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第2页
    警醒!1988年 | 8月8日
    • 第2页

      你渴望见到像这个地方一般宁静的环境吗?随着人口日增,越来越多人抱怨自己的私生活受到干扰。同时,由于电脑的广泛使用,个人历史就好像一本打开的书一般,不少人可以阅读。

      你对自己的私生活有什么看法?不惜任何代价加以保护?究竟什么才是平衡的看法?

  • 你的私生活受到干扰吗?
    警醒!1988年 | 8月8日
    • 你的私生活受到干扰吗?

      《儆醒!》杂志驻日本通讯员报道

      一位著名的日本喜剧演员和11个随从怒气冲冲地冲进一家出版公司。他们挥舞着灭火器和雨伞,打伤了5个人。袭击的原因何在?演员声称他的私生活受到该公司的图画杂志所破坏。

      侵扰别人私生活的杂志在日本正日益增多。“青年摄影记者毫不犹豫地干扰别人的私生活,编辑部的人员却称赞他们‘勇敢’,”一位自由摄影家说。

      电脑的广泛使用也使私生活受到威胁。据报一般美国人有18至20份资料档案存于美国政府的各机构中,不少人可以合法地察看那些档案。可是,有些称为“私闯者”的人却喜欢擅自窥探别人的档案。

      例证之一是,伦敦的《泰晤士报》报道有一名22岁的私闯者擅自窥探爱丁堡公爵的秘密电脑档案,并且留下信息。一名私闯者也成功地干扰以色列外长的信息处理机,并且以幽默词句窜改一篇演讲稿。

      认为受到威胁的不光是显要人物而已,甚至普通市民亦成为受害者。根据美国在1983年举行的民意测验,接受调查的人有百分之77对私生活受到威胁表示关注。丹麦的《贝林时报》报道说:“有半数的丹麦人认为公、私档案的使用方式是不安全或十分不安全的。”虽然私生活在日本不大受人尊重,许多人正在担心和害怕私生活所受的侵扰会日见增加。

      诚然,美国国立科学院声称,个人资料的自动化未必干扰到人们所享的个人权利。可是,许多人却害怕会有一个‘寡头专制’社会出现,正如奥韦尔(George Orwell)的小说《1984》所描述一般。

      可是,除了电脑和个人资料的控制权之外,事情还牵涉到另一方面的问题。日本工商业管理统筹局的松村雅生把问题描述为“私生活的传统方面——不受别人干预的权利”。

      今日,甚至私生活的这个“传统方面”也受到威胁。你也许试过希望“不受别人干预”,但却仍然有人窥探你的私生活。你对自己的私生活怀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不惜任何牺牲也要极力保护自己的私生活吗?可是,首先让我们考虑一下,私生活是什么意思。

      [第3页的图片]

      随着情报技术的发达,私生活的难题变成日益复杂

  • 私生活是什么?
    警醒!1988年 | 8月8日
    • 私生活是什么?

      《美国法律指南》一书说:“私生活的权利并不容易解释清楚,因为这件事无法精确地加以描述。”政治经济学和公众政治学教授利诺维斯(David F. Linowes)补充说:“私生活一词没有一个大家同意的定义。”

      从法律观点说来,私生活的权利是一种颇新的思想。这种主张基于1890年由布兰代斯(Louis Brandeis)和沃伦(Samuel Warren)合撰的一篇检讨法律的文章。文章的写作是出于义愤,要抨击那些称为“黄色报刊”的厚颜无耻、耸人听闻的报道。

      因此,一般人给私生活所下的定义是“不受干预的权利”。可是,日本广岛大学的阪本昌成教授认为这个定义“对该项权利在后来的发展是不利的”。他将私生活视为一个积极的观念,把与别人分开和与别人沟通两方面的权利都包括在内。

      阪本教授的见解与《美国百科全书》给私生活所下的定义相似。《美国百科全书》为私生活所下的定义是“个人、团体或机构所提出的要求,容许他们为自己决定在何时、如何,及至什么程度把关于自己的资料传给别人。”

      因此,这人认为是私人的事,别人未必亦以为然。我们且比较一下各种不同的见解。

      对私生活的态度

      巴西的《圣保罗州报》报道说:“受保护的私生活一事在葡萄牙文中甚至没有精确的定义。字典并不含有‘私生活’(privacidade)一词。”那是在1979年的报道。直到近年来,在1986年,“私生活”(privacidade)一词才出现于巴西的一本字典里,而且是从英文借用的。在韩国的词汇里,没有一个单字与英文的“私生活”一词同义。

      日本的情形也不相上下。美国一位研究日本的专家基恩(Donald Keene)解释说:“事实上,日文中根本没有‘私生活’一词。”日本的一本‘百科全书’评论说:“在重视集体的日本,个人私生活的权利受尊重的程度比不上家庭、团体或社会的权利,团体有权知道或干预个人的事务。”比方说,你若想在一间日本公司求职,你便要准备回答以下一类的问题,例如:你和妻子相处得来吗?她在哪里工作?她的收入如何?你的儿女有多大?他们在什么学校读书?你若是单身的,一旦获得职位,上司可能会说:“现在是你应当结婚成家的时候了。”

      你会认为这是对你的私生活一种无可原谅的侵犯吗?日本雇主也许不以为然。你若问日本人在什么时候感到内心安宁,只有百分之8的人回答“在独处的时候。”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声称在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时感到内心安宁。

      可是,有一位在菲律宾结婚的日本新娘却对当时发生的事大感震惊。她问她的菲籍丈夫那些参加婚礼茶会的宾客是谁。他答道:“我不认识他们。我们准备了许多食物,谁都可以来参加,分享我们的喜乐。”在菲律宾人看来,这是慷慨的表现。欧洲许多社会却与此大不相同;你若住在当地,就应该受到正式邀请才去探访别人或参加派对!

      别人很可能对于私生活怀有不同的见解。在认为这些见解无法接纳之前,最好先看看别人见解的积极方面。欧洲人也许抱怨其他社会没有私生活。可是,其他社会的人却自幼受教几乎要把所有东西和家人或朋友分享。他们期望人牺牲私生活而非加以保护。

      需要克服的难题

      诚然,有些地方在习惯上很少私生活,自然会产生若干难题。住在这种社会里的人若要研读或从事其他个人活动,就非培养高度集中精神的能力不可。基恩在他所著的《日本生活》一书中评论说:“唯一真正的私生活只有在精神上把其他人摒诸脑外,虽然别人其实只在数尺以外;以这种方法享受私生活在日本是必需的。”

      在生活上太过接近亲属和朋友也可以造成其他难题。例如,日本有些已婚夫妇认为要投宿“爱情旅舍”才可以享受恩爱时光。同样,在巴西,私生活也非常有限,家中的小寝室只用屏风间隔,以布帘代替房门。谈话和其他声响都可以传到别的房间里。

      造成难题的不光是居住环境而已;人们的友善性格亦然。这种性格可能触怒一些重视私生活的人。例如,你若没有孩子,就会不胜其扰地遇到许多关乎个人的问题,如,‘你没有孩子吗?为什么没有?’

      要付较大的代价?

      在丹麦,过度关注邻人的事务是受人鄙视的。同样,英国有许多中年人极之重视自己的私生活,甚至对儿女也不例外。在一个重视阶级的社会中,每个社会阶层都力图在私生活受到保护之下过活。

      可是,在高度重视私生活的国家中,人们往往为此付出很大代价。例如,丹麦有一位80岁老人不慎把自己反锁在屋外,他不敢去按邻舍的门铃。结果在寒冷的天气下踱来踱去,直至一个半小时之后才遇到警察助他寻得一位锁匠。

      诸如此类的难题促使丹麦人在1970年代开始一项逐户探访运动。运动的目的何在?要鼓励孤寂的人较多与邻人接触和互相沟通。只在几个月之后,就有5万多个丹麦人参加这项运动。在一个高度重视私生活的社会中,这种现象表明人是需要互相关怀的。

      可是,在德国,由艾伦斯伯克机构主办的一项民意调查透露有百分之62的德国人认为个人的快乐乃是人生的主要目标。但正如这个机构所下的结论说:“我们若认为对别人施与是愚蠢的,所见到的只是自己和家庭的快乐,我们也许已在社会上退回冰河时期了。”不错,对别人缺乏关怀可与自私相提并论。

      在日本,有识之士留意到一种强调私生活的自私趋向。日本著名的专栏作家筑紫哲也写道:“日本经济迅速增长在社会上所造成许多变革之一是,儿童自幼便有自己的房间;这种现象被许多人认为是日本社会历史上的最大变革。”

      这种变革有利也有弊。私生活可使儿童养成责任感,并且让他们有研读和沉思的地方。但是,它也能使儿童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再与家人沟通。日本儿童培养机构的中村博指出不利的方面,说:“越早自立越好,越多财富越好,私生活越完备越好——这些观念乃是在家人当中造成心理隔膜的原因。”

      自私态度在社会中日益增长使许多日本人惕然以惊。这种难题帮助我们看出在私生活一事上有保持平衡的必要。

  • 对私生活怀有平衡的看法
    警醒!1988年 | 8月8日
    • 对私生活怀有平衡的看法

      人们希望享有私生活的原因既繁多又复杂。青少年渴望私生活可能是要表现独立精神。有些人想把自己的经济情况保密。受过爱滋病检验的人往往关心检验的结果是否列为私人秘密。许多人则希望有个安静、私下的环境以便沉思。

      需要私生活的时候

      面对困难环境的人会极之重视独处的时刻。据日本东京一位名叫阳子的少妇说,这样的私人时刻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她应付事态。例如,有一天,肉店把她所订购的东西送来,她的家姑接收了,却把整只鸡抛入垃圾桶里,使阳子十分难过。阳子声称,日复一日地面对这类的事,使她认为享有私生活的时间乃是无价之宝。

      在独处时静静思考事情可以助人看出应当采取什么正确的途径。圣经明智地劝谕说:“你们应当畏惧,不可犯罪;在床上的时候,要心里思想,并要肃静。”(诗篇4:4)诗篇执笔者进一步说:“我的心(“肾”,《新世》)在夜间也警戒我。”(诗篇16:7)当他在夜间思考时,他的“肾”或最深的感情会纠正他。

      基督教的创立者耶稣基督非常重视私生活。他获知表兄施洗约翰被斩首的死讯之后,“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马太福音14:13)此外,他在受死的前夕曾抽出时间独自祷告。(马太福音26:36-47)在较早时候,他教训门徒说:“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马太福音6:6。

      有保持平衡的必要

      可是,虽然我们需要私生活,但对之过于强调也能造成难题。《美国百科全书》说:“太多或太少的私生活都能造成不平衡的情况,以致严重地危害到个人的福利。”怎会如此呢?

      在加拿大,环绕住宅的二尺高篱笆被人改成六尺高以期提供更高程度的私生活。结果如何?邻舍间亲切地互相招呼之举不再有了。更加极端的例子是,有一家人迁往旷野以求远避别人。那对夫妇只让儿女通过函授学校去进修。但很不幸的是,夫妇的婚姻破裂,儿女大吃苦头,因为他们没有学得谋生的本领。

      选择离群索居是不智的。人需要合群。我们大家都需要别人的鼓励和帮助。圣经有句箴言说:“与众寡合的,独自寻求心愿,并恼恨一切真智慧。”——箴言18:1。

      在这方面,耶稣曾表现堪作模范的平衡。经过一段特别吃力的工作时期之后,耶稣认为门徒需要有点私人时间,因此他说:“你们来,同我暗暗的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可是,群众却先行赶到那里等待他们前来。耶稣的反应如何?他“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不错,耶稣以帮助别人为先务。——马可福音6:31-34。

      需要尊重别人的私生活

      然而,关怀别人应该保持适当的限度。观赏水上的涟漪令人心旷神怡,但滔天巨浪却会造成灾祸。对别人表示关怀是好的,但过度管别人的私事却能使交谊中断。圣经明智地忠告说:“你的脚要少进邻舍的家,恐怕他厌烦你,恨恶你。”——箴言25:17。

      偶然作一次友谊探访好比可喜的涟漪,但行之过度却能使别人在心理上筑起一道防波堤,以抵御那不断探访的巨浪。挨家闲游的无聊探访很易撒下说长道短和散播谣言的种子。你若期望别人尊重你的私生活,就必须同时尊重别人的私生活,制止自己的舌头不发出令人难堪的私人问题和闲话。

      圣经警告说:“你们中间却不可有人因为……好管闲事而受苦。”(彼得前书4:15)论到第一世纪有些好管闲事的人,一位有教养的基督徒写道:“并且他们又习惯懒惰,挨家闲游;不但是懒惰,又说长道短,好管闲事,说些不当说的话。”——提摩太前书5:13。

      私生活的前景如何?

      “我要享有私生活,躲在隐蔽的角落。但愿甚至上帝也把我遗忘,”英国诗人白朗宁(Robert Browning)写道。可是,绝对的私生活只是海市蜃楼而已。中国有句老话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基督的使徒保罗也写道:“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希伯来书4:13。

      与其希望被上帝所遗忘,我们应当因为仁爱的造物主对我们关怀备至而深感欣幸!既然造物主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被他遗忘便会导致丧失生命了。(诗篇36:9;73:27,28)但是,耶和华对我们的关怀并不是强制执行的;他不会监视我们的一切行动,以期找出我们的过错。他的道说:“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诗篇103:10,13。

      家人和朋友一方面容许我们享有相当程度的私生活,同时也对我们表现仁爱关怀,那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事!的确,以平衡的方式享受私生活是最合理想的。

      上帝提出应许,在以耶稣基督为王的政府统治之下,所有人都会互相关怀。(但以理书2:44;启示录21:4)但在同一时候,各人都了解到别人有时会有独处的需要,以便专心研读、沉思和祷告。届时弥迦先知的预言将会在最完满的意义上获得应验:“人人都要坐在自己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这是万军之耶和华亲口说的。”——弥迦书4:4。

      [第8页的图片]

      “你们中间不可有人因为……好管闲事而受苦”

      [第9页的图片]

      以平衡的方式享受私生活的时候已临近了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