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赛亚的预言光照列国以赛亚的预言光照全人类(下册)
-
-
[第409页的附栏]
把万国的受膏基督徒奉献给耶和华
1920年,胡安·穆尼斯离开美国,先到西班牙,然后往阿根廷去,把当地的受膏基督徒组织起来,建立会众。从1923年起,心地诚实的非洲人得到真理的光。在那一年,海外传道员威廉·布朗(人称“圣经布朗”)开始在西非洲的塞拉利昂、加纳、利比里亚、冈比亚、尼日利亚等地,传播王国的信息。同年,加拿大人乔治·扬格前往巴西,然后转往阿根廷、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委内瑞拉等地传道,后来更远赴苏联。在同一段时期,埃德温·斯金纳从英国往印度去,在当地辛勤工作数十年,收割属灵的庄稼。
[第411页的图片]
在五旬节,有些犹太人成为“从列国中”出来的“弟兄”
[第413页的整页图片]
-
-
以赛亚的预言光照列国以赛亚的预言光照全人类(下册)
-
-
9.耶和华宣告什么好消息?
9 耶路撒冷在公元前607年遭受毁灭,这是不是说地上不再有耶和华的见证人呢?绝不是。上帝的子民虽然被掳到巴比伦去,却有些杰出的忠贞之士,例如但以理和他的三个同伴,继续事奉耶和华。(但以理书1:6,7)耶和华手下忠心的见证人必不会绝迹。70年一结束,忠心的犹太人就会离开巴比伦,返回犹大故土,复兴纯真崇拜。耶和华接着所说的话看来暗示这件事:“我要在他们中间做一件事作为凭证,又要差一些逃脱的人到列国去,就是到善于用弓箭的他施、普勒和路德人那里去,也到杜巴、雅万和遥远的海岛去。这些地方的人未曾听过我的事迹,也未曾见过我的荣耀。我差去的人必在列国宣扬我的荣耀。”——以赛亚书66:19。
10.(甲)从巴比伦获得释放的忠心犹太人,怎样成为凭证和征兆?(乙)今天谁可说是凭证和征兆?
10 公元前537年,一群忠心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成为令人惊讶的凭证和征兆,证明耶和华已经拯救他的子民。谁会想到,被掳的犹太人竟然有一天恢复自由,再次在耶和华的圣殿里从事纯真崇拜呢?公元1世纪也有类似的事发生。当时受膏基督徒成为“征兆和奇迹”,吸引了许多想事奉耶和华的人归附他们。(以赛亚书8:18;希伯来书2:13)今天,受膏基督徒在复兴的属灵“土地”上日益兴旺,成为地上令人惊讶的凭证和征兆。(以赛亚书66:8)他们是活的证据,一方面使耶和华圣灵的力量显露无遗,一方面吸引了许多性情谦和、衷心希望事奉耶和华的人到他们那里去。
11.(甲)犹太人返回故土之后,列国的人怎样认识耶和华?(乙)撒迦利亚书8:23的预言怎样得到初次应验?
11 犹太人在公元前537年返回故土之后,列国中许多没有听过耶和华信息的人,怎样认识他呢?犹太人虽然摆脱了巴比伦的辖制,却不是所有忠心犹太人都返回耶路撒冷。有些人像但以理一样留在巴比伦,有些人却迁居世界各地。到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境内各处都有犹太人定居。(以斯帖记1:1;3:8)既然有不少外邦人归信犹太人的宗教,散居列国的犹太人显然曾向信奉异教的邻人谈论耶和华的美德。公元1世纪,基督的门徒腓力向埃塞俄比亚宦官传道,当时这个宦官看来已经归信犹太人的宗教。(使徒行传8:26-40)这些事例证明,撒迦利亚先知的话得到初次应验了:“在那段日子,从列国说不同语言的族裔中,必有十个人紧紧抓住一个犹太人的衣袍,说:‘我们要跟你们一起去,因为我们听说上帝与你们同在。’”(撒迦利亚书8:23)耶和华的确发出亮光,照耀列国。——诗篇43:3。
“当做礼物奉献给耶和华”
12,13.从公元前537年开始,许多“弟兄”怎样被带上耶路撒冷去?
12 耶路撒冷重建之后,散居各地的犹太人会把这座城连同其中复职的祭司团,视为纯真崇拜的中心。许多人会不惜长途跋涉,到耶路撒冷去守每年的几个节期。以赛亚在上帝启示之下写道:“‘他们必从列国中,把你们的所有弟兄领出来,或骑马匹,或坐马车、篷车,或骑骡子、骆驼,带上耶路撒冷我的圣山去,把这些人当做礼物奉献给耶和华,就像以色列人用洁净的器皿,把礼物带进耶和华的殿一样。’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和华说:‘我要从他们当中任命一些人做祭司,做利未人。’”——以赛亚书66:20,21。
13 圣灵在五旬节倾注在耶稣门徒身上的时候,有些来自列国的“弟兄”在场。圣经记载说:“当时住在耶路撒冷的,有天下各国虔诚的犹太人。”(使徒行传2:5)这些人按照犹太习俗到耶路撒冷去崇拜耶和华,可是他们听到关于耶稣基督的好消息之后,许多人就信从他而受了浸。
14,15.(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受膏基督徒怎样把更多属灵“弟兄”召集起来?他们怎样仿佛“用洁净的器皿”把这些人“当做礼物奉献给耶和华”?(乙)耶和华怎样“任命一些人做祭司”?(丙)在受膏基督徒当中,有什么人努力召集属灵的弟兄?(参看本页附栏。)
14 这个预言有没有在现代应验呢?的确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耶和华的受膏仆人从圣经看出,1914年,上帝的王国在天上建立了。他们仔细研究圣经,知道有更多承受王国的“弟兄”需要召集起来。于是他们抱着大无畏的精神,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前往世界各地,“直到地极”,要找出剩余的受膏分子来。这些人大都出自假基督教的各教会。受膏基督徒找着这些人之后,就把他们带来,当做礼物奉献给耶和华。——使徒行传1:8。
15 早期被召集的受膏基督徒深知,他们还没有根据圣经的真理除去不洁,耶和华就不会悦纳他们。因此,他们逐步除去属灵的不洁和道德上的污点,好成为“礼物”,用“洁净的器皿”奉献给耶和华,正如使徒保罗所说的,把自己“像贞洁的处女一样献给基督”。(哥林多后书11:2)除了弃绝谬误的教义之外,受膏基督徒还得学会在世界的政治事务上严守中立。1931年,耶和华的仆人已经洁净到相当程度。于是耶和华惠然赐给他们殊荣,让他们采纳耶和华见证人这个名字,表明他们是他名下的子民。(以赛亚书43:10-12)可是,耶和华怎样“任命一些人做祭司”呢?以整体来说,受膏基督徒成为“有王权的祭司”和“圣洁的国族”,以赞美为祭献给上帝。——彼得前书2:9;以赛亚书54:1;希伯来书13:15。
召集工作继续进行
16,17.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你们的子孙”是谁?
16 “有王权的祭司”数目共有14万4000,过了一段日子,召集他们的工作就完成了。(启示录7:1-8;14:1)召集的工作是否到此为止呢?不是的。以赛亚的预言继续说:“耶和华说:‘我所造的新天新地怎样在我面前长存,你们的子孙和你们的名也必照样长存。’”(以赛亚书66:22)预言初次应验的时候,从巴比伦获释返回故土的犹太人开始生儿育女。这样,由回乡犹太人构成的“新地”,在新的犹太统治阶层“新天”的治理下,就确立起来了。可是,预言在我们的日子会更辉煌地应验。
17 属灵弟兄的“子孙”就是“大群人”。这些人希望在地上享永生。他们“是从所有国族、部族、民族、语言来的,站在宝座和绵羊羔面前”。他们“用绵羊羔的血把自己的袍子洗得洁白了”。(启示录7:9-14;22:17)今天,“大群人”摆脱属灵的黑暗,归向耶和华所赐的光明。他们信从耶稣基督,像受膏的弟兄姊妹一样,努力保持属灵的洁净和道德清白。以整体来说,他们在基督指挥之下为上帝服务,而且会永远“长存”。——诗篇37:11,29。
18.(甲)“大群人”行事怎样像他们的受膏弟兄?(乙)受膏基督徒和他们的同伴,怎样“从新月节到新月节,从安息日到安息日”敬拜耶和华?
18 这些希望在地上享永生的人辛勤服务。他们深知,保持属灵的洁净和道德清白固然重要,但要取悦耶和华,还得符合其他条件。召集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他们很想尽一份力。启示录的预言论及他们说:“他们可以在上帝的宝座前,昼夜在他的圣殿里敬奉他。”(启示录7:15)这段话使我们想起以赛亚的预言末尾第二节经文:“耶和华说:‘将来,从新月节到新月节,从安息日到安息日,凡血肉之躯都必来到我面前下拜。’”(以赛亚书66:23)这正是今天发生的事。“从新月节到新月节,从安息日到安息日”,意思就是每月每周,恒常不断地,受膏基督徒和他们的大群同伴都聚集起来敬拜耶和华。他们经常出席基督徒的聚会,参与公开的传道工作。你习以为常地“来到[耶和华]面前下拜”吗?耶和华的子民这样做,从中得到很大的乐趣。“大群人”热切期待时候来到,“凡血肉之躯”都“从新月节到新月节,从安息日到安息日”,永永远远,衷心事奉耶和华。
上帝的仇敌永远灭亡
19,20.在圣经时代,欣嫩谷有什么用途?这个地方象征什么?
19 我们对以赛亚书所作的研究,只剩下一节经文了。这卷书用以下一段话作结:“他们必出去看那些冒犯我的人的尸体。尸体上的虫是不死的,焚烧它们的火是不灭的。凡血肉之躯都必厌恶他们。”(以赛亚书66:24)耶稣基督劝门徒要简化生活,把王国的事务置于首位。他提出劝勉的时候,很可能想到以赛亚的预言。他说:“你的一只眼成了你的绊脚石,就扔掉吧!你独眼进入上帝的王国,总比有两只眼却被扔到欣嫩谷里来得好。在那里蛆是不死的,火是不灭的。”——马可福音9:47,48;马太福音5:29,30;6:33。
20 欣嫩谷是个怎样的地方呢?几百年前,犹太学者戴维·基姆希写道:“这个地方跟耶路撒冷毗邻,叫人恶心。人把秽物和尸体扔到那里;那里有火,不断焚烧秽物和尸骨。所以人借用[欣嫩谷]这个名称比喻恶人所得的判决。”如果古人像这位犹太学者所说,把欣嫩谷用来处置垃圾和那些被视为不配下葬的人的尸骸,那么,用火把这些东西烧去就很适当了。凡没有被火烧去的东西,都会被虫吃掉。用这件事来比喻上帝所有仇敌的下场,无疑十分贴切。b
21.以赛亚书的结尾叫什么人大感鼓舞?为什么?
21 以赛亚的预言令人振奋,结尾却提到尸体、烈火和虫,不是大煞风景吗?上帝的仇敌无疑会感到大煞风景。可是对上帝的朋友来说,以赛亚描述恶人永远灭亡,实在大快人心。耶和华的子民需要这个保证,好确定他们的仇敌不会再占上风。这些仇敌使敬拜上帝的人大受痛苦,也使上帝的圣名大受羞辱。他们必被永远毁灭,到时世上就“不会再有苦难”了。——那鸿书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