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该怎样待人?守望台2008年 | 5月15日
-
-
我们该怎样待人?
你们希望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加福音6:31
1,2.(甲)何谓“登山宝训”?(乙)在本文和下一篇文章,我们会看看什么?
耶稣基督是名副其实的伟大导师。敌视耶稣的宗教领袖曾打发差役去抓他,结果差役空手而归,还说:“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讲话的。”(约翰福音7:32,45,46)耶稣发表过很多精彩的演说,最脍炙人口的就是“登山宝训”,记在马太福音5至7章。路加福音6:20-49也有类似的记载。a
2 在“登山宝训”中,最为人称道的可能就是人们口中的“金规”,也就是待人接物的准则。耶稣说:“你们希望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加福音6:31)耶稣待人宽厚,乐善好施,为人带来多大的福乐!他不但治好各种疾病,甚至使死去的人复活。蒙耶稣善待的人固然有福,愿意接受耶稣所传的好消息的人就更加有福了。(请读路加福音7:20-22)我们是耶和华见证人,像耶稣一样,乐于向人宣扬上帝的王国。(马太福音24:14;28:19,20)在本文和下一篇文章,我们会看看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怎样论及宣扬王国的工作,也会看看其中一些待人接物的原则。
要性情温和
3.请解释一下,性情温和是什么意思。
3 耶稣说:“性情温和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会承受大地作为产业。”(马太福音5:5)圣经所说的性情温和跟软弱毫不相干,指的是我们为符合上帝的要求而养成和蔼的态度。别人从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否性情温和。比如说,我们对谁都不会“以恶报恶”。(罗马书12:17-19)
4.性情温和的人为什么有福?
4 性情温和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会承受大地作为产业”。耶稣“性情温和,心里谦卑”,上帝早就立他“承受全部产业”,所以耶稣是大地这份产业的主要继承者。(马太福音11:29;希伯来书1:2;诗篇2:8)圣经预告,还有其他人会跟“人子”弥赛亚在天上的王国一起作王。(但以理书7:13,14,21,22,27)他们就是受膏基督徒,共有14万4000人,全都性情温和,会“和基督一同承受产业”,这产业就是大地。(罗马书8:16,17;启示录14:1)其他性情温和的人又怎样呢?他们会蒙上帝赐福,在王国统治的大地上永远安居。(诗篇37:11)
5.像基督那样待人温和,能带来什么裨益?
5 如果我们待人严苛,令人难堪,甚至忍无可忍,别人就会避开我们。如果我们效法基督,像他那样待人温和,就能跟会众的人愉快相处,强化他们的灵性。圣灵能帮助人培养各种特质,温和是其中之一。只要我们在生活中“顺着圣灵”行事,就能养成温和的性情。(请读加拉太书5:22-25)不用说,我们都希望顺着耶和华的圣灵行事,成为耶和华眼中性情温和的人!
慈悲的人多么有福!
6.“慈悲的人”有什么显著的特质?
6 耶稣在“登山宝训”中也说:“慈悲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会得蒙慈悲。”(马太福音5:7)“慈悲的人”有怜恤的心,对低下阶层的人既仁慈又体贴,对他们的疾苦深表同情。耶稣行奇迹为人纾厄解困,因为他“怜悯他们”,也因为对他们“动了怜悯的心”。(马太福音14:14;20:34)由此可见,我们有怜悯的心,对人关心体贴,就会乐于待人慈悲。(雅各书2:13)
7.耶稣动了怜悯的心,结果怎样做?
7 耶稣要到僻静的地方去歇一歇,但一下船就看见一大群人,于是“对他们动了怜悯的心,因为他们像没有牧人的绵羊一样”。结果他怎样做?“耶稣就教导他们许多事。”(马可福音6:34)如果我们也像耶稣那样向人传讲王国信息,帮助人认识上帝莫大的慈悲,是多大的乐事!
8.慈悲的人为什么有福?
8 慈悲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会“得蒙慈悲”。我们待人慈悲,别人通常也会以慈悲相待。(路加福音6:38)耶稣还说:“要是你们宽恕人的过错,你们的天父也会宽恕你们”。(马太福音6:14)惟独慈悲的人才会体验到,蒙上帝恕罪,得到他的悦纳是多么有福。
“促进和睦的人”为什么有福
9.我们努力促进和睦,就会怎样做?
9 耶稣指出另一个使人有福的原因,说:“促进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会称为‘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5:9)我们努力促进和睦,就不会做任何“离间密友”的事,例如毁谤别人,也不会纵容这样的行径。(箴言16:28)在言语和行动上,我们都会力求与人和睦相处,不管是基督徒会众里的信徒,还是教外的人。(希伯来书12:14)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跟耶和华上帝享有和睦的关系,我们会竭尽所能,追求不已。(请读彼得前书3:10-12)
10.“促进和睦的人”为什么有福?
10 耶稣说“促进和睦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会称为‘上帝的儿子’”。受膏基督徒信从耶稣,确信他是弥赛亚,因而“有权成为上帝的儿女”。(约翰福音1:12;彼得前书2:24)促进和睦的“另外的绵羊”又怎样呢?耶稣和所有承受天上王国的人会一起作王一千年,其间耶稣会成为另外的绵羊的“永恒的父”。(约翰福音10:14,16;以赛亚书9:6;启示录20:6)耶稣的千年统治结束时,促进和睦的人就会完完全全地成为上帝地上的儿女。(哥林多前书15:27,28)
11.如果我们让“从上头来的智慧”在生活中发挥指导作用,就会怎样待人?
11 我们想跟“赐平安的上帝”耶和华建立亲密的友谊,就必须效法他,培养他所具有的美德,包括力求和睦的精神。(腓立比书4:9)如果我们让“从上头来的智慧”在生活中发挥指导作用,就会尽力跟所有人和睦相处。(雅各书3:17)是的,我们努力促进和睦,就会成为有福的人。
让你们的光“在人前照耀”
12.(甲)关于属灵的亮光,耶稣怎样说?(乙)我们怎样做,就能让自己的光在人前照耀?
12 要善待别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帮助他们领受上帝发出的属灵亮光。(诗篇43:3)耶稣告诉门徒,他们是“世界的光”,又劝他们要发出光来,好让别人能看见他们的善行。这样,属灵的亮光就会在“人前”照耀,造福世人。(请读马太福音5:14-16)今天,我们向人行善,把好消息传到“全世界”,甚至传遍“万国万族”,就是让自己的光在人前照耀。(马太福音26:13;马可福音13:10)能够这样做是多大的殊荣啊!
13.别人应该从我们身上清楚看到什么?
13 耶稣说:“城立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凡立在山上的城,都是显眼瞩目的。同样,我们热心行善,例如努力宣扬王国,并且事事有节制,品行贞洁,别人就能清楚看见。(提多书2:1-14)
14.(甲)公元1世纪的灯是怎样的?(乙)不用“篮子”盖着属灵的亮光是什么意思?
14 耶稣又说:“人点灯,不会用篮子盖着,反而放在灯台上,好照亮家里的所有人。”公元1世纪的灯一般是陶制的,里面有一条灯芯。灯芯借着毛细作用,把液体(通常是橄榄油)吸上来,供燃烧发亮。人们往往把灯放在用木或金属制造的灯台上,“好照亮家里的所有人”。人们点灯,绝不会用“篮子”盖着。当日的篮子挺大,可以装9升干货。耶稣绝不希望门徒把属灵的亮光隐藏起来,仿佛被篮子盖着。因此,我们必须发出光来,即使遭受反对或迫害,也绝不会把圣经真理隐藏起来,不让别人认识。
15.我们的“善行”能发挥什么作用?
15 耶稣提及点亮照耀的灯之后,就告诉门徒:“你们的光也该在人前照耀,这样人就能看见你们的善行,把荣耀归于你们的天父。”有些人因看见我们的“善行”,就“把荣耀归于”上帝,成为他的仆人。这不是大大激励我们要继续“在世人当中如同明光照耀”吗?(腓立比书2:15)
16.我们既是“世界的光”,就必须怎样做?
16 我们既是“世界的光”,就必须宣扬上帝的王国,帮助人成为基督的门徒。但这样做并不足够,我们还要做其他的事。使徒保罗说:“你们行事,总要做光明的儿女,因为光明所结的果实,就是各样的良善、公义、正直。”(以弗所书5:8,9)我们须要以身作则,显出敬虔的行为,像明亮的光一样闪耀在人前。是的,我们必须听从使徒彼得的劝勉:“你们在列国中,要品行端正,这样,别人不管在什么事上抨击你们是作恶的,也能亲眼看见你们的好行为,结果在上帝鉴察的日子荣耀上帝。”(彼得前书2:12)那么,如果信徒之间闹了别扭,该怎样做呢?
“去跟弟兄讲和”
17-19.(甲)马太福音5:23,24所说的“礼物”是什么?(乙)跟弟兄和好有多重要?耶稣怎样表明这点?
17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告诫门徒要避免对弟兄怀怒不消,不可用难堪的话侮辱弟兄。相反,如果门徒想起有弟兄对自己不满,就要赶快去跟弟兄讲和。(请读马太福音5:21-25)请仔细留意耶稣的劝告。你带礼物来到坛前,要是在那里想起弟兄对你不满,该怎样做呢?你要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跟弟兄讲和,然后才回来把礼物献上。
18 “礼物”是指人在耶和华的殿所献的祭,献上的通常是牲畜。献祭牲对以色列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这是上帝的命令。依照摩西律法,献上祭牲是崇拜上帝的一种方式。可是,如果你准备献上礼物时,却想起有弟兄对你不满,就要去找那个弟兄解决彼此间的问题,这样做比献礼物给上帝更急切。耶稣说:“要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跟弟兄讲和,回来才把礼物献上。”由此可见,跟弟兄和好比履行摩西律法的规定更为重要。
19 耶稣并没有限定,人犯了什么错,献上什么祭之前才要这样做。因此重点在于:如果人想起有弟兄对他不满,就应该暂缓献祭;如果他献上的是祭牲,就要把活牲畜留在圣殿的祭司院子中献全烧祭的坛前,先去跟弟兄解决彼此间的问题,然后再回来把祭牲献上。
20.如果我们生弟兄的气,为什么要赶快解决彼此间的问题?
20 上帝很重视我们跟弟兄姊妹的关系,信徒和睦共处是正确宗教不可或缺的。要是献祭的人没有好好对待同胞,他们献上的祭牲对耶和华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弥迦书6:6-8)因此,耶稣劝门徒要“赶快解决纠纷”。(马太福音5:25)保罗也提出类似的劝告:“你们发怒,却不要犯罪;不要到日落还在动怒,也不要让魔鬼有机可乘。”(以弗所书4:26,27)就算我们真的有理由生气,也应该赶快解决纷争。这样,我们就不会怀怒不消,以致让魔鬼有机可乘。(路加福音17:3,4)
总要尊重别人
21,22.(甲)关于耶稣的劝告,我们可以怎样把本文谈及的要点实行出来?(乙)下一篇文章会谈谈什么?
21 我们温习过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说的一些金玉良言之后,要是照着做,就能学会尊重别人,以仁慈待人。我们虽然人人都不完美,但仍可以实践耶稣的劝告,因为耶稣不会要求我们做能力不及的事,天父更不会。只要我们恒切祷告,尽力照耶稣的吩咐去做,就会蒙耶和华上帝赐福,得以成为性情温和、慈悲、促进和睦的人。我们可以将耶和华的属灵亮光反映出来,使荣耀归于他。此外,我们知道有弟兄对自己不满,就会主动跟他讲和。
22 蒙耶和华悦纳的宗教必须符合的一个条件,就是善待别人。(马可福音12:31)为了帮助我们不断行善,下一篇文章会谈谈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说的另一些金玉良言。本文探讨了“登山宝训”这篇卓越不凡的演说中的一些要点。我们仔细想过这些要点之后,不妨问问自己:“我待人有多好呢?”
[脚注]
a 你预习本文和下一篇文章之前,不妨先读读这些经文。你会发觉,这样做对自己大有裨益。
-
-
不断行善守望台2008年 | 5月15日
-
-
不断行善
总要向人行善。——路加福音6:35
1,2.为什么说,向人行善往往不容易?
向人行善,有时真的不容易。我们对别人显出爱心,对方不一定会领受我们的好意。我们努力传讲“快乐的上帝”和他爱子的“荣耀好消息”,为他人的属灵健康着想,对方可能无动于衷,或毫不领情。(提摩太前书1:11)有些人还把我们当做眼中钉,表明自己是“基督苦刑柱的仇敌”。(腓立比书3:18)我们既是基督徒,该怎样待这些人呢?
2 耶稣基督对门徒说:“总要爱你们的仇敌,向人行善”。(路加福音6:35)现在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劝告。我们留意耶稣谈及向人行善时所说的其他要点,也会得益不浅。
“爱你们的仇敌”
3.(甲)请根据马太福音5:43-45的记载,概述耶稣的话。(乙)公元1世纪的犹太宗教领袖对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形成了什么看法?
3 在著名的“登山宝训”中,耶稣告诉听众要爱他们的仇敌,为迫害他们的人祷告。(请读马太福音5:43-45)在场的全都是犹太人,很熟悉上帝的这个命令:“不可报仇,也不可怨恨本族的人。要爱人如己。”(利未记19:18)公元1世纪的犹太宗教领袖认为,不论是“本族的人”还是他们要爱的“人”,指的都是犹太人。摩西律法诚然规定以色列人要跟其他国族分开,但犹太宗教领袖对这个规定却形成了以下看法:只要不是犹太人就是仇敌,既是仇敌就要憎恨。
4.耶稣的门徒该怎样待仇敌?
4 耶稣的看法跟他们恰恰相反,他说:“总要爱你们的仇敌,为迫害你们的人祷告。”(马太福音5:44)他的门徒应该以爱心待所有怀着敌意的人。据路加福音记载,耶稣是这么说的:“你们听道的人,我告诉你们,总要爱你们的仇敌,向恨你们的人行善。咒诅你们的,你们要给他们祝福;侮辱你们的,你们要为他们祷告。”(路加福音6:27,28)公元1世纪,有些人确实照耶稣的吩咐去做。我们跟他们一样,尽管受到别人敌视,态度还是要温和,这样做就是向恨我们的人行善。诅咒我们的,我们仍对他们说和气的话,这样做就是“给他们祝福”。迫害我们的,无论是对我们动粗还是出言侮辱,我们都会为他们祷告。这样做是爱心的表现,因为我们在祷告中求耶和华使迫害基督徒的人回心转意,行事蒙他悦纳。
5,6.为什么我们应该爱自己的仇敌?
5 为什么要爱自己的仇敌呢?耶稣说明原因:“这样,你们就能做你们天父的儿子了”。(马太福音5:45)如果我们听从耶稣的劝告,就会效法耶和华,像他那样待人。耶和华“叫日头出来照善人,也照恶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我们也这样行事,就能做上帝的儿子。根据路加的记载,上帝连“忘恩负义的恶人”也善待。(路加福音6:35)
6 耶稣向门徒强调,“总要爱你们的仇敌”是非常重要的,他说:“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奖赏呢?收税人不也是这样做吗?你们单向你们的弟兄问好,有什么了不起呢?列国的世人不也是这样做吗?”(马太福音5:46,47)如果我们只爱那些感恩图报的人,就不会蒙上帝恩待,得不到他的奖赏。就连当日受大众鄙视的收税人,也只爱那些爱他们的人。(路加福音5:30;7:34)
7.为什么说,如果我们单向自己的弟兄问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7 犹太人一见面,通常会互相问好,说:“愿你平安!”(士师记19:20;约翰福音20:19)这句话含有祝愿对方幸福安康、事事顺利的意思。如果我们单向自己的弟兄问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正如耶稣指出,列国的人也是这样做。
8.耶稣说“你们必须完全”,是要鼓励听众怎样做?
8 由于从第一个人身上遗传了罪,基督的门徒不可能是没有缺陷、毫无瑕疵的。(罗马书5:12)虽然如此,耶稣却用以下一句话来结束这部分的演说:“你们必须完全,就像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一样。”(马太福音5:48)耶稣这么说,是要鼓励听众效法他们的天父耶和华,努力使自己的爱像天父那样完全。要达到这个标准,他们就必须爱自己的仇敌。身为基督徒,我们也必须这样做。
为什么要宽恕别人
9.“宽恕我们的罪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9 我们待人慈悲,宽恕得罪我们的人,就是不断行善。事实上,耶稣在模范祷告中曾对天父说:“[求你]宽恕我们的罪债,就像我们也宽恕了欠我们罪债的人一样。”(马太福音6:12)经文所说的“罪债”,不是指“欠人钱财”。路加福音表明,耶稣提到的“罪债”跟亏负别人有关。根据路加的记载,耶稣是这么说的:“[求你]宽恕我们的罪,因为我们也宽恕所有亏负我们的人。”(路加福音11:4)
10.我们怎样做,就是效法上帝宽恕别人?
10 上帝甘心宽恕所有衷心悔改的罪人,我们必须效法他。使徒保罗说:“你们要以仁慈相待,存慈怜的心,彼此甘心宽恕,就像上帝借着基督甘心宽恕了你们一样。”(以弗所书4:32)诗篇执笔者大卫歌颂上帝,说:“耶和华有慈悲有恩典,不轻易发怒,大有忠贞之爱。……他没有按我们的罪孽处置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过施行报应。……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父亲怎样以慈悲待儿子,耶和华也怎样以慈悲待敬畏他的人。他深知我们的本质,记得我们不过是尘土。”(诗篇103:8-14)
11.上帝只会宽恕哪些人?
11 谁想蒙上帝宽恕,谁就必须先宽恕那些得罪他的人。(马可福音11:25)耶稣进一步强调这点,说:“要是你们宽恕人的过错,你们的天父也会宽恕你们;要是你们不宽恕人的过错,你们的父亲也不会宽恕你们的过错。”(马太福音6:14,15)真的,只有那些甘心宽恕别人的人才会蒙上帝宽恕。不断行善的一个方式就是听从保罗的劝告:“耶和华怎样甘心宽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甘心宽恕人。”(歌罗西书3:13)
“不要再定人有罪”
12.关于定人有罪,耶稣提出什么劝告?
12 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叫听众不要再定人有罪,这是向人行善的另一个方式。他接着说了个有力的比喻去强调这点。(请读马太福音7:1-5)让我们看看“不要再定人有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3.听耶稣讲话的人应该怎样做?
13 马太福音引述耶稣的话:“你们不要再定人有罪,免得你们被定为有罪。”(马太福音7:1)据路加记载,耶稣说:“不要再定人有罪,你们就必不被定罪;不要再谴责人,你们就必不被谴责。总要饶恕人,你们就必蒙饶恕。”(路加福音6:37)公元1世纪,法利赛派的人紧守一些违背圣经的传统,而且待人严苛。他们常因为别人没有遵守那些传统而定人有罪。在场听耶稣讲话的人要是也有这个毛病,就该改正,“不要再定人有罪”了。相反,他们应该宽容别人的缺点。关于宽恕别人,使徒保罗也提出类似的劝告,正如上文所说的。
14.耶稣的门徒要是乐于宽恕别人,就会感动别人怎样做?
14 耶稣的门徒要是乐于宽恕别人,就会感动别人同样以宽厚的态度相待。耶稣说:“你们用什么标准定人有罪,就会照样被定为有罪;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人就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马太福音7:2)在待人接物方面,我们种什么就收什么。(加拉太书6:7)
15.耶稣怎样表明吹毛求疵是不对的?
15 为了表明吹毛求疵是不对的,耶稣问在场的群众:“你为什么留意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思量自己眼中有梁木呢?看哪!你自己眼中有梁木,又怎能对弟兄说,‘容我除掉你眼中的刺’呢?”(马太福音7:3,4)爱挑剔的人喜欢挑弟兄“眼中”的小毛病,认为弟兄“眼力”不好,判断力欠佳。虽然弟兄眼中的毛病像刺那么小,爱挑剔的人却自告奋勇,要替弟兄除掉“眼中的刺”,假意帮助弟兄对事情有更清晰的看法。
16.什么表明法利赛派的人眼中有“梁木”?
16 最爱挑剔的,莫过于法利赛派的人。以下事例足以说明这点。一个失明的人蒙基督恢复视力后,断言耶稣必定是从上帝那里来的。法利赛派的人却反驳说:“你简直生在罪里,居然还要教训我们?”(约翰福音9:30-34)法利赛派的人有“梁木”遮着双眼,丧失了属灵的视力,什么都看不清,又怎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呢?所以,耶稣大声喊道:“虚伪的人!你先除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清楚,可以除掉弟兄眼中的刺。”(马太福音7:5;路加福音6:42)如果我们决心行善,好好对待弟兄,就不会总是留意弟兄眼中有没有“刺”,不会苛刻地挑弟兄的小毛病。相反,我们会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避免妄断信徒,对他们吹毛求疵。
我们该怎样待人
17.根据马太福音7:12,我们该怎样待人?
17 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指出,上帝像慈父那样对待自己的仆人,回应他们的祷告。(请读马太福音7:7-12)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定下这个行为准则:“在一切事上,你们希望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得怎样待人。”(马太福音7:12)我们必须恪守这个待人接物的准则,才表明自己真的是耶稣基督的门徒。
18.“律法”怎样表明我们希望人怎样待我们,就该怎样待人?
18 耶稣指出我们希望人怎样待我们,就该怎样待人之后,又说:“其实,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话的真义了。”我们遵照耶稣的吩咐待人处事,就体现出“律法”背后的精神。“律法”是指圣经中从创世记到申命记的记载。这些经卷不但透露耶和华定意要产生一个苗裔去除灭恶人恶事,还列出上帝在公元前1513年通过摩西向以色列人颁布的律法。(创世记3:15)律法列明以色列人应该怎样做,其中之一是他们要秉公断案,不可偏袒任何一方,要善待困苦的人和侨居的人。(利未记19:9,10,15,34)
19.“先知的话”怎样表明我们应该不断行善?
19 耶稣提到的“先知的话”,指的是《希伯来语经卷》中的预言,而跟弥赛亚有关的预言都在基督身上应验了。从《希伯来语经卷》中的预言可以看出,每当上帝的子民做上帝看为对的事,善待别人,上帝就会赐福给他们。比如在以赛亚的预言中,以色列人就听到以下劝告:“耶和华说:‘你们要秉公行义。……要慎防自己的手做出任何恶事。凡做这些事,并且切实持守的,就有福了。’”(以赛亚书56:1,2)是的,上帝要求他的子民不断行善。
总要向人行善
20,21.群众对耶稣的“登山宝训”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你应该深思其中的劝告?
20 在“登山宝训”这篇无比出色的演说中,耶稣讲了很多重要的道理。虽然这两篇文章谈及的只是其中一些要点,但我们不难看出,在场的群众被这篇演说深深地打动了。圣经报道:“耶稣说完了这些话,群众都对他的教导方式感到惊讶;因为耶稣教导他们,好像有权威的人,不像他们的抄经士。”(马太福音7:28,29)
21 耶稣基督的言行确凿地表明,他就是圣经所预告的“卓越的劝导者”。(以赛亚书9:6)“登山宝训”是个典型例子,说明耶稣很熟悉天父对各事的看法。除了这两篇文章所提到的要点之外,“登山宝训”还谈及许多事,例如:怎样的人才真正有福,怎样避免通奸行淫,行义的时候该怎样做才对,我们必须怎样做才能有安稳快乐的前途。何不再仔细阅读马太福音5至7章,并祈求上帝帮助你了解经文的含意呢?要深思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提出的卓越劝告,并在生活中用出来。这样,你就能令耶和华的心更欢喜,也能更好地对待别人,并且不断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