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宗教真的能团结全人类?
    守望台2005年 | 1月1日
    • 宗教真的能团结全人类?

      “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22:39)这是许多宗教所推崇的行为准则。如果这些宗教真的能够教导信徒爱人如己,而且成效显著,他们的信众就会同心同德,不分你我。可是,你见到的情形是这样的吗?宗教能否促进团结呢?德国最近用了这样一个问题做调查:“你认为宗教使人类团结合一,还是叫人类四分五裂?”结果显示,有百分之22的人认为宗教使人类团结合一,百分之52则认为宗教叫人类四分五裂。在你的国家,人们对宗教的感觉也可能差不多,大都认为宗教不能使人团结。

      为何有这么多人不相信宗教能团结全人类呢?也许是因为宗教以往劣迹昭彰。宗教非但没有促进团结,反而常常导致社会分裂。有时候,宗教更被人当作幌子,用以掩盖令人发指的暴行。请看看过去100年间的一些事例。

      受宗教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尔干半岛上的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互相残杀。克罗地亚人信奉天主教,塞尔维亚人信奉东正教,双方都声称跟随耶稣,但都没有遵从耶稣的教导去爱人如己。正如一位研究人员指出,双方的冲突导致了“一场极其残暴、骇人听闻的平民大屠杀”。惨遭杀害的男女老幼超过50万,叫举世为之震惊。

      1947年,印度次大陆约有4亿居民,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大都是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和锡克教徒。这一年巴基斯坦脱离印度,成为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印巴两国发生了一连串的宗教大屠杀,两国都有成千上万的难民被人焚烧、殴打、折磨、枪击而死。

      上述事例已经叫人深感不安,本世纪初的恐怖活动又令我们大受威胁。今天,恐怖活动使全球都处于警戒状态,而许多恐怖组织都自称有宗教背景。在人们看来,宗教并没有使人和睦共处,反倒常常与暴力和分裂有关。难怪德国新闻杂志《焦点》将世界各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佛教、道教、儒教(孔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比作火药了。

      宗教内讧

      一些宗教彼此开战,另一些宗教则内讧不断。譬如,近年来一般教会因教义问题而争辩不休,各自为政。教士和信徒纷纷提出疑问:圣经赞成节育和堕胎吗?可否任命女子为牧师?教会应当如何看待同性恋?宗教应当支持战争吗?许多人看到这种混乱状况,不禁自忖:“如果一个宗教连内部团结都做不到,又怎能使全人类团结合一呢?”

      显然,一般宗教都不能促进团结。不过,是否所有宗教都派别林立、四分五裂呢?有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宗教,能使全人类团结合一呢?

      [第3页的图片]

      1947年,在印度的宗教冲突中受伤的警察

      [鸣谢]

      Photo by Keystone/Getty Images

  • 因爱戴上帝而团结起来
    守望台2005年 | 1月1日
    • 因爱戴上帝而团结起来

      公元1世纪的基督徒会众成立时,一个显著的特色是:虽然成员背景各异,却团结一致地崇拜真神。他们分别来自亚洲、欧洲和非洲,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有祭司、官兵,有奴隶、难民,有工匠、商人,还有税官、医生。会众里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许多人曾经耽于淫乱、同性恋、醉酒、偷窃、敲诈等丑行。不过,他们已经改过自新,成为基督徒,由于信仰而团结合一了。

      公元1世纪的基督教能够使不同背景的人团结一致。原因何在?他们为何能够与弟兄甚至一般人都和睦共处?他们为何没有卷入叛乱和冲突之中?早期的基督教为何与今日各大宗教迥然有别?

      精诚团结的缘由

      公元1世纪的基督徒能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爱戴上帝。这些基督徒明白,他们的首要义务是全心、全意、全智爱真神耶和华。以使徒彼得为例,他本是犹太人,与外邦人素无来往,却接到指示去造访一个外邦人。他甘心乐意地遵从指示,主要是因为爱耶和华。彼得和其他早期的基督徒确切地认识上帝的品格和好恶,因而跟上帝享有亲密的关系。后来,早期的基督徒都认识到,耶和华的旨意是要他们“想法相同,意念一致”。(哥林多前书1:10;马太福音22:37;使徒行传10:1-35)

      早期的基督徒精诚团结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信从耶稣基督,立志紧紧跟随他的脚踪走。耶稣曾经嘱咐他们:“[要]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你们要是彼此相爱,所有人就因此知道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4,35)这种爱不该流于表面,而该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信徒们遵守这条诫命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耶稣为信从他的人向天父祷告说:“[求你]使他们全都合一,正如父亲你跟我联合,我跟你联合,他们也跟我们联合”。(约翰福音17:20,21;彼得前书2:21)

      耶和华将他的圣灵,即他发出的动力,倾注在他真正的仆人身上,从而促进他们之间的团结。靠着圣灵的帮助,所有会众得以明白圣经的道理,对圣经有了一致的理解。崇拜耶和华的人都宣扬同一的信息:耶和华的名会通过上帝的弥赛亚王国彰显为圣,这个王国政府会从天上统治全人类。早期的基督徒清楚知道他们“不属于这个世界”,必须坚守这个立场。所以,每当有民间叛乱或武装冲突发生,他们总是保持中立,并尽力跟所有人和睦相处。(约翰福音14:26;18:36;马太福音6:9,10;使徒行传2:1-4;罗马书12:17-21)

      所有信徒都觉得有义务要促进会众的团结。他们怎样履行这个义务呢?就是时刻留意自己的为人,力求按照圣经原则行事。因此,使徒保罗写信勉励基督徒要“除掉旧品格”,弃绝“你们以往的行为”,并且“穿上新品格”。(以弗所书4:22-32)

      保持团结和睦

      当然,1世纪的基督徒并非完人,彼此之间也曾发生过问题,使他们的团结受到了考验。使徒行传6:1-6就提到,说希腊语和说希伯来语的犹太裔基督徒之间所起的纷争,因为说希腊语的犹太人觉得受到歧视。使徒们一知道这件事,就立刻秉公处理。后来,基督徒会众又为了一个教义的问题争论起来,这个问题牵涉到非犹太人对上帝的义务。使徒和长老根据圣经原则作出了决议,各地会众也都一致接受。(使徒行传15:1-29)

      这些事例表明,1世纪的基督徒虽然意见有分歧,却不会造成族裔之间的不和,也不会在教义上固执己见而分门结党。为什么?因为他们深爱耶和华,信从耶稣基督,彼此表现自我牺牲的爱,接受圣灵的指引,对圣经的道理有一致的理解,并且甘愿改恶从善。这种种因素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早期的基督徒精诚团结、和睦共处。

      现代也有团结合一的崇拜

      现代的基督徒也能像1世纪的基督徒那样团结合一地崇拜上帝吗?上述因素仍能使同一信仰的人团结起来,并且跟万国万族的人和睦共处吗?能的!耶和华见证人遍布230多个国家、地区和岛屿,大家亲如兄弟,同心同德地崇拜真神。他们跟1世纪的基督徒一样,都是基于同样的因素团结合一的。

      耶和华见证人之所以能够同心同德,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深爱耶和华上帝。无论情势怎样,他们都对上帝忠贞不渝,并且对耶稣和他的教导怀具信心。耶和华见证人彼此相爱,甚至不惜为弟兄舍命。在环球各地,他们都积极传讲上帝的王国,宣扬同一的好消息。他们乐于跟不同宗教、族裔、国籍、社会阶层的人谈论这个王国。耶和华见证人也在世事上保持中立,因而能够抵抗政治、文化、社会、商业各方面的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下,人类社会已四分五裂。有鉴于此,所有见证人都努力按照圣经的标准行事为人,尽自己的义务去促进团结和睦。

      团结的气氛吸引人归附真神

      耶和华见证人精诚团结,常常引起外人的瞩目。就以伊尔莎a为例,她曾经是德国一家女修道院的修女。是什么吸引她加入见证人的行列?伊尔莎说:“我从未遇见过比他们更好的人。他们从不参战,从不伤害别人,只想帮助人在上帝王国治下的乐园里幸福快乐地生活。”

      还有京特,他是德国人,曾参军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部队驻扎在法国。一天,有个基督新教的牧师为京特所在部队主持宗教仪式,祷告祈求上帝赐福给他们,保护他们,好使他们节节胜利。仪式过后,京特值勤放哨。他从望远镜看到战线另一边的敌军也在举行宗教仪式,主持的是一位教士。京特后来说:“显然,那位教士也在祷告祈求上帝赐福给他们,保护他们,好使他们节节胜利。我真不明白,宣称相信基督的教会怎么可能在同一场战争中分别支持敌对双方。”这些景象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后来,京特接触到从不参战的耶和华见证人,也成为这个国际弟兄团体的一员。

      阿肖克和菲玛曾经隶属一个东方宗教,在家里供着一个神龛。家人得了重病后,他们觉得有必要重新检讨自己的宗教信仰。后来,阿肖克和菲玛跟耶和华见证人讨论上帝的话语。圣经的教诲打动了他们的心。见证人当中爱心洋溢,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他们夫妇俩都热心宣扬耶和华王国的好消息。

      京特、阿肖克和菲玛都跟世界各地的几百万耶和华见证人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他们相信圣经的应许必定实现。不久,所有顺服的人都会跟耶和华见证人一样,基于同样的理由,团结合一地崇拜上帝。到那时,再不会有人打着宗教的旗号残害无辜,挑动纷争,制造分裂。全人类都会同心同德,崇拜真神耶和华。(启示录21:4,5)

      [脚注]

      a 文中有些人名已更改。

      [第4,5页的图片]

      尽管背景各异,早期基督徒却团结一致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