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目光接触
    神圣教育使你得益——传道训练班课本
    • 课题13

      目光接触

      目标

      只要不违反当地的文化习俗,你对人讲话时最好看着对方,跟他有数秒的目光接触。要跟听众中个别的人有目光交流,不要只是望着全部听众。

      理由

      在许多文化里,说话的人看着听者,既表示他尊重对方,也显示他有信心。

      我们的眼睛能传情达意。眼神能流露惊讶、恐惧、温情和爱意。内心的猜疑或悲痛,也能从眼神中泄露出来。一位老先生谈及他那些饱历风霜的同胞说:“我们是用眼睛说话的。”

      我们讲话时,别人会根据我们的目光来判断我们以及我们所说的话是否可信。在许多文化里,你跟人说话时,如果亲切地看着对方,他们就更容易信任你。相反,一个人说话时老是左顾右盼,别人就会怀疑他的诚意和办事能力了。可是,在另一些文化里,定睛注视别人会被视为无礼或咄咄逼人。对异性或者达官贵人说话时,就要特别留意这个禁忌。此外,在一些地区里,后辈跟前辈说话时也不该直视对方,否则会被视为尊卑不分。

      可是,只要跟当地文化没有抵触,你跟人说些重要的事情时,看着对方确实能使你说话时更有说服力,别人也会觉得你信念坚定。有一次,耶稣的门徒惊讶地问:“这样谁能得救呢?”请留意耶稣当时的反应。圣经说:“耶稣定睛看着他们 说:‘在人,这是不可能的;在上帝,凡事都可能。’”(马太福音19:25,26)此外,圣经报导使徒保罗也很敏于观察听者的反应。有一次,一个天生跛脚的人听保罗向群众讲话。使徒行传14:9,10说:“他听保罗讲话,保罗定睛注视他,看出他有信心,可以痊愈,就大声说:‘你站起来,两脚直立。’”

  • 目光接触
    神圣教育使你得益——传道训练班课本
    • 演讲时善用目光接触 圣经说,耶稣在发表“登山宝训”之前,“举目看着门徒”。(路加福音6:20)你也不妨这样做。如果你向一群人讲话,可以先用几秒钟看看他们,跟其中几个人作目光接触,然后才开口说话。这样,你既能平复紧张的心情,又能使听众看出你神态自若、充满自信,于是更认真地听你说话。同时,听众也会有时间作好准备,专心聆听你的演讲。

      演讲期间,要继续跟听众保持目光接触。可是,要跟听众中个别的人有目光交流,不要把他们看成只是一大堆面孔。无论你生活在哪里,你要是向一群人发表演讲,听众都期望你跟他们有一定的目光接触。

      跟听众有目光接触的意思,不是指机械式地扫视全场。你应该用尊敬的目光看看一个人,跟他说一两句话;再看看另一个人,也跟他说一两句话。可是,不要定睛注视着某个人,以免叫他觉得难为情;也不要只反复看着听众中的某几个人。要尽量跟不同的人有目光接触。可是,你看着一个人讲话时,就要专心对他讲话,留意他的反应,然后才把目光转到另一个人身上。

      讲稿应该放在讲桌上、拿在手里或者放在圣经里,让你只需要转动眼睛就看到。如果你每次都要低下头来看讲稿,跟听众的目光接触就难免大打折扣了。此外,你也要留意看讲稿的次数和时间。如果你在演讲进入高潮时看讲稿,听众的反应固然掌握不住,连演讲的节奏和气势也就破坏了。此外,如果你频频看讲稿,也会无法跟听众保持目光接触。

      你把球抛给别人时,会看看对方能不能接住。你每次提出一个论点,就好比把它“抛”出去。听众能不能“接住”,从他们的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能看出来。因此,你要是跟听众保持目光接触,就能确定他们是不是“抓住”了演讲的重点。

      假如你奉派在聚会时朗读,你也需要跟听众有目光接触吗?当然,如果听众已经打开圣经,专心听你朗读,他们也许不会留意你的视线放在哪里。尽管这样,你偶尔看看听众的反应,会叫你读得更起劲。再说,如果有些听众没有打开圣经,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你的目光也许能敦促他们集中精神。当然,你只能瞥一瞥听众,而且要避免由于这样做而读得结结巴巴。为了避免顾此失彼,朗读时不应该垂着头,要拿起圣经放在眼前,抬起头来朗读。

      长老有时也会奉派在大会里朗读指定的讲稿。要朗读得流畅,经验、准备和练习都不可少。朗读讲稿也许使讲者较难跟听众保持目光接触。可是,讲者只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就既能不时看看听众,又不致因此找不到下文。这样做能帮助听众集中精神,使他们从重要的灵粮得到最大的裨益。

      要诀

      • 态度要亲切自然,真正关心你讲话的对象。

      • 朗读的时候,要抬起头,把要读的材料拿在手里,好叫你只需转动眼睛、不必垂下头就能读到。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