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赎价洞悉圣经(下册)
-
-
律法中关于牛撞死人的条例,正好说明赎价是个怎样的概念。根据摩西律法,牛主要是明知自己的牛好斗好撞,却不好好看管,结果闹出人命,那么牛主就要处死,用自己的命去抵偿受害人的命。不过,审判官若考虑到牛主并非故意或亲手杀人,也可以酌情定下“赎价[‘科费’]”,要牛主全数交付。这样,牛主交付的赎金就替代了他的性命,好抵偿受害人所失去的性命。(出21:28-32;另见申19:21)可是,谁要是故意杀人,则任何赎价都不能替他抵罪,他只能用自己的性命做抵偿。(民35:31-33)也许由于人口普查所数点的是人(或生命),因此在普查期间,凡年满二十岁的男丁都要把赎价(“科费”)献给耶和华,为自己的生命赎罪。无论贫富,赎价一律定为五克半银子(半舍客勒,1.1美元)。(出30:11-16)
另外,不公正的事既触怒上帝也触怒人,所以赎价的另一个作用是平息怒气。(参看耶18:23;在创32:20里“卡法”译做“平息……怒气”)做丈夫的知道妻子跟人通奸,就“什么赎价[‘科费’]”都不能平息他对奸夫的怒气了。(箴6:35)“科费”也指贿款,形容本应 主持公道的人收受“贿赂”,眼睛仿佛被遮盖,结果对过犯视而不见。(撒上12:3;摩5:12)
-
-
赎价洞悉圣经(下册)
-
-
无论是希伯来语还是希腊语,译做“赎价”和“救赎”的词语都有类似的含义,指为了赎回或救赎而付出的代价或贵重之物,而且都包含交换、对等、对应、替代的概念。总而言之,就是以一物换一物,为的是符合公正的原则,取得平衡对等的效果。(见和好)
作为遮盖或抵偿的代价 希伯来语名词koʹpher(科费)取自动词ka·pharʹ(卡法),基本的意思是“遮盖”,比如曾用来描述挪亚在方舟内外“涂上”焦油。(创6:14)“卡法”则几乎只用来指赎罪或把罪遮盖起来,以求能符合公正的原则。名词“科费”则指赎价本身,即为赎罪而付出的代价。(诗65:3;78:38;79:8,9)一件东西要能遮盖另一件东西,两者就必须相同或相等,可以是形状大小相同(比如遮盖约柜的“柜盖[kap·poʹreth卡波雷特]”;出25:17-22),也可以是价值相等(比如付出代价去抵偿为自己造成的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