

      其实,自古以来,人人都希望享有若干程度的隐私。威廉·皮特的名言发表之前数千年,圣经早已指出,我们要尊重别人的隐私。所罗门王写道:“你的脚要少进同胞的家,恐怕他受不了,就必恨恶你。”(箴言25:17)使徒保罗劝勉说:“要立志……安守本分”。(帖撒罗尼迦前书4: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月刊》指隐私权是不容忽视的“基本公民权利”。一位知名的拉丁美洲政治家也提出类似的见解,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权跟隐私权息息相关。”

      可是,全球恐怖活动升级,罪行日增,为了保障市民的安全,政府和执法机关越来越觉得隐私权是个障碍,必须加以扫除。为什么?因为罪犯往往利用隐私权作为掩护,令执法机关束手无策。政府一方面要保护市民,一方面又要尊重隐私,要取得平衡,实在颇伤脑筋。

      隐私安全取舍难

      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震撼全球。事件发生后,很多人对于政府有没有权侵犯人民的隐私,已有新的看法。美国一个前联邦贸易专员对《商业周刊》说:“911事件影响深远。恐怖分子在隐私权受保障的社会里得以逍遥法外。现在,大部分市民都不会介意暴露自己的隐私,好让当局采取必要的行动来打击恐怖活动。”该周刊报道:“911事件后的民意测验显示,百分之86的美国人赞成广泛应用正面识别系统;百分之81希望当局严密监管银行及信用卡交易;百分之68支持使用国民身份证。”

      一些欧美国家计划使用国民智能身份证。这种身份证既能储存持卡人的指纹和视网膜扫描资料,又能读取卡主的犯罪及财务记录。要是得到技术支援,身份证更可以连接信用卡资料和正面识别监视摄录机。这样,罪犯购买犯罪工具时就会暴露行踪,难逃法网。

      有些犯罪分子试图避过监测,把炸弹、手枪或刀藏在衣服里,甚至房子的墙后,结果仍然束手就擒。有些保安机构采用特别的仪器,不管衣服里暗藏着什么东西,也会立刻现形。警方也引入了一种新的雷达装置,可以识别在邻房走动或呼吸的人。可是,增强监测能力之后,罪行就必然会减少吗?

      摄录机有助灭罪?

      有一段时间,澳大利亚伯克小镇的犯罪率急剧上升,但自从安装了四部闭路电视,犯罪率就显著下降。不过,这个方法在其他地方却不一定管用。1994年,苏格兰格拉斯哥当局为了减少罪行,在市内安装了32部闭路电视。苏格兰政府中央调查小组的一项研究发现,安装闭路电视一年后,某些罪行的数字减少了。可是,报告却显示:“卖淫一类的风化罪行增加了120宗;欺骗罪行增加了2185宗;其他罪案(包括跟毒品有关的罪行)则增加了464宗。”

      电子监视系统也许有助于减少一个地区的罪行,但总体犯罪率未必因而下降。《悉尼先驱晨报》指出一种现象,引用警方和犯罪学专家的话,就是罪犯懂得“转移阵地”。该报报道:“罪犯要是知道一处地方有警察巡逻,或有摄录器监测,就会到另一个地方犯案。”这也许使你想起圣经很久以前的一句话:“作恶的人恨光,不到光这里来,免得自己所做的事受谴责。”(约翰福音3:20)

      执法机关面对最棘手的难题是,无论雷达或X射线监视系统怎样先进,也不能看透人心;而人心才是罪行、仇恨和暴力的根源,也是影响灭罪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其实,有一种监察行动正在全球进行,跟人类发明的监察系统相比,它涵盖的范围更深更广。下一篇文章会探讨这种监察活动,以及它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正面影响。

      [第6页的精选语句]

      “恐怖分子在隐私权受保障的社会里得以逍遥法外”

      [第7页的附栏或图片]

      医疗记录有多保密?

      很多人都以为,病人的病历(不论是医生或医院的诊断档案,还是其他医疗记录)都必然是保密的。可是,隐私权交换中心(一个维护隐私权的组织)指出,实情未必如你所想。西姆森·加芬克尔在《国民资料库——21世纪隐私权的丧钟》论及美国的情况说:“今天,医疗记录的用途广泛多了,……雇主用来甄选求职者,保险公司用来考虑是否承担投保,医院和宗教团体则用来搜罗募捐对象,连商人也四出张罗购买医疗记录,以寻找行销对象。”

      加芬克尔说:“病人住院期间,病历记录不免要让50至75个医护人员过目。这样,要保障病人的隐私就更加困难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里,病人进医院时签署综合豁免表格或一般的同意书,可能会不自觉地放弃了隐私权。隐私权交换中心指出,你一旦签署了这些文件,就表示“同意让院方或其他医护人员向保险公司、政府机关以及其他机构披露你的资料”。

      [第8页的附栏或图片]

      隐私权与商业利益

      互联网用户的隐私最容易受到侵犯。隐私权交换中心指出:“其实,人在互联网上的隐私,根本不可能完全受到保障……很多用户以为,在网上检索资料……或纯粹‘浏览’网页,是不会有人知道的,但事实刚相反。用户曾到过哪些网站、浏览过哪些电子新闻和网页,还有在网上的其他许多活动,都可以被一一记录下来。……互联网用户的‘浏览模式’……很有商业价值,也许是可观的收入来源……直销商根据这些记录,把互联网用户的喜好和行为模式整理归纳,编成分类名单,以便进行目标行销。”

      你的名字还会怎样被列入直销商的邮寄名单里呢?以下任何一项行动,都可能使你成为下一个直销对象:

      ◼ 填写保用书或产品登记卡。

      ◼ 加入或捐助社团和慈善团体。

      ◼ 订阅杂志,加入购书会或音像制品邮购会。

      ◼ 把姓名地址列入公众电话簿。

      ◼ 参加抽奖或其他有奖游戏。

      此外,如果你使用提款卡、信用卡或支票提款卡购物,而商品又会经过价格扫描器,你所购买的各样物品,就有可能连同你的姓名地址被商户记录下来,然后编成档案,详细记载你的消费模式,以便日后制定推广策略。a

      [脚注]

      a 资料取材自隐私权交换中心网站。

      [第6,7页的图片]

      监视真的有助于灭罪吗?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