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变成怎么了?
一百多年前,钻石投机商巴尼·巴尔纳托从南非返回英国。他一抵达英国,就对一篇有关自己的新闻报道大感不满,于是写了张便条给报章编辑,示意对方另写一篇文章,“好修正报道的内容”,同时附上一张巨额支票。
编辑J.K.杰罗姆把便条扔入废纸篓,并退回支票。巴尔纳托对他的反应颇感意外,马上把报酬加倍。杰罗姆一再拒绝接受。巴尔纳托问道:“你到底想要多少?”杰罗姆回忆这件往事,说:“我向他说明,新闻必须如实报道,我们在伦敦从不受贿而修改新闻。”杰罗姆秉公执行编辑工作,决不出卖自己的忠诚。
“忠诚”这个词语的定义是“道德正直;诚实”。紧守忠诚的人无疑值得信赖。但到了今天,各行各业都深受不正直、不忠实的行为所腐化。
在英国的传播媒介,“卑鄙勾当”这个语词已成为普遍用语。当地的传媒常用“卑鄙勾当”来形容不道德的行为。正如《独立报》指出,卑鄙勾当“无孔不入,从婚外恋、地方政府为私利而重新划分选区、索取巨额出口定单的佣钱等行为清楚可见”。卑鄙勾当遍及生活各个层面,无所不在。
忠诚标准摇摆不定
忠诚当然不是指完美无疵,却可以把人的基本特性反映出来。在这个讲求暴发致富的世界,人可能认为忠诚是障碍,而不是美德。举例说,有越来越多学生利用精巧的方法在考试中作弊;这些方法非常先进,几乎无法查出。英国一位大学教授声称,当地的学生多半在考试中作过弊;不过,这样的情况却不是英国独有的。
不容忽视的是,骗子撒谎欺诈,使无辜的平民蒙受损失。且以印度的博帕尔镇为例。1984年,当地一所工厂漏出毒气,结果酿成2500多人丧生,包括男女孩童在内;此外,还有盈千累万的人受伤。《星期日时报》报道:“救援受害人的计划通通落入贪污的泥淖之中。……虚报索赔申请、伪造文件、提供假证据等事例不胜枚举,使筛选合格申请的工作变得十分复杂。”结果在十年后,损害赔偿金虽然多达4亿7000万美元,受害人所分得的不过是350万罢了。
宗教又怎么样?在忠诚方面,宗教的表现如何?说来遗憾,宗教的标准时常并不比世俗高。且举个例说明。天主教会的埃蒙·凯西主教公开承认有私生子,现今已是个十多岁的少年。正如英国的《卫报》指出,凯西的处境“一点也不独特”。《泰晤士报》也作了类似的报道:“谈到凯西主教的丑闻,事实的真相是,他的败行绝非例外,其实教士违反独身誓约的事件不是新近才有,也毫不罕见。”苏格兰《格拉斯哥先驱报》提出证据支持这个论点,声称美国只有百分之2的天主教教士紧守独身的誓愿,没有跟异性和同性发生关系。无论这个百分比是否准确,从这个数字别人就可以看出,天主教教士在道德上享有怎样的名声。
鉴于这些事例,人在道德上紧守忠诚是可能的吗?这样做值得吗?人要怎样做才能在道德上紧守忠诚呢?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