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渴求金钱
    警醒!1988年 | 11月8日
    • 渴求金钱

      《儆醒!》杂志驻英国通讯员报道

      “我的目标”,来自菲律宾的朱利安承认说,“是要到45岁就成为百万富翁。”来自南非的卡雷尔也承认,“我一生的目标是要发财。”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渴望成为千万富翁,但大都希望拥有足够的物质和金钱,可以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便是日本商人吉三郎的态度,他说,“我认为物质财富可以导致快乐。”

      来自加拿大的莉丝表示同感,她说:“作为一个青年人,我相信金钱可以买到无忧无虑的自由。”她的丈夫汤姆则希望金钱能助他“逃避一切……去到一处没有罪行、没有污染、没有两面人要应付的地方。”

      奔波劳碌只为财

      自古至今,人不惜奔波劳碌,但求发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商人紧随着探险队的脚踪,攫得了整个大洲——例如非洲——的矿物资源。后来国势衰微,加上近代的经济危机,这项行动已逆转了方向,因为联邦公民纷纷移民英国,目的不是致富,而是要赚到足够金钱去维持家人生活。

      菲律宾有数以万计的男女离开本土,出外谋生,在波斯湾一带的国家及其他地方求职。墨西哥和中、南美洲的移民纷纷北上,希望在美国赚钱。欧洲多个国家也容许中东和北非的移民入境。

      据南非《人力评论》杂志1987年1月刊说,到1985年6月30日,正式登记的外籍工人已达37万1,008名之多。但报告补充说,“估计还有150万非法移民偷入南非境内,分沾它一点财富。”

      甚至在较富裕的国家里,今日也有许多人离乡别井往他处赚钱。英国的情形便是如此。有越来越多人在南方工作,家却在北方。以下的例子足以说明原因。伦敦(英国南方)市中心的一间住宅,据报是一间面积只有61平方尺的“斗室”,售价竟然高达3万6,000英镑(5万4,000美元)。可是,在伦敦80哩之内的地区,这个价钱却能够买到一幢有三间睡房的住宅。

      英国北部的布拉德福德市大约有6万亚洲居民。移民大多数来到这个工业中心的羊毛工厂工作。但由于自动机器代替了劳工,失业工人如今只有依靠政府的社会救济金去维持生活。因此,不少志在求财的人结果落得失望。

      发展中的国家

      同样,在发展中的诸国,职业前景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人离开乡村拥入都市。不错,有许多人找到职业。但他们的收入有带来快乐吗?

      工人所获得的些微工资必须先缴纳住所的昂贵租金;他们的住所很可能位于散布在市镇周围的简陋贫民窟中。其剩下的钱要寄回家乡给亟需金钱的亲属。例如,非洲多个城市的邮局在月终便出现长列的人龙,等着购买汇票,寄回乡间给赖之为生的亲人。

      即使全家都在城市居住,也受到多方的经济压迫。他们必须拨出金钱作为医药费、交通费、学费、粮食费和租金等。开销的项目看来难以胜数。难怪许多城镇居民要身兼两职。

      这种情况看来像是获致快乐的秘诀吗?很难。所以,不论你移居别处抑或留在原地,问题仍然是,金钱在你的生活上担任什么角色?问题的答案对你的一生具有极大影响。

  • 金钱——残酷的主人
    警醒!1988年 | 11月8日
    • 金钱——残酷的主人

      广告宣传利用狡诈的心理学去养成一个消费者的社会。它说服人‘以尚未得到的金钱去购买不必要的东西,有时是要赢得他们其实并不喜欢的人的艳羡。’

      不少人受到诱惑去尽力赚钱,希望获得安全。这样行会导致理想的结果吗?

      上文提及的莉丝终于嫁了一个经济稳定的丈夫。她说:“我婚后有豪华的住宅和两辆汽车,经济情况使我们可以随意享受世界所提供的物质东西、旅行和娱乐等。但奇怪的是,我仍然为金钱担忧。”她解释说:“我们有这么多财物是可以失去的。看来拥有的越多,就越少安全感。金钱并不能带来免于忧虑的自由。”

      虽然追求金钱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殊标志,结果却很少带来真正的满足。西尔威斯特(David Sylvester)在《底特律自由新闻报》写道:“在崇尚物质的1980年代,求财的念头也许看来十分自然。但在我看来,物质主义只是我们忧虑不安的病征而已。”

      信用抑或欠债?

      即使你的收入买不起某些奢侈品,这个物质主义社会也能令你相信自己有权拥有这些东西。由于社会强调物质享受以及一般人担心通货膨胀,结果使用信用卡或塑胶金钱赊购的风气遂大为流行。这样行的理由是,‘你若等到储够钱才购买,到时候价格必然已提高了。’

      英国的信用卡或付款卡的发行达2260万张之多,如今在欧洲已高踞榜首,使发行690万张信用卡的法国瞠乎其后。即使如此,据称英国的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程度”。时代转变得多么厉害!《听众周刊》评论说:“欠债在以前是人所竭力避免的事,但今日却被视为信用,消费者从四面八方受到鼓励要欠债。”

      结果,如今全球的债务甚至使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也受到威胁。在个人水平方面,债务在收入中所占的百分率比以前的任何时期为高。这种情况并不限于一国或一大洲。南非一位黑人居民评论说:“以往,黑人从不用信用卡。”但他补充说:“如今,黑人的信用卡使许多公司,例如家具公司,得以维持下去。”

      “我们是欠债的一代,”商业作家西尔威斯特评论说,“一般人都消费过度,投资不足,活得好像明天永不会来临——即使明来到,社会救济金自然会帮助我们渡过难关。”那么,这种物质主义的人生观有为我们带来快乐吗?

      可悲的后果

      “城市投机家‘用可加因[麻醉剂]来缓和压力,’”伦敦《每日电讯报》的大字标题说。不错,有越来越多收入颇高的青年商人在金钱纠葛方面遭受巨大压力,以致被卷入一场日益严重的祸患——吸毒——之中。

      以华尔街为中心的纽约金融区也患上同样的流行病。据报美国联邦麻醉药管理局的一位办事人说:“卷入吸毒漩涡的人十分谨慎。当然,人不会露骨地自称吸食可加因,但无可置疑的是,金融区里有百分之90的人都接纳这种毒品。那些负荷巨大压力的金融界新秀都提心吊胆,除非他们在某些麻醉药的刺激之下,否则就无力完成一宗生意交易。”

      但近来玷污金融市场的犯罪行为并不限于滥用麻醉药而已。关于庞大骗案和内幕交易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岁入百万美元以上的人何以这么急需金钱,以致要以不法手段来赚更多的钱呢?”华尔街精神科医生罗尔力克(Jay B. Rohrlich)问道。他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继续说:“有些人实际染上了钱瘾而嗜钱成癖,情形与纵酒、吸食可加因或服食其他麻醉药成癖的人无异。”他解释说,在这些人看来,“金钱成了他们的不足之感的解毒剂。”

      在我们这个物质主义日益流行的世界里,积聚财富已不再令人侧目。据法国《费加罗》杂志所载,一项调查透露,金钱已不再发出‘铜臭’了。令人感兴趣的是,接受调查的法国人在受到询问他们认为金钱能够予人什么时,有百分之45的人回答说:快乐。不过很可惜,情形其实刚相反。

      有什么方法可以消除对金钱的过度渴求,从而避免招致这么多的痛苦烦恼呢?

      需要自我检讨

      你也许认为自己并非嗜钱成癖。可是,请考虑一下:金钱或金钱买得到的东西是你日常谈话的主要话题吗?你时常强调金钱的重要吗?你认为自己对金钱的看法并非没有什么不妥,因此觉得渴求金钱是有理的吗?

      毫无疑问,人有迷恋金钱以致受其奴役的危险。二千年前,一位智慧的导师曾提出警告,把“钱财的迷惑”和奢华享乐比作可以窒息附近果树生机的荆棘。(马太福音13:22)圣经同时警告说,“贪财是万恶之根”刻意求财的人会“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提摩太前书6:10。

      的确,金钱若居于支配地位,它就是个残酷的主人。可是,它在今日的世界里却担任一个有用的角色——仆人的角色。

  • 金钱——顺服的仆人
    警醒!1988年 | 11月8日
    • 金钱——顺服的仆人

      “在1968年和1986年之间,拥有房屋建设互助协会储蓄存户的英国成年人比率从百分之15增至百分之64,”《格拉斯哥先驱报》报导。与此相反的是,该报评论说:“基督教会属下成员的数目却减少了。”

      许久以来,金钱(“玛门”)一向被人认为与上帝对立,无疑这是由于耶稣说过以下一段话的缘故:‘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若不是爱这个,就是恶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马太福音6:24。

      可是,圣经同时说:“银钱护庇人。”(传道书7:12)或者正如现代人所说,“金钱以万国都懂的语言说话。”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留意从金钱得益而非受其奴役呢?

      以生活的必需品为足

      食

      衣

      住

      右图所示的乃是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东西。你要有这些东西才会快乐。正如圣经所说:“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你其实无需 更多的东西。“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提摩太前书6:7,8。

      可是,你所赚的金钱若不足以供应你心目中的必需品又如何?你也许希望迁往别处,以期收入足够开销。若然,你就要忠实、仔细地权衡一下利害,因为上帝的道接着警告说:“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提摩太前书6:9。

      要明智地留意这项警告!要听从使徒保罗的劝诫:“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希伯来书13:5)作一番自我检讨,问问你自己:‘我是否以生活的必需品为足?抑或我渴望享有奢侈品?’

      诚然,金钱可以买到令人愉快的额外享受。圣经说:“设摆筵席,是为喜笑。酒能使人快活,钱能叫万事应心。”可是,金钱所能买到的额外东西并不是真正快乐所必需的。——传道书10:19。

      理财之道

      那么,你怎样才能使金钱处于适当地位,作你的仆人而非主人呢?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量入为出。例如,上文提及的莉丝说:“我现在明白到,我幼时的家庭难题原因是不善理财。我们赊购东西,以致总是债务缠身。这带来了忧虑。”

      当然,你需要对所拥有的金钱精打细算。在收到入息时,要首先拨出一部分作为必需品的开支。这样,你的钱就会像传道书7:12所说一般是给你庇护的仆人。

      合理的筹算乃是理财之道所不可或缺的。要拨出一笔款项供未来的急需之用。可是,要记着,过度担心经济安全其实是一种有害的物质主义思想。

      请也记着,你拥有的金钱未必全都是你的。记得有一次有人向耶稣问及纳税的问题吗?他叫人拿一个钱来,问道,“这像和这号是谁的?”

      “是该撒的”对方回答。

      “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耶稣说。

      因此,合法的政府有权要求人民纳税以支付各种服务,如健康服务、教育和交通设施等。你若渴望取悦上帝,就要履行义务,把应缴的税付给政府。——马可福音12:13-17。

      另一项必需的东西

      除了衣、食、住之外,还有另一项必需的东西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否则便会为自己造成严重难题。你能够从耶稣以下的话看出这件必需的东西是什么吗?他说:“要借着那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到了钱财无用的时候,他们可以接你们到永存的帐幕里去。”——路加福音16:9。

      钱财的确会有变成无用的时候。我们不少人已醒悟到这件事,因为我们见到金钱的购买力不断被通货膨胀逐渐侵蚀。因此,我们应当趁活着的时候就运用金钱去结交一些能把我们带到“永存的帐幕里”去的朋友。这些可以造益我们的人是谁呢?

      耶稣基督亲自提出答案,他在祷告中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3)不错,你若想在现今那短促、多难的一生之外享有更丰富的生命,就必须成为我们的造物主耶和华上帝和他的儿子耶稣的朋友。

  • 买得快乐——却不用金钱
    警醒!1988年 | 11月8日
    • 现在就明智地运用金钱

      上帝的道教训说:“你要以有价值之物尊荣耶和华。”(箴言3:9,《新世》)因此,希望凭上帝之助获得真正快乐的人会以上帝所喜悦的方式运用金钱。他们留意到要适当地照顾家人的物质需要。(提摩太前书5:8)他们由衷地对信徒同工提供物质的帮助。他们也乐于慷慨捐输去支持印制圣经和圣经刊物——例如本刊——的工作,以期向人提供属灵的知识而为人带来造就。

      他们知道上帝的王国行将铲除人类社会中崇尚物质、自私贪婪的商业因素,因此他们避免受这些事物所吸引,把金钱投入一些注定失败的营谋中。(但以理书2:44)他们“有衣有食”便知足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能够照顾生活上较重要的事。——提摩太前书6:8。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