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我们人人都需要朋友
    警醒!2004年 | 12月8日
    • 我们人人都需要朋友

      “朋友就是你能倾心吐意、无所不谈的人。你可以随时随地打电话给她。”(耶尔,法国)

      “朋友了解你的处境,对你内心的伤痛感同身受。”(格尔,法国)

      三千多年前,圣经写道:“有的朋友却比兄弟更亲密。”(箴言18:24)这说明朋友对人十分重要,时至今日,人的这项需要依旧未改。友谊能够滋润心灵,就像食物和水能够滋养身体一样。然而,对许多人来说,要满足这样的基本需要也不容易。孤寂之人,比比皆是。卡林·鲁本斯坦和菲利普·谢弗合著的《寻求密友》说:“我们不难看出原因何在”。该书指出一些因素:“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人们从一处迁到另一处去。……城市罪行猖獗,人情淡薄。……过去邻里间来来往往,如今却宁愿呆在家里看电视和影片。”

      现代生活节奏急促,令人精疲力竭、自顾不暇。莱蒂·波格列宾在《朋友之间》写道:“现代城市居民每周要应酬的人,超过17世纪乡村的人一年或甚至一生。”周围尽是熟人,纷纷扰攘,令人接应不暇,哪有时间和精力跟人发展友谊,更遑论深交。

      一些地方的生活节奏,在不久前还不那么紧张,如今社交环境也迅速在变。住在东欧的乌拉说:“过去,我们朋友之间非常亲密,现在,很多朋友完全投入他们的事业和追求。人人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我们意识到老朋友也慢慢疏远了。”在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时代,友情可能被放到较次要的位置上。

      不管怎样,朋友是不可少的。年轻人尤其如此。文章开头提到的耶尔解释:“年轻人需要感觉被人接纳,有归属感,希望有亲密的朋友。”无论老幼,我们人人都需要朋友,因为友情叫我们感到快乐,使生活有意义。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可以努力结交益友,巩固真正的友谊。下篇文章会讨论怎样做到这点。

  • 寻得知己,满心欢喜
    警醒!2004年 | 12月8日
    • 寻得知己,满心欢喜

      《寻求密友》说:“孤独不是 病,而是健康的渴求……是缺乏友伴的自然表现。”人肚子饿了,就会寻找美食。照样,感觉孤独应当推使人寻觅良朋益友。

      法国一个名叫耶尔的年轻女子说:“有些人完全孤立自己。”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人孤立自己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势必倍感孤独。圣经一句箴言说:“孤立自己的人只求满足自私的心愿,并违背一切实用智慧。”(箴言18:1)因此,首先必须承认我们需要朋友,接着就要去寻找友谊。

      主动建立友谊

      有的人形单影只、自怨自艾,看到人家有良朋密友就恼恨嫉妒。一个人如果这样,不妨改变一下自己,主动结交朋友,就像意大利的曼努埃拉那样。她说:“特别十几岁的时候,我不太合群。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我就仔细观察那些合群的人,学习他们身上的好品德。这样,我跟人相处就容易多了。”

      还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好好照顾身心健康。均衡饮食、适当休息、足够运动都能使你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仪容整洁不但使你受人欢迎,而且也保持适当的自尊。当然,也不要过分注重外表的打扮。法国的格尔留意到:“穿着时髦并不一定使你找到真朋友。说句实话,别人在乎的是你的真正为人。”

      我们的谈话以至面部表情,在在反映出我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你对生活乐观自信,脸上自然流露出喜乐之情。真诚的笑容是最具吸引力的。罗格·阿克斯特尔是身体语言专家。据他解释,真诚的笑容“绝对是全球通行、极少惹人反感的”。a要是加上一丝幽默,你就不愁没朋友了。

      请记住,这些美好的特质是成于内、形于外的。所以,要努力思想一些积极、美善的事物。读读有意义的书刊,例如,时事报道、异域风情、有关自然现象的读物;听听陶冶性情的音乐。但是千万不要让电视剧、电影和小说里的故事情节充满你的头脑,影响你的情绪。故事情节中的人际关系不是真实的,而是虚构出来的。

      敞开心扉,以诚相待

      居住在意大利的祖莱卡忆述:“我小时候很害羞,发觉自己很难交到朋友。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们想要有朋友,就要主动让人了解我们,也要去了解别人。”不错,要结交真朋友,我们必须坦诚地与别人交往,让人了解我们真正的为人。以诚待人远比漂亮的外表、吸引人的性格更能建立真正的友谊。艾伦·卢瓦·麦金尼斯顾问评论说:“拥有知己良朋,懂得维持友谊的人,不都是一个样子的。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年轻,有的年老;有的人沉闷乏味,有的人睿智聪颖;有的相貌平平,有的长相出众。但他们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坦诚。他们都敞开心扉,让人看出他们的内心为人。”

      这并不是说,你要毫无掩饰地向所有人表露你的心迹,或者就算对方叫你不自在,你也要把心事说出来。你要选择交往的对象,在交往过程中,逐渐把自己的真正想法和感受告诉对方。意大利的米凯拉说:“开始的时候,我很难向朋友表白内心感受。我得改变自己,尽量表达我的思想感情,这样我的朋友能够明白我的感受,也能够与我更接近。”

      就算你性格随和,跟谁都合得来,还是需要花时间跟朋友一起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促进友谊。与此同时,不要过度担心别人会怎么看你。家住意大利的埃莉萨回忆:“以往我的问题是,每次我有话要说,总害怕词不达意。后来我就想,‘如果真是我的朋友,就会谅解我。’每次说错话,就自我解嘲,其他人也跟我一起笑。”

      所以,放松自己!就跟平常一样。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全不管用。家庭顾问亚历山大·马古恩写道:“自然真诚最吸引人。”真正快乐的人,不是为了给人一个好印象而假装快乐。真诚的人才有真正的友谊,也会让别人在自己面前感到自在。在快乐的人面前,别人也能轻松自在,不会为一些细小的错误而不安。他们不会试图改变朋友,迎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愿我们努力成为快乐而不挑剔的人。

      要有朋友,先做别人的朋友

      大约二千年前,耶稣指出人际关系成功的要诀是:无私的爱。这是待人接物的金科玉律。耶稣教导人说:“你们希望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加福音6:31)这个教训成了人所熟知的金规。只有无私地为朋友着想,才能有真朋友。换句话说,要有朋友,先做别人的朋友。真正的友谊意味着付出而非接受。我们应该时刻把朋友的需要置于自己的爱好、方便之先。

      前面提到的曼努埃拉评论:“耶稣说过,真正的快乐来自施与。接受者自然是快乐的,但施与者更快乐。我们可以真诚地问候朋友,了解他们的困难,尽力帮助他们而非等他们开口。”因此,要主动关心你的新朋友,也不要忘记老朋友。要不断加强彼此间的友谊。若是为了一些名利上的追求而牺牲友情,那就得不偿失了。友情值得我们用时间去栽培,用爱心去呵护。意大利的鲁本说:“结交朋友、保持友谊需要时间。首先,做个耐心的听者。我们或许可以改善聆听方面的素质,不要打断别人的谈话,要关心他们所说的事。”

      尊重对方

      要使友谊永固,带来快乐,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互相尊重。就是要顾及对方的感受。当朋友和你爱好不同、意见相左时,你期望他出言谨慎,说话有技巧,对吗?难道我们不是也应该这样对待朋友吗?(罗马书12:10)

      表现尊重的另一个方法是,给朋友空间。真正的友情不会嫉妒,也不会独自占有。哥林多前书13:4说:“爱不嫉妒。”朋友不是全都属于你一个人,当朋友跟其他人一起密谈时,不要感到受伤害,或甚至一段时间也不跟他们说话。人人都该开阔心胸,给朋友空间,让他们能够结交其他朋友。

      请也留意,你的朋友需要私人空间。每个人,哪怕是结了婚的夫妇,都需要独处的空间。即使你很乐意与友为伴,但是也要平衡,体贴他人,不要老缠住你的朋友,否则他会对你退避三舍。圣经警告说:“你的脚要少进同胞的家,恐怕他受不了。”(箴言25:17)

      不要奢求完美

      随着彼此认识加深,彼此的优缺点都会显露出来。然而,我们也不该退缩不前,不敢结交朋友。法国的帕科姆这样说:“有的人对朋友期望太高,他们希望朋友身上全都是优点,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人人都不完美,无权要求别人完美。既然我们希望朋友接受我们,包容我们的缺点,我们不也应该这样对待朋友的缺点吗?我们断不该妄自猜测或夸大其词。作家丹尼斯·普拉格提醒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朋友。如果一个朋友随叫随到,总是笑脸相迎,有求必应,又没有脾气,这样称心如意的朋友只能是宠物。”如果我们不想最好的朋友是宠物,那么就要听从使徒彼得的劝告:“爱能遮盖许多罪”。(彼得前书4:8)

      有话说,朋友叫快乐加倍,使忧伤减半。不过,我们得面对现实,朋友并不能满足我们一切的需要,也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如果期待朋友满足一切需要,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自私自利的想法。

      忠贞朋友,患难与共

      一旦我们结交了一个朋友,就不该把彼此之间的友谊视为理所当然。即使受时空所限,心里也总是想着对方,为他祝福。尽管他们聚少离多,一旦见面,友情依旧。特别是朋友遇到困难或有需要的时候,我们愿意伸出援手,这样做对维系友谊极为重要。朋友有难,我们也不该退缩。那正是朋友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真朋友时刻显出爱心,像兄弟为共患难而生。”(箴言17:17)真朋友之间发生误会,他们会尽快和好如初,甘愿彼此宽恕。真朋友不会因为遇上困难或逆境就终止友谊。

      如果你胸怀坦荡,对人和善,你就能赢得朋友。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结交什么样的 朋友。下篇文章会讨论,你怎样才能交到真朋友。

      [脚注]

      a 请参看《警醒!》2000年7月8日刊“笑口常开好处多!”一文。

      [第6,7页的附栏或图片]

      男女可以“纯粹是朋友”吗?

      一对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可以纯粹是朋友吗?这视乎“朋友”的定义是什么。耶稣跟伯大尼的马大和马利亚是要好的朋友,她们都是未婚的。(约翰福音11:1,5)使徒保罗跟百基拉和她的丈夫亚居拉也是好朋友。(使徒行传18:2,3)我们可以肯定他们彼此存着真挚的情谊,无疑耶稣或保罗绝不容许这种友谊变质。

      在现代社会里,接触异性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男女双方都必须学习怎样跟异性相处。而夫妇也可以跟其他已婚或独身的人拥有健全的友谊,从而获益良多。

      《今日心理学》(英语)却提出警告:“要清楚分辨友情、爱情和性的吸引力往往十分困难。事实上,一个拥抱也可能触发很特别的感觉。男女之间的友谊一下子变为爱情,情况并非罕见。”

      已婚的人对事情有现实的看法尤其重要。丹尼斯·普拉格在《幸福要好好珍惜》一书中指出:“跟配偶以外的其他人有任何亲密的举动,都可能危害婚姻。美满的婚姻不是单靠性关系来维持的。你的配偶该是异性中最知心的密友。”耶稣说,控制得住内心,才能保持贞洁。(马太福音5:28)因此,我们对异性表现友善之余,也要保守自己的心,任何容易引起对异性有非分之想、不当感情和行动的场合,都一律避开。

      [第7页的图片]

      注意身心健康,令人容光焕发

      [第8页的图片]

      朋友之间坦诚相待

  • 益友与损友
    警醒!2004年 | 12月8日
    • 益友与损友

      年轻女子萨拉心如刀割,因为她发现一个朋友原来是个杀人凶手。萨拉问道:“连我信任的人都会做出这样的事,我还能相信谁呢?”听着萨拉诉苦的人问她,知不知道这个朋友有怎样的价值观。萨拉反问:“这是什么意思?”显然,萨拉自己也弄不清楚什么是“价值观”。你又怎样呢?你知道你的朋友有怎样的价值观吗?

      萨拉的经历正好说明,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性命攸关的。圣经的一句箴言这样说:“跟智慧人同行,就有智慧;同愚昧人来往,难免吃亏。”(箴言13:20)话虽如此,许多人却像萨拉一样,只凭感觉交朋友,跟谁“合得来”,便跟谁做朋友。不错,我们都爱跟一些令我们感到自在舒服的人做朋友,但如果这是你择友的唯一条件,而你又很少或甚至没有想及这个人的内在为人,这样你便可能会大失所望了。你怎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品性善良、道德高尚呢?

      要道德高尚

      首先,你自己必须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懂得分清是非曲直,并且时刻保持道德高尚。圣经的另一句箴言说:“铁磨铁,可以磨得锋利;人和人,也能磋磨互励。”(箴言27:17)要是两个人怀有像铁一样坚不可摧的道德信念,便能互励互勉,在品格上一起成长,大家的友谊也会日渐牢固。

      来自法国的帕科姆说:“对我来说,真朋友不但乐于听我倾诉,说话温和,还会在我有错时坦率地提出纠正。”不错,无论是什么年纪,能够帮助我们行事明智、改过自新的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圣经说:“出于忠信才令你受伤”。(箴言27:6)要保持道德高尚,灵性壮健,你得跟一些爱耶和华、紧守他诫命的人交往。法国的塞莉娜回忆说:“在学校里,没有人与我一样紧守圣经的道德标准和信念,因此我意识到在基督徒会众里结识真朋友十分重要。他们大大帮助我保持平衡。”

      交朋友前作出评估

      要是你喜欢跟你认识的人交朋友,不妨问问自己:“这个人有怎样的朋友?”人跟谁亲密来往反映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此外,成熟稳重、备受尊重的人对他有什么评价呢?你不但要看看这个人怎样待你,还要留意他怎样待人,特别是在毫无利益、好处的情况下,他怎样待人接物。这样做无疑是明智之举。一个人如果不是一直都待人以诚、为人正直、具有耐性、体贴别人,你又怎能肯定他会常常善待你 呢?

      要认识一个人的真性情,你必须表现耐性和机巧,也得在日常生活中花点时间去观察。圣经指出:“人心里的思想好像深处的水,明辨事理的人却能汲引出来。”(箴言20:5)在跟别人交朋友前,你可以尝试跟他谈谈一些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该让你看出他的真正品格、行事动机,更重要的是他有怎样的道德价值观。他是个怎样的人?他待人和蔼亲切,还是冷酷无情?他积极开朗,还是消极悲观?他慷慨大方,还是自私自利?他值得信赖,还是不忠不义?要是一个人在你面前批评别人,他岂不也会在你背后说长道短吗?耶稣说:“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马太福音12:34)因此,我们要留心聆听别人说的是什么。

      志同道合,至关重要

      有些人认为,别人的品味喜好跟他们的一模一样,才算是他们的朋友。一个小男孩断言:“我不会跟不喜欢吃乳酪饼的人做朋友。”不错,朋友要是志趣相投,就能更加了解对方,但却无须性格和背景都一模一样。最要紧的还是,他们有同一的道德及属灵价值观。事实上,跟人生经验不同的人相处,能够让人扩阔视野,使生活变得丰富充实,给人莫大的造益。

      圣经记载了古代两段万古长青的友谊,就是约拿单与大卫,路得和拿俄米。虽然他们的年纪和背景差距甚远,但他们全都衷心爱戴耶和华、遵行他的旨意,这为他们的友谊奠定了牢固的基础。a他们的事例让我们学会,不论我们年纪大还是年纪小,都能成为别人的朋友,给别人支持和鼓励。

      年纪不同,获益良多

      与一些比你年长或年轻的人交朋友,能够丰富生活,从而获益良多。请读读下文所载一些年轻人的经历和评论。

      曼努埃拉(意大利)说:“我跟一对成年的夫妇成为朋友已有一段时间了。我对他们畅所欲言,他们也跟我无所不谈,这一点实在教我高兴不已。他们没有因我年轻而轻看我,因而促使我更加乐意亲近他们。当我遇到困难时,他们的确给我很大的帮助。我曾跟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谈论我的问题,但他们提出的建议有时候比较轻率。相反,这两个比我年长的朋友却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的判断力,能够弥补我们年轻人的不足。有了他们的协助,我能够作出明智的决定。”

      祖莱卡(意大利)说:“我们交往时不但邀请年轻人,还会约一些较年长的人来参加。我觉得年长者与年轻人聚首一堂,大家真的能够互相鼓励。每个人都各有所长,的确令人乐在其中。”

      年长者其实也能采取主动,认识身边的青年人。正如上文的评论透露,许多年轻人非常赏识你们宝贵的经验,喜欢跟你们作伴。阿梅莉亚已年过八十,是个寡妇,她说:“我主动跟年轻人交往。他们精力旺盛、朝气勃勃,使我精神振作。”朋友之间彼此鼓励、互相造就,的确能够影响深远。许多人在年轻时结识了一些比他们年长的朋友,这些朋友不但树立好榜样,也给他们许多实用的建议,因此他们长大成人后,仍衷心赏识这些推心置腹的忘年友。

      巩固友谊

      要拥有真挚的友情,你不一定要找新的朋友。如果你现在已有一些值得珍惜的朋友,何不试试巩固跟他们的友谊呢?老朋友像珍宝一样,特别值得珍而重之。千万不要认为,他们对你忠贞不渝是理所当然的。

      归根结底,你要寻得真正的快乐,维系真挚的友谊,就得努力不懈,投入时间和资源,而你得到的回报必定超越这一切努力和牺牲。然而,如果你在选择朋友时老是想及自己,就一定不会成功。因此,你不要只跟你欣赏的人做朋友,也不要单以自己的福利为念,相反尝试认识一些可能受忽略的人,或者跟那些在交友方面有困难的人来往。法国的格尔说:“每当我们一起交往之际,总爱邀请一些看来很孤单的年轻人。我们会说:‘与其一个人呆在家里,不如跟我们一块出去走走,大家熟识一下’。”(路加福音14:12-14)

      除此以外,品性善良的人向你伸出友谊之手,千万不要立即拒人于千里之外。意大利的伊丽莎注意到:“也许,你以往受人忽视,因而怀恨在心。你可能开始想:‘其实,朋友对我来说不是那么重要。’于是,你孤立自己,离群独处,我行我素。你为自己筑了一道屏障,不再交朋友。”不要被无形的恐惧,或是个人私利,阻碍你结识新朋友,反而要开放自己。如果别人主动关心我们,希望成为我们的朋友,我们实在有理由为此感到莫大欣喜。

      你能够寻得真正的友谊

      要找到真朋友,不是单单许个愿,默默等待,读读这一类型的文章就行了。学习交朋友就像学踏自行车一样,你不能仅仅从书本掌握一切窍门。即使会碰几个钉子,你也得亲身体验,实习一下。圣经指出,长久的友谊必须建立在与耶和华上帝的关系上,这样的友谊才会根基深厚,牢不可破。但是,我们自己没有努力结交朋友,就很难期望上帝在这方面赐福给我们了。你是不是决心寻找真朋友?千万不要气馁!要祷告祈求上帝的帮助,采取主动,凡事为他人着想,并且乐意成为别人的朋友。

      [脚注]

      a 关于约拿单和大卫及路得和拿俄米的事迹,请读读路得记、撒母耳记上及撒母耳记下的记载。

      [第11页的附栏或图片]

      给父母的一点忠告

      人生许多重要的道理,都在家里学习,交友之道也不例外。父母与年幼儿女作伴固然理想,不过家庭以外的人对孩子所言所行,所想所感的影响也不少。举个例,移居外地的小孩子只消和其他孩童玩耍,就能学会当地的语言。

      父母们,你们特别有责任协助儿女明智交友。小孩和青少年缺乏经验,需要父母的引导,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不过,许多年轻人跟同辈的关系比跟父母或其他成年人来得亲密,问题也因此而生。

      有些专家相信,青年人向同辈求助的原因之一,是父母也质疑自己是否有这个道德权威。其实,父母必须负起上帝赋予他们的责任,主动关心儿女,给他们指引。(以弗所书6:1-4)该从何着手?临床心理学家罗恩·塔费尔见过不少父母,他们都不懂如何跟青春期的儿女相处。许多父母只会盲从育儿节目的潮流,而没有真正养育儿女。为什么?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认识不深,自然很难和儿女有良好的关系。

      父母和儿女的关系不一定是恶劣的。要知道,如果儿女不能从家里获得所需的指引,就会向同辈求助。塔费尔说:“青少年既想受人关心,也想受人赏识。他们渴望有安全感、归属感,也渴望得到明确的指引,并且明白别人对他们的期望。可悲的是,现今许多青少年都不能从成年人身上,满足这些基本需要。跟家人一起的时候,也感受不到家庭温暖。”

      你可以怎样帮助儿女结交益友呢?首先,要检讨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喜欢和什么人来往。你和你的朋友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过着不自私的生活吗?你们喜爱属灵的事物,不崇尚物质吗?道格拉斯是个基督徒长老,也是父亲。他说:“事实胜于雄辩,你的儿女仿效的正是你和你朋友,以及你朋友的儿女的行为态度。”

      一位研究熊的专家说:“母熊时常冒险保护幼熊,使它们免受任何伤害。”动物尚且凭本能保护幼雏免受凶猛野兽的袭击,人不是更该保护自己的孩子吗?意大利的鲁本说:“父母用圣经跟我推理,向我指出避开某些交往的原因。我听罢第一个反应是,‘天哪!我根本不可能交到朋友’。后来,我明白到父母才是对的。我很感激他们耐心教导我,使我得着保护。”

      此外,要经常让儿女与堪作模范的人交往,协助他们建立有意义的目标。生活惬意的弗朗西斯忆述:“母亲知道我们不善交际,于是邀请朋友来我们家作客。他们都热心从事全时的传道工作。这样,我们就能在家里结交朋友,彼此熟悉了。”你也可以作类似的安排,使儿女在家的日子有个建立友谊的温室。

      [第9页的图片]

      在交友前,要先观察他的行事为人

      [第10页的图片]

      尽管年纪不同、背景有别,无私的友情都能茁壮成长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