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山宝训说明幸福快乐之道守望台2009年 | 2月15日
-
-
登山宝训说明幸福快乐之道
耶稣上山去,门徒来到他身边,他就开口教导他们。——马太福音5:1,2
1,2.(甲)耶稣在什么场合发表“登山宝训”?(乙)耶稣一开始就说明什么?
公元31年,耶稣在加利利一带传道,其间上耶路撒冷守逾越节。(约翰福音5:1)不久,耶稣就回加利利去。他整夜祷告,求上帝指引他拣选十二使徒。第二天,有一大群人聚集到耶稣身旁。耶稣医好了他们当中的病人,就跟门徒和群众一起坐在山坡上,开口教导他们。(马太福音4:23-5:2;路加福音6:12-19)
2 耶稣发表了一篇演说——“登山宝训”。他一开始就说明,人跟上帝有良好的关系才会幸福快乐。(请读马太福音5:1-12)快乐是一种幸福感,从基本上感觉满意到深感喜乐不等。耶稣指出幸福快乐的九个要素,说明为什么基督徒是有福的。过了大约二千年,耶稣的话至今仍叫我们得益不浅。接下来,让我们逐一细看这九个使人幸福快乐的要素。
“自觉有属灵需要的人”
3.自觉有属灵需要是什么意思?
3 “自觉有属灵需要的人有福了,因为天上的王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5:3)“自觉有属灵需要的人”意识到自己在属灵方面十分贫乏,很需要上帝以慈悲对待。
4,5.(甲)自觉有属灵需要的人为什么是有福的?(乙)我们可以怎样满足属灵的需要?
4 自觉有属灵需要的人实在有福,“因为天上的王国是他们的”。由于相信耶稣是弥赛亚,耶稣的早期门徒有机会到天上去,在上帝的王国里跟耶稣一起施行统治。(路加福音22:28-30)今天,一些基督徒也有希望到天上跟基督同得产业,其余的则盼望在上帝王国治下的地上乐园里享永生。不管有哪种希望,我们真的看出自己有属灵的需要,并且清楚知道自己必须依靠上帝,就都是有福的。
5 世上不是每个人都自觉有属灵需要,因为很多人都对上帝没有信心,不重视圣物。(帖撒罗尼迦后书3:1,2;希伯来书12:16)我们想满足自己的属灵需要,就要勤于研读圣经,热心帮助人成为基督徒,经常参加基督徒聚会。(马太福音28:19,20;希伯来书10:23-25)
“哀恸的人有福了”
6.“哀恸的人”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他们是“有福”的?
6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会得到安慰。”(马太福音5:4)“哀恸的人”也是“自觉有属灵需要的人”。他们哀恸,感到悲伤难过,不是因为对际遇诸多不满,而是因为自己生来就有罪,又看到人的罪性导致种种恶果。为什么这些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呢?因为他们信从耶和华和基督,跟耶和华有良好的关系而得到安慰。(约翰福音3:36)
7.对于撒但的世界,我们应该有什么看法?
7 不义的事充斥撒但的世界。我们自己有没有因世上不义的事而哀恸呢?我们对世界所提供的一切到底有什么看法呢?使徒约翰说:“凡世界的事,比如肉体的欲望、眼睛的欲望、炫耀财物的行为,都不是源于父亲的,而是源于世界的。”(约翰一书2:16)跟上帝疏远的人类社会正受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那就是“世界的灵”。要是我们察觉自己在灵性上逐渐受到毒害,就该怎么做呢?就该热切祷告,研读上帝的话语,并向长老求助。无论有什么令人哀伤的事,我们只要继续亲近耶和华,就必“感到安慰”。(哥林多前书2:12;诗篇119:52;雅各书5:14,15)
“性情温和的人”多么有福!
8,9.性情温和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性情温和的人是有福的?
8 “性情温和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会承受大地作为产业。”(马太福音5:5)“温和”或谦和不等于懦弱,也不是表面上的和蔼可亲。(提摩太前书6:11)我们如果是性情温和的人,就会遵行上帝的旨意,接受他的指引,表现出谦和的特质。另外,我们怎样对待基督徒和其他人,也表明我们是否性情温和。这种温和的性情也是使徒保罗劝勉我们要培养的。(请读罗马书12:17-19)
9 为什么性情温和的人有福呢?性情温和的耶稣说:“因为他们会承受大地作为产业。”耶稣是大地这份产业的主要继承者。(诗篇2:8;马太福音11:29;希伯来书2:8,9)性情温和的受膏基督徒也会跟基督一同承受大地作为产业。(罗马书8:16,17)另外,在耶稣的王国统治下,一大群谦和的人会在地上享永生。(诗篇37:10,11)
10.如果我们没有温和的性情,在担负职责和人际关系方面就可能怎样受到影响?
10 我们要像耶稣那样性情温和。但我们如果为人好斗,又会怎样呢?我们有这种争强好胜的态度,别人就可能会避开我们。在会众里追求职责的弟兄要是有好斗的精神,就不符合受委任的资格了。(提摩太前书3:1,3)保罗告诉提多,该继续提醒克里特的基督徒“不要好斗”,“要通情达理,待谁都要温温和和的”。(提多书3:1,2)待人温和实在令人如沐春风!
“对正义如饥似渴的人”
11-13.(甲)对正义如饥似渴是什么意思?(乙)对正义如饥似渴的人怎样“得到饱足”?
11 “对正义如饥似渴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会得到饱足。”(马太福音5:6)耶稣所说的“正义”,是指按照上帝的旨意和诫命做对的事。诗篇执笔者说自己“切慕”上帝的正义法令,“以至心碎”。(诗篇119:20)我们是不是同样切慕正义,珍而重之,如饥似渴地追求这种特质呢?
12 耶稣说,对正义如饥似渴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会“得到饱足”,也就是完全得到满足。公元33年五旬节,耶和华的圣灵开始“向世人提出确凿的证据”,让人明白正义。此后,人对正义的渴求就能得到满足。(约翰福音16:8)上帝用圣灵启示人写成的《希腊语经卷》对于“按正义施行管教”,非常有益。(提摩太后书3:16)上帝的圣灵还帮助我们“穿上新品格”,“这新品格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创造的,体现真实的正义”。(以弗所书4:24)另外,人如果痛改前非,并恳求上帝根据耶稣的赎价赦免罪过,就可以蒙上帝视为正义的人。知道这一点,我们心里不是很宽慰吗?(请读罗马书3:23,24)
13 如果我们的希望是在地上享永生,我们对正义的渴求就会在正义的新世界里完全得到满足。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在那个日子来到之前,继续按照耶和华的标准生活。耶稣说:“你们要不断先追求王国和[上帝]的正义”。(马太福音6:33)我们听从耶稣的吩咐,就会多为上帝工作,因而得到幸福快乐,深感满足。(哥林多前书15:58)
为何“慈悲的人”是有福的
14,15.我们可以怎样待人慈悲?为什么“慈悲的人”是有福的?
14 “慈悲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会得蒙慈悲。”(马太福音5:7)“慈悲的人”富于同情心,怜悯别人。耶稣出于怜悯之心,施行奇迹消除很多人的疾苦。(马太福音14:14)不追究过犯也是慈悲的表现。慈悲的人会宽恕那些得罪他们的人,就像耶和华慈悲地宽恕悔改的罪人那样。(出埃及记34:6,7;诗篇103:10)我们乐于宽恕,或以言行安慰和帮助处于困境的人,就是待人慈悲了。一个具体的行动是帮助别人认识圣经的真理,正如耶稣对群众动了怜悯的心,“就教导他们许多事”。(马可福音6:34)
15 耶稣说得一点没错:“慈悲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会得蒙慈悲”。我们待人慈悲,对方就很可能会善待我们。待人慈悲也会使我们胜过审判,就是说上帝审判我们时,可能会想到我们待人慈悲,就对我们网开一面。(雅各书2:13)只有慈悲的人才会蒙上帝宽恕,享有永生。(马太福音6:15)
为何“心地纯洁的人”有福
16.“心地纯洁”是什么意思?有这种特质的人会怎样“看见上帝”?
16 “心地纯洁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会看见上帝。”(马太福音5:8)我们要是“心地纯洁”,心里的愿望和动机就会是纯正的,待人接物也会反映纯洁的特质。我们也会有“洁净的内心……所引发的爱”。(提摩太前书1:5)我们内心洁净,就会“看见上帝”,这不一定是指实际看见耶和华,因为世上“没有人看见了[上帝],还能活着”。(出埃及记33:20)但耶稣说:“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亲。”原因是耶稣十全十美地反映上帝的品格。(约翰福音14:7-9)另外,我们事奉耶和华,看到他为我们所做的事,就仿佛“看见上帝”。(约伯记42:5)受膏基督徒会复活成为灵体,实际看见天父。到时,对他们来说,耶稣的话就完全实现了。(约翰一书3:2)
17.我们心地纯洁,就会怎样做?
17 心地纯洁的人会在道德上和灵性上保持洁净,不会耽于耶和华视为不洁的事。(历代志上28:9;以赛亚书52:11)要是我们心地纯洁,所言所行就会清楚反映出这种特质,我们也会本着真诚为耶和华服务,绝不虚伪。
“促进和睦的人”成为上帝的儿子
18,19.“促进和睦的人”会怎样处事为人?
18 “促进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会称为‘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5:9)一个人是不是促进和睦,从他做什么、不做什么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我们是耶稣所说的“促进和睦的人”,就不会“以恶报恶”,却总会“追求良善”。(帖撒罗尼迦前书5:15)
19 在马太福音5:9里译做“促进和睦的人”的希腊词,字面意思是“制造和平的人”。我们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就必须主动追求和睦,不做任何“离间密友”的事。(箴言16:28)我们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力求与众人和睦”。(希伯来书12:14)
20.谁已经成为“上帝的儿子”?谁最后也会成为上帝的儿女?
20 促进和睦的人很有福,因为“他们会称为‘上帝的儿子’”。忠心的受膏基督徒已蒙耶和华收纳,成为“上帝的儿子”。他们信从基督,全心敬拜“仁爱和平的上帝”,所以已经成为上帝的儿女,跟上帝十分亲近。(哥林多后书13:11;约翰福音1:12)耶稣手下“另外的绵羊”也是促进和睦的人,他们又怎么样呢?在千年统治期间,耶稣会做他们“永恒的父”;千年统治结束时,耶稣会顺服耶和华,“另外的绵羊”也会在圆满的意义上成为上帝的儿女。(约翰福音10:16;以赛亚书9:6;罗马书8:21;哥林多前书15:27,28)
21.我们“顺着圣灵而活”,就会怎样做?
21 我们“顺着圣灵而活”,就会促进和睦,别人也会清楚看出我们有这种特质。我们不会“彼此挑起竞争”,或者“彼此激怒”。(加拉太书5:22-26,《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相反,我们会“尽力跟所有人和睦相处”。(罗马书12:18)
受迫害却有福!
22-24.(甲)为正义受迫害的人为什么是有福的?(乙)下两篇研究班课文会谈谈什么?
22 “为正义受迫害的人有福了,因为天上的王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5:10)耶稣还说:“人为我的缘故,侮辱你们,迫害你们,用各样邪恶的话诬蔑你们,你们就有福了。要欢喜雀跃,因为你们在天上的奖赏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迫害他们。”(马太福音5:11,12)
23 像上帝的古代先知一样,基督徒预料会“为正义”受侮辱、迫害和诬蔑。不过,我们在考验下忠于上帝,忍耐下去,就会令上帝的心欢喜,也会荣耀上帝,因而深感满足。(彼得前书2:19-21)今天,我们事奉耶和华,满心喜乐,什么苦楚都不能使这份喜乐消减。将来也一样,我们不论是在天上的王国跟基督一起作王,还是在王国治下的大地享永生,都一定会欢喜快乐。这些福分表明上帝悦纳我们,对我们深怀恩情,广施恩泽。
24 我们还可以从“登山宝训”得到更多教益,下两篇研究班课文会继续分析。让我们看看,可以怎样把其中的劝告用出来。
-
-
按照登山宝训处世为人守望台2009年 | 2月15日
-
-
按照登山宝训处世为人
上帝所差来的那一位讲论上帝的话。——约翰福音3:34
1,2.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说的话好比什么?为什么说,“登山宝训”是以“上帝的话”为根据的?
“非洲之星”是世上数一数二的巨钻,经切割后重530克拉,实在是稀世奇珍!但是,耶稣的“登山宝训”所蕴含的属灵珍宝,却远比这颗钻石珍贵。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基督的话全都是照耶和华的意思说的!圣经这样描述耶稣,说:“上帝所差来的那一位讲论上帝的话”。(约翰福音3:34-36)
2 虽然耶稣也许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发表“登山宝训”,但他引用《希伯来语经卷》里八卷书的内容多达21次。因此,“登山宝训”实实在在是以“上帝的话”为根据的。上帝爱子的这篇演说精彩绝伦,含有许多金玉良言。就让我们看看其中一些,想想可以怎样付诸实行。
“先去跟弟兄讲和”
3.耶稣提醒门徒怀怒不消的恶果后,给了什么劝告?
3 我们基督徒十分快乐,也促进和睦,因为我们有上帝所赐的圣灵,而圣灵的果实包含喜乐、和平等特质。(加拉太书5:22,23)耶稣不希望门徒不快乐,不安宁,所以提醒门徒,怀怒不消会导致什么结果。(请读马太福音5:21,22)他接着说:“所以,你把礼物带到坛来的时候,要是在那里想起有弟兄对你不满,就要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跟弟兄讲和,回来才把礼物献上。”(马太福音5:23,24)
4,5.(甲)在马太福音5:23,24,耶稣所说的“礼物”是指什么?(乙)跟对我们不满的弟兄讲和有多重要?
4 耶稣所说的“礼物”,就是人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献的任何祭物,其中一种是牲畜。献祭牲十分重要,是当时上帝的子民崇拜耶和华的一种方式。可是耶稣强调,有一件事更为重要:人如果想起有弟兄对自己不满,就要先去 跟他讲和,才把礼物献给上帝。
5 “讲和”就是“彼此和解”的意思。我们从耶稣的话学到什么呢?显然,我们怎样对待别人,直接影响到我们与耶和华的关系。(约翰一书4:20)在古代,人要是没有好好对待同胞,献祭给上帝就没有意义了。(请读弥迦书6:6-8)
谦卑不可少
6,7.要跟弟兄和好如初,为什么谦卑十分重要?
6 跟一个对我们不满的弟兄讲和,可能考验我们到底有多谦卑。谦卑的人不会为了自己认为应得的权利而跟同工争吵,相持不下。争持的局面发展下去,对谁都没有好处。古代哥林多的基督徒当中一度有这种情况,使徒保罗对他们说的话实在发人深省:“你们彼此控告,就已经全然失败了。为什么不情愿吃亏呢?为什么不情愿受骗呢?”(哥林多前书6:7)
7 耶稣不是说,我们要去折服弟兄,要他承认我们是对的,他是错的。我们去找对方,目的应该是力求和好如初。我们一定要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也要承认对方在感情上的确受到伤害,这样才能言归于好。当然,我们如果做错了,就会谦卑地道歉。
“要是你的右眼成了你的绊脚石”
8.请说说马太福音5:29,30的大意。
8 在“登山宝训”中,耶稣也在道德方面提出健全的劝告。他知道,我们不完美的身体,任何一部分都可以危害我们,所以他说:“要是你的右眼成了你的绊脚石,就挖出来扔掉。你失去身体的一部分,比整个身体都丢在欣嫩谷里,对你还有益处。要是你的右手成了你的绊脚石,就砍下来扔掉。你失去身体的一部分,比整个身体都落在欣嫩谷里,对你还有益处。”(马太福音5:29,30)
9.我们的“眼”和“手”可能怎样成为我们的“绊脚石”?
9 耶稣所说的“眼”代表我们的专注力,“手”跟我们双手做的事有关。我们一不小心,身体的这些部分就可能成为“绊脚石”,使我们不再“与上帝同行”。(创世记5:22;6:9)因此,当我们受到引诱,想违背耶和华的吩咐时,就要采取果断而有力的行动,就像挖掉自己的眼、砍下自己的手一样。
10,11.怎样做有助于远避淫秽的事?
10 我们怎样才能约束自己双眼,不注视淫秽的事物呢?约伯敬畏上帝,他曾说:“我跟双眼立了约,又怎能注视处女呢?”(约伯记31:1)已婚的约伯决心不违反上帝的道德律法。我们不论已婚还是独身,都该有约伯的态度。我们必须受上帝的圣灵引导,好避开淫秽的事物。圣灵会帮助所有爱上帝的人培养自制力。(加拉太书5:22-25)
11 为了远避淫秽的事,我们最好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容许双眼去观看不道德的书刊、电视节目或网页,以致对淫秽事物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呢?”我们也要记住耶稣的门徒雅各的话:“各人受考验,是被自己的私欲所勾引诱惑的。私欲怀了胎,就生下罪来;罪既得逞,就生出死来。”(雅各书1:14,15)事实上,任何献了身事奉上帝的人,要是存着不道德的念头去“注视”异性,就必须彻彻底底地改变,就像把眼睛挖出来扔掉那样彻底。(请读马太福音5:27,28)
12.听从保罗的什么劝告,有助于抵抗不正当的欲望?
12 如果我们让双手做不正当的事,最终可能会严重违反耶和华的道德标准。因此,我们必须下定决心,保持道德清白。我们应该听从保罗的劝告:“要治死你们在地上的肢体,根绝淫乱、不洁、肉欲、有害的欲望、贪婪。贪婪等于拜偶像。”(歌罗西书3:5)保罗用了“治死”一词,强调人必须采取决绝的行动,根除不正当的肉欲。
13,14.为什么弃绝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十分重要?
13 假如一个人要动手术切除肢体才能保住性命,想必他愿意这样做。同样,我们一定要把比喻的眼和手“扔掉”,好弃绝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不致赔上属灵的生命。只有在思想上、道德上、灵性上保持洁净,我们才不会落入象征永远毁灭的欣嫩谷里。
14 我们遗传了罪,生来就不完美,所以要不断努力,才能保持道德清白。保罗说:“我是不断痛打自己的身体,使身体成为听命的奴隶,免得我传了好消息给别人,自己倒不蒙悦纳。”(哥林多前书9:27)让我们立定心意,听从耶稣在道德方面的劝告,以行动表明自己感激耶稣献出的赎价,永不忘恩负义。(马太福音20:28;希伯来书6:4-6)
“要常向人施与”
15,16.(甲)耶稣怎样树立榜样,向人施与?(乙)在路加福音6:38,耶稣的话是什么意思?
15 耶稣教导人要常常施与,也身体力行,是我们的典范。他来到世上造福不完美的人,充分体现慷慨施与的精神。(请读哥林多后书8:9)他甘愿舍弃天上的荣耀,成为血肉之躯,为有罪的人类献出生命,也让一些人跟他一起在王国里承受产业,同得天上的财富。(罗马书8:16,17)当然,耶稣也谆谆教诲门徒要慷慨施与。
16 耶稣说:“要常向人施与,你们就必蒙施与。人必把十足的分量,连摇带按,倒进你们的衣袋里,直到满溢。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人就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路加福音6:38)在耶稣的日子,人们的外衣通常很宽,用腰带系紧可以当袋子用,也就是“衣袋”。有些卖东西的人习惯把东西倒进顾客的衣袋里,就像耶稣说的一样。我们自觉自愿向人慷慨施与,别人就会以“十足的分量”回报我们,说不定是在我们有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传道书11:2)
17.在施与方面,耶和华怎样树立了最高典范?我们以什么方式施与,就会感到喜乐?
17 耶和华十分喜爱那些快快乐乐地施与的人,也会奖赏他们。在施与方面,耶和华树立了最高的典范。他赐下自己的独生子,“好叫凡信从他的人都不致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保罗说:“慷慨撒种的,收获必多。各人要照心里所决定的去做,不要勉强,不要作难,因为上帝喜爱捐得快乐的人。”(哥林多后书9:6,7)我们献出时间、精力、金钱推广正确的崇拜,以这种方式施与,就肯定会满心喜乐,大得奖赏。(请读箴言19:17;路加福音16:9)
“不要在你前头吹号”
18.我们怎样做就“得不到天父的奖赏”?
18 “你们要小心,不可为了让人观看而在人前行义。要不然,你们就得不到天父的奖赏了。”(马太福音6:1)在这里,耶稣说的“行义”,是指做一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耶稣不是说,我们怎么也不该公开地做敬虔的事,因为他曾指出,门徒的光“该在人前照耀”。(马太福音5:14-16)可是,我们做事如果只“为了让人观看”,受人赞赏,像做戏那样,就“得不到天父的奖赏”了。我们怀着这样的动机做事,就不能跟上帝有亲密的关系,也不会得到上帝王国所带来的永恒福乐。
19,20.(甲)耶稣说人施舍时不要吹号,是什么意思?(乙)我们怎样做,就是不让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
19 我们有正确的态度,就会听从耶稣的劝告:“因此,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在你前头吹号,好像那些虚伪的人在会堂和街上所做的,想要得人的荣耀。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到全部的奖赏了。”(马太福音6:2)“施舍”就是对匮乏的人解囊相助。(请读以赛亚书58:6,7)耶稣和使徒预留了一笔公款,用来周济穷人。(约翰福音12:5-8;13:29)耶稣说,我们施舍时不要在前头吹号。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在施舍之前吹起号来。显然,耶稣在这里用了夸张法。无论如何,我们不该大事宣扬自己所作的施舍,好像犹太人的法利赛派那样。耶稣称法利赛派做“虚伪的人”,因为他们“在会堂和街上”张扬自己所做的善事。这些虚伪的人“已经得到全部的奖赏了”。他们得到别人的赞誉,也许还可以坐在会堂前座、著名的拉比身旁,这些就是他们全部的奖赏了,因为耶和华不会给他们什么。(马太福音23:6)基督的门徒施舍时,该怎样做呢?耶稣当日对门徒说的话,也是对我们说的。
20 “你施舍的时候,不要让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这样你就是暗中施舍。你父亲暗中观察,就会回报你。”(马太福音6:3,4)人做事通常都双手并用。因此,不让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意思是我们不会张扬自己的善行;就算有些人跟我们很亲密,好像左手跟右手那么亲密,我们也不会向他们张扬。
21.耶和华“暗中观察”而给我们的“回报”包括什么?
21 我们不会夸耀自己的善行,而会“暗中施舍”。天父“暗中观察”,一定会回报我们。上帝住在天上,是肉眼看不见的。因此,对人类来说,天父是在“暗中”的。(约翰福音1:18)耶和华“暗中观察”而给我们的“回报”,包括让我们亲近他,宽恕我们的罪,给我们永生等等。(箴言3:32;约翰福音17:3;以弗所书1:7)这一切比人的称赞好千万倍!
金玉良言,无价之宝
22,23.为什么我们应该珍视耶稣的金玉良言?
22 的确,“登山宝训”蕴含一颗一颗属灵的珍宝,闪闪生辉,很值得我们探究。这个世界动荡不安,耶稣的金玉良言无疑是无价之宝,能为我们带来喜乐。我们珍视耶稣的这些话,并按之处世为人,就一定会幸福快乐。
23 凡听见耶稣的话又遵行的,都必蒙福。(请读马太福音7:24,25)因此,我们要立定心意,听从耶稣的劝告。这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会谈谈“登山宝训”中的其他内容。
-
-
听从登山宝训的劝告,提高祷告的素质守望台2009年 | 2月15日
-
-
听从登山宝训的劝告,提高祷告的素质
耶稣说完了这些话,群众都对他的教导方式感到惊讶。——马太福音7:28
1,2.为什么群众对耶稣的教导方式感到惊讶?
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基督的话,我们都应该听从,并在生活中用出来。从来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讲话,怪不得群众听完“登山宝训”之后,都对他的教导方式感到惊讶!(请读马太福音7:28,29)
2 耶和华的儿子不像抄经士那样教导人。抄经士教导时拖泥带水,道理总是根据不完美的人的主张。基督施行教导,“好像有权威的人”,因为他的话全都是照上帝的意思说的。(约翰福音12:50)因此,让我们看看,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还说了些什么话;也看看应该注意些什么,好提高祷告的素质。
不可像虚伪的人那样祷告
3.请说说马太福音6:5的大意。
3 祷告是正确崇拜的重要一环,所以我们应该经常向耶和华祷告。我们的祷告应该跟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劝告一致。耶稣说:“你们祷告的时候,也不可像那些虚伪的人。他们喜欢站在会堂和大街的转角上祷告,故意让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到全部的奖赏了。”(马太福音6:5)
4-6.(甲)为什么法利赛派喜欢“站在会堂和大街的转角上”祷告?(乙)为什么说,这些虚伪的人“已经得到全部的奖赏了”?
4 耶稣的门徒不可像“虚伪的人”那样祷告。“虚伪的人”包括自以为义的法利赛派,他们常常在公开场合显扬自己多么虔诚,只不过是做戏给人看。(马太福音23:13-32)这些虚伪的人祷告时,喜欢“站在会堂和大街的转角上”。为什么?就是“故意让人看见”。1世纪的犹太人有个习惯,就是每天大约上午9时和下午3时,当祭司在圣殿献全烧祭时,全会众都会一起祷告;在圣殿范围内做崇拜的人固然会祷告,耶路撒冷的很多居民也会在这些时候祷告。在其他地方,虔诚的犹太人也会一天两次“站在会堂”里祷告。(参看路加福音18:11,13)
5 在上述集体祷告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在圣殿或会堂附近;他们在哪里,也许就会在哪里祷告。有些人总爱提早走在“大街的转角上”,时间一到就祷告,故意让经过路口的人看见。假装虔诚的人“装模作样作冗长的祷告”,为了得到旁观者的赞赏。(路加福音20:47)我们绝不该有这样的态度。
6 耶稣指出,这些虚伪的人“已经得到全部的奖赏了”。他们十分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称赞,能够得到的就只有这些。受人认同和称赞,已是这些人的全部奖赏,因为耶和华不会回应他们虚伪的祷告。但是,上帝却必回应真基督徒的祷告,正如耶稣接着说的。
7.耶稣说要在“私人房间”里祷告,是什么意思?
7 “你祷告的时候,倒要进你的私人房间,关上门,然后向你在暗中的父亲祷告。你父亲暗中观察,就会回报你。”(马太福音6:6)耶稣劝人要在关了门的私人房间里祷告,这并不是说人不可以在会众里领祷。耶稣的意思是,人公开祷告,不要为了引人注意,博取称赞。如果我们有殊荣代表上帝的子民公开祷告,就应该紧记这点。关于祷告,耶稣还提出其他劝告。让我们留意他的话,并且付诸实行。
8.根据马太福音6:7,我们祷告时要避免什么不当的做法?
8 “你们祷告,不要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好像列国的世人一样,他们以为话说得多就蒙垂听。”(马太福音6:7)耶稣指出,祷告时要避免另一种不当的做法,就是说话重重复复。他不是说,我们祷告时不可重复同样的措辞去表达衷心的祈求和感谢。耶稣在死前的晚上,在客西马尼园不止一次向上帝祷告,说的都是“同样的话”。(马可福音14:32-39)
9,10.我们祷告,为什么不该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
9 可是,如果我们像“列国的世人”那样,祷告只是重重复复,那就不对了。他们“反反复复”地背诵祷文,当中有很多不必要的词句。在古代,崇拜假神巴力的人不断呼喊巴力,“从早上直到中午”重复喊叫:“巴力啊,求你回应我们!”这样做根本没有用。(列王纪上18:26)今天,千百万人反复背诵冗长的祷文,满以为这样“就蒙垂听”。但耶稣帮助我们明白,祷告又冗长又重复,“话说得多”,在耶和华看来却是没有价值的。耶稣接着说了以下的话。
10 “你们不要跟他们一样,因为你们还没有求,上帝你们的父亲就知道你们需要什么了。”(马太福音6:8)很多犹太宗教领袖喜爱作十分冗长的祷告,就像外邦人那样。衷心的祷告,包括赞美、感谢和祈求,是正确崇拜不可或缺的一环。(腓立比书4:6)但我们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以为必须重复又重复地告诉上帝我们的需要才行,那就错了。要记得,我们“还没有求”,上帝就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了。我们是向这样的一位上帝祷告啊!
11.如果我们有机会领祷,就应该紧记什么?
11 耶稣说明了怎样的祷告不蒙垂听,这应该提醒我们,浮夸的言词和堆砌的辞藻并不能感动上帝。我们也当明白,在公开场合领祷,不是要力求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该拉得很长,叫人心里问还有多久才会说“阿们”。用祷告来作宣布或给人劝告也不恰当,跟耶稣在“登山宝训”里表达的精神并不一致。
耶稣教我们怎样祷告
12.“愿你的名彰显为圣”这个祈求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12 耶稣不但提醒门徒不要滥用祷告这个宝贵的机会,而且教门徒该怎样祷告。(请读马太福音6:9-13)耶稣的模范祷告不是用来死记硬背、反复诵念的,而是让我们可以参照这个模式祷告。例如,耶稣表明自己最关心的是上帝,一开始就说:“我们在天上的父亲,愿你的名彰显为圣。”(马太福音6:9)我们称耶和华为“父亲”,是十分恰当的,因为他是我们的创造主。他是“在天上的”,住处远高于地。(申命记32:6;历代志下6:21;使徒行传17:24,28)“我们”这个代名词提醒我们,基督徒同工跟上帝也有亲密的关系。另外,自从人类的始祖在伊甸园反叛上帝以来,上帝的名就一直受到羞辱。“愿你的名彰显为圣”,就是祈求耶和华采取行动,把羞辱通通消除,使自己的名彰显为圣。耶和华会回应这样的祈求,从地上铲除邪恶,使自己彰显为圣。(以西结书36:23)
13.(甲)“愿你的王国来临”这个祈求会怎样得到回应?(乙)上帝的旨意要在地上实现,牵涉到什么?
13 “愿你的王国来临。愿你的旨意在地上实现,像在天上一样。”(马太福音6:10)既然耶稣在模范祷告中教我们这样祈求,我们就当紧记,“王国”是天上的弥赛亚政府,由基督和复活了的“圣民”一起统治。(但以理书7:13,14,18;以赛亚书9:6,7)愿这个王国“来临”,就是祈求上帝的王国来消灭地上所有反对上帝统治的人。这件事不久就会实现,从而为正义、和平、丰足的全球乐园做好准备。(诗篇72:1-15;但以理书2:44;彼得后书3:13)现今,上帝的旨意正在天上实现。愿上帝的旨意在地上实现,就是祈求上帝实现关于地球的旨意,这牵涉到铲除他的反对者,就像他在古代所做的一样。(请读诗篇83:1,2,13-18)
14.祈求上帝赐给我们“今天所需的食物”,为什么十分恰当?
14 “我们今天所需的食物,求你今天赐给我们”。(马太福音6:11;路加福音11:3)我们在祷告中这样祈求耶和华,就是求他让我们得到当天必需的食物。这样做显示,我们坚信耶和华有能力照顾我们每天的需要。我们所求的不是超过实际所需的,而是日常必需的。这令我们想起,上帝吩咐以色列人捡吗哪,“每天捡每天的食量”。(出埃及记16:4)
15.请解释“宽恕我们的罪债,就像我们也宽恕了欠我们罪债的人一样”这句话的含意。
15 耶稣接着教门徒祈求的事,让我们想到自己要做些什么。他说:“宽恕我们的罪债,就像我们也宽恕了欠我们罪债的人一样。”(马太福音6:12)路加福音显示,这里说的“罪债”就是指“罪”。(路加福音11:4)我们惟独“宽恕了”得罪我们的人,才能期望得蒙耶和华宽恕。(请读马太福音6:14,15)我们应该甘心宽恕别人。(以弗所书4:32;歌罗西书3:13)
16.祈求上帝“不要叫我们陷入引诱”,并“救我们脱离恶者”,是什么意思?
16 “不要叫我们陷入引诱,求你救我们脱离恶者。”(马太福音6:13)耶稣教我们为这两件相关的事祈求。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肯定,耶和华绝不会引诱我们犯罪。(请读雅各书1:13)“恶者”撒但才是“那引诱人的”。(马太福音4:3)但是,圣经说上帝做某件事或使某件事发生,有时仅仅指他容许某件事发生而已。(路得记1:20,21;传道书11:5)因此,求耶和华“不要叫我们陷入引诱”,就是求他不要容许我们向引诱屈膝而不服从他。最后,求耶和华“救我们脱离恶者”,就是求他不要让撒但胜过我们。我们可以坚信,上帝必不让我们受引诱超过我们能忍受的。(请读哥林多前书10:13)
不断恳求,不断寻找,不断敲门
17,18.不断恳求、寻找、敲门是什么意思?
17 使徒保罗劝勉信徒同工:“祷告要坚持不懈。”(罗马书12:12)耶稣也说明同样的道理,而且说得很有力。他说:“你们要不断恳求,就必给你们;不断寻找,就必找到;不断敲门,就必给你们开门。凡恳求的,就得着;凡寻找的,就找到;凡敲门的,就给他开门。”(马太福音7:7,8)为任何符合上帝旨意的事“不断恳求”,都是适当的。使徒约翰所说的跟耶稣的话一致:“我们按照上帝的旨意,不管求什么,他都听我们。这就是我们对他所怀有的信心。”(约翰一书5:14)
18 耶稣劝勉我们要不断恳求和寻找,意思是我们应该恳切地祷告,总不放弃。我们也必须“不断敲门”,好能进入上帝的王国,得到恩典、福乐和奖赏。但我们可以相信上帝会应允我们的祷告吗?如果我们忠于耶和华,就可以有这样的信心,因为基督说:“凡恳求的,就得着;凡寻找的,就找到;凡敲门的,就给他开门。”很多事奉耶和华的人的亲身经历,都证明上帝真的是“听祷告的主”。(诗篇65:2)
19,20.在马太福音7:9-11,耶稣为什么将耶和华比作慈父?
19 耶稣将上帝比作一个送好东西给儿女的慈父。试想象,你正坐在耶稣面前聆听“登山宝训”,听到他说:“你们谁有儿子求饼,父亲竟然拿石头给他呢?或者求鱼,父亲竟然拿蛇给他呢?你们虽然邪恶,尚且懂得送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亲,不是更要把好东西赐给再三恳求他的人吗?”(马太福音7:9-11)
20 人间的父亲生来就有罪,可说是“邪恶”的,但还是会爱护儿女。他们不会欺骗儿女,只会设法给儿女“好东西”。耶和华视我们为儿女,是仁爱的天父,自然也会赐给我们“好东西”,例如他的圣灵。(路加福音11:13)这点激励我们努力以耶和华悦纳的方式为他服务,他会赐给我们“各样美善的恩赐、各样完美的赏赐”。(雅各书1:17)
继续从“登山宝训”得益
21,22.“登山宝训”为什么很有价值?你对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教诲有什么感想?
21 “登山宝训”清楚易明,充满属灵的教益,无疑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演说。从这三篇文章的要点可以看出,我们实践“登山宝训”中的劝告就能大得益处。耶稣的教诲能改善我们现今的生活,也令我们确信必有幸福快乐的前景。
22 在这几篇文章,我们探究过的只是“登山宝训”中许多属灵珍宝的一小部分。耶稣的这篇演说如此精彩,难怪群众听完后,“都对他的教导方式感到惊讶”。(马太福音7:28)我们将耶稣基督的这些话和其他金玉良言都紧记在心,经常沉思默想,也一定会对这位伟大导师的教导方式赞叹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