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死者的稳确希望
    痛失亲者
    • 耶稣复活拉撒路时所表现的深厚感情,显示他热切渴望将死亡所造成的损害彻底消除

  • 死者的稳确希望
    痛失亲者
    • “拉撒路出来!”

      那是个十分感人的场面。拉撒路患了重病。他的两个姊妹,马利亚和马大,派人通知当时在约旦河对岸的耶稣:“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约翰福音11:3)她们知道耶稣深爱拉撒路。耶稣岂不想见见他那患病的朋友吗?令人奇怪的是,耶稣并没有立即赶往伯大尼去,相反,耶稣在当地逗留了另外多两天。——约翰福音11:5,6。

      在拉撒路的姊妹派人通知耶稣他病了之后不久,他便死去了。耶稣知道拉撒路已经死去,并且正打算做点事。耶稣最后抵达伯大尼时,他的密友已死去四天了。(约翰福音11:17,39)耶稣能够使一个死了这么久的人复活过来吗?

      马大是个行动果敢的女子,她一听见耶稣来了,就跑出去迎接他。(可参阅路10:38-42。)耶稣深受她的悲痛所打动,于是安慰她说:“你兄弟必然复活。”马大表示她相信将来会有复活发生,耶稣于是坦白地告诉她:“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翰福音11:20-25。

      耶稣复活拉撒路

      耶稣抵达坟墓之后,吩咐人将挡着墓门的石头移去。耶稣朗声祷告过之后,吩咐说:“拉撒路出来!”——约翰福音11:38-43。

      大家都定睛注视着坟墓。接着有一个人形从黑暗里出现。他的手脚都裹着布,脸上则包着一条手巾。耶稣对他们说,“解开,叫他走!。”他们将布完全解开之后,不错,里面的人果然是那死去已有四天的拉撒路!——约翰福音11:44。

      事情曾真的发生吗?

      约翰福音把拉撒路复活一事当作历史事实来报导。记载含有十分迫真的细节,所以不可能仅是个比喻而已。人若质疑这项记载的历史性,就等于质疑圣经的所有奇迹,包括耶稣基督本身的复活在内。人若否认耶稣复活,就等于否认基督教的全部信仰了。——哥林多前书15:13-15。

      其实,你若承认有上帝存在,就应当不难相信复活这件事。且举个例说明:一个人可以用录像带把自己的遗嘱录下来,他去世之后,他的亲友便能够看见和听见他解释应当怎样处理他的遗产。一百年前,这样的事是无法想象的。甚至今日,在世上一些僻远地区的人看来,录像的科技仍然难于理解而看来像奇迹一般。如果人运用造物主所制定的科学原则,就能够使某个情景以可以看见和听见的方式重现出来,造物主岂不有能力做出较此惊人得多的事来吗?因此,认为创造生命的造物主能够将生命重新加以创造,这岂不是合理的想法吗?

      使拉撒路复活的奇迹加强了我们对耶稣和复活这件事的信心。(约翰福音11:41,42;12:9-11,17-19)这件事也以感人的方式显示,耶和华和他的爱子甘愿和渴望施行复活的奇迹。

      ‘上帝必渴慕’

      耶稣对拉撒路之死的反应把上帝儿子的性格中非常温厚的一面显露出来。当时他所表现的深挚感情清楚显示,他渴望使死者复活过来。我们读到:“马利亚到了耶稣那里,看见他,就俯伏在他脚前,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便说:‘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耶稣哭了。犹太人就说:‘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约翰福音11:32-36。

      圣经在这里所用的三个词语——“悲叹”、“忧愁”和“哭了”——将耶稣由衷的怜悯表露无遗。圣经报导这个感人场面时所使用的原文字词表示,耶稣深受亲爱的密友拉撒路之死和拉撒路的姊妹为此痛哭一事所感动,以至他自己也热泪盈眶。a

      在这件事上,令人惊奇的一点是,在此之前耶稣就曾使两个人复活过来。他打算对拉撒路施行同一的奇迹。(约翰福音11:11,23,25)可是,他却“哭了”。因此,对耶稣来说,使死者复活并非仅是个刻板的程序而已。他在这个场合所表现的深厚感情清楚显示,他热切渴望消除死亡对人所造成的伤害。

  • 死者的稳确希望
    痛失亲者
    • a 译作“悲叹”的希腊字词来自一个动词(厄姆布里马俄迈),意思是深深地或痛苦地受到感动。一位圣经学者评论说:“这里的意思只可能是,耶稣被深挚的感情所攫住,以至不禁发出哀痛的悲叹。”译作“忧愁”的字词来自一个表示激动的希腊字词(塔喇索)。据一位辞典编者说,这个字词的意思是“引起内心的激动,……使人感到很大的痛苦或忧伤”。“哭了”一词则来自一个希腊字词(达克里于俄),意思是“流泪、饮泣”。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