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1915年至1947年 早期的情况(第二部分)
    2014耶和华见证人年鉴
    • 塞拉利昂和几内亚

      1915年至1947年 早期的情况(第二部分)

      与“格斗士”交锋

      弗里敦的教士看到信徒都爱听布朗弟兄的演讲,不禁妒火中烧。《守望台》1923年12月15日刊(英语)报道:“教士们发动攻势,利用报章打压真理,布朗弟兄多次作出回应,而报章就把双方的话都刊登出来。”大家都清楚看出教士的话毫无道理,教士最后沉寂下来,而圣经真理却传遍了远近,许多读报的人纷纷索取圣经刊物。教士们本来想让上帝的子民沉寂下来,但耶和华“叫他们所行的恶事归到自己身上”。(诗篇94:21-23)

      为了维护教士,教会的一群叫做“格斗士”的年轻人,宣布举行一连串的公众聚会打倒“罗素主义”(教会将关于上帝王国的真理称为“罗素主义”)。于是,布朗弟兄公开提出挑战,要跟“格斗士”辩论,这件事被某个报章编辑刊登了。不过,“格斗士”不肯应战,还指责那个报章编辑。他们又禁止布朗弟兄参加他们的公众聚会,因此艾尔弗雷德·约瑟夫就代替他去了。

      “格斗士”在巴克斯顿纪念教堂举行聚会,巴克斯顿纪念教堂是弗里敦循道公会的著名教堂。艾尔弗雷德回忆说:“在问答环节里,我就圣公会的教条、三位一体和另外几个不符合圣经的教义提出疑问。最后,主席不许人再发问。”

      当晚在场的“格斗士”有一个听过“圣经布朗”演讲,他叫墨尔本·加伯,也就是那个曾说“布朗先生真了解圣经!”的年轻人。他仔细思量所听到的,深信自己找到了真理,于是请布朗弟兄教他圣经。布朗弟兄请他到家里来参加每周举行的《守望台》研究班。虽然遭到家人反对和离弃,加伯却在属灵方面迅速成长,很快就跟另外几个人一起受了浸。

      撒但试图把刚萌芽的传道工作摧毁,结果以失败收场。弗里敦的市长告诉“格斗士”们:“他们所做的,如果出于人,就不会长久;如果出于上帝,你们就阻止不了。”(使徒行传5:38,39)

      布朗家族的宗教

      1923年5月初,布朗弟兄打电报给伦敦的分部办事处,索取更多书刊。5000本书很快就运来,不久又有其他书刊运到。布朗弟兄继续举行公众聚会,吸引了几千个对圣经感兴趣的人前来聆听。

      同年较后时间,《守望台》报道说:“[塞拉利昂的]传道工作迅速扩展,布朗弟兄想要一个助手。克劳德·布朗正前去帮忙,他原是西印度群岛的人,住在[加拿大的]温尼伯。”

      克劳德·布朗传讲好消息多年,饱经试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因坚守基督徒的中立而在加拿大和英国坐过牢,受过虐待。克劳德在塞拉利昂传道四年,大大强化了当地的弟兄姊妹。

      保利娜·科尔忆述:“我在1925年受浸。受浸前,克劳德弟兄很认真地问我问题。

      “他问:‘科尔姊妹,你明白你从《圣经的研讨》学到的知识吗?我们不希望你因为不明白圣经道理而离开真理。’

      “我说:‘克劳德弟兄,我把学过的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一点也不怀疑!’”

      第93页的图片

      保利娜·科尔

      后来,保利娜事奉耶和华60多年,做了多年特别先驱。她在1988年走完了她在地上的人生路。

      “圣经布朗”也留意帮助别人在属灵方面培养好习惯。艾尔弗雷德·约瑟夫忆述:“早上遇到布朗弟兄时,他常常会这样说:‘早上好,约瑟夫弟兄,你今天好吗?今天的经文是什么?’如果我答不上来,他就会说每天阅读《每日吗哪》[现称《天天考查圣经》]是很重要的。于是第二天早上起来,我马上就读当日经文,免得又答不上来。起先,我不大知道布朗弟兄这样训练我对我来说有多宝贵,但后来我明白了。”

      “圣经布朗”的努力产生了美好的成果。1923年,弗里敦建立了一群会众,并且有14个人受浸。其中一个新受浸的弟兄叫乔治·布朗,令会众里的布朗家庭增至三个。这三家人都热心传道,结果很多弗里敦人称“圣经研究者”的宗教为“布朗家族的宗教”。

  • 1915年至1947年 早期的情况(第三部分)
    2014耶和华见证人年鉴
    • 塞拉利昂和几内亚

      1915年至1947年 早期的情况(第三部分)

      传到各省各地

      弗里敦会众热爱圣经真理,心里火热,“全神贯注于传讲神圣的话语”。(使徒行传18:5)艾尔弗雷德·约瑟夫回忆说:“我经常在大摩托车上绑一箱圣经书刊,托马斯·格兰特或他的亲兄弟西尔维斯特则坐在我身后,一起去弗里敦周边的乡村和小镇‘劝人信教’。”

      1927年之前,传道员大多在弗里敦市内外传道,那一带称为科勒尼(意即殖民地)。从1928年开始,每年雨季之前,会众都会租一辆大轿车到各省去传道,由墨尔本·加伯带队,那些不能去的就赞助旅费。他们传道所到的村镇,东至凯拉洪,南至利比里亚(赖比瑞亚)边境附近。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他们都会回去探访那些对圣经感兴趣的人,进一步帮助他们。

      大约在那个时候,布朗弟兄去了西印度群岛,回来时开着一辆小汽车,是头一批进入塞拉利昂的小汽车之一。车上安装了一个音量强大的音响系统,专为向公众传道而设计。布朗弟兄常常把车子停在公共场所,并播放激昂的音乐吸引群众,然后发表一个简短的演讲或播放录音演讲,又请群众上前索取圣经书刊。这辆车后来被称为“会说话的车子”,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也吸引了许多人来听演讲。

      第95页的图片

      勇敢地作见证

      接下来,布朗弟兄把传道工作扩展到一个未开发的地区,即西非除塞拉利昂以外说英语的地区。20世纪20年代后期,他展开一连串的传道旅程,去了冈比亚、加纳、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奈及利亚)。布朗弟兄在每个国家都找到一些对圣经感兴趣的人,但尼日利亚人看来特别喜爱属灵的事。1930年,布朗弟兄一家就从弗里敦搬到拉各斯去,并在那里继续督导西非的传道工作。

      今天,西非的耶和华见证人超过50万

      1950年,布朗弟兄身体越来越差,不得不回牙买加去。虽然如此,他在西非的工作已有丰硕的成果。布朗夫妇在那里服务了27年,看到传道员从2个增加到1万1000多个。他们亲眼目睹了以赛亚的预言应验:“渺小的族要增长千倍,微弱的国要变为强盛。”(以赛亚书60:22)大约60年后的今天,西非的耶和华见证人已经超过50万,构成了一个“强盛的国”。

      受限制却仍坚定不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塞拉利昂人被征召入伍,但当地的耶和华见证人坚守基督徒的中立。(弥迦书4:3;约翰福音18:36)英国政府错误地把他们当做颠覆分子,监视他们的活动,又把他们的圣经书刊列为违禁品。有一次,弗里敦的海关人员没收并烧掉了运来的书刊。有些弟兄甚至因拥有圣经书刊而被捕,但很快就获释了。a

      虽然受限制,但耶和华见证人仍旧传道。保利娜·科尔说:“有艘船常常来塞拉利昂,一个弟兄在船上当服务员,经常带些《守望台》给我们,我们就用打字机复制文章的内容,供聚会使用。我们也印制一些跟圣经有关的传单,分发给别人。弟兄们也继续发表公众演讲,播放卢述福弟兄在电台发表演讲的录音,尤其是在远离市区的乡村。”

      他们所做的显然蒙耶和华悦纳。资深的长老兼特别先驱詹姆斯·贾勒特忆述:“大战期间,我做石匠,有一位年长的姊妹送了一本名为《逃难者》的册子给我。当时弗里敦有很多难民,所以册子的题目很吸引我。我当晚就阅读册子,马上意识到这是真理。第二天早上,我去找那个姊妹,向她多要几本给我的三个兄弟。后来,我们四个都接受了真理。”

      大战于1945年结束时,弗里敦会众有32个传道员。他们一直紧守忠义,积极参与属灵活动。他们已预备妥当,希望接下来能做得更多。

      邀请人参加公众聚会的运动

      1945年8月29日,在每周的传道工作聚会上,弗里敦会众讨论1944年12月刊的《公报》(现称《王国传道月报》)所宣布的运动:每群会众都要在各自地区中的“每个城市、乡镇和村庄”宣传并举行一系列四个公众演讲;每个演讲长一小时,由一位年满18岁在传道训练班表现出色的弟兄发表;系列演讲发表完了之后,弟兄们要把各地区中对圣经感兴趣的人分成组,进一步帮助他们。

      弗里敦的传道员有什么反应?他们传道工作聚会的记录如下:

      主席:“你们认为我们该怎样开展这个运动?”

      弟兄甲:“塞拉利昂人跟美洲人不一样,我们不能预期会像美洲那样成功。”

      弟兄乙:“我也这么想。”

      弟兄丙:“试试也不妨啊。”

      弟兄丁:“但真的不容易啊!”

      弟兄戊:“就算不容易,我们也必须跟从耶和华组织的指引。”

      弟兄己:“但在这里成功机会不大啊。”

      姊妹甲:“无论如何,《公报》就是这么说的,我们试试吧!”

      于是他们就照着做了。从弗里敦的海岸,向东南至博城,向北部高原至卡巴拉城,弟兄们在学校教室、市集广场和私人家里举行聚会。这次运动令会众对传道更热心,结果“耶和华的话语日益兴旺,传遍远近”。(使徒行传12:24)

      尽管如此,传道员仍须要在传道方面接受训练,而耶和华也给予所需的帮助。

      a 有关禁令于1948年取消。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